《从国学的本质来了解:什么是国学了》
国学是什么?众说纷纭。我们现在换一个角度来认知。
是那一本本经典吗?是汉服吗?是书法吗?是剪纸吗?是京剧吗?
的确,这都可以算作国学的内容,但是我们应该透过这些表象来观察这是现象后面的本质的东西。
这国学现象背后的本质,就是中华文化的智慧的内容,这些的智慧内容,保证了中华文明其实就是宇宙中存在的超级神级文明。
中华这种神级文明带有明显的智慧性,中国的这种智慧神级文明,他有什么表现呢?
首先,中国的文化大系统,以儒家为例,都教导人民,普通的老百姓,都能有日常生活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参赞天地化育,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一种自觉的宇宙管理。
以中国的道家为例,他们提倡修真炼性,真能提升人的本性本命,让人可以进化为真人圣人,可以与异次空间生命进行交流。
以佛法为例,这本身就是来自宇宙高级智慧生命的传授,他教导人类用智慧的方法站在宇宙层次之上观察自我的身心万物以及一切有情的生命,他教导人们如何来开启自己的妙德藏,大光明藏,教给人们往来十方世界的妙法,这是非常明显的宇宙层次的智慧神级文明的妙智慧方法。
中华文明中的很多智慧方法,现代的科学还没有达到认识的程度。比如说,中华文明中能够运用宇宙万物的能量来进行医学活动,这一点现在西方的科学虽然发现了很多能量,但是他们还没法引用人本身来运化能量进行医学活动。在中华古老的典籍中就记载,中国的这种超级医学系统就来源于宇宙。
再举个例子说,中国的文化中能够认识到人的眼根耳根意根,具有妙德及无尽的妙能,能够把人的认识活动扩展到无边的宇宙。西方的人现在还在把人的思维局限于大脑之中,他们到今天还没法认识人本身潜藏的无尽无穷的妙能妙德。
中华文化的这种宇宙特性,我们现在的中国人从来没有这么想到,这是宇宙中高级智慧文明世界星球的特征。中国文明中潜藏的各种各样的奥妙无穷无尽,在这个时代,是时候了,我们应该打开这里面的无穷无尽的奥妙,让我们一窥中华文明与宇宙的实际。
西方人总是在心外面去求道。他们这种方法自己来定义:把人独立于客观事物之外。这样的方法来了解天地宇宙万物,就会大人永远孤立他们所了解的对象之外。好像这个世界这个天地,这个宇宙永远与人类不相关。
西方人认为,这个世界是神创造的,这个世界与人不相关,人是这个神创造世界的一个物品。
现在的科学,他们认为这个世界是由高级生命设计。人也是这个宇宙高级智慧生命设计的一个物品。
按照中华的智慧来说:道,本来就存在着。神就是我们自己的妙德外化。天地宇宙万物是人的依报,这就是说天地宇宙万物是你自己的反应福德智慧所感。
西方人认为我们这个宇宙是神创造的,那么他们的最后结果就是人与神对立起来了,人能不能与神对立呢?人能不能胜过神呢?我们看一下西方的历史,他们对于神的压抑,所以从崇尚理性有了启蒙运动。
西方的科学研究,他们发现宇宙是由高级生命智慧设计的,那么这些高级智慧生命就要主控人类,人类必须要反抗。所以人与高级智慧生命是对立的。那么,我们认为未来他面对的世界,是不是很危险啊?
中华的智慧方法,能够开启我们无穷无尽的妙德妙智,人类自己可以来撑持天地,所以中国的文化教普通人也参赞天地化育。参赞天地化育,就是成为天地万物的自觉管理者。中华的智慧总是教人们能够往来十方世界,成为一个宇宙的自在生命,高级智慧生命体。这就是说中华文化告诉我们,宇宙之神就是我们自己,人类本身,宇宙的高级智慧生命也是我们人显现了本性妙德而成就们。
我们可以看到了吗?西方的文化,他的宗教科学哲学,他们不停的研究探讨人与天地宇宙万物的规律,但是他们总是在迷雾中研究,他们透不过迷雾。而我们中华的智慧方法,从一开始就立足于实相之境,所谓初善中善后亦善。这就是说中华文明,他从始至今他都是宇宙中的高级文明的存在。
我们悟到了一点奥妙了吗:中华文明,他为什么恒久光明?他靠的不是偶然的运气,靠的是大智慧的方法。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什么是国学呢?国学就是中华文化认识自我的身心天地宇宙万物的大道学问,这种智慧的方法能够保证人们的认识活动,人类的文明与天地宇宙和谐共存从而恒久光明。
广义国学,是指中国历代的文化传承和学术记载,包括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
狭义国学,则是指中国古代学说,其代表是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等。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 “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关于国学的定义,除基本定义外,在具体的定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
还有学者认为,国学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凡是中国的文化学术都属于国学。亦有学者认为,国学是专对治国理政而言的,国学特指“治国理政”之学。
一、首先,国学是一个复杂的文化概念,因此并不好定义。我看到过不少的定义,但都是自圆其说,看完后还是一头雾水。作为一个多年的国学爱好者,于是我一直致力于寻找一个框架,能够将所有关于国学的内容条分缕析地加以归纳。
二、然后,我终于找到了定义“国学”的框架。真是谬论万卷书,真理一句话。这个框架很简单而系统,但你不说的话,还是很少有人知道。之后,带着这个框架看所有关于国学的内容,都会觉得清晰而明确。这个定义只有四个字:经史子集!同时,这四个字也构成了一个框架。这个定义,并不是基于严格的学术谈讨,而是着眼于一切国学内容的所有文献资料记载。国学的概念太大了,涉及时代、人物、风俗、古董等等。但所有这些,无不通过某种方式被“刻录”在文献资料上,我们就围绕文献这种载体,反而能将这国学按图索骥地清晰划分。
三、下面开始经史子集的华丽介绍
(一)经部。不得不说,儒家的各种经书是国学典籍中的重中之重。经是某个思想门派中的纲领性著作,它集中反映了某一派的思想宗旨、行为法则等。经在国学典籍中处于统治地位,而国学以儒学为正统,因此经的核心就是儒家的十三经:《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二)史部。这个就不用小编多说了吧。史就是各朝各代传承下来的历史典籍。国学大师钱穆曾建议:“早上读经,晚上读史”。可见史的地位仅此于经。我国的史书太多了,正史偏史地方志,浩如烟海,让你无从下手。那么,小编建议正史中的二十四史为主,进行研究。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三)子部。主要是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的代表性著作,常以某一派著作人的姓氏加子来作为著作的名字。这个大多数读者还是很熟悉的。主要有:儒家类、兵家类、 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杂家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等。
(四)集部。主要是历朝历代的诗词歌赋等形式多样的文学作品集和曲艺集。鉴于中国文学的强大影响力,这一部分内容是普通文人接触最多,创作最多的。最著名的有:《诗经》、《离骚》、《乐府诗集》、《古诗十九首》、《全唐诗》、《全宋词》、《窦娥冤》、《牡丹亭》、《聊斋志异》、《四大名著》等等。
【小结】好了,有了小编的这个国学书单,从此以后,你在学习国学文化、寻找国学书籍时,就得心应手、胸有成竹了。
其他网友回答:国学是什么?目前,没有关于“国学”的统一、明确的定义。
我们一般用“国学”泛指中国的传统文化。“国学”又叫“汉学”“中国学”。
“国学”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这要从清朝末年说起了。
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清朝末年爆发了鸦片战争,这次战争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相当深远。
以前,清朝自诩为“天朝上国”,认为自己很牛,“闭关锁国”,不和其他国家来往;鸦片战争中,英国用坚船利炮强行地把中国大门打开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就由此进入了我国。
当时的人叫外来的西方文化“西学”,相对地,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叫“中学”。
后来,章太炎、胡适等人又把传统文化叫做“国故”“国粹”,后来又叫“国学”。
那么“国学”到底是什么呢?章太炎说“国学”就是“一国固有之学问”。
1934年,章太炎在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对国学做了总结性的讲解。他把国学分成了五个部分,分别是“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我们由此可以看到他给国学划的范围。
提到“国学”,章太炎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他是民国时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又是革命者,又是一个奇葩人物,奇葩到当时的人都叫他“章疯子”。他的奇闻逸事可以装满一箩筐,我们拣两个说一说。
章太炎——
章太炎早年支持变法,参加革命,公开地反对清朝。袁世凯称帝后,章太炎非常生气,他想找袁世凯当面理论,袁世凯避而不见。章太炎跑到总统府跳着脚大骂袁世凯,还抡起自己的手杖把府里的东西砸了个稀巴烂。这还不解气,他后来在纸上写“袁贼”二字,一边烧纸,一边哈哈笑道“袁贼烧死矣!”
章太炎行为颠狂,生活还不能自理。他一个人生活的时候,从来不洗衣服。有一次朋友远远地看见他,发现他穿的衣服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还以为他穿了件丝绸材质的好衣裳。等走近一看,天啊!原来是衣服上的油光,一层一层地把衣服都盖住了,闪闪发光的是这些油光,恶心得朋友差点没吐出来。
章太炎不注重修饰自己,却把毕生的精力都放到了革命和传播国学上,他曾说过“吾饭可不吃,学不可不讲”。
1908年,章太炎在日本开设讲座,讲《楚辞》《尔雅》《庄子》等国学典籍,鲁迅和周作人都是他的学生。回国后,他又在苏州开办章氏国学讲习所,一直持续到他逝世的那年。
在清末民初,不是所有人都像章太炎一样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那样推崇的。当时,中华民族危在旦夕,很多人都在想办法要救亡图存,那么到底怎么救呢?
思想界的一些人认为中国当时落后、挨打,是封建文化的罪过,所以他们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想把西方文化移植过来。另一部分人则是相反的态度,他们极力排斥外来文化,主张“复古论”。
章太炎是哪一派的呢?
实际上,这两派都太极端,他都不是很赞同。章氏国学并不排斥西方文明,主张把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结合起来,以民族文化为本位,在继承传统文化时要取精华、去糟粕。这对于我们今天学习国学是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的。
“国学”的产生,从一开始就和中华民族的兴亡有关,是民族文化危机的产物。章太炎一生传播国学也不单是为了学术,更多地是想把学术研究和振兴中华的事业结合起来,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强盛而研究国学。
当下,“国学”很热,这不仅是知识、文化的热,更是代表着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如今,我国的综合国力越来越强,国家影响力越来越大,再不是近代时受列强欺侮的弱国了。
此时,“国学”的回归是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离不开它的。
其他网友回答:虽然当下国学很热,但是到目前为止,大家对“国学”是什么似乎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
而在当下,对于国学来说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一些不懂的人,拿着国学当幌子来包装自己。比如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绕了一大堆概念,又是章太炎,又是梁启超的,荒唐的是居然还有人从《周礼》中挖出了“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真是可笑至极。
个人认为,国学的概念之所以在民国时期提出,是相对于“西学”来说的,民国时期,西学东渐,西方以科学为主,传入中国了一整套完备的从自然科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等一系列学说,针对这种现状,章太炎最早提出了“国学”的概念,就是“一国固有之学问”。
但是章太炎的说法过于学术化,体现出他明显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影响,把“国学”学术化,意味着“国学”只能用于研究,这就将“国学”窄化了,因为在传统中,“国学”对中国人性格、心理、品行的塑造作用显然不是通过纯粹“做学问”来达到的。
如果仅仅说做学问,本人2018年参加北师大举行的“中国哲学方法”学术会议时,会议召集了陈来、刘笑敢、梁涛、陈少明、陈立胜等众多当前中国哲学界权威专家,陈少明老师提出:“当下中国哲学应当主要以中国人以前的生活方式为研究内容”,这个说法基本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认可。
但是做学问的毕竟是少数,多数人接触的“国学”应当是能够培养自身品行、品性的学问。至于内容和形式是什么,还有待于根据时代。
其他网友回答:首先,国学热只是一个幌子,没什么实际的行动,除了少部分人兴趣索然,少有人主动去学,只是听说有用,又趋之若鹜,过不了几天又觉得索然无味,坚持不了几天的。
至于国学是什么?这个完整的概念实在民国时期提出的,民族国家的概念从西方传入,西学东渐的影响,使当时的有学之士纷纷向西方学习,求救国救学之道,也是当时知识分子维护传统文化的一种举措。
在吕思勉先生的书中提到“国学者,吾国已往之一种学问。包含中国学术之性质与变迁,而并非为与外国绝对不同之学问也。吾国汉代古谚曰:“少所见,多所怪,见橐驼言马肿背。”吾国旧时视外人来华者,不知其学。较进,则知可学其一二端。更进,则知其自有其学术,而与吾国为截然不同。然由今之所见,则知中国之与外国,实为大同小异者也。”这是包括过去中华文明的一个总的概念,诸子百家,学术源流等都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当然按现在的学科分类,可能就更细了,有些学者将一些已经剥离国学的范畴。
但是作为古代中国文明传承的纽带和载体,国学是连续传承的,虽然门类不同,但始终有相互联系,其出同源!所以国学定义为过往之学是较为妥当的。
至于现在所说的国学热,无非就是某某大学挂名的国学班,或者小学培训机构的国学兴趣班等等,其所见所学不过皮毛而已。况且很多还是人云亦云之前人话语。实在不好称之为国学热,如此热度只会成为文化的豆腐渣工程,只会给某些人赚点门面,充当文化人装装逼而已!实在不值一提!
其他网友回答:国学就是一国之学术。咱们所说的国学顾名思义说的是中国的,当然外国也有国学。
国学是相对于现代的各科学问来说的,那么近代和明清以上的学术都应该属于国学范畴了,不过这个说法太广泛,太笼统了。
按照先贤归纳过的说法,国学就是指经过文献整理过的那部分,已经有人为我们整理好了,只要按图求索就行了。
正统的说法是,国学就是“经史子集”。而“经史子集”是一个兼容并包的范畴,中国历代的儒释道杂诸子百家都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浩瀚如烟了,一个人就是穷其一生也读不完,钻研不透。
那么国学按照“经史子集”的文献归类后,还是有迹可循的。
经部。指的是被后世奉为正统的儒家学说,属于经典典藏。主要有儒家十三经:《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史部有正史野史和地方史的区分,国学里说的一般是指正史二十四史:《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子部。子部就是诸子百家的学术著作和论述了,包括的相当的多,著名的人物很多,比如我们熟知的孙子,庄子,韩非子,管子等。笼统的说就是儒家、兵家、 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杂家、小说家、释家、道家等。
集部。集部主要就是历代的文人墨客的著作了。包括有诗词歌赋戏曲散文,这一类我们接触的还是比较多的,和生活更贴近。比如《诗经》、《离骚》、《乐府诗集》、《古诗十九首》、《全唐诗》、《全宋词》、《窦娥冤》、《牡丹亭》、《聊斋志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西厢记》等。
近现代的一些大家的作品也属于国学范畴,有很多代表性的人物和作品,比如鲁迅,蔡元培,弘一大师,章太炎等人和其作品,只不过在划分和整理文献资料的时间早了些,没有被计算进去罢了。还有各种蒙学读本和家训,地方志之类的也是值得一读的,比如《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
其他网友回答:令人惊讶和不解的是,一些所谓的国学班打着国学的旗号,在教弟子规三字经的同时,教阿弥陀佛。几年前陪同事去山西临汾南郊一家所谓的国学校,校内教职工和孩子们都以“阿弥陀佛”打招呼,吃饭无盐无油只有青菜豆子,吃完给碗鞠躬。夜里宿舍的扬声器不停循环播放“阿弥陀佛”,孩子们早上五点起床念诵“阿弥陀佛”……更荒诞的是,学校办公室墙上还有当地领导剪彩视察的照片,还有”山西省国学教育基地”的牌子。看到这一切,我冒雨开车就走,因为感觉这里不像国学校,透着一股诡异,不管国学该教什么,绝对不是让发育年龄的孩子吃斋念佛的。
其他网友回答:<2>原创不易,禁止抄袭,我是肥嘟嘟的小不理,哲学和国学的爱好者
国学在周朝,主要指官方学校,如《周礼·乐师》所载“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而学生们“十三舞《勺》,成童舞《象》,二十舞《大夏》”。这里的舞,其实就是《诗》。在人类早期社会,诗、歌常常联系在一起,譬如古代希腊和商、周,音乐和诗都在一起。
到了孔子,私学才出现,一般的百姓也能够让自己的子女接受教育了。
国学的演变以及外延桑兵先生在其《晚清民国时期的国学研究与西学》中指出,国学一词最初由日本人提出,是江户时代中期一些著名学者试图对日本本土典籍进行研究以发明其国学典要,故称国学。后日本明治维新,要彻底西洋化,遂导致日本一些学者鼓吹国粹,力求改变彻底西化之偏激。
国内学界,如梁启超、邓实、章炳麟、刘师培、胡适、钱穆等先生也提倡国故或国学、国粹,同样包含着爱国情怀在里面。
然而,今日所谓之国学,外延绝非仅仅经、史、子、集,或如小说、戏曲,同样纳入国学之名,即我国固有之文化与文明诸事。尤其相比于古代训诂考据、思想义理,今日之中国,古文字学、汉语言学、史学、哲学史学、哲学、逻辑学,皆要精于古代,甚至有些还为古代之所无。
《晚清民国时期的国学研究与西学》,桑兵;
《国学研究》;
《国家与学术》,罗志田;
其他网友回答:国学不等于儒学,更不等于孔学,国学不是看风水,更不是算命,国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的总集。现在有人打着国学的幌子,大搞尊孔读经,大搞封建迷信,开历史的倒车,把复辟过去的东西叫着改革,在中国只有毛泽东思想可以救中国,
上一篇:是什么让你对自己的亲人心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