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千百年来,国人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但有一种思想,虽然不是中国的正统思想,但一直收到封建帝王的喜爱,直到今天,它仍一直影响着国家。他就是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1齐鲁法家--法家思想初露锋芒
2秦晋法家--法家思想发扬广大
3韩非子-集法家大成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
1.齐鲁法家--法家学说初露锋芒齐国的法治思想独树一帜,被称为东方 法家或齐法家。
齐国是“功冠群公”的西周王朝开国功臣姜太公的封国,姜太公的祖先伯夷辅佐虞舜,制礼作教,立法设刑,创立始礼法并用的制度。太公封齐,简礼从俗,法立令行,礼法并用成为齐国传承不废的治国之道。
管仲辅佐齐桓公治齐,一方面将礼义廉耻作为维系国家的擎天之柱,张扬礼义廉耻道德教化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强调以法治国,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法治国的人。
齐法家既重术、势,又重法、教。就“礼”而言,齐法家主张“礼、法兼容”。齐法家在强调“法治”的同时,还重视“礼”“义”的作用。然后就“刑”而言,齐法家主张“宽刑省禁”。
2,秦晋法家--法家思想在晋国抬头晋文公设六卿管理政权,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氏、中行六卿家族逐渐做大
经过一系列残酷的吞并与厮杀,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与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在原来晋国的土地上成立了魏国、赵国与韩国,史称“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后,韩赵魏三国为了富国强兵,不得不大量任用贤才,尤其以魏国最有显著。前445年,魏文侯继位,他用李悝为相,改革弊政重农抑商。
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废除了夏商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实行任人唯贤的选官制度。
改革军事。建立“武卒”制,对士兵进行考核,奖励军功
法家学说,为平民代言。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韩国贵族,当时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
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著书。他的书传到秦国,秦王非常赞赏韩非的才华。
秦始皇在初见韩非著作内容就佩服地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意思是说,寡人如果能见此人,与其同游谈论一番,那就是死也都无憾了!秦始皇在他的思想指引下,完成统一六国的帝业。
韩非子糅合了法、势、术,并着重维护君主权益。
此外,他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维护了法律的尊严
在战争纷起的时代,社会的发展有其特殊的法则。儒家德治思想,终因无法适应社会现实,而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扬弃。
当时,土地割据加速了各国的变法运动,同时也刺激了法家思想的大爆发,法家思想,在乱世之中适应了统治者夺取与建立政权的需要,逐渐地茁壮起来。
其他网友回答:法家的法,工具主义色彩浓厚,目的是维护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与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截然相反,现代法治重在限制政府权力无限扩张,保护公民合法权利。
其他网友回答:法家思想的最早起源要追溯到夏朝,夏朝有一种官职叫——理官,这个理官相当于最高法,或者企业里的行政中心,主要职责是起草和颁布各种法令和政今。
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一位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就是管仲,管仲对法家思想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田亩分配和赋税制度上面,把管仲定为法家的开创者也是不为过的。
到了战过时期,出现另一位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就是商鞅。如果说管仲的法家思想应用体现形式是政令政治的话,那么商鞅对法家思想的应用则直接上升到法制层面,商鞅制定了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开始变法强秦。由于商鞅的法律制度直接伤害了贵族阀门的利益,所以商鞅变法只是刮了一阵风,随着商鞅本人被诬陷被车裂,他的一整套法律体系也随之崩塌。
到了秦始皇准备统一六国的前夕,出现了法家的又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就是韩非子,韩非子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非常完备的国家管理系统,这个系统涵盖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非常全面的管理体系。
我们知道,韩非子是“百家争鸣”最后的胜出者,最终秦始皇也采纳了韩非子的主张,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虽然秦国的存在只延续了短短十五年,但是秦的制度,或者说韩非子的制度大多数内容被延续了下来,影响我国古代社会两千多年。
其他网友回答:其实先秦法家本身就分两条路线:一条是晋魏系,另一条是郑韩系。
申不害与韩非子是法家郑韩系的代表,他们的特点是重权术,像《韩非子》中有大量对权术的具体运用操作细则。
郑韩系,我认为鼻祖可以追溯到春秋晚期的郑子产。我一直认为郑子产铸鼎,是礼法相分的标志性事件。
其实西周的礼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礼仪道德,而是一种宗法。
但与法的区别在于:礼是基于血缘宗亲关系的熟人法,而法是适用于社会各阶层的生人法。
周礼是用来调节宗族内部关系的规则,所有有“礼不下庶民”的说法。对不是宗亲的外人,就不适用礼法。
而后起的法的作用对象,为国境内有无血缘关系的各色人等.相比于礼、法的适用人群是全覆盖,所以我称法为“生人法”。
郑子产当时铸鼎把律条公之于众,本身就是开创了“生人法”,所以我认为郑子产才是中国法家的鼻祖。
那么,为什么是郑国开这风气之先呢?这个郑国的商业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在整个春秋时期,郑国是商业化最发达的国度。当初郑武公立国的时候就与本地商人约定了盟约,互相尊重对方利益。
纵观郑国在整个春秋中的表现,也是最会投机钻营、外交谈判也是最游刃有余的,很有商人治国的风采,比较有名的商人有弦高退秦师。
到了战国,郑国被韩国吞并、但在文化上其实是作为野蛮人的韩国被郑国同化。因此韩国法家人物申不害,与韩非子也同样如商人一般精于计算。
著名的“郑国渠”,本来是韩国脑洞大开的疲秦之计。能想出这种经济战的,也只能是有深厚商业底蕴的韩国人能想得出了。
所以法家中的郑韩系,本身是商业文化的产物。
另一条是晋魏系,代表人物李悝商鞅,但向上追溯可以到晋国的大夫们,比如叔向等。
与郑国不同,晋国没有商业文化的优势,所以晋国是重农主义。整个春秋里,晋国是对土地最贪婪的国家。
在《左传》中就提过一个案例:当时晋国有手工产品与戎狄交换土地,不少晋国人士觉得这样输出高科技产品亏了,但有个大夫反对。
好像是魏氏的,他认为:商品换出去还能再生产,土地要是没了,就什么都没了。所以他主张应该鼓励这种贸易,以此让晋国尽可能多的开疆拓土。
他的建议得到了晋国国君的认可,而后来晋国也确实是通过这方式,不断对北方戎狄进行蚕食的。
李悝商鞅时代,魏国的都邑还在汾河流域的安邑、是晋国文化的核心。所以他们依然秉承晋国的重农主义传统,重土地、重耕战。
比如商鞅到秦国一个重要措施,就是鼓励三晋移民来秦国耕种,其实当年晋国就这么做过。
晋国从晋献公开始就不断收容被秦国赶出的戎人来拓荒自己的山野,这在《左传》中就有,著名的陆浑戎就是这么被安排到洛阳周边的山区去的。
相比于郑韩系法家、晋魏系就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权术斗争。往往更注重实打实的实力比拼,所以晋魏系法家崇尚强国固本、对权术斗争的技术问题没多大兴趣。
秦国其实是晋魏系法家的继承人,本质上是晋文化的衍生。虽然秦始皇本人对韩非很看重、但秦国的本质还是晋魏系、而非郑韩系。
商鞅把从魏国那套都移植到了秦国。
【管理员】分水岭
商君的法,注重制度本身。申不害的法也不全是权术,权术只是君主驾驭臣子的办法,属于技术,申不害的法重点是吏治。
【活跃】晋观
这是相对而言,郑韩系法家比晋魏系更注重权术研究。
【管理员】分水岭
慎到的法则注重君主的权力,这是法的基础。
【活跃】晋观
春秋时代,郑国就是最会玩外交的国家,和现在英国有的一比。
【管理员】分水岭
韩非子把三人结合,理顺了权力的来源,制度的根本,吏治,这成为后世历代王朝无不推崇的政治框架基础。
说到法家就想到权术,确实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不过晋观兄这个提法还是有启发性。
【活跃】晋观
东方的重商主义国度郑出了韩非子,西方的重商主义国度佛罗伦萨出了个权术大师,这两者间有其必然性。马基雅维利。
所以法家内部也不是一条路线,就像道家里老庄间的差异也不小。
【传说】丁国岭
韩非子把三人结合,理顺了权力的来源,制度的根本,吏治。
-----把荀子 止于圣王 的思想化成了真实可行的社会运行机制。
【活跃】晋观
另外,著名历史学家何炳棣认为,墨家对秦国的影响其实很大,在秦献公时代就有大量墨家进入秦国、改变了秦国的治理机构。
【管理员】分水岭
韩非以前实际上不认为商鞅、慎到、申不害是一家的。
【活跃】晋观
法家内部间,两条路线的差别还确实是不小的。
【管理员】分水岭
不是说秦国用法家就只有法家,以法家为主而已。非常大,互相认为对方是逗逼。
【活跃】晋观
按何炳棣的研究来看,商鞅变法的成功,与秦献公时代大量墨家进入秦国中下层官僚系统有关。
【管理员】分水岭
秦国和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非常重要,传统中国的法制内核就是那时候定下的。
比如耕战为本,比如重农抑商,比如法不阿贵。
这些奠定了后世中国千年基业,无论外衣是儒家还是道家,这个骨架始终没有变。
【管理员】
其实我觉得,法家中,三晋法家(包括秦)比较纯粹,齐法家比较杂糅.
齐法家还真得追溯到管子。管仲那时候在齐国搞过改革,不过与商鞅是两回事。是加强宗法,发展商业。
加强宗法的表现,就是他划分国家为二十多个士乡,六个工商之乡。这种乡,其实是乡遂制度的乡,乡人即国人。
士乡是军民合一的,实际就是齐国的三军。齐君一军,高氏国氏各一军。士乡平时种地,战时打仗,国君没事就在这里推行宗法教育。
而且士与工商是不能迁业的,也就是如果是商人的一直是商人,如果是士就一直是士。
【管理员】分水岭
有籍吗?这个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管理员】云过无痕
至少西周就有,周宣王曾经料民于太原。
【管理员】分水岭
其实据说百姓就是百工。
【管理员】云过无痕
如果没有户籍,他怎么料民?
【管理员】分水岭
但不知道这个说法是否有依据?
【管理员】云过无痕
这里的百工不是工匠,是百官的意思。
【管理员】分水岭
但整个古代史确实处处可见户籍制度。嗯,比如商人的祖先是搞商业的,官职就是负责金融和商业的。
【管理员】云过无痕
当时贵族才有姓,百姓。贵族如在王朝,则都职守一般都时代相传,世卿世禄。
【吐槽】徐爱国
何谓料民?
【管理员】云过无痕
具体看国语、周语,不外乎是拿着户籍普查人口。
管仲的改革短时间之内,确实使齐国实力大增,齐桓公因此称霸。但是之后,齐国貌似就没啥大的变革。
一个是田氏代齐的时候改革度量衡,一个是齐威王时邹忌整顿吏治。
从齐国的制度看,他确实与战国的诸国不同。人家都搞郡县,他搞的是都鄙。
我很怀疑齐国改革的并不彻底,西周的国野制、宗法制在齐国还很有市场,因此齐国与三晋不同。
三晋的区别,晋观老师说的挺好。齐国从管子来看,法术势教全沾。但是对法术等的研究,又没有三晋那样推演到极致。
当然最终这些在韩非子那里,都到了融会贯通,构成了抱法处势用术的体系。
另外说个题外话,补充一下。
三家分晋,都曾经改革过亩制。这个在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吴问里提到过。
知氏以一百八十步为亩,韩魏以二百步为亩。赵氏比韩魏的更大一些,而税是一样多的。
因此三家,相比知氏、范氏、中行氏更能收揽人心。三家分晋之后,秦国商鞅继承的就是这种大亩制。
【管理员】分水岭
我看历代单位变化都是越来越小,古人很坏啊。
【管理员】云过无痕
为田开阡陌封疆,不仅是承认人们土地占用的既定事实,同时也是推行大亩制,减轻人们的负担。
【管理员】分水岭
秦国五代之乱,再加上和晋魏,常年撕,人口损耗很大。
【管理员】云过无痕
在变法过程中,秦人是受到了切实的好处的。因此,商鞅之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
【管理员】分水岭
是滴,这里有个通常的误解,因为秦始皇的激进和二世的乱搞,很多人误以为商君之法就是残暴苛刻。
其实在此之前,秦人是很欢迎这个变法的,否则老世族早就翻天了。虽然说秦国世族力量弱,但好歹也是有的。
【活跃】落寞书生
为何商鞅变法在秦可延续,而东方六国变法却不行?
【管理员】云过无痕
不仅是变法的事
【管理员】分水岭
商君之法不能赢得大批支持者是推行不下去的,至少慧王的时候就是一个废除的好时机。
【管理员】云过无痕
秦能统一六国,是一个族群几百年抓住机遇奋斗的结果。商鞅变法是为秦国强大打了一个基础,倾国还需要明君能臣一代代的努力。
比如开发关中,比如司马错张仪灭巴蜀,李冰修都江堰水利工程,这是物质基础。
比如范雎,制定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到了李斯手里,已经变成了一套非常详细的可操作的手段。
先重金贿赂,贿赂不成就刺杀,然后大军过去灭国。
【管理员】分水岭
短的只是秦帝国,实际上秦的国祚很长。秦王国比赵魏韩古老的多,另外就是,孝公以后秦国的国力是持续上升的,虽然跌遭大变,但始终没有动摇他这个持续上升的势头。
【管理员】云过无痕
秦是东周的开国诸侯。
【管理员】分水岭
而其余列国,哪怕是宋都曾经一时强盛,但不能持续,这就是制度的力量。
【冒泡】踏山之石
早期的朝代,夏商周,都比较长。后来的短了,有个二三百年就是享福。
【管理员】云过无痕
秦地缘因素也不错,淆山、函谷关。
【管理员】分水岭
夏商周都是部族王国王天下,不是那种集中统一的帝国。这些部族的产生是血亲关系的,极其稳固,实际上你理解为一个大家族也无不妥。
夏商周虽然王天下,但他们自己不直接统治诸侯,他们自己的部族国家也就是扩大一点地方而已,权力结构还是自己的家族。
因此极其稳固,所以国祚长达千年而不是几百年。比如商人从契开始算1000多年,到宋被灭。
【管理员】云过无痕
就算他们不是这个王国的君主,他们依然是部族的首领,比如夏朝太康失国。
【管理员】分水岭
比如周人,从稷开始算,也是1000多年,注意周人称为后稷,后是王的意思。
【管理员】云过无痕
已经不再是夏朝的元首,但是夏人依然跟着他们。
【管理员】分水岭
所以你真要算他们的国祚的话,长的丧病。
【管理员】云过无痕
少康还有同姓支持。
【管理员】分水岭
比如齐国,你从太公算,太短了,人家是姜姓大族,可以从炎帝算。
【管理员】云过无痕
哪怕一直到周朝,还有杞国坚挺,至少是1000多年了。
【管理员】分水岭
是啊,上古中国本质上是血缘部落的各种组合。从部落联盟,到联邦,到秦始皇才最终完成帝国,也打破了这个血缘家族的部落王国制度,所以秦帝国以后再无古国。
【管理员】云过无痕
其实后来具体到地方县以下,还是讲血缘的。
【管理员】分水岭
后世的帝国不再是血缘王国,他们的高级官员都是全国选拔的,内部各个族群高度融合也高度冲突,所以国祚大为缩短。
国家大了,内部因素复杂了,问题累积的速度加快了,内部的凝聚力却没有血缘家族那么强大了。
【管理员】云过无痕
但是政治制度上还是以地域关系为主。
【管理员】分水岭
嗯,但这影响不了国家大势。
【管理员】云过无痕
其实西周国野制里,遂人就是以地域关系为主了,不过遂人政治地位不高。
到了战国,特别是商鞅强制分家。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秦晖的《传统十论》,根据走马楼吴简还有敦煌卷子,发现古代王朝权力比较集中的地区,几世同堂不说没有,一个村最大的姓占不了村人口的一半。
老秦人一般是聚族而居的,而三晋移民等,肯定是朝廷安排。
其他网友回答:依法治国,一切都得有规定,那么社会的秩序就不会乱,人民才会安定,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