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登攀”,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悟空问答”中,关于诸葛亮的问题很多,说明大家对其人其事很感兴趣。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从以下两方面简要作答。
一,诸葛亮是人不是神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作为蜀汉集团的重要成员,他为蜀国的开基,立业,发展,巩固,壮大,确实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果没有“卧龙先生”的存在,也许那一段乱纷纷的历史就会改写。
所以说,诸葛丞相是三国时期的“大咖”,“牛人”。这一点,毫无疑问。
但实事求是地说,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诸葛亮是个被神圣化,被理想化了的人物:
第一, 诸葛亮的本领被夸大了。 《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情节,比如草船借箭,抚琴退曹兵等,都是作者“移花接木”。他也吃过败仗,也丢过人,屡伐中原不成,劳民伤财,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也曾用人不当,马谡失街亭,不就是诸葛丞相的问题吗?
第二,诸葛亮的品格被“理想化”了。诸葛亮呕心沥血,对刘备,对蜀汉全心全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实这是作者在有意识地塑造诸葛亮一位一心“匡扶汉室”的“代言人”形象;
第三,诸葛亮本来的形象被拔高了。其实,在《三国演义》中,可以和诸葛亮比肩的,也是大有人在。袁绍帐下的田丰,沮授;东吴的周瑜,陆逊;曹操阵营的郭嘉,荀彧,蜀汉集团的庞统,法正,等等等等。尤其是司马懿,其胆略,胸襟,才干,都丝毫不输诸葛丞相,只不过被描写成了比曹操还奸诈,还有野心的“谋朝篡汉”的“贼”!
所以诸葛亮是能人,但不是“万能”,并非“神人”,更不是“人神”。
二,诸葛亮是臣不是君开门见山地说,诸葛亮虽为蜀汉重臣,也和刘备关系融洽,但终究是臣子。在封建社会,是否遵守封建礼教,是评价一个人的根本和基础。作为饱学之士,诸葛丞相当然是心知肚明,而且严格遵守的:大事小情,他可以进言,献策,但实际的决定权,主动权,都握在刘备手中。
所以,有些时候,诸葛丞相的话,刘关张三兄弟不听他的话,他也没有办法。
关羽,张飞,崇尚武力,对读书人有些看不起,所以和诸葛亮的关系,一直都不太和谐。尤其是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是典型的不把诸葛亮看在眼里。
刘备呢,对法正,甚至对李严的信任程度,也不亚于诸葛亮。法正死后都有“谥号”,李严也是托孤重臣。
为了给关羽报仇,吴蜀彝陵之战,刘备兵败,致使蜀国元气大伤。就是刘备不听诸葛丞相之言,耍江湖义气,不够冷静,不顾大局的恶果。
所以,诸葛亮是“贤臣”,是“忠臣”,是“重臣”,但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能把握的了,把握的好!
结语综上,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诸葛亮一个人的力量,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蜀国的命运也不完全掌握在他一个人的手中。他,没有主宰蜀国,也无法更好地带动蜀国。
当然,蜀国偏安一隅,也是限制其很好发展的主要因素。这是另一个问题,咱必须另当别论!
一家之言,欢迎指教!
其他网友回答:神人不是神仙,人力有限。
队友太坑,时不时扯后腿。
关羽破坏孙刘联盟,然后还能放心大胆的打曹操,留座空虚的大本营。孙权难道不要面子?
刘备喜新厌旧。得庞统就重用庞统,得法正就重用法正。诸葛亮靠边站,给他当管家,赵云给他当保镖。
刘备得了荆州,益州,汉中,自称汉中王,然后就飘了,感觉自己无所不能。关羽败亡,荆州丢了,他得抢继续抢地盘。知道自己还干不过曹魏,就挑软柿子捏,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打孙吴。
诸葛亮劝阻,不听。赵云劝阻,不听。结果这两个坐了冷板凳。黄权劝阻,还是不听,把他调去防曹魏去了。部队还没出发,张飞的人头已经提前摆在了孙权的案板上。
自从刘备称汉中王,是真的飘了,谁的意见都听不进。以为自己连曹操都能大败,孙权算个毛啊。于是御驾亲征,既不带名将,又不带谋臣,在仓促准备后就开始了伐吴大业。结果火烧连营,败光了家当。士兵辎重损失就算了,蜀汉年轻一辈的将领也被他败光了。自己落荒而逃,一口气跑到永安。
最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想起托孤。想来想去,实在没人了,只剩下诸葛亮了。交给诸葛亮个烂摊子。这要是个普通人,看见这个烂摊子估计都要崩溃。
诸葛亮是被刘备和关羽这两个队友坑惨了。
另一个原因,对手太强,实在是打不赢。
碰到猪一样的队友就算了,还面对着神一样的对手。以诸葛亮一人之力,怎么带的动?
其他网友回答:三国时期枭雄四起,当时刘备虽在众人的鼎力支持下拿下汉中、川蜀地,兵力大增,再加上号称天下之腹的荆襄九郡,实力可谓是天下第一,诸葛亮此时也准备北上的谋略,一举击败曹操,然后荡平东吴,一统天下。这时传来,看守荆州的关羽,不仅大意丢失了荆州,而且自身也被鼠辈斩杀,荆州一丢失,这也就意味着诸葛亮的一统大业计划不复存在,刘备一听说关羽被杀瞬时激发了他强烈的复仇之意,最终导致火烧连营七百里。
其他网友回答:诸葛亮,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雄才大略,以“复兴汉室”为毕生信仰,但他确实不是“神”,《演义》里司马徽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即使强如诸葛,也无法在客观条件不具备的前提下完成不可完成的任务。
战略的可行性基础出现缺失在刘备定军山之役打败曹操,夺得富饶的汉中之后,便进位“汉中王”,此时是刘备实力最为强盛的时候,坐拥荆益两州,外加富饶的汉中。到目前为止,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构想都顺利的按步骤实施,只要能站稳脚跟,整合吸收内部力量,外交上联合东吴,等待北方曹魏内部出现分裂,夺取中原机会还是有的。
但事情的转折点出现在荆州的丢失,关羽丢掉了荆州又丢失了性命,还输掉了《隆中对》规划的战略基础。并带来了连锁反应-夷陵之战,最终的结果是最高领导刘备病故,一大批骨干将领阵亡,蜀汉实力大损。
因此《隆中对》两路出兵的战略设想已经无法实现了。
国力不足无法支撑长期消耗战一手好牌被打烂了,夷陵之战后留给诸葛亮的是一个年幼的弱主,一个国力衰弱的政权,《出师表》诸葛亮对局势的判断是 “今三分天下,益州疲敝”,即使到了首次北伐的时候,经过五年的修养生息,国力得到了很好的恢复,但也远不如北方中原地区。
当时蜀汉总人口不过90多万,吴国人口约在240万,而魏国人口超过了500万。诸葛亮北伐最多能动员的兵力也就在10来万,这已经超过了“十抽一丁”,已经是农耕文明的极限了,这种战争方式会大大影响当时的社会经济和稳定。
所以,尽管《三国志》里陈寿评价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治政是诸葛亮最擅长的,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挽回颓势。
蜀汉中后期人才方面的短板夷陵之战后,蜀汉的人才问题就逐渐凸显出来,一是夷陵之战人才损失严重,二是后期蜀国地窄人少,人才选拔相比中原地区困难许多,第三益州政治派系复杂,作为本土势力的益州士族集体对外来处于掌权地位荆州势力,一直有排斥状态,也使得诸葛亮后期手中无人可用,唯一的接班人还是从曹魏挖来的姜维。
蜀汉在外交上处于被动状态不提姜维时代的北伐,只看诸葛亮六出祁山,我们回发现,其实绝大多数时候,只是蜀汉的单方面的军事行动,即使诸葛亮也曾联合吴国共同北伐,但吴国也常常出工不出力,总是处于观望状态。在军事力量上,以益州一路兵力想要打败强大的中原曹魏,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根源还是在于荆州的丢失,使蜀汉实力大减,偏安的东吴对蜀汉的北伐缺乏足够的信心。
所以,种种客观条件制约了诸葛亮的心中理想实现,但也正因为此,展现了他为信仰终身追求的伟大情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终生奋斗的精神成为后世士大夫阶层崇拜的偶像,也是诸葛亮被神话的原因。
其他网友回答:首先明确两个问题:
第一、诸葛亮是否得到刘备全力的支持?刘备死后,诸葛亮能否有真的可以全权调动蜀汉资源行动?
第二、诸葛亮是否真的具备统一天下的能力?
只有弄懂这两个问题,我们才明白伏龙诸葛亮为何一生的抱负不能实现的原因。
【诸葛亮】
刘备对诸葛亮态度的变化诸葛亮被请出山后,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曾有三个不同阶段的变化:
(一)亲密的鱼水关系
三顾茅庐到夺取南郡这段时间,刘备对诸葛亮非常崇拜,关系亲密。凡是诸葛亮提出的意见,刘备无一不从。
这种关系甚至引起张飞、关羽的妒忌,刘备一度要他们不要太在意。当时,刘备寄人篱下,急需有人指导方向,所以对诸葛亮非常信任。
(二)刘备对诸葛亮猜忌
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得到荆州这个地盘,一夜暴富的刘备心怀恐惧之心,对诸葛亮有了猜忌。
诸葛亮自知自己身份尴尬,他不属于刘备旧部,却功劳太大,所以这段时间,行事低调。庞统投靠刘备后,诸葛亮尽量把一些事情交给庞统处理。
例如,刘备攻打西川,诸葛亮就推荐庞统作为军师,自己则留在荆州。表面看起来,这很合理,仔细一想就不对劲。
庞统是荆襄人士,他在孙权手下做过事,熟悉当地环境,由他来辅助关羽镇守荆州最适合不过。
由此可见,刘备是为了降低诸葛亮的影响力,故意亲近庞统,诸葛亮只是顺水推舟。
后来刘备取得西川,但是为关羽、张飞报仇,刘备不听从诸葛亮和赵云劝谏,发动夷陵之战,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降到零点。
(三)刘备最后的寄托
夷陵之战,刘备受到重创,知道除了诸葛亮,他没有人可以寄托。
在白帝城,刘备正式向诸葛亮托孤,表达出自己对诸葛亮最后的歉意。只是诸葛亮手头的资源都被刘备耗尽,对手曹魏趁机拉开距离,诸葛亮统一天下变得困难重重。
综合考虑,刘备对诸葛亮的并非全面支持,诸葛亮并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实现隆中对。
诸葛亮是否具有统一天下的能力(一)诸葛亮的管理能力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长期担任蜀国相国,管理得当,用人有方,鼓励农业,发展贸易。
不久,蜀国一扫夷陵之战后的衰退,出现了短暂的繁荣。从这里看出,诸葛亮在内政方面确实有一手。
(二)诸葛亮的军事能力
诸葛亮联合东吴,在赤壁之战击退曹操,帮助刘备夺取荆州,占领西川,攻下汉中,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不弱。
只是诸葛亮在军事将领的驾驭方面,不是很成功。魏延身为五虎上将,诸葛亮一直对他不重视,不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魏延造反,蜀国实力进一步削弱。
这是诸葛亮一大过失。
(三)诸葛亮的心理素质
诸葛亮多次北伐曹魏,无功而返。面对强大对手司马懿,蜀汉实力不足,应该以退为守,等待司马懿和曹家皇帝矛盾的激发,伺机而动,而不是硬碰。
诸葛亮心急如焚,积劳成疾,过早离世,给司马懿机会。
诸葛亮的行政能力和军事能力很强,只是缺乏强大的心理素质,给敌人司马懿制造机会。
小 结诸葛亮虽然可以说是一代神人,对内的管理能力很高,对外的军事素质也不低,只是刘备不能全面支持他,诸葛亮能力再大也不能有条件改变局面。
面对强大的对手司马懿,诸葛亮失去了往日的冷静,急于求成,于是积劳成疾,不能完成统一大业。
所以,能否统一天下,除了自身能力高,还要有团队的配合和强大的心里素质,最后还需要一点点运气。
其他网友回答: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百度而来的简单介绍,诸葛亮可以说是古时的一个大牛人。
《三国演义》中更是对其偏爱有加,火烧博望、草船借箭、巧借东风。无怪于鲁迅先生有话:“狂诸葛多智而近妖。”在民间诸葛亮神的已经不像人了。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现在一般都叫“蜀汉”或者“季汉”。其疆域在最鼎盛时期: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西达缅甸东部。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贵州二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及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
蜀汉看似地方不小,蜀中又是天府之国,粮米之乡,北部和东部都有山岭作为天然的屏障,只要养精蓄锐,厉兵秣马,是可以有一番作为的。但是很奇怪的是,纵使拥有诸葛亮的蜀汉政权,却是三国之中最先灭亡的,实在是不免让人唏嘘。
首先蜀汉政权的内部斗争严重。蜀汉政权的官员主要有四大派系,一是刘备起兵的班底,包含关羽、张飞、赵云、糜竺、孙乾等这部分和刘备的关系亲近,地位较高。第二就是荆州派,以诸葛亮、杨仪、蒋琬、费祎、魏延为代表,第三是刘备入川之后收服的益州本地集团,张翼、张嶷、马忠等,这一派人数众多,但是最不受待见,被各方打压。第四是刘焉刘璋父子的东川派,代表人物李严和法正。这还没有计算同为外来者的马超、姜维、夏侯霸等人。
在蜀汉政权中荆州派长期控制了蜀汉的军政大权,联合东川派打压益州本地集团。益州本土官员将领长期都在底层难以得到提拔,连续不断的北伐搞得劳民伤财,严重损害了益州本地集团的利益。于此同时东川派和荆州派的斗争也是非常严重,对于东川派的领袖李严,也因操办北伐军粮渎职而被诸葛亮弹劾罢官。内部斗得厉害,且矛盾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小说演义是很少会涉及到这么一个严重的问题的。
再就是蜀汉政权是三国中最弱的,汉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年),在籍户口分别为二十万户与九十万人 ,经诸葛亮治理,至蜀汉灭亡时(263年)共有1082000人 ,其中户数二十八万、民数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历经40多年人口并未有明显的增长,原因在于诸葛亮和姜维时期的屡次北伐都无法取得进展,打成了和实力远胜于自己的曹魏政权的消耗战。曹魏政权控制关中以及河北以及中原地区,人口和土地远胜于蜀汉,这么打蜀汉耗不起,多次蜀汉政权北伐失败的原因就是粮草不济。
综合实力的巨大差距,内部的斗争倾轧诸葛亮就算真的多智近妖也带不动,何况历史上的诸葛亮本就没小说中的那么厉害。
其他网友回答:(1)谈历史围绕英雄谈,就会陷入唯心主义,即便围绕文字逻辑推理来进行,也一样会陷入历史诡辩论;(2)谈历史,除了文字记载,一定要懂得分析地理,地缘,经济,政治,人口,科技,乃至于天气,瘟疫等对历史的综合影响;(3)东汉末年中国有十三州,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后,天下彻底三分,奠定了魏蜀吴三家的基本盘;(4)天下十三州,魏国独占了其中的九个半,吴国占了其中的两个半。蜀汉呢?只拿下来了一个益州,之前的半个荆州全部丢掉了;(5)所以,问题的答案已经呼之欲出。蜀汉当时的地盘,根本不是“三分天下有其一”,而是“十三分天下有其一”。这样的一副烂牌抓在诸葛亮手里,一样是一副烂牌而已;(6)再补充一句,秦岭大巴山,大巴山很难作为界山。但是秦岭,却是个如假包换的天然界山。但是秦岭这样的天然界山,谁防守谁有利,谁进攻谁不利。除非,出现刘邦出汉中那一幕,关中分裂,分成三秦,各自为战。在一侧经济强大,政治稳定,人口众多的情况下。幻想冲出秦岭,一战定天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他网友回答:我认为,诸葛亮无法带动蜀国走向胜利,与蜀国国力及战略部署有必然关联,也与诸葛亮本人的家长作风有些许关系。但总体而言,蜀国的衰败是历史的必然,毕竟历史车轮的走向,即便慧如孔明,也是无力掌控。
蜀国积弱已久蜀国贫弱,由来已久。三国时期,曹魏人口可达443万之多,兵力也达到了半百万之数,位列三国之首。而东吴虽不及曹魏,人口也已达到魏国半数,兵力约20万之众,反观蜀汉,人口94万,兵力10万,在后期兵力更是不及曹魏十分之一,即便诸葛一表人才,奈何差距十分悬殊,胜机渺渺。
荆州失守,北伐难胜三国之争,蜀本有一点优势,即荆州。孔明在隆中对中明确指出,北伐时不可直取一路,要东西配合,打魏国首尾不可相连,才有成功可能。然而荆州失守,孙权无法拿下合肥,诸葛亮北伐已无胜算。若不北伐,魏国越来越强,只得静坐等死。若北伐,必是兵行险招,胜算寥寥。与此同时,蜀汉失去荆州后,国力衰微,无法与曹魏对耗,已然陷入死局。
家长作风使然孔明属人中龙凤,才干无人可匹,但其人在治国方面却存在小心谨慎的致命缺陷。刘备白帝托孤后,诸葛亮深感责任重大,凡事皆亲历而为,这样的作风虽然使得蜀汉在历经失败后获得了短暂的繁荣,甚至在北伐时形成了“蜀兵一出,天下震动”的局面,但长期包办所带来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本就失去人才的蜀汉,在孔明积劳而死后失去彻底失去抵抗能力,为少主刘禅落得个“乐不思蜀”的软弱名头。
蜀汉的失败,是众多因素下所造就的必然导向,诸葛亮虽足智多谋,但也并非神仙下凡,如何能一转颓势,带领蜀众走向胜利?难!难!难!
其他网友回答:没有气数天意如此!人才都外流,靠人力逆天行事也寸步难行!
上一篇:最富有的朝代为什么是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