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天命就是人类此生的终极使命,也就是人生的真正意义,应该就是破茧化蝶。
一般人是理解不了天命的,孔子说五十知天命,并不是所有人到了五十岁都能明白自己的天命。
有些人还认为生命就是一个过程,没有什么意义,那是因为看不到生命最后的大圆满。为了好理解,我们可以做个比喻。
如果毛毛虫有意识,当它变成蛹的时候,它的意识已经非常弱,比我们做梦时的意识还要弱,它觉得自己已经死亡了。所以在毛毛虫看来,它的一生是没有意义的,只是为了吃桑叶而已,然后一天天长大,最后老死。但是在蝴蝶看来,毛毛虫的生命意义就太重要了。如果毛毛虫随便折腾,每天化妆、保持体型、争着谁最漂亮、谁最帅气、谁最成功,往往还没有变成蛹之前就死了。如果连蛹都没看见,绝大多数毛毛虫都认为生命没有任何意义,还安慰自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赶紧及时行乐。
人也一样,站在人类现有认知的角度看,跟毛毛虫的命运是一样的。
现在回头看下庄子,庄周梦蝶,或许庄子真的看到了人的未来,所以他才有了逍遥游、击盆而歌等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行为!
因此敬畏天命就是要让我们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好好修炼,感恩利他,成人达己,最后化茧成蝶!不然游戏任务失败,只能重头再来!
其他网友回答:君子要畏天命,这里的天命我觉的不但是父母给的肉体生命,而且也是法理。人要有敬畏之心。要明善恶,止于至善,守死善道。君子之所以要畏天命,畏的意思,不是害怕,而是敬畏。人之为人,作为君子,当有诚敬之心,切莫轻忽亵渎。君子若是不知敬畏,则沦落成为小人,君子若是不知敬畏,人心则丧失,若是丧失人心,丧心则病狂,丧心则与禽兽无异。所以,君子不但要知天命,还要畏天命。
其他网友回答:孔子说君子要畏天命,那什么是天命?恐怕恁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正都对。有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各种努力被任命为某局局长掌握着一方的生杀大权,算不算天命?算。上级的信任领导的任命是希望他在这个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分忧为领导争光,可他却认为自己当官了便为所欲为。结果可想而知,那天命是什么?在古代天代表的是当时的朝庭,天子吗,命,应该是命令或个人命运。天命应该是当时的朝庭交付你的任务与责任,但你不去敬畏与珍惜反尔为所欲为,能有好下场?我们必须要知道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普通百姓是不包括在内的。
其他网友回答:孔子日:【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这句话中天命是主体,大人和圣人是天命的传递者、贯彻者、代言者。初看这句话可能会有封建迷信和受制于统治阶层的感觉。如果你把这句话紧跟时代的发展去理解,哪么你就会豁然开朗。下面我们就单独说说【畏天命】这句。
一.“天命”在日常里的理解是,上天的意志,泛指命运。但在古汉词典中的解释是,"天"为"乾",《易经》中对乾卦的释义,“天”的运行规律即“天命”。“天”的运行规律又是什么呢?它是“天行刚键,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这样一种客观规律。“”天命”所指就是这一规律。
二.“畏”在这里不应理解为“怕”或"恐惧”,而是“敬畏”的意思,在这里是表示严肃认真、恭谨有度的做人,遵从规律、合乎规范的做事。
三.畏天命并不是要我们坐以待毙,不思进取、随遇而安。恰恰相反,我们敬畏天命就是为了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把事情办的更好,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像上天那样刚健运行,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四.我们也不要做违反事物客观规律的事情。虽然当代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远非古人所想象。但不得不承认我们还是不能摆脱那未知的不可抗拒的为量的控制,如地震海啸,疫病流行,气候变化等时刻威胁着我们的生存。对此我们应心存敬畏。要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认识自然、把握自然规律的过程中增强利用自然和抵御灾害的能力。如果一味的以征服自然为目标,逆规律而行只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灾难。
其他网友回答:<2>孔子说君子要畏天命,语出《论语·季氏十六》,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所谓“天命”,大多数人理解为“上天的意志”或“自然的规则”。
那么孔子为什么要求人们包括君子要“畏天命”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一)人生无所畏,实在很危险一个人如果无所畏惧,就会为所欲为。若为普通人,一定会与其他人很难融洽相处,一定会作奸犯科危害社会;若为领导人,轻则会搞坏一个单位或团体,重则会搞坏一个国家甚至危害整个世界。
小的方面我们就不说了,大的方面,比如一战、二战的那些战争狂人,差点就毁掉整个世界,即便如此,也让无数无辜的人都作了他们的殉葬品。
(二)人生有所畏,才有敬畏心人类无论怎样狂妄,在自然面前都是非常渺小的。近两个世纪以来,大自然以多种极端现象惩罚人类,在这些现象背后都或直接或间接地找到人类无知无畏而狂妄的影子。
好在人类总算认识到了自然的伟大,开始敬畏自然,学习与自然和谐相处。但事情仍然不容乐观,破坏自然的形象仍然不时发生,人类仍需为一小部分人的“无畏”买单。
但总算有希望!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能发出这样振聋发聩的见解,我们真不应该再怀疑圣人之言了!
其他网友回答:“君子三畏”出自孔子的《论语·季氏》里。原文是:“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要成为君子,必须敬畏天赋使命,政治领袖,以及圣人的言论。这三项分别指向人与超越界的联结,当下推行理想政治的关键,以及人文传承的智慧。
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三大方面的问题:天命关于信仰,大人关于社会规范,圣人之言关于思想权威。一个人有了这些敬畏、信 仰就会有所皈依,生活就会有所规范,思想就会有一个中心。在 此基础上活着,生活才会觉得有目的,人生才会感到有意义,一 切的事业感、成就感,才会油然而生。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这 些敬畏,这些信仰、规范和中心,那就会恣意妄行,无视社会思 想和行为规范,无所不为,无恶不作,因而是非常危险的。
其他网友回答:人有人命,也有天命,人命者乃人之所生,天命者乃天之所生,一个是假,一个是真,父母所生凡躯肉体乃是假,天生之性善良之心乃是真。
何谓君子?人能法天立身成人者,具仁义之行,可谓君子。
孔子说的“五十知天命”,就是君子要明善恶,止于至善,守死善道。
君子之所以要畏天命,畏的意思,不是害怕,而是敬畏。人之为人,作为君子,当有诚敬之心,切莫轻忽亵渎。君子若是不知敬畏,则沦落成为小人,君子若是不知敬畏,人心则丧失,若是丧失人心,丧心则病狂,丧心则与禽兽无异。
所以,君子不但要知天命,还要畏天命。
其他网友回答:天命来源于周人的思想,自西周开始,周人就有自己的“天命观”,可以说“天命”是周人的一种信仰。
有这样一句话可以表述:商人信鬼神,周人信天命。
武王伐纣,其理论指导就是天命气数,周人认为商人的天命已经结束,周人的天命已经开始。
如《尚书·甘誓》记载武王伐纣的目的是:“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虽然有合法化政权的目的,但也不得不说,周人是真的相信这套东西,不仅《周礼》秉承天命思想(周礼官职大都根据天象设立,包括宦官),《周易》也是以尊天命思想而成。
天命天命的定义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
简单地说就是天道意志,周人认为由上天主导众人(不一定是命运,天命不是宿命论),要保持敬畏。
《尚书·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
天是周人的最高信仰,所以周代的君主自称“天(之)子”。商朝则不同,由于鬼神的信仰,商人的最高崇拜是“帝”,祭祀的最高神灵称为“上帝”(这个是咱自己的)。
商人认为人死了就可以沟通鬼神,商王死了之后,可以“配帝”,所以纣王才被称为“帝辛”。
不论“帝辛”还是“帝乙”等称呼,都是君王死了之后,在被祭祀时候的称呼,这个叫“庙号”。
内涵复杂了说,周人的天命观不单指天道意志,还赋予了不少人文方面的内容,也吸收了不少商人的文化。
天命观对华夏的人文思想有很大影响,最直接的说,现在中国人经常说的老天爷,就跟周人天命观有传承的关系。
一,正统思想。天命只能出现在华夏的“王者”,代表的天道赋予的华夏正统。
传国玉玺上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就是天命观的思想,得到了说明天道来了,失去了说明气运衰败。
二,以德配天。周人信仰的“天命”不是万世不变的定数,周人也担心天命的改变,而导致王室的衰败。
所以就有了以德配位,即周人认为只有一直保持德行,不做违背天命的事,才能不失天命。
《尚书·蔡仲之命》记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三,天命从民。天命观十分看重民意,《国语·周语》: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还有,《尚书·酒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就是不要把水当成镜子,要把民意当成镜子,有点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的意思。
还有《尚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即上天所看到的来自于我们老百姓所看到的,上天所听到的来自于我们老百姓所听到的。
总之,周人把德行、惠民与天道联系在一起,认为德与民心是正义的天道,只有保德,保民心,才能不失天命,天下太平。
周易天命观周易中的天命,是在万事万物中的现象,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发展规律,行事要符合天道,《周易》中说: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万事万物,都有规律,人的行为也要合乎天地规律,万物法则,顺着这些走,就会恒通顺利,逆之者就会衰亡。
综述从这些周人的天命思想中,就能看出和儒家思想的契合之处,也无怪孔子会说敬畏天命了,二者本来就是传承关系,儒家强调的德行根据就是天命思想,天命尚德,有德是尊天命的体现。
不同的是,周人思想的天命观主要集中在上层,儒家讲的天命要扩展到普通人身上,着重强调天命中的“使命感”,即,儒家更看重天命中的“命”,而不是天。
如《孟子》中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就有使命感的理解,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就是天命主导人的体现。
就传统文化而言,很难用准确的语言去解释“天命”,稳如“孔夫子”也才“五十而知天命”。
儒家典籍都可理解为“天命”的解读,仁义礼智信也可认为是“执行天命”的规范,所谓儒家核心的“仁”,也是在践行“天命思想”。
限于水平,只能说个皮毛,更多的还没领悟,有关“儒家天命”的课题,有许多的学术论文都在研究,咱只是个凑热闹的。
有必要一提的是,天命观认为人是被天命主导的,而不是人的命运被注定的,天命不是命运。通过适应天命是可以改变命运的,就像易经中有个“无妄卦”,属于意外之灾,只要守正,一致,就能规避无妄之灾。
不管知不知道,中国人的言行举止都到“天命”的影响,相信很多人都说过“老天有眼”或“老天爷瞎了眼”,是的,你相信天命。
其他网友回答:关于“天命”,我们最熟悉的,是孔子对于人生进阶的六重境界: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实际上,孔子在《论语》里,有过两次对于“天命”的阐述,并且把“天命”和道德修养结合在一起的:
1.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在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知道天命而不敬畏,不尊重在上位的人,蔑视圣人的话。
2.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不懂天命,就不可能成为君子;不懂礼,就无法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析辨别言论,就无法了解别人。
孔子的“天命”,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谈:
1.客观层面
“天命”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自身的命运的关系。
比如,一个人的原生家庭,这是不是你的“命”,有的人天生就是“富二代、官二代”,这是不是就是一种客观事实。
比如,一个人出生在某个国家,那就自然而然地拥有这个民族、国家整体的体貌、文化特征,这是不是一种客观事实。
比如,生物性上的人,都要吃,要睡,要繁衍后代,这也都是一种客观事实。
这些就都是我们所必须认知和认同的,必须无条件接受的。
2.主观层面
这里的“天命”更多的是一个人的道德精神层面的,是后天认知上的。
作为人,我们就要尽相应的责任,人的道德责任,为人的准则,信仰,理想等丰富的含义。
人不仅仅是动物,而区别于动物,我们还有更多的精神需求。
所以,我认为,孔子说的“天命”更多地是从这个层面来说的。
“天命”,是人生一切当然的道义与职责,是我要凭借自己的人生信条,凭着自己的良知,去做,去行。
“天命”在我的意识中,“天命”在我,我是听“天”行“命”。
为什么要畏天命?1.刚才提过了,“天命”中,有客观存在的东西,比如我们的原生家庭等等。
生而为人,必须有所承担,这样的承担,无从推卸,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命”。
在很多抚慰的心理精神类文章中,常常提到“与自己和解,与原生家庭和解”,其实就是一种“畏天命"的体现。
2.“天命”是主观上的道义与职责。
这点其实也很重要,因为当我们有了我们自己所信任的“天命”,我们就不会随波逐流,得过且过。
因为天命本身就包含了我们主观上的努力,尤其包含了我们必须承担的道德层面的责任。
认知天命,是一种智慧;敬畏天命,是一种信仰的尊重;履行天命,是一种勇气和道义。
-----------END-----------
我是简秋,感谢您的阅读!
其他网友回答: 很多人的理解是说“天命”就是上天决定的命运。很多电影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少年张三丰》有一句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表达的意思,我们要做的就是打破上天注定的事情,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那儒家先贤孔子是这个意思吗?我们知道《论语》的分量,里面的内容多代表孔子的观点或者他学生的观点但他认可。那我们来看《论语》中关于天命的说法的原文。
这里明明白白的解释了什么是天命。那就是人的生死和富贵,也就是出生和死亡、地位和名利。 你看看,是不是这句话特别熟悉。2017年的一部香港电影《追龙》有一句台词: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但是孔子提到天命,还说了一一句话。《论语》为政篇讲:五十而知天命。说明孔子到了五十岁,就知道生死无常,自己富贵名利早已注定,不会有太多的变化。
孔子还说过另外一句话,就是:“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是给君子设定框架,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君子,而君子该注意那些事情。比如君子有三戒、三畏、九思。所以你别太认真,因为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就连孔子自己都不自信,自己是不是君子。
从古至今,关于天命的理解,就是上天的安排,不能随意猜测和违背上天的意志。古代帝王总会说自己的位置是上天赐予,自己的王朝政权也是上天赐予,其他人只能顺从。比如商朝的末代天子纣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何等狂妄,意思是我就是天命所归,你们只能顺从。
还好打破天命的是周武王,他在太公姜子牙的辅助下,联合天下八百诸侯,推翻殷商纣王的统治,改变了天命。而周朝又自己继承了商纣王的想法,我周朝就是天命,天选明君。
后来,北宋改革家著名的“拗相公”王安石说出了那句“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怒吼。他是告诉宋神宗国库空虚,官员冗杂,国家负担沉重,国家面临巨大危机。为了改变这一场面,不能用祖宗那一套方法,不用太在意那些注定的事情。宋神宗被他激起一枪热血,推行了王安石变法。
这些关于天命的言论,其实就是一种价值观。到了现代,其实就是人们怎样看待世界、看待生命、看待名利。就像我们现代人说的“三观”。如果按照孔子的说法,命人的生死早已注定,天赐的富贵需要自己努力去奋斗才能获得。
综合起来,从古至今以来的历史告诉我们,天命就是用来打破的。从孔子他老人家告知大家畏天命,可是又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这两个说法来看,孔子更多的教育我们后世人,人应该在年轻的时候努力奋斗,成就一番名利事业。到了五十多岁的年龄,才不会后悔,那时候就可以享受自己奋斗来的人生。
上一篇:永远是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