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南怀瑾,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实否定南怀瑾的人主要集中攻击两个点,第一个是说他对家人太冷漠,第二个是学术问题,说他的《论语别裁》等等书的解释,有很多错误,是在误导读者。
第二点的话基本上不是在说南怀瑾的人品和功绩如何,只是就现在学院派文献学的角度来说,南怀瑾的解读存在可商榷之处,甚至错谬之处。以此为立足点对南怀瑾展开挞伐。但其实这些人的这种观点跟近些年部分学院派批评于丹、易中天等人的书存在错误很近似。别说就算是严谨的学术著作也可能存在错误,我们没法去苛责一本本质上是在谈论自己读书心得的书,符合学院派的考据要求。这不是在为南怀瑾书中的错误做辩护,只是在说,即便有错误,也不足以抹杀南怀瑾的功绩,和他本人的成就。
再回到第一点,说他对家人太冷漠的。很多人是只看表面就下断言,不看本质的。人们的思维模式就是这样的,一眼看穿本质,或者对自己不够了解的事情保持“存疑”态度的人是很少的。因为那需要极高的修养。
我下面稍微讲一下南怀瑾和家人的事情。
一、有人说,南怀瑾功勋卓著,但对家人太过冷漠
2018年3月18日是南怀瑾百年诞辰,对于这样一位大师,各地都有纪念活动,或私人、或组织,有一些的场面还非常盛大。在这一个隆重日子,我们重新回忆南怀瑾先生带给这个世界、带给我们的一切,除了无比感恩之外,只能说一句:
这个世界何其荣幸,拥有过你。
虽然南怀瑾先生一生功勋卓著,比如他以一人之力筹资调度,成功修建了金温铁路;为沟通两岸合作,促成“九二共识”做出了卓越贡献,推动南水北调工程顺利开展,在两岸办学校、兴教育、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等等。但即便如此,还是能听到一些微词,比如有人说他长期疏远家庭,对家人太过冷漠云云。有些人这么说是出于嫉妒、有些是出于恶意、还有些则是单纯的煽风点火看热闹不嫌事儿大。
除了这一些不怀好意的,还有一些,只不过是出于不了解,所以才产生了误解。对于这最后一些人,是很有必要把事情的真相澄清一下的。因为百度上搜出来的文章,很多都是些网络喷子,也就是前几类人扯犊子的文章。真正有价值的,可信的,不多。
在南怀瑾家庭这个问题上,最权威的应该是两本书,一本是南怀瑾三子南一鹏的《父亲南怀瑾》,另一本是南怀瑾次子南小舜的《人生路漫漫:南怀瑾家族三代的人生浮沉》。毕竟是儿子写父亲、写自己的家庭,可信度高。这两本参照着看,就可以对南怀瑾和他的家庭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二、南怀瑾对家人真的是冷漠吗?
《人生路漫漫》这本书里讲了很多旁人没办法知道,只有他们南家人自己才清楚的事情。可以说披露了大量第一手与南怀瑾相关的资料。这本书还有个很大的特点是特别真实,书里也不去否认一些基本事实,比如南怀瑾确实很少与家人在一起。只不过和许多外人的看法不一样,南家人对南怀瑾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和包容。而这样一种温厚的品行,几乎就是南家的家风了。有许多动人的细节,比如一开头的引言:
每一个父亲都希望儿子成才,但没有一个父亲愿意与儿子分别。可那一天迟早到来,在分别的一刻,他们其实好想说:“孩子,别走!”但他们都忍住了。南怀瑾是独子,少年离家,他父亲南仰周自然是舍不得。但舍不得归舍不得,老人家明事理,不阻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单就这一点,很多现在的家长都做不到:
1948年前后,父亲远赴台湾之前在家里待了一段时间。那一年祖父61岁,父亲30岁。父亲虽然已小有成就,但在祖父的眼里,却只是那个离家多年刚回到身边的孩子。这一次,祖父也没有阻拦父亲远行。他忍着不舍,让父亲去完成自己的人生,就像所有父亲会做的那样。只是他没有想到,这一次,竟是他们父子间的最后一面。(南小舜《人生路漫漫》引言)南怀瑾父亲南仰周
文中这样细腻的心理描写很多,把南家三代人近百年里的心路历程都细致地记录了下来。很真实,也很触动。读完后令人特别感动。
不仅是南怀瑾的父母,南怀瑾的子女对待南怀瑾也是异常温柔,从始至终都没有任何怨言,南怀瑾做什么他们都支持。
所以,这本书的基调是平和的,对父亲没有任何怨恨和戾气,是一本善良而温柔的书。
三、南怀瑾的孝慈
南怀瑾绝不是一个不孝慈的人,南家人对南怀瑾的理解和包容,是建立在南怀瑾本人的高尚品行之上的。书里有许多细节可以印证这一点,比如书里记录了南怀瑾在台湾的时候,与父母隔海相望又不通音信,心中十分思念,写下了许多诗歌,其中有一首《丙午母难日怀双亲》,讲的是他在生日那天,想念自己的母亲:
空谈怀想报慈恩,此恨茫茫欲断魂。历劫几能全骨肉,对人不敢论亡存。这首诗的意思是,自己不在母亲身边,说多少报恩啊、怀念啊之类的话,都是空的,内心的愧疚和痛苦,也只有自己知道。经历那么多的患难,加上两地音信断绝,十分思念却又不敢去打听家里人是否安好,生怕打听来的是不好的结果,故而只能在心中默默地为远方的家人祈祷、祝福,希望他们平安。但无论如何,终究是自己的错,不能陪伴在父母身边。所以每次想起《礼记》中关于孝道的文字,心中就十分惭愧。惭愧而痛苦,欲哭无泪,但又没有办法。
南怀瑾母亲赵荷香
当然,对此不屑一顾的人,会说写个诗就是动动嘴皮子,没什么难的,不能算感情深厚!对这样的人,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在他们眼里,什么都是逢场作戏。
南怀瑾对家人的感情之深,除了文字记录,另外还有三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一个是1937年,南怀瑾离开浙江往西南地区走的时候发生的事情:
当时的父亲其实很挂念住在浙江的我们,逢人便打探消息。他也曾想过要回家,回到我们身边。遗憾的是,当时的江浙一带已经沦为人间地狱,无论如何也回不去了。我后来知道,当时的父亲心中其实十分懊悔,后悔自己没有在出来时将我们一起带出来。听说父亲每晚都会诵念《金刚经》,为家乡的我们祈福,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南小舜《人生路漫漫》第一章)南怀瑾每晚为自己的家庭诵念《金刚经》,终生不辍。这样的人能说不孝吗?有些人偶尔吃完饭帮爸妈洗个碗就觉得自己孝顺得飞起了。
第二个细节发生在1946年,南怀瑾离开温州去台湾之前,这时候南怀瑾孤身一人在外飘荡已经整整十年:
父亲一进门,什么也没说,“扑通”一声,跪倒在祖父面前。祖父连忙上前将他拉起来,父子二人眼含热泪,多年的离情别绪充满胸怀,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南小舜《人生路漫漫》第二章)不孝的人能进门“扑通”跪下满含热泪激动地说不出话来?这是想当影帝么?在这一时期,书中还特别提到,在去台湾之前,南怀瑾其实不停劝说家人跟他一起走,但由于祖父南仰周顾及自己肩上还有宗族的责任,所以拒绝了。这也是导致南怀瑾后来几十年与温州家庭隔海分离的原因。
第三个细节是在南怀瑾母亲去世之后。本来,在南怀瑾的母亲赵荷香生前,南怀瑾的妻子王翠凤每天都要为她梳头洗脸。每次梳完头,她都会将散落地上的发丝收集起来。这些发丝最后交给了有名的发绣艺术家魏敬先,制作成了一幅肖像:
后来,当看到这幅肖像并听闻了它的来历时,心境早已如明镜般看淡悲喜的父亲,忍不住失声痛哭。(南小舜《人生路漫漫》第二章)南怀瑾夫人王翠凤
一个修佛造诣已经炉火纯青的人,却流露出这样失控动情的瞬间,不禁令读者也为之动容!
四、南家传递的,是一份理解
以上几点只是书中精彩内容的冰山一角。南怀瑾人生当中有许多隐秘的袒露内心的时刻,只有他的家人知道,外人并不清楚。也正是因为不清楚,所以才会有流言蜚语,才会有对他的误解。
但,南家人都能理解南怀瑾,这肯定带给了南怀瑾极大的安慰:
父亲多年来公而忘私,不得不疏离家属。国熙弟每次从香港到太湖大学堂去看父亲,也和外人一样要交住宿费。父亲知道自己不久即将离开人世,再次对我们倾吐自己的遗憾之言。(南小舜《人生路漫漫》第六章)看来,不得不疏离家庭的事实,最受折磨的,正是南怀瑾自己。所以说,那一种看上去貌似冷漠的疏离,不但证明不了南怀瑾不够孝慈;恰恰相反,正因为南怀瑾是一个深邃真挚的人,比谁都更想对家人温柔慈爱,没能更多的照料家庭这一件事,才成了他本人心中的隐痛与遗憾。
读完《人生路漫漫》,会有一种怅然。倒不是书令人怅然,而是会领悟到,原来我们对一个大师的理解还远远不够,许多我们自以为正确的看法,其实只看到了表面。
理解南怀瑾这样的伟人,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南怀瑾与他的四个儿子在一起(左右四人)
其他网友回答:教化人向善都是正派文学家,南师通过佛学道学再结合自身悟性教人向善,然而自古正邪不两立,攻击正派文学家都是些什么人自然不言而喻!
下一篇:创业最重要的品质应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