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做加法,在知识增加到一定程度也做减法,道家做减法,则在做加法做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否则无从减起。所以后世儒道合一、儒道合流,并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分清儒、道之别,弄清孔子的本来意思,从儒家与道家哲学思想上去研究探索是不矛盾的。
其他网友回答:从“围墙内和外”说起一一一
其实,千年来对儒、道两家思想的分析,不是简单的几个字可以概括的,应从起源头说起。
周朝衰败,诸候纷起,天下大乱。如何让天下从乱到治?儒家创始人孔子,他把治家、治学的道理引伸到治理国家,即恢复“礼”,我们今天还看到旧社会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即强调君君臣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让人们进入“围墙”内,存天理灭人欲,安分守己,不得撒野(破尊卑之序)。由于其束缚人的条条框框多,所以有人才提出做人的“加法”。
道家则不同。老子针对从乱到治,提从“无为而治”,即顺乎自然,你当官的只要不贪不恶,民心自归顺,天下自然太平。我们现在看到的“道德经”就是这样,教育大家修身养性,如在自然界万物生长般,只要各自遵守规则,自然和睦相处。就如在围墙外的人,自自然然地生活。所以,不是“减法”两字可解释完整的。
不过历来都是:围墙内的人,总有人要破墙而出;围墙外的人,也有削尖脑袋要往里钻。对不同的学说,只有见仁见智了。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不矛盾!
老子主张做减法,但不是一味地做减法。老子说“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显然,老子认为做加法做减法要因人而异。世人之所以误认为《老子》就是做减法,是因为没搞明白《老子》的适读人群是“为道者”!
而孔子办私学,创儒家,目的是教育平民“蜕变”的,亦即儒家针对的是“为学者”,所以需要做“加法”!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老子》的做减法,是让统治者返璞归真,无奢欲,无奢求,让社会长治久安,绝不是让人性、人品、人格做减法,也不是让学识、能力做减法。
其他网友回答:謝邀。简述。
做人讲规矩——即加法。
做人要快乐——即减法。
无论加与减,更多的是后人自我观感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其他网友回答:老子循天理,解未解之迷。功成则退。人若有了知足的财富就要退下来,保健养生,才能享受积累的财富。退出社会让给别人,有机会去积累财富是合道德的。视看那些贪心不足的贪官下场都不理想。
为学曰益,为道曰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学的知识干什么?就是为了用么,用是一样样去落实就是减法,人人都是为无而奋斗一生,日复一日虽加天数实在减寿数,无与有,前后,加减,左右,过之不及,智商低是很难分的。
浅见。儒家讲做人要做加法,就是要不断进取,要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攀登精神,也就是要入世,在入世后要讲究仁、义、礼、智、信,方能走得长远。儒家更看重功德,追求人的社会属性,儒家思想所推崇的“仁“被历代统治阶级奉为治国经典。
道家讲做人要做减法,就是遵从自然规律,无为也是为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万事不必太过执着,不然适得其反,就是要出世,要修身养性,道家更看重人的自然属性。打个比方,儒家追求科技的无穷奥秘,用机器人取代人类的工作,而道家则在考虑打破了平衡有一天会不会被反嗤。儒家紧跟社会,道家追求自然。儒家实践,道家哲思。
这样不仅不矛盾,反而能阴阳平衡,协调统一,互补互动,道路更广阔,前景更辉煌,身心更健康、快乐。
其他网友回答:孔孟侧重于教人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老庄侧重于教人不应该做什么,为什么。孔孟的核心是主张个人隐忍,克己复礼;老庄的核心主张是有所不为,有所必为。因此,我觉得二者之间不是加法减法的矛盾,而是珠途同归的契合;不是彼此对立的双方,而是各自侧重的各异而已。
当然,这个命题不是方寸咫尺之间所能说清楚的事情。但用异同比较的方法去探索古代不同的思想流派的特点,以作出对今天有点益处的个人看法,至少不会有大错的。
其他网友回答:非常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万物顺其自然。
儒家教导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做人要有社会责任,要有担当,位卑未敢忘国忧。我们置身社会是要学会奉献而不是一味的索取,所谓加法就是做人要学本能、立壮志、树立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儒家孔子思想主张以“德”“礼”为统治阶级手段,提出以德治民,教书育人推崇“因材施教”,开创了中国几千年政治和教育体系。孟子思想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推崇的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以求得民心者得天下。在教育上孟子继续发展了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加强学校教育,并要求当政者身先垂范。儒家的孔孟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教育让人学会做人道理和治国的理念,这就是讲的做人要不断补充学习,积累储备知识也就是做加法的道理。
道家倡导“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无为表达的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循道而作,法天地而为。让人遵从自然,不做恶事,自然由性,自然而为。人的阅历越多越烦杂,经过一些磨练后你会觉得压力太大,如何摆脱这个精神枷锁,就是老子提倡的减法,“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人生容纳要有度 ,不能贪求一味地索取,如果德不配位,又不知适可而止 ,迟早会被压垮的 。人赤裸着来赤裸着去,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就是自然规律,要不断的完善自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老子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儒家道家对于相通事物的理解各有千秋,从没有相互冲突的理念,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补充,使得中华文化繁盛沿袭至今,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