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诸葛亮和司马懿哪个比较聪明厉害?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这两人虽有交集,但是相较而言,司马懿还是属于后来者。拿后人与前人比较,有些不公平。
再者两人从才能看,很难分出高下。
如果一定要做个比较,分出优劣,山野老人将从三个方面,对二人做个分析比较。
一,从结果看,两人各有千秋。
诸葛亮辅佐刘禅,不断北伐,最后累死了,导致蜀汉最后也被曹魏兼并了。
司马懿辅佐曹魏,最后不但统一了天下,而且建立了统一的西晋王朝。
从这个角度看,诸葛亮不如司马懿。
诸葛亮虽然累死了,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光照千秋!
司马懿虽然统一了江山,在后人看来,有点胜之不武,太过阴险,名声不及诸葛亮。
从这个角度看,诸葛亮独占鳌头。
两相比较,只能说各有千秋。
二,从军事角度看,司马懿稍胜一筹。
在诸葛亮辅佐刘备的过程中,蜀汉有五次大的战争,但是没有一场战争能显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让诸葛亮成名的赤壁之战,战争的指挥权在东吴,取得胜利的决定因素也在东吴。诸葛亮在这场战争中没有什么特别建树。
之后,接连发生的占领西川与汉中之战,主要谋士分别是庞统与法正,诸葛亮都是后期才介入战争,在军事上也没有特别建树。
之后的襄阳之战与夷陵之战,战争失败,彻底耗尽了蜀汉的家底,诸葛亮也没有参与。
刘备驾崩后,诸葛亮不断带兵北伐,对手是司马懿,这个过程诸葛亮也没有什么特别建树,反而是司马懿看清了诸葛亮的困境,不与诸葛亮交战的机会。
诸葛亮与司马懿最后一场战争,诸葛亮带着主力驻扎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于渭南。
诸葛亮使出浑身解数,刺激司马懿交战。
司马懿就是按兵不动。
诸葛亮派遣使者到司马懿处窥视军情,司马懿见到诸葛亮的使者,不问军事上的事情,只问诸葛亮饮食起居的情况。
当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睡眠时间少,饮食不多的时候,就断定诸葛亮不久就要离开人世,由此更加坚定了自己与诸葛亮拖延时间的战术,最后把诸葛亮累死在军中。
由此北伐结束,司马懿胜出。
三,外交上看,诸葛亮胜出;从政治角度看,司马懿有手腕。
诸葛亮最成功的的一点就是外交才能,促成了与东吴的联合,于赤壁打败了曹操。
这一点,表现了诸葛亮的外交才能,司马懿与之相比,难望项背。
从政治角度看,司马懿的隐忍最后终于夺取曹魏政权,这一点,诸葛亮又望尘莫及。
综合三个方面看,司马懿稍胜一筹。
其他网友回答:<2>抛开演义的粉饰,诸葛亮理论水平高,综合实力不及司马懿。但中国人看重的是人品,诸葛亮要甩司马懿好几条街,因此流芳千古。
打仗,诸葛亮负多胜少说起三国,军事是最博眼球的话题。由于司马懿一直被曹操打压,出道晚,《三国志》记载,与诸葛亮正面交锋两次,虽然打得不光彩,但全部取胜。
第一次正面交手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魏军主帅大司马曹真病重,司马懿第一次全权指挥抗蜀行动。双方部队一接触,魏军势如破竹,一路追赶蜀军到卤城。诸葛亮在卤城扎下疑兵阵,占据南北两座大山与魏军对峙。司马懿搞不清蜀军主力囤聚在哪座山上,便按兵不动,结果被急于出战的魏将嘲笑“畏蜀如畏虎”,无奈司马懿只好全军攻击北山,虽然猜中了诸葛亮的主力,没有猜中诸葛亮的圈套,被两面夹击,魏军大败,这就是著名的“卤城大捷”。吃了败仗后,司马懿冷静的分析了战争局势,认为硬碰硬会两败俱伤,蜀军长途征战,补给供不上,只能不战自退。于是采取“龟缩战术”,坚守不出。正如司马懿所料,蜀军长途运送补给非常吃力,又遇到大雨,押粮官李平怕延误时间被诸葛亮责罚,便假传圣旨让诸葛亮撤退。魏延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蜀军占据有利地形,刚打了大胜仗,情绪高昂,撤退等于前功尽弃。拘泥于礼法的诸葛亮却选择了撤退。魏军大将张郃得知蜀军撤退,想趁机占个便宜,结果被诸葛亮在木门道设置埋伏,反杀张郃。
第二次交锋也是最后一次交锋,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这次诸葛亮与吴国联手,大有势在必得之势,攻占了武功五丈原。有了上次的教训,城府很深的司马懿小心谨慎,蜀军之后几次进攻都被司马懿轻易化解。随后司马懿依然采取惯用的“龟缩战术”,“坚壁据守,以逸待劳”。《三国演义》中还整出个为了侮辱司马懿,诸葛亮送司马懿女人衣服的桥段,这种手段太Low了,感觉诸葛亮遇到司马懿这种老奸巨滑的对手,也是无可奈何。司马懿采取“龟缩战术”并不丢人,《孙子兵法》上说,“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可见司马懿熟读兵法,加之司马懿情报工作做的不错,得知诸葛亮操劳过度,身体状况每况欲下,他经常探听诸葛亮的饮食,料定他回不了蜀国。
诸葛亮病死五丈原,第五次北伐也以失败告终。好在在死前安排好了撤军之计,蜀军安全撤退,司马懿看了蜀军留下的营寨,也不由的赞叹诸葛亮的军事才华。诸葛亮挽回一点面子。
但战争不是看过程,更不是看精彩片断,是看结果,诸葛亮七次北伐,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出兵很威武,中场很漂亮,结局很无奈,次次劳民伤财,无功而返。两次交锋,司马懿损失大将张郃,却耗死了丞相孔明,从结局看,笑到最后的是司马懿。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治国,诸葛亮治国半途而废,司马氏篡权夺位成功治理国家上,诸葛亮要比司马懿难得多。刘备刘皇叔起兵时和光杆司令差不多,三员大将百十号人,连个栖身之地都没有。诸葛亮推出三分天下的策略后,在刘璋的基业上,靠严明的法治,发展农耕、息民政策,使蜀国积蓄了与曹魏抗衡的实力。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感到担子很重,有点不淡定了,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完成先帝遗愿,没有继续在发展国内经济、抚恤黎民、安邦定国上下功夫,挑起大规模的战争,六出祁山,结果因为常年征战,国力消弱,本来不坚实的根基更加松动,可以说诸葛亮晚节不保,多次北伐是他一生的败笔。
魏国人才济济,分工明确,特别是曹操在世时,一直压制着司马懿,司马懿对治国大政参与不多,但他向曹操建议大规模军士屯田,显示出其政治才华。司马懿在主政时期更是坚持大兴军屯,广开漕渠,使“百姓大悦”,为一统天下打下良好的基础。曹操死后,魏明帝奢侈无度,好修宫室役者万余人,雕玩之物,动以千计,司马懿“皆奏罢之,节用务农,天下欣赖。” 可以看出司马懿坚持原则,大搞军民大生产,体恤百姓,赢得了好口碑。应该说诸葛亮加入齐备阵营后,面对的是一个国家的建立、建设、强盛壮大,考虑的问题更全面,目标实现三足鼎立,胸怀更博大。但因劳累过度半途而废。
司马懿更多的是面对蜀、吴袭击,在诸葛亮同一时期,参与内政的机会并不多,但从曹操死后,特别是曹真死后,司马懿没有了顾忌,开始把持朝政,最终司马氏篡权成功,可以说厚积薄发,司马懿的才能之前只是在曹氏压制下无法施展而已,但却奠定基础。治国上,司马懿又笑到最后,这种能屈能伸的政治城府,比起晚年心浮气躁的诸葛亮强多了。
用人,诸葛亮没有培养好第二梯队
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句流传至今的一句话成了蜀国的笑话。为什么蜀国没有储备人才?刘备当年起兵时,打着皇叔的金字招牌,虽然水分很大,但很多人相信,加入刘备战队。后来刘备占据蜀汉之地,地理位置偏西南,仅占据一州之地,人口、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不及中原和江东。在建立蜀国后,刘禅的昏晕无能,号如力大大降低,无法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再加上多年征战负多胜少,损失惨重,人员消耗巨大。老将马超、赵云相继去逝后,蜀国人处于青黄不接状态。诸葛亮很清楚文臣武将的状况,理应该占据蜀地,休养生息,积蓄实力。但诸葛亮为了在有生之年完成自己的承诺,穷兵黩武,四处征战。在用人上,诸葛亮一意孤行,喜欢按自己的喜好用人,大量提拔将门虎子,比如自己的儿子诸葛瞻,关羽的儿子关平、关兴,张飞儿子张苞,赵云儿子赵统、赵广。第一次北伐,有人曾推荐素有战功的魏延和吴懿,诸葛亮却信不过他们,任用没有实战经验的小鲜肉马谡,结果差点丢了老命。在第五次北伐才起用魏延和吴懿,此次战役,二将大破魏雍州刺史郭淮。但他对魏延还是不信任,虽然魏延多次提出自己的想法,争论最多的是“子午奇谋”,但不被采纳,诸葛亮死后还设计以谋反罪杀了魏延。
在世袭制世族垄断政治条件下,司马懿力排众议,提拔了不少有能力、出身低贱的大将,在对蜀、吴作战中产生巨大作用。比如大将邓艾、石苞等,都出自“草根”。从用人方面,司马懿又胜一筹。
演义,粉饰诸葛亮罗贯中其实很清楚两个人的能量比,为了让诸葛亮强过司马懿,在《三国演义》中给诸葛亮加了很多戏份,比如“空城计”,其实司马懿根本没有参与街亭之战,当时主将是张郃,也就不会有空城计之说。
当然诸葛亮人品上远远高于司马懿,中国人更看重品德,诸葛亮《出师表》脍炙人口,为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为后人树立了万世师表,是大智大慧的象征。但由于演义过度渲染,民间过于迷信,造成“诸葛多智而近妖”的印象。
司马懿给人的印象是老奸巨猾,和奸雄曹操为伍,也留下“奸”的形象;特别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篡夺了曹魏的江山,给司马氏刻上不光彩的印迹。在大家印象中,司马懿就是一个一无是处,平庸无能的奸人。其实是中国式的脸谱化误导大家的思维。
两人都是大智大勇之人,但从综合实力看,诸葛亮不如司马懿。
其他网友回答:近年来,有些人因蜀国最先灭亡,将灭国之风流罪过安在了诸葛亮和姜维的身上。又因《三国志》中陈寿的一段话而大肆黑诸葛亮并赞颂魏延。其实这是一股不正之风!〇〇①,常言道,莫以成败论英雄,在没有正面回答题主所问之前,我们必须明确,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中原,孙权以长江为险得九洲虎距江南时,刘备孤据新野小县,得孔明后虽成鼎足之势,但由于关羽失荊州,刘备兵败夷陵托孤白帝城,蜀国元气大伤,诸葛亮虽内修政理积草屯粮出祁山伐魏,但毕竟是以小击大,以弱征强!魏国幅原辽阔兵多将广,蜀国偏居西蜀一隅,兵微将寡。加上蜀道艰难运粮不便,每次出征大都因粮草不济无功而返……更有甚者,后主贪于享乐不思进取,听信宦官黄皓之言~断送了蜀国社稷江山。〇〇②,关于诸葛亮与司马懿在统兵打仗中谁更技高一筹,虽在演义中有些虚夸成分,虽然陈寿降魏后,在写《三国志》时未能做到大公无私。但从整个史实等典籍记述中不难看出,孔明胜司马懿多矣!!!〇〇③,例如,第94回,孟达降魏后又欲举旗还蜀,因不听孔明之言,被司马懿斩杀!司马懿搜到孔明给孟达的信,大惊说道:不想我计早被孔明识破,幸亏此人不在此地!△△第99回司马懿令郭淮孙礼二人去取武都阴平,不想中了孔明埋伏之计大败而归,二人逃回后向司马懿请罪,司马懿说:非汝等之罪,孔明智在吾先。”孔明与司马懿斗用兵之法,互相埋伏,结果是张郃戴陵二人大败从山僻小路逃回后请罪,孔明得胜后因张苞身亡之故乘胜退回汉中,五天后,司马懿才知孔明退兵,乃长叹曰:孔明真有神鬼没测之计,吾不能及也。"△△第101回,孔明用疑兵之计割收卤城小麦,司马懿虽大兵在此未敢轻动!待孔明以三万精兵收麦后,司马懿才知道麦子已被蜀军所收割,待来交战时又中诸葛亮之埋伏大败而归!△△第104回,司马懿探知孔明已死,派大兵追杀,姜维只用一千兵断后,推出孔明木像,司马懿见后大惊失色落慌而逃,以致后来有〈死诸葛能走生仲达〉之说!纵上可知,司马懿用兵用计不如孔明,而大部分是几个时辰之后,司马懿才能识破孔明之计,所以后人称司马懿为马后课!
其他网友回答:诸葛亮很聪明,但司马懿更为狡猾。如果把诸葛亮视为忠于汉室的君子,那么司马懿就可以算做是不忠于曹魏的小人!
然而,正是因为诸葛亮是君子,所以才更没有可能斗败司马懿!原因就在于小人可以使用任何能够使用的手段,并不会受制于道德上的约束,因此少了一些瞻前顾后,多了一些杀伐果决!有利则进,无利则退,以自我为中心,以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
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兵出祁山北伐中原时,司马懿采取了坚守不战以老蜀师的战略,最后耗尽了诸葛亮精力,致使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从而消除了这个平生最厉害的对手。这算是司马懿聪明呢?还是狡猾呢?或许是兼而有之吧!
而从司马懿装病骗曹爽,利用假痴不癫之计,铲除了曹氏亲贵力量,夺取了魏国朝政大权,从而为司马师和司马昭操纵魏国奠定了基础!
而在采取行动之前,司马懿竟然没有露出一丝不满迹象,但当他采取行动时却迅雷不及掩耳,逼迫太后,掌握洛阳,控制朝廷,诈诱曹爽,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完全没有给对手留下应变的机会!
如果从这件事来看,或许应该说司马懿的确很“聪明”!而他的这分聪明,或者说是狡猾,却绝非是一心秉公为国,毫无私心私欲的诸葛亮可比的!所以就让我们假设司马懿比诸葛亮更“聪明”吧!
其他网友回答:诸葛亮与司马懿可谓“死对头”,《三国演义》将之描绘得淋漓尽致。诸葛亮在第九十四回中曾说:“吾岂惧曹叡耶?所患者惟司马懿一人而已。”可罗贯中笔下的司马懿,充当了诸葛亮的陪衬,不仅屡败屡战,且一再感叹“吾智不如孔明也”。但历史上的他们,究竟谁更胜一筹呢?在此特作一番比较。
诸葛亮最为经典的战略规划,是人尽皆知的《隆中对》。时值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问计,诸葛亮胸有成竹,认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荆州刘表、益州刘璋平庸软弱,可伺机夺取,继而凭借天然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即可争霸天下。 一席话令刘备茅塞顿开,而历史的脚步也基本遵循了这一预判。
《三国演义》称“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小说的渲染虽当不得真,诸葛亮是超一流的战略思想家却毫无疑问。
这一点上诸葛亮胜
二、用兵智术方面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有数不尽的锦囊妙计,有草船借箭、八卦阵等半人半仙的故事,更以空城计智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遗憾的是,这些纯属虚构或张冠李戴。陈寿认为诸葛亮不擅长临机应变,但后人对此也存异议。唐肃宗时期建武庙,诸葛亮便与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白起、韩信、张良、李靖、李并<责力>称“十哲”。而依据史料,他与司马懿以谁更加多谋呢?
诸葛亮才真正成为蜀军主帅。蜀汉建兴三年(225)春,他率军南征,深入不毛之地讨伐雍闿、孟获,秋季即予平定。剩下就是出祁山北伐的案例。
北伐过程中,与诸葛亮直接较量,正是司马懿。
综合两人的交战史,总体上打了平手,但司马懿是最终赢家,这并非出于偶然。
作为一名军事统帅,诸葛亮缺少能进入教科书的经典战例,却有失街亭的惨败,还有率数万精兵攻不下千余人守卫的陈仓之耻;而司马懿除了与蜀军交战,以及先后击退诸葛瑾、朱然、诸葛恪等吴将外,更写下了平定辽东的华章。魏景初二年(238),公孙渊依辽水围堑二十余里阻击魏军,司马懿佯攻南线,暗中却以主力渡过辽水,逼近敌方襄平本营,继而三战皆捷、乘胜合围。
这方面,司马懿胜
三、内政外交方面刘备称帝的蜀汉章武元年(221),诸葛亮即以丞相之职录尚书事。当然,真正开设独立的丞相府署,则要等到刘禅登基的蜀汉建兴元年(223)。这一年,诸葛亮获封武乡侯,还兼任益州牧,从此政事无论大小都由他决定。随着刘备的去世,诸葛亮牢牢把握了蜀国内政外交的方向盘。
对于诸葛亮的治政能力,时人给予高度评价。贾诩称“诸葛亮善治国”,刘晔称“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关于内政外交,司马懿留下的史料不多。但在魏文帝时期,他多次奉命据守后方,内镇百姓,外供军资。曹丕曾用汉初萧何、曹参作对比,表明司马懿职责之重,叹言能使他无西顾之忧就行了。
这方面诸葛亮胜
诸葛亮的民间形象,可谓上识天文、下知地理,左通诗书、右精阵法。尤其在罗贯中的笔下,如“用奇计孔明借箭”“七星坛诸葛祭风”“五丈原诸葛禳星”等,让他简直成了半个神仙。然而,诸多虚构的情节却无损一个事实:历史上的诸葛亮,毫无疑问是百年难得一见的通才型人物。
诸葛亮的艺术造诣也不同寻常。他精通音律,“好为梁父吟”。“为”字可作两解:一是治,即善于弹唱;二是作,即制作乐曲。
除了文学、艺术,诸葛亮还善于创造发明,诸如连弩、木牛流马、八阵图等都出自其手。
司马懿的业余生活一定显得枯燥。当然,他年少即博学而多闻,潜心儒学研究,想必颇具文才。司马懿征战辽东前夕,在会见父老故旧时曾编了一首歌:“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除此之外,司马懿没有留下什么传世之作.
才情方面,诸葛亮胜
用人方面,司马懿却比诸葛亮更胜一筹
品行方面则不有比较,诸葛亮胜。
<2>一、从战术战略对比来看:
1、先天不足的蜀国,如何面对强盛的蜀国还能存活这么久,诸葛亮的能力可见一斑,六出祁山不断骚扰,让魏国采取守式,没有精力进攻。通过空间换取了发展的时间,让蜀国不断从小发展壮大。在地利上不占优势情况下,以一州之力对抗中国之力,能把魏军逼到坚守不出,死后也得到了司马懿的肯定,诸葛亮一生善于以小博大、以弱胜强。排除空城计、火烧博望坡这种虚假史实不记,火烧赤壁、联孙抗曹、八卦阵以弱胜强等经典战役比比皆是。当时魏国占据先天地利优势,进可攻、退可守,幅员辽阔、人员充足,发展后劲充足。再看蜀国,好的地方都被占据了,只剩下蜀地那个险恶的地方,虽有成都平原,但是人口和面积太狭窄,根本无法承担起供应打天下的充足兵员和粮草。若按当今来看,司马懿就是在协助一家世界500强的公司,诸葛亮则在帮助一位屌丝创业,从这一点来看,诸葛亮胜一筹。卧龙先生这个称号实至名归。
2、司马懿虽不擅长以弱胜强,但更善于抓住战机、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击破。毛主席曾点评道:“初战亮宜自临阵。”认为街亭之战诸葛亮应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初次北伐失利的原因不在于街亭之败,而在于诸葛亮用兵无法,调度失略。张合围困马谡之时,诸葛亮当北进街亭,策应马谡,与张合展开决战,战胜张合。诸葛亮却以马谡、王平为一部攻打街亭,自率大军驻足祁山,不能集中优势兵力战胜攻取,把本已相对强势的蜀汉兵力进行分散,变强势为弱势,致使马谡兵败街亭。而司马懿却相反,在阻击诸葛亮北伐过程中,多采用了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寻找战机,当诸葛亮领导的北伐因为战线太长、后倾补给更不上、兵力开始分散时,司马懿果断出击,成功阻挡了诸葛亮的北伐。从这一点来看,司马懿更胜诸葛亮。
从战术战略来讲,司马懿占有优势兵力而取守势,可以说以最小的代价逼退了蜀军的攻势。诸葛亮以一州之力对抗中国之力,地利上也不占优势,能把魏军逼到坚守不出让蜀国苟延残喘这么久也不易。所以从战术谋略来讲两人各有千秋,难分高下。
二、从用人来看:面对孟达这个反复无常又多疑的人,司马懿表现的果断,先写信安孟达的心,然后出奇兵8天内赶到上庸,又立即出兵,同时劝降孟达下属献城。他看穿了孟达以及其下属,敢于冒险。同期诸葛亮只是写信警告了一下孟达,没有及时采取军事行动,错失良机。诸葛亮在用人上无疑是不成功的,用的马谡、杨仪、魏延、李严等人各有毛病,后来都犯了大错,诸葛亮要负很大责任。无论对手还是下属,司马懿在对人性的把握上都很准确,甚至连诸葛亮的寿命也被他料中。从这点来看,诸葛亮比不过司马懿。
三、从忠诚度而言:诸葛亮一生事必躬亲、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後已。这一点司马懿万万也比不了的。
其他网友回答:(说历史的女人——第715期)《易经·乾卦》曰:“云从龙,风从虎。”龙是鳞虫之长,虎是百兽之王,因其皆为祥瑞之物,故此常被拿来形容一些人物。最著名的例子便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和司马懿,诸葛亮有绰号为“卧龙”,而司马懿则绰号为“冢虎”。虽然他们的绰号都很霸气,但是在我们的认识里,或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一般都觉得明明是龙比虎厉害的,可是为何绰号卧龙的诸葛亮却斗不过绰号冢虎的司马懿呢?根据史载等资料所提供的信息来看,大概有3点原因:
其一点是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性格不同。
诸葛亮在出仕之前,也就是被刘备三顾茅庐之前,隐居隆中,虽然也和外界来往,但是交友比较谨慎,所结交的都是清雅之士。陈寿《三国志》记载曰:“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又曰:“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
反看司马懿则不同,在司马懿的一生中,我们几乎很难看到他身边有真正以感情为准绳进行结交的朋友。其实,这是一个性格问题。诸葛亮性格开朗,为人淡薄名利,更看重情义、品质和学问,但司马懿则不同,司马懿性格阴郁,城府太深,更看重的是利益和价值。
在这方面有两个例子,比如诸葛亮在临终之际,跟儿子诸葛瞻的遗言家训中说:“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其实看似是对儿子的叮咛,其实也是诸葛亮个人心境的最好写照,或者是他的一个追求。反看司马懿也有一个例子,司马懿为了扳倒曹爽,装病犯傻,发动高平陵政变。表面上看,司马懿是为了和政敌曹爽斗争,但是这其中的城府,和其后的野心,却并非如此简单,因为扳倒曹爽后,司马懿反而架空了曹魏朝廷,这野心就太可怕了。
对比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性格,如果用一个比喻来形容的话,诸葛亮的性格犹如一泓流水,清澈见底,就算有鹅卵石,也让人感到爽朗。反看司马懿的性格,则如一个黑魆魆的山洞,你根本不知道那洞中有什么暗箭能射出来。成功学经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对照诸葛亮和司马懿,却似乎真是如此。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不同的处事方式,当然结果也是不同的了。澄明斗不过阴暗,在性格上,其实诸葛亮已经输给司马懿了。
其二点是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政治追求不同。
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的本质,但不同的政治追求,却是诸葛亮和司马懿最大的区别,也是决定他们人生走向的核心关键点。诸葛亮的政治追求非常明确,从他答应刘备的邀请出山,即可得知,那就是复兴汉室。也就是说,在诸葛亮的心目中,东汉并没有死掉,这天下仍然是东汉的,这天下臣民也仍然是东汉的。诸葛亮出山,就是要辅佐刘备,来重振东汉的,因为刘备当时打出的旗号正是匡扶汉室。诸葛亮也是因此旗号才追随刘备,至于刘备后来的变化,那是刘备的事,再当另说。
诸葛亮最开始给刘备制定的计划,也是冲着拯救大汉而设定的。
虽然后来汉献帝尚在,但因汉献帝禅让帝位给曹丕,刘备就在蜀中建立了蜀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刘备作为刘氏后裔,依然能够作为一缕东汉的余音,而诸葛亮在刘备托孤之后,能够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实际上深究深因的话,可以理解为诸葛亮是把蜀汉当做汉朝的延续来忠诚和守护的。也就是说,诸葛亮自始至终并没有背离自己的政治追求。
但是反看司马懿则不同,在诸葛亮的一生中,始终有一个底线,那就是维护正统,那怕是刘备建立的伪正统,但是诸葛亮始终坚持初衷,至少守住了自己的人格底线,因此,他也成为了后世贤臣忠良的代表。而司马懿不同之处在于,在司马懿的政治之路上,他是变化的。在前期,最开始曹操招募他来的时候,司马懿嫌弃曹操是阉宦之后,装病不从。可是在曹操的逼迫下,司马懿最终还是来了,加入曹操阵营做起了官。
也是从此开始,司马懿的底线大概已经不存在了。历经曹操、曹丕、曹叡等,司马懿始终在变化。曹操时期,司马懿是在隐藏自己,曹丕时期,司马懿主要是在曹丕面前表演忠诚,到了曹叡时期,司马懿虽然表演很到位,但是曹叡对司马懿是不放心的。可是司马懿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跟诸葛亮始终秉承忠诚本色以及个人人格本色不同,司马懿的变化始终围绕保护自身利益而展开。
也正因此不同,诸葛亮的结局是累死前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司马懿则是篡夺曹魏政权,做起了一手遮天心狠手辣的大权臣,甚至为了自己的权力和利益,不惜对曹氏宗族痛下杀手,或杀或囚曹氏族人极多。
从这个政治仕途的表现,就可看出,诸葛亮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自己的角色,那就是忠良贤臣,而司马懿则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围绕利益打转。一个是注重人格修炼和忠臣名声,一个是注重实际利益不择手段,在这样的前提下,诸葛亮怎么可能斗得过司马懿呢?诸葛亮多次出祁山,希望和司马懿对战,但司马懿却玩死守。当然从军事上来说,司马懿这样做也没有错。但是这里除了军事手段外,也不排除司马懿内心也是渴望这样耗下去的,因为耗着对他有利,他司马懿就能一直掌握着军权,牵制朝廷。
其三点是诸葛亮和司马懿的价值观不同。
诸葛亮生活简朴,不积蓄家财,也不蓄养家臣,诸葛亮为什么这样做呢?《三国志》记载很明确:“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诸葛亮身为丞相,却如此自律,品行高洁,怎么能不让后世传位美谈呢?
而司马懿则不同,司马懿虽然没有积蓄家财的记载,那是因为司马懿暗中积蓄了比财产更可怕的东西,那就是为之效命的死士。为人臣者,此可谓是大不忠的表现。
结语:当然诸葛亮和司马懿还有其他不同之处,不过此三点当是核心区别。也是诸葛亮为什么斗不过司马懿的关键所在。其一是性格,性格决定了行为,诸葛亮性格爽朗稳重,做事勤勉,而司马懿则城府太深,精于算计,故此光明磊落必然斗不过阴险手段。
其二是政治诉求,诸葛亮一心扶汉,虽不能实现目的,但依然能够做到退而求其次把忠臣本色进行到底(比如北伐期间除了受到反对派朝臣的后方掣肘拖后腿,还有刘备父子所建立的蜀汉之政治方向,与东汉已经不同)。而司马懿则不同,他没有绝对忠诚的对象,他的政治之路就是他的野心不断膨胀的一个过程。这个层面的原因也是诸葛亮斗不过司马懿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其三是价值观,诸葛亮清廉寡欲,司马懿则利益至上。因此,在北伐之事上,诸葛亮最终败在司马懿手里。如果反过来,司马懿放在诸葛亮的位置,以司马懿之阴沉功利,想必他是会采纳魏延之计,宁死5千,也要冒险一试。不过司马懿虽然在当时赢了诸葛亮,但若以品行名声为衡量的话,诸葛亮是永远击败了司马懿。一个赢一时,一个赢一世,后人评说自有公道。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其他网友回答:司马懿占据优势资源,诸葛亮兵穷将寡,国贫粮欠。如果对等情况下,诸葛亮完胜。在不对称的处境中,诸葛亮久不得势,心急而至体衰,导致病入膏肓,抗不起司马懿的消耗战,最终司马懿胜。
其他网友回答:关于这个问题,我想是很多三国爱好者比较关注的问题,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作为三国时期最出名的军师,两人作为旗鼓相当的对手,成为了智谋较量的最大看点,有人认为诸葛亮厉害,有人觉得司马懿厉害,那么到底哪个比较厉害呢?
说到诸葛孔明,想到的就是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形象,确实如此,未出炉而明确天下大势,为刘备制定的宏伟蓝图虽然未能全然实现,但即便如此也让东奔西窜的刘备有了根据地,成为了雄据一国的霸主,可见诸葛亮的宏才伟略,并且诸葛亮属于综合性人才,内政、军事、计谋,样样都是好手,而且还能忠心不二,刘备消亡之后,继续效命阿斗这一蜀汉一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愧蜀相,真可谓是最佳丞相,综合性无敌。
虎视眈眈谋设计,老奸巨猾得利者而司马懿厉害之处在于能忍,忍常人所不能忍,忍了曹操多少年,换做其他人早就臣服了,忍了女衣,忍了天下,只为得天下,心黑脸皮厚的最完美案例,无奈晋代没有成为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不然司马懿的光辉形象会被放大很多倍。
综合来看诸葛亮足智多谋,综合性强,为国为民为社稷,具体怎么想的不得而知,但从结果来看,确实是累死的,司马懿也多谋善断,但更多的是谋求实际利益,最终也得手了,三家归晋,并且司马懿早早看出了诸葛亮事无巨细的处理迟早会累死这个点,从智谋来说,诸葛亮稍胜一筹,从节气来说,诸葛亮完胜,从获利角度来看,司马懿无疑是最大赢家,至于谁厉害就看你更看重哪一点了。
上一篇:唐僧真的对女儿国国王动情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