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刘伯温为什么不能全身而退?
01-30
0

刘伯温在后世享有非常高的声誉。有一句话叫做“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句话把刘伯温和诸葛亮放在一起比较,认为诸葛亮不过仅仅能帮助刘备三分天下,刘伯温却能帮助朱元璋实现天下大统一。刘伯温的聪明才智,显然是高于诸葛亮的。

说刘伯温有很高的聪明才智,还在于民间甚至把他神话成一个未来先知的人物。认为他“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未来的历史,他都能够抢先预测。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聪明的人,他人生的结局却并不美妙,死得非常窝囊。那么,刘伯温既然那么聪明,为什么却不能做到全身而退呢?

(刘伯温剧照)

说他不能做到全身而退,意思是他已经在“退”了,但是“退”得非常不彻底。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先来看看刘伯温“退”的情况。

朱元璋刚刚当皇帝的时候,刘伯温的心情和后来是不一样的。那时候的他,不是想“退”,反而是想“进”。他意气风发,积极作为。他向朱元璋上奏,要严明法纪,整肃朝纲。刘伯温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一方面是他认为,国家初建,加强法治非常必要,另一方面,也是他比较聪明的地方。因为他看出,这样做,与朱元璋的政策是一直的。

朱元璋对刘伯温的建议非常欣赏,因此就让他制定并掌管法律。刘伯温在掌管法律的过程中,不徇私情,不讲情面,对那些犯法的人严厉处置。甚至一些当朝的权贵,他也是一点儿也不给他们留面子。比如李善长有个亲信叫李彬,他犯了罪,李善长给刘伯温打招呼说,请刘伯温网开一面。但是刘伯温一点儿也不给李善长面子,坚决处决他。

刘伯温这样做,得罪了不少人。让很多朝中大臣和他过不去,大家争相弹劾他。

(朱元璋剧照)

可能有人不理解刘伯温的做法。刘伯温既然是个聪明人,他就应该明白得罪了朝中大臣,对他并没有什么好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其实,刘伯温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他认定两点:这样做对国家有好处,这样做朱元璋会支持。前一点,是因为他很正直,后一点,是因为他认为正直会有回报。。

但是,不久后,刘伯温就产生了警惕,甚至有点灰心。当时,朱元璋对李善长已经很不满,想要撤换李善长。于是向刘伯温问主意。刘伯温说,李善长虽然有过失,但威望很高,不能轻易换。朱元璋说,李善长三番五次加害于你,你怎么还那么肯定他?我是想把他撤掉,让你当宰相啊。不过刘伯温却还是说,李善长是最适合当宰相的,不能撤换。

其实,当时朱元璋之所以找刘伯温来问,并不是想征求刘伯温的意见,而是要他表明态度。毕竟朱元璋已经很不满意李善长,想要撤换了。他找刘伯温,就是因为刘伯温和李善长关系不好,他要在刘伯温那里找到支持。但是刘伯温竟然没有支持他。

(李善长剧照)

是刘伯温不懂得朱元璋的想法吗?聪明的他,当然不会想不到。但是,如果在朱元璋面前说李善长不行,这是昧良心的,是挑战自己品德底线的,刘伯温绝对不愿意这样做。

这件事过了,又还有一事。当时李善长看见朱元璋猜忌他,于是告老还乡。这时候,朱元璋需要重新选一个宰相,于是又找来刘伯温问。他问杨宪如何?杨宪与刘伯温关系很好,但刘伯温却说他不行。接着,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如何?刘伯温也说他不行。然后,朱元璋又问胡惟庸如何?刘伯温还是如实说明这个人也不行。其实,刘伯温如此表态,都是他正直无私的表现。但是朱元璋这时却说了一句,他说,大家都不行的话,看来也就你最合适了。

这两件事,让聪明的刘伯温看出朱元璋的疑心病有多重。因此,刘伯温在这时候开始选择撤退。很多事情置身事外。

然而,他终于没有撤出来。

有一次他生病了,朱元璋让胡惟庸派个御医去看。结果,刘伯温不吃药还好。吃了药,却感觉像肚子里压了一块不平的石头。刘伯温非常怀疑,把这事告诉了朱元璋。但是朱元璋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安慰他好好养病。刘伯温到那时候终于明白,原来想要他命的,还不仅仅是胡惟庸啊。

可惜明白过来也已经迟了,他终于没能全身而退。

(参考资料:《明史》)

其他网友回答:

刘伯温不能全身而退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首先,刘伯温有在元朝做官(仕元)的历史问题,又聪明过人,其先见之明令朱元璋很不放心。

刘伯温生于1311年,曾在元朝任行省郎中,也有参与策划抵御朱元璋队伍的历史反革命。从朱元璋的角度来说,刘伯温的历史不够清白。

刘伯温认识到元朝大势已去之后,先是回家隐居,并没有积极投奔朱元璋,而是在朱元璋的邀请和浙东名士的劝说下,才出来辅佐朱元璋。

刘伯温聪明过人,精通象纬之学,出山后做出了许多精明的军事谋划,并将朱元璋的成功提升到了“天助”的理论高度,满足了朱元璋忽悠人的需要,为大明王朝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意识形态与话语系统必得告别革命,并且重拾传统,以前朝“忠君”作为道德标准来要求新朝大小臣工时,政治不够清白的刘伯温就只能靠边站,做一些清理狱囚、营建都城、制定律令之类的边缘事体,但“性刚疾恶”、爱较真的刘伯温没有自我边缘的心理准备与行动,依然把自己当根葱,脾气不改,从而得罪了大批勋贵,也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

洪武三年,明军攻占应昌,百官相率拜贺,朱元璋令礼部贴出告示,“偿仕元者不许称贺”。一句话,历史反革命别腆着脸来见红,把刘伯温臊死了。

到后来大封功臣时,刘伯温也只是被封个岁禄二百四十石的诚意伯,和他功劳差不多的李善长则被封为岁禄四千石的韩国公。

虽然其后不久刘伯温就告老还乡了,而且还相当本份,从不言功,每天只是以饮酒下棋为乐,可还是没能全身而退,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第二个原因了,刘伯温得罪了当权的胡惟庸。

朱元璋生性多疑,想要撤换权力过大的左丞相李善长,在就丞相人选征求刘伯温的意见时,刘伯温评价胡惟庸好似一匹劣马,让他驾辕会翻车坏事。

朱元璋没有采纳刘伯温的建议,还是让胡惟庸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左丞相。

知道刘伯温说过自己的“坏话”后,得势的胡惟庸指使亲信攻击刘伯温,说他用有“王气”的土地营造自己的坟墓,生性多疑的朱元璋乘势剥夺了刘伯温的官禄。

被剥夺了官禄的刘伯温惧怕更大的祸害降临,赶赴京城向朱元璋请罪并留京不归老家,以表明心迹。

洪武八年,郁闷无比的刘伯温,终于死了。

关于刘伯温的死因,有三种说法:被胡惟庸毒死;朱元璋授意胡惟庸毒死;病故。从现有史料来看,我认为极有可能是胡惟庸知道朱元璋不喜欢刘伯温了,而刘伯温又经常坏自己的事,故而毒死了他。

刘伯温固然死了。但是,胡惟庸后来也被朱元璋处死了。这叫前赴后继上坟场。难道中国宫斗真的是一台绞肉机,或者说,狡兔死,走狗烹,是必然的政治逻辑?

中国文臣武将的统一悲剧——帮别人打天下,无所不能;待天下打定后,自己上无一片安全瓦,下无一寸自适心。神机妙算算天下,算来算去算没了自己。悲了个催的。更悲的是,这悲剧上演两千年。不管主角,还是配角,没有人想着改动剧本,只想着,你方演罢我上场,各领宫斗三五场!

其他网友回答:

浙东四先生,张溢、刘基、宋濂、叶琛,这四人除了叶早期战死之外,都可以算是全身而退。看看李善长、胡惟庸、杨宪,蓝玉等结局,谁能说刘伯温不是全身而退?

在朱元璋眼皮底下,公认得以善终的汤和,他晚年在干嘛呢?还不是口不言政,遣散妻妾,尽散家私嘛,活的累么?累!

刘伯温结局,虽然传言被毒死之类,那也是胡惟庸暗害,名义上,老刘寿终正寝!很不错啦.如果题目是历史上刘伯温,为什么不能衣锦还乡,荣归故里?那可以说道说道

第一呢,老刘身在局中,身不由己。老刘自1360年出山辅佐朱元璋,至大明1368立国,参与军机八年,立下功劳无数,所谓不遭人嫉是庸才,刘伯温树立众多敌人,内部的,外部的,这样的功勋之辈,还能做一单纯观众去看老朱斗法?利用被利用都是用,试金石踏脚石,都是石,想脱身,难

第二呢,老刘才能太邪乎,辅政方面不说,他还学习过六甲天书,精通奇门术数,这是可以斩龙脉改天换地的主,这样人才,就算是传说,历朝皇帝,谁敢放过?只有死,才能安心啊

所以当时老刘想荣归故里,很难很难,做到全身而退,已经很厉害了

事过时迁,老朱家也没忘记刘的功勋,几十年后,1513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1531年,配享太庙。直至当今,在我们民间,刘伯温名望都很高,老刘最终全身而退,荣归故里

其他网友回答:

向敬之

兔死狗烹。神机妙算的刘伯温,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可以同朱元璋共患难,却不能与朱皇帝同富贵。

元至正二十年(1360),刘伯温出山给义军豪强朱元璋做军师,也是审于量主,选好了老板。八年后,朱大帅建国称帝,刘伯温谋功为高,被封为御史大夫兼太史令,晋封诚意伯。

论爵位,刘伯温就是受封一个公爵,与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平起平坐不为过。他出山伊始,就给朱元璋分析时局、出谋划策,都被言听计从,居功阙伟。然而,朱元璋愿意追封刘氏两代先人为郡公,也只肯给活着的老刘一个三等爵位(不算常遇春被追封的王爵),还给他派了一个得罪人的差事:主管御史台,监察满朝文武。

刘伯温为人智慧,但生性耿直,被朱元璋充分利用,树敌太多。洪武四年,刘伯温好不容易,得了一次赐归归里的奖励,但并不是身成功退。

他明白,朱元璋不会放心他的辞职归隐,也不会给他全身而退的机会。更何况他曾极力反对拜相的胡惟庸,结果被朱元璋任命为丞相。胡丞相向朱皇帝密奏:瓯越之间的谈洋有王者之气,被刘伯温看中,想修自己的墓地,当地老百姓不同意,刘基就向朝廷请设巡检司驱逐民众。

刘伯温请在谈洋设巡检司一事属实,是为了防治当地盐盗聚集、意图谋反,维护社会治安。当时,刘伯温正在乡里养病,让儿子刘琏上朝奏报,但没向中书省说明。胡惟庸借机编造刘伯温要占据王气之地为墓穴,潜台词是要争抢朱元璋的天下。

朱元璋没有严惩刘伯温,但褫夺了他的爵禄,吓得他赶紧回京复工,不再提及辞职之事。很快,胡惟庸又抓住朱元璋赐药的机会,换了一味猛药,要了刘伯温的命,也给了朱元璋屠戮功臣的骂名。

其他网友回答:

刘伯温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军事家和星象学家。他帮助朱元璋制定了一系列战略方针和措施,使之在众多农民起义队伍中脱颖而出,不断成长壮大,成为一支抗元勁旅。在著名的波阳湖战役中,以少胜多战胜了陈友谅,继而消灭了张士诚,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最后一举推翻了元朝封建统治,建立了大明政权。

在帮助朱元璋創建明王朝的过程中刘伯温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就是这位战功卓著神机妙算的军事家,也没有善终,未能逃脱被害的下场。究其原因他的对手朱元璋心机过重,过于强大。

朱元璋系贫苦农民出身。小时候放过牛,在皇觉寺当过和尚,讨过饭。苦难经历造就了他对元朝封建统治的无比愤恨,和英勇反抗的坚强决心。他饱经世故,以至于当了皇帝以后对所有人都不信任。他特别痛恨贪官污吏,对腐败官员釆用残酷剥皮手段进行惩治,以敬效尤。

为了确保大明江山永固,让孙子朱允炆顺利接班。朱元璋大开杀戒,制造了一系列冤案,把和自己一起同生死共患难的弟兄,以莫须有罪名杀掉,波及万人之多。

朱元璋当了皇帝颇得帝王之道,疑心过重,对所有人都不放心。刘伯温深知文韬武略,神机妙算,谙通星象占卜之术,更不放心。

从刘伯温开始辅佐朱元璋,就注定了不得善终的命运。刘伯温洞晓朱元璋的心里,也处处提防。明朝建立朱元璋分封功臣,有意压低刘伯温官爵,刘伯温毫无怨言。并主动请求辞官,回归故里。

刘伯温在乡里每日与诗酒为伴,朱元璋还不放心,听信谗言削官降薪。刘伯温为消除君王疑忌连夜进京伴陪,直至患病放还。到此朱元璋还不放心,派御医暗下毒药致死。

朱元璋似乎比其他开国皇帝更高一筹,不只愤恨所有的贪官污吏,还讨厌产生贪官污吏的丞相制度。最终废除了丞相制,由皇帝一人亲自办公,批阅奏章文件。朱元璋想只有这样,才可保证他的帝业子子孙孙永远传下去。令朱元璋没想到的是,在他死后仅四年,他看好扶持的孙子朱允炆,让他的儿子朱棣推翻了。他的帝业也没有世代相传,正如刘伯温预言,传到“万子万孙”的万历、崇祯年结束了。

这也是所有封建王朝的发展规律。由开始代表新的生产关系,促使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到腐化堕落代表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最后走向灭亡。就像爬山一样,到了山顶就要下山。自然界諸如太阳也有生生灭灭的过程,何况人类社会形态。

其他网友回答:

从某种意义上说,刘伯温从朱元璋手里算得上是全身而退的。虽然,民间一直有各种传言,说是刘伯温最后是被朱元璋毒死的,但这种说法,其实是禁不起推敲的。对此,我们可以查看史书上有关刘伯温结局记载,说是在朱元璋当皇帝的第三年,刘伯温就辞官回家,此后只是每年按照惯例在元旦那天到京城参加早朝。

等到了朱元璋当皇帝的第八年,刘伯温因为感染风寒卧病在床,就没有去参加元旦早朝,朱元璋听说后,就派时任右丞相的胡惟庸带着御医去探望刘伯温。结果,刘伯温按照御医所开的药方,抓药回来煎服用后,病情反而变得更严重,据说肚子里有一些像石块一样的东西,让他很是痛苦。

等到了二月份,刘伯温带病前去朝拜朱元璋,对他安排御医来给自己看病表示感谢,同时,刘伯温也委婉向朱元璋说了自己的病情变严重的事情,但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行动。

随后,刘伯温在京城呆了一个多月后,病情是越来越严重,或许是感觉时日无多,他便决定返回家乡休养,于是他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护送下,他回到自己家乡浙江青田。几天后,刘伯温就因病重而去世,享年65岁。



因为刘伯温的病情,是在吃了御医开的药后才加重,再加上朱元璋在刘伯温向他反映病情时的敷衍态度,让很多人觉得,刘伯温很有可能就是朱元璋下令毒死,是他授意胡惟庸让太医在药方中动手脚,害死刘伯温。客观来说,这种说法倒也不是没有道理,但问题是,如果大家再深入思考,就会发现朱元璋实在缺乏杀死刘伯温的动机。

对于朱元璋来说,他既然能够放过汤和、徐达这种在军中拥有极大威望的佣兵老大,那他实在没有理由去对一个已经辞官5年的文官下死手。大家知道,刘伯温在朱元璋打江山的时候,所扮演的角色,不过是个谋臣而已,并没有实际接触军队。

等到建国后,刘伯温所敕封的爵位,只是个伯爵,他的官职,是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主要是对各大官员进行监察。虽然从权力上来说,还是有些实权,但这个权力完全来自于皇帝,他是代表皇帝对文武百官进行监察和约束,再说直白点,就是充当皇帝的鹰犬,专门干得罪人的事情,这让他很难在朝中发展自己的势力。



再加上,刘伯温本人又刚正不阿,又得罪了一大批功勋权贵,大家都恨不得弄死他,又怎么可能支持他呢?所以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刘伯温对朱元璋的权力,根本造成不了任何威胁,而刘伯温也没有违法犯罪的行为,反而算得上是个比较廉洁公正的清官,朱元璋又何必背个坏名声杀他呢?这所为何事?

关键是,朱元璋即便要杀刘伯温,他也不会采用下毒这种方式。因为,自古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要杀某个人,只需要给个暗示,他就得乖乖自杀;他要是敢不自杀,随便罗织个罪名,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将其处死,还能起到以儆效尤和巩固皇权的作用。

相反,如果偷偷摸摸的下毒,不仅会给自己留下无法抹掉的政治污点,还会显得自己做贼心虚和行为不合法?这不是适得其反么?大家可以看下,历史上的那些非傀儡皇帝,有谁偷偷摸摸下毒来杀人过?人家就算要毒死你,也是名正言顺的赐毒酒让其喝下去。朱元璋作为一个强势皇帝,就更没有必要干这种下三滥的事情,搞得好像他很害怕刘伯温似的!

所以,从这层意义上说,刘伯温并不会是朱元璋所杀死的。至于是不是胡惟庸,只能说有这种可能,一方面是胡惟庸有毒杀刘伯温的动机,毕竟两人是政敌,又是竞争对手;另一方面,后来朱元璋给胡惟庸定的罪状中,有一条就是毒杀刘伯温。

当然,这也有可能是朱元璋故意给他编织的罪名。但不管是不是胡惟庸毒杀,刘伯温相比于大多数功臣,算得上是功成身退,而且他去世的时候已经65岁,在古代这已经算是长寿,正常病逝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其他网友回答:

答:我是通俗历史书《是谁在抹黑明朝》、《奏折上的晚明》、《明灭》等书的著作者,自认为对明史有一定的研究,比较适合回答这个问题。

论及明初功臣,最能明哲保身,及时全身而退的人,当是朱升无疑。

龙凤三年(1357 年),朱元璋亲征浙东,途经徽州,听人说起朱升的大名,就效仿刘皇叔之顾茅庐请诸葛亮,“潜往访之”,到石门山向朱升请教夺取天下的计策。

一如当年隆中对,朱升初次会晤就献上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策。

这之后,朱升在朱元璋帐下效力,东征西讨,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大明开国,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年) 正月初四登基,朱升就于五月萌生退意,“告归省丘墓”。

朱元璋不准,积极挽留,但朱升深感朱元璋是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之人,一再请辞,终于在洪武二年二月请辞成功。

说过朱升,再说刘伯温。

刘伯温从至正十九年(1359年)投奔朱元璋算起,跟随朱元璋征战沙场的时间有七年半;而从大明开国到默然辞世,时间也刚好是七年半。

两段时间相加,共为十五年,而在这漫长的十五年内,刘伯温实际担任官职的时间不到五年,仅为其中的三分之一时间。如果以大明开国以后算,在七年半时间内,刘伯温任职不足两年半,先后两次遭到黜免。

第二次黜免,是身上背负有“仕元”(在元朝做官)污点,官职于洪武三年八月被打发回乡。

虽然是被迫,却也算是全身而退。

洪武六年(1373年),因为“谈洋王气”事件被诬,刘伯温于该年秋七月入朝“引咎自责”。

朱元璋虽然夺了他诚意伯的禄,却未夺诚意伯之爵。

所以,在洪武七年(1374年)被打发还乡养老时,也算得上全身而退。

现在查宋濂所写《恭题御赐文集后》可知,刘伯温于该年二月患有霜露之疾 (语出《史记•公孙弘传》,指因风寒而引起的疾病,即感冒),得到朱元璋批准后,二月三日还乡了。

刘伯温回到青田老家后,于四月十六日在去世。

从二月三日到四月十六日,中间隔了七十三天。而这七十三天中,史书没记载有什么关于刘伯温的故事。

显而易见,刘伯温就是自然死亡,属于善终。

即,刘伯温和朱升一样,是全身而退。

但是,现在几乎所有的史书,包括《明史.刘基传》、《明实录.刘基传》黄伯生《行状》、张时彻《神道碑铭》,都写刘伯温是被胡惟庸下毒致死的。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是朱元璋做的好事。

刘伯温死的时候,《明实录》没记载朱元璋有什么反应,虽然《明实录.刘基传》提了一句“上痛悼之,赐遗甚厚”,但完全是官样文章,虚的,并不能当真。相较一下,洪武元年与刘伯温一同担任御史中丞的章溢在洪武二年夏去世时,《明实录》就记载有“讣闻,上甚悯悼,乃亲撰文,遣官即其家祭之。”——“亲撰文”、“遣官即其家祭之”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刘伯温之死,当时并未引起朱元璋的过多注意,而在四年之后,即洪武十二年,突然被提起。提起的原因很可笑——朱元璋为了搞倒搞臭胡惟庸,给胡惟庸加上了一条罪状——下毒毒死了刘伯温!

话是身为皇帝的朱元璋说的,那么,《明实录》,包括后来的史书,如徐愚谷《明名臣言行录》、李贽《续藏书》、尹守衡《明史窃》、王鸿绪《明史稿传》、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等,也就都沿袭了胡惟庸毒死刘伯温的说法了。

但是,只要静心想一想,胡惟庸下的到底是什么毒,可以使刘伯温服后却又不立刻毙命,而要在七十三天后才毒发身亡?!——又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刘伯温的死是死于这种“长期的慢性毒药”?

“胡惟庸毒死刘伯温”之说,不过是朱元璋要整倒胡惟庸的罪证之一罢了。

在我看来,刘伯温就是一个已经全身而退的人物。

其他网友回答:

刘伯温

刘伯温这是一个在明朝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又被各种小说演义神话了的人物,被称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而对于刘伯温最多的说法就是其算无遗策,甚至于“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而这样一位明朝开国功臣却无辜惨死,殃及子孙,不得不让人唏嘘。

实际上刘伯温的悲剧命运在他出山辅佐朱元璋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一方面是他为人刚正直率,容易得罪人;另一方面朱元璋一直拿刘伯温当“枪”使,用来对付淮西勋贵们。

刘伯温剧照

刘伯温的出身是明朝开国元勋中比较好的,书香门第,官宦之后。刘伯温的六世祖是南宋“中兴四将”之一的刘光世;祖父刘庭魂、父亲刘炝都是学问人,在元朝为官。

在这样家庭成长的刘伯温从小就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天资,一目十行、过目不忘,12岁考中秀才,14岁通读儒家经典,17岁学习程朱理学,23岁一举考中进士。而且刘伯温还浏览诸子百家经典,天文地理、兵书战策、奇门斗数样样精通,被当时的人称赞为“有魏征、诸葛孔明之才”。

刘伯温剧照

北宋思想家张载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刘伯温就是这样的人。元朝建立一开始就对权贵管束不严,到了元朝末年更是法纪败坏,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公开欺压百姓、杀人夺财、夺人妻女、无恶不作,这些属于当时的常态。而刘伯温当地方官的时候就是看不过眼,为民做主,严惩作恶的豪强恶霸,对于劣迹官员不论官职多高也敢检举弹劾,最终遭到元朝官场排挤陷害,辞官归隐。

要是一般人咋的也改一下脾气,但刘伯温不改刚正不阿的本色,从1360年加入朱元璋势力开始,不论是李善长、胡惟庸等文臣,还是徐达、常遇春等武将,就是朱元璋本人都被刘伯温批评过。像刘伯温这种人没有上级保护在官场是混不下去的,而朱元璋偏偏就不是那种好上级。

1360年是朱元璋势力转型的一年,为了争霸天下,拉拢士大夫地主阶层,朱元璋邀请了一大批有名望的儒士辅佐自己,这其中就包括刘伯温。

刘伯温加入朱元璋势力后成为其主要智囊,参与军机八年,统筹全局,帮助朱元璋一统天下,但是刘伯温锋芒太露,对事情判断精准、计谋策略无所不中,让朱元璋都忌惮了。所以朱元璋对于刘伯温的使用上,一方面是不让他掌握军政实权,另一方面利用刘伯温刚正不阿、重视法治的特点,让他对付日渐膨胀的淮西勋贵们。

朱元璋剧照

朱元璋是历代开国皇帝中出身最差的人之一,没名望、没背景,创业全靠一帮淮西老乡帮助,淮西勋贵是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核心力量。朱元璋与淮西勋贵的关系是很亲密的,创业初期自然没有太大的尊卑区别,但1368年朱元璋称帝之后,淮西勋贵中的很多人依然没转变观念,没将朱元璋当皇帝就犯了忌讳。

另外在明朝建立后,淮西勋贵把持朝政,拉帮结派,组党营私,违法乱纪,坑害百姓,因此朱元璋将刘伯温推了出来,让其担任御史中丞去对付这些人。刘伯温上任后整肃纲纪,不论是谁都依法惩治,李善长、胡惟庸等人被他得罪个遍。

恶心人的地方是刘伯温整治不法的淮西勋贵们,朱元璋却经常玩个“恩自上出”,赦免淮西勋贵们的罪行好收买人心。“好人”朱元璋做,“坏人”刘伯温当,偏偏淮西勋贵们还掌握着军政实权,刘伯温的下场可想而知。

刘伯温剧照

1375年,刘伯温感染风寒,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御医去探望,胡惟庸趁机下毒。刘伯温肚子剧痛,感觉不对劲,抱病觐见朱元璋反应胡惟庸给自己下毒的事,朱元璋根本没在意,只是让刘伯温安心养病,刘伯温一下就寒了心,没几天就去世了。

以明朝初年朱元璋对于朝臣的掌控力度,就连大臣在家请客吃饭请了谁、说了什么话都一清二楚,胡惟庸给刘伯温下毒他能不知道么?只不过当时明朝初定,朱元璋还需要淮西勋贵对付外敌,没到翻脸的时候,就牺牲了刘伯温以安抚淮西勋贵们。

其他网友回答:

刘伯温,即刘基(1311—1375年),字伯温,浙江省文成人,祖籍在陕西省志丹,所以被人们称为“刘伯温”、“刘青田”,是我国元末明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

刘伯温在我国历史上有着十分崇高的地位,许多人认为刘伯温的能力和历史功绩远远超过了诸葛亮,说诸葛亮不过是帮助刘备建立了天下三分之一的蜀汉,而刘伯温却辅佐朱元璋打下了大一统的江山。

然而,诸葛亮被刘备予以厚待,得到善终。刘伯温却被朱元璋杀害。刘伯温既然号称“神机妙算”,却为何还是逃不掉朱元璋的屠刀、无法全身而退呢?

原因一:不懂朱皇帝心思,不懂“功成身退”的道理。

这是因为,刘伯温对朱元璋这个“主子”心存侥幸,没有看清朱元璋的真正面目,他不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刘伯温在辅佐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之后,他不是想着“如何退”的问题,而是一门心思想着“如何进”。由此可见,刘伯温已经那么大的功劳,他还想着“如何进”,怎么能够不引起皇帝的猜忌呢?尤其是朱元璋这样的皇帝,怎么能够饶过他呢?

大明立国之后,刘伯温本来可以完全“全身而退”,他已经辅佐朱元璋打下天下了,那么就可以申请退居二线乃至完全归田,既然你叫“刘青田”,那么你就好好去种田吧,这样的话朱元璋就会马上批准刘伯温的退休申请,让刘伯温回老家好吃好喝地好好呆着。如果你刘伯温是真心辞职,那么说不定皇帝老爷还会在你退休的时候“高配”一级,封个更大的官给刘伯温享受享受。

但是,神机妙算、聪明绝顶的刘伯温却不是这么想,反而还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让我们看看刘伯温是如何做的。刘伯温这个时候已经引起皇帝的“嫉妒”了,但是他非但不知道,反而“意气风发”,想积极作为,为大明王朝“再立新功”。于是,刘伯温向朱皇帝建议说,一个国家的法治很重要,大明王朝刚刚建国,建立健全法律制度特别重要,我刘伯温是为大明王朝的治国理政操心得很呐,要不你朱皇帝让我负责掌管天下法律吧?

刘伯温向皇帝提出要掌控天下法律的要求,朱皇帝自然是十分痛恨、咬牙切齿,恨不得把刘伯温给杀了。但是,刘伯温毕竟对大明王朝的贡献太大,直接把他杀了不妥,不满足刘伯温的要求、不让他掌管全国法律也不妥。于是,朱皇帝伪装成很乐意、很感激的样子,下诏让刘伯温负责全国法律事项。

原因二: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得罪权贵,给朱皇帝杀他提供了条件。

刘伯温掌控了天下法律,毕竟也是一个“肥差”,可以“吃了原告吃被告”,但是铁面无私的刘伯温并不这样做,他秉公执法、不徇私情。

在掌管大明王朝法律的时候,刘伯温好不讲情面、不徇私情,对于违法犯罪的人一律严惩,这对维护大明王朝的封建统治,是很有好处的,但正应了“工于谋国、拙于谋身”这个成语,这完全阻断了他全身而退的希望。

本来,刘伯温掌管法律就掌管吧,只要适时提出退休申请并且老老实实退休,说不定皇帝老爷还会绕过他。可刘伯温不,他掌管法律,李善长的亲信犯罪,李善长亲自向刘伯温求情,刘伯温也是一幅“铁面无私”的样子,而且把李善长的这个亲信给依法处决了。类似这样的事情,得罪了朝廷的许多权贵,于是这些权贵纷纷向朱皇帝上书,要求严惩刘伯温这个“凶手”,此时,皇帝如果不让刘伯温尽快消失,那么皇帝得罪的就不止是1人了,而是“众臣”。

1375年,刘伯温感冒,皇帝朱元璋很是“着急”,急派胡惟庸带领宫廷御医前去“好好治疗”,吃了御医的药后,刘伯温感觉越来越痛苦,离死期已经不远了。

其他网友回答:

说到“神机妙算”,第一个浮现在我们脑海中的肯定是“卧龙先生”诸葛亮。不过在元末明初,也有一位多智近妖的神人,他,就是刘伯温。

在正史中,刘伯温辅佐朱元璋,为他出谋划策,为朱元璋消灭群雄、开创伟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在民间的口口相传中,刘伯温已然通神,他“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所作的《烧饼歌》甚至准确预言了几百年后发生的事情,让人啧啧称奇。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真有这么神奇吗?如果他能够知过去未来,又为什么不能预测到自己无法全身而退呢?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发生在刘伯温身上的那些往事:

早年经历

刘伯温,名刘基,伯温是他的字。小时候,他聪颖过人,读书过目不忘,12岁考中秀才,14岁入郡庠(即府学)读书。

他博览群书,不但苦读儒家经典,还对天文、地理、军事、数学知识颇有兴趣。据说他还研究过《奇门遁甲》,所以小小年纪就已经名满家乡。

23岁时,才华横溢的刘伯温考中了进士,可惜当时连年战乱,朝堂内部自顾不暇,没人来发掘和起用这位才子,致使他在家中白白闲居了三年。

三年后他才做上了小官,走上了仕途,可他实在太过正直,受不了黑暗腐败的官场现状,最终辞官隐居。

谋士出山

1360年,49岁的刘伯温终于遇到了能够欣赏自己才华的明主。朱元璋三顾茅庐,将他请到了南京,从此他一心一意担当朱元璋的谋臣,曾提出过很多有价值的作战方针。

比如刘伯温初次与朱元璋见面,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让朱元璋十分惊喜。

之后他又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思路十分清晰。

朱元璋也基本是按照这样的战略行事,使自己的实力不断巩固。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刘伯温还建议朱元璋脱离韩林儿自立并打出“大明”的旗号,为朱元璋平定天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明朝开国之后,刘伯温又开始参与帝国新秩序的构建,主张严明法纪、依法治理。

铁面无私的他不知不觉中得罪了很多权贵,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就是其中之一。

危机四伏

在朝堂内部,以李善长等人为首的开国功臣们,属于淮西集团,多是朱元璋的老乡,也是朱元璋赖以建立明朝的核心力量。

而刘伯温是浙东集团的领袖,虽然功绩卓著,但毕竟不是一直跟随朱元璋鞍前马后的好兄弟,所以朱元璋给予他的待遇远远比不上李善长等人。

朱元璋开国伊始,废除了前朝的子爵、男爵位,外戚封爵只设公、侯、伯三等爵位。开国六公是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常茂。

而刘伯温不但被挤出了这个“第一梯队”,甚至连“第二梯队都没进入”,勉强封了一个毫无诚意的“诚意伯”,所任职务只是御史中丞,李善长的俸禄竟是他的十几倍,此等境遇实在是让人感慨。

之后他因为斩杀了李善长的亲信李彬,惹得李善长极为不快。李善长曾向朱元璋进谗言,甚至把京城不下雨的责任都推到了刘伯温身上。

刘伯温感受到了危机四伏的氛围,决定远离是非,明哲保身,恰好他的妻子去世,他以此为借口请辞。

伯温之死

回乡之后,刘伯温害怕惹祸上身,一度隐姓埋名,十分低调,有官员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刘伯温,想要上门拜访,却被他果断拒绝了。

然而就算他这般谨小慎微,朝堂里那帮人还是不愿意放过他,胡惟庸等人还诬告他,说他想在有王气的谈洋给自己建墓,实在是居心叵测。

朱元璋听说后勃然大怒,竟停发了刘伯温的俸禄。刘伯温无奈,只好亲自回到京城,上表忠心,然后就住在京城,留在朱元璋的眼皮下面,以消除他的疑心。

无奈不仅是胡惟庸想除掉他,就连朱元璋也想要他的命:朱元璋连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们都不信任,又怎会信任比他们晚来到自己身边的刘伯温呢?

何况刘伯温实在是太聪明了,任何一个皇帝也不能接受身边有这么个机智过人的臣子,万一他把心思用在了阴谋叛变上,皇帝该怎么办?

于是,刘伯温的悲惨命运就此注定。

1375年,刘伯温感染风寒,身体不适。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竟然让痛恨刘伯温的胡惟庸带太医来开药,这样的药方刘伯温敢吃吗?

但朱元璋在胡惟庸背后虎视眈眈地盯着他呢,他只好吃下此药,之后病情果然更加严重。

他曾婉转把此事上报给朱元璋,谁知朱元璋不为所动,只是说了些无关痛痒的场面话,聪明如刘伯温,还会不明白朱元璋的意思吗?

不久,朱元璋派人将刘伯温送回老家,到家后,刘伯温拒绝了一切药物治疗,静静走向死亡,享年65岁。

刘伯温的死,表面上看是疾病所致,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死于残酷的政治斗争。

朱元璋明知淮西集团和新崛起的浙东集团针锋相对、互相仇恨,但他却故意不采取任何措施,反而时不时地添一根柴、加一把火,自己享受“坐山观虎斗”的乐趣。

最终这些人果然如他所料,斗得你死我活,刘伯温固然不明不白地病死了,但李善长、胡惟庸等人也没有讨到什么便宜……

一场政治大戏即将落幕,棋子跳得正欢,背后的执棋人却笑而不语……

相关内容

十大著名书法家,介绍中国历...
书法,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族符号,在其发展过程中...
05-18
十大元帅有哪些,详解中国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是中国国家最高军衔。 1955年2月8日,中华...
05-17
中国十大罗盘排名,探究罗盘...
罗盘的制法讲求工艺精准,稍微一差错,风水酿大祸,市面上粗糙滥制仿冒...
05-17
上海的历史景点排名榜(上海...
1. 上海的旅游景点排名上海好玩的地方还是比较多的,比如,浦江游览...
05-15

热门资讯

蒙古族的那达慕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蒙古族的那达慕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夹子妹什么梗 夹子妹什么梗
穆桂英挂帅是哪个朝代 穆桂英挂帅是哪个朝代
两弹一星是哪两弹 两弹一星是哪两弹
中旬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中旬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打狗棍大结局 打狗棍大结局
2022年10月20日最新消息... 2022年10月20日最新消息山西省晋中现有确诊数量 山西省晋中昨日新增数量
欧能燃气壁挂炉e1故障代码 欧能燃气壁挂炉e1故障代码含义E1:点火失败或中途熄火欧能燃气壁挂炉e1故障原因及排除1、由于火焰检...
托普斯燃气壁挂炉e2故障代码 托普斯燃气壁挂炉e2故障代码含义:风压异常或风机故障。托普斯燃气壁挂炉e2故障原因及排除1、当烟道被...
书法学习中,该如何进行手指的发... 书法学习中,该如何进行手指的发力练习?:谢邀。 手腕发力控制笔划空间占位和字的总体形态,手指发力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