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一个道德哲学家、思想家,并不是西方哲学意义上的专业哲学家。孔子的思想全是伦理学范畴,其核心是“仁”。孔子比较偏重伦理学,孔子的体系中并没有神,而有“仁”和“爱”,孔子根本没有谈西方哲学所关心的世界本原问题,提的很多的是理念,没有提出世界的最高范畴,很难说他是唯心唯物,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觉得不能笼统的归为唯心或者唯物。
孔孟推崇“仁”“义”“礼”“孝”“德”.这些都超乎物质之外,但又建立在物质之上;都以内心为起始本源,但又都使之于物.我们不能简单的以唯心或者唯物来论述它,但它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唯用”——就是能够使用于这个社会,能够有助于这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孩子,我们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属于他父亲,或者是属于他母亲。懂得归纳是一种学习的好习惯,但是缺点在于容易将事物一棍子打死。
虽然儒家思想更注重心性方面的修养,但孔子对鬼神的态度就是敬而远之。所谓“敬”,说明他对鬼神的态度不是否认,或者说这是他不了解的东西,他不随便崇信,但也不完全否认,其实就我个人认为,这算不得唯心,当然也不可能是唯物。
就辩证主义观点来讲,对唯心主义完全的否认,本来就不一定正确。鬼神这种东西,我们即使没见过,不能因为没见过就否认它。其实我自己非常赞同孔子的态度,对于我不了解的东西,我不完全否认,但是也对其没什么兴趣。
其实不需要引用别的著作,只要是读过《论语》的人就知道有一句话很好的说明了孔子对待迷信的态度——“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提这些东西。为什么孔子没有迷信思想,这和他治学态度的严谨是分不开的。关于《论语》中讲治学的语句很多。如:“多闻阙疑”,“多见阙岱”,“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学习时,多见多闻,而且积极思索,自然想不出“天命鬼神”存在的道理。在《公冶长篇》中“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以其知也?’”此句的意思就是臧文仲养了一只叫蔡的乌龟,要用这只乌龟占卜。为其盖了豪华的房子居住,孔子认为他不聪明。可见孔子是反对占卜的。不过这句好似乎也有别的翻译,我看过别的译注中说乌龟不是用来占卜用的,但是杨伯峻先生的译注确实是有道理的,关于这个问题此处不再赘述。大家知道孔子的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客观存在的孔子都如此谨慎,更何况是那些虚无的东西呢?
唯心与唯物是西方的说法,西方文化讲分。但东方文化是主张合与和的,讲究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唯心归为阳、唯物归于阴,对易经来说,这二者是要归一的,它两种思想是相互存在的,所以易经并非纯粹的唯物或唯心。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孔子宣扬“仁”的学说。他认为“仁”即“同情和爱人”。学生樊迟曾问老师孔子:“什么是仁?”答曰:“爱人”。爱别人,关爱别人,就是“仁”。即仁者爱人。他大声疾呼“爱人”、“安人”、“安百姓”、“泛爱众”、“博施济众”。表现了天下为仁的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
“仁”是孔子对春秋时期仁爱思想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社会政治伦理观念。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先礼后人,先上后下,先人后己,这是做人的准则。这即所谓忠恕之道。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克己复礼,正人先正己,约束修行,践行周礼,非礼不看、不听、不言、不行。
一个有“恭、宽、信、敏、惠”的人,就能够身体力行,达到完美无缺的境界,而要想达到这个境界,先要做到爱人。“仁者”就要“爱人”。“爱人”是达到“仁者”境界的前提条件,而“仁者”是“爱人”的结果。为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要以个人的爱为出发点,最终形成人类的爱。“仁”是最高境界,是人在社会上立身处世的标准。“仁人”是品德高尚的人。孔子的仁学奠定了儒家以民为本的人本思想和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徐敏豪大诗人 @徐敏豪大哲学家
上联:君权神授富贵在天克己复礼,
下联:三纲五常君本家本离经叛道。
横批:孔子儒家学说源头核心本质旨归唯心主义的自白。
注释:
1.大方向错误。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符合天道。孔子儒家学说源头核心本质,恰恰与之相反与背离。为何?因孔子为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的后裔,武王伐纣、以周代商后,为安抚天下、保留祭祀,仍将商朝遗民,分封陈国世袭罔替,孔子祖上迁徙鲁国、家道中落。孔子年轻时,赴鲁国一等公宴遭拒,从此,“克己复礼”成为其奋斗毕生的座右铭。家道中落的个人身世,奴隶战争的社会背景,血缘世袭的历史烙印。何为“礼”?周礼。何为“周礼”?古中国奴隶战争人类社会制度及其体系的“集大成”、“顶峰”与极致。
2.小方向可取。开办私塾、有教无类、学费束修(即腊肉腊鱼),使贫困学生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当时,鲁国的国立大学为田忌及其家族举办,孔子作为平民,既不能入学,更不能为师。只能就学于私塾,而后担任私塾先生。
3.弱国论千年。因“孔子问礼”,古中国长期“舍师取生”,奴隶战争与封建地主社会两项合计长达3940年,死水一潭、自腐虫生、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直至濒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边缘。历历在目、触目惊心、弥久弥深,历史教训十分深刻沉痛。
结论:
1.孔子儒家学说源头核心本质为唯心主义,毋庸置疑。孔子曾说:如果早些看到《易经》、《道经》,其儒家学说,将会是另一番模样。会是怎样的呢?其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兜售“克己复礼”,四处碰壁,如丧家之犬。孔子亲口所言,刻骨铭心、悔不当初。
2.“儒家”学说传人的自我革命。早已将《道德经》奉为圭皋(即玉璧、精髓),迷途知返。这才有“新三纲八目”、“新横渠四句”的横空出世,仁人志士集群,此起彼伏、前赴后继、视死如归,这才使古中国因道德经文脉未断:国土保持相对完整,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幸存,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名垂青史、彪炳千秋、旷古烁今。他(她)们,早已实非儒家、崇尚“克己复礼”,而是道家、崇尚“唯道是从”,崇尚伏羲、炎黄、尧舜,并与之一脉相承。
3.其身后,后世深陷于“周期律”(历史朝代更替)的离经叛道者,皆将后世仁人志士集群,统称为“儒家”、“儒雅”、“儒商”等,纯属误导、误读与误判。毋庸置疑。
(首)个人观点,孔子是唯物主义者。因为他所提倡的周礼、仁等都是现实中存在的,不是大脑中编造出来的。那么,他的思想对吗?不对。有人可能会说,既然是唯物的,又不对,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孔子错就错在把次要当成了主要,把形式当成了内容。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发展,是以经济为中心,以利益为根本的,而其它都是次要的,为经济利益服务的。比如周礼,表面上看繁琐严谨的礼节,维护着朝廷、社会的稳定,而实际上它只是在朝廷内部争权夺利当中起到缓解的作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仁义也是如此,它可以缓解朝廷与平民、社会各种势力间的矛盾,但是当平民、社会中某种势力威胁到朝廷利益,特别是根本利益时,朝廷绝不会大发仁义之心,而是采取镇压的形式。
其他网友回答:毋庸置疑,孔子是唯心主义者。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欢迎各位批评。
判断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有一个根本标准,那就是是否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人就是唯物主义者,承认意识决定物质的人就是唯心主义者,这两者是根本矛盾的,一个人在某一刻不能既是唯物主义者,又是唯心主义者。
很多人由于思维惯性的影响,一想到孔子就是圣人,圣人当然是唯物主义者了,抱着这种想法的人一来没有严谨的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二来对孔子及其学说也不甚了解,只是人云亦云,须知:真理往往都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的。需要说明的是,说孔子是唯心主义者并不是在否认他这个人以及他的理论贡献,而是单纯地就事论事。
话说回来,为什么说孔子是唯心主义者呢?还是得用上面所说的那个标准来判断。
孔夫子在当时属于地主阶级,属于社会的统治阶级,他是商汤后人,其父亲在生前曾任陬邑大夫(在山东的曲阜),孔子也当过官,从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官吏一直做到了司空、大司寇,但由于生不逢时,他的一些政治主张和理论学说并没有能够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
说到底,他只是一位理论家,他更加承认意识决定物质,他认为大丈夫就要当个读书人为社会的发展建言献策,或者更好一点,要“学而优则仕”,当官成为统治者。他的弟子要去当农民,他认为这是小人的作风,这可以看出这位大理论家轻视劳动人民的倾向,轻视实践的倾向。
他一心想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想要将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这就决定了他必须游离于一些统治者阶级的左右,而少跟劳动人民接触,所以他周游四国,学生众多。知识分子出身的他想要扩大自己的理论影响就必须办学收学生,因此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创了私学的风气,他还要提倡“有教无类”,否则他就难以扩大影响,实现抱负,这些都是可以从他的阶级立场上去理解的。
把这一切都理清楚后,我们发现孔子确实是封建社会的圣人,他所涉及的领域是全面而广泛的,他的理论学说很美好很理想,代表了人们对理想生活和仁人志士的向往,更是为帝王将相所作的赞歌。
然而,这些掩盖不了他是一位唯心主义者的事实,他的诸多理论都是直接从上层统治者的视角看问题,都是“高屋建瓴”,而很少接近社会实践,他很少从物质决定意识的角度出发,而是认为意识决定物质,他认为只要在意识方面下苦功夫,就能决定物质的发展。所以他理论贡献很大,他的理论学说通常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并且能被统治者奉为圭皋,因为这本身就是孔夫子从统治者的利益角度出发的学说。
总结:毛主席认为“孔学名高实秕糠”就是上面的那些道理,因为孔夫子脱离实践,过分强调知识分子和帝王将相的作用,而缺少对于社会实际的客观观察。 其他网友回答:他怎样就不可而知、但时下人首要实现过活、好了就都比较以自我为中心。
其他网友回答:孔夫子是积大成的圣人,圣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是圆满的智慧。唯心主义或唯物主义都不是圆满的,有其局限性。夫子在易经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万事万物都是一体两面,比如天地、男女、生死、昼夜、苦乐、祸福、兴衰、肉体和灵魂等等。后来古人进一步解释说“孤阴不长 独阳不生”。唯心、唯物就是一阴一阳,单列出来都是片面的,都不客观,都无法永存。佛教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没有唯物何来唯心,没有唯心哪来唯物。唯心唯物都是一体之两面。所以孔夫子既不是唯心主义者也不是唯物主义者,是大成至圣先师!
其他网友回答: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都是以西方哲学的标准去划分,到中国古人这里,一切都需要抛弃,因为西方思维与东方思维是两个不同的方向,西方偏个体思维,东方偏整体思维,各有优缺点,没有可比性。
如果用唯心或唯物去划分孔子,即使得到你想要的结果,就像盲人是摸到了象腿,大叫,原来这就是大象,实际上并没有看到整体。
如果想了解东方思维,需要放下所有学过的西方哲学,回到无的状态,再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开始,否则对孔子的理解只能是一知半解。
闻道是中国人的目标。古代人解决问题都是观阴阳之开阖,所说的话中基本上都带有阴阳属性,有无,高下,前后、长短、动静……变化无穷。比如成语,居安思危,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古诗中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作为圣人的孔子合于道,孔子在《论语》中也一样,比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中的讷与敏,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别人与自己),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都是整体思维的体现。
如果这些不能理解到的话,你是不合格的。
如果硬要说孔子是什么主义者,那他就是实用主义者,跟所有中国古人一样,知行合一,思想学说与生活实践融成一片。
所以,每当我看到哲学教科书上对中国古人的划分,只能笑笑,没什么好讲的。
在人类上来说,唯物唯心是同时发展,在物质客观的存在那这个地球是唯物的,连人都是物质所以说唯物和唯心不能分开来讲分开,那就是反自然科学的如果没有人的存在,那就没有唯心的存在。
其他网友回答:第一,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二元对立,不足以阐述清楚一个具体事物。孔子原本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集合体。
第二,教科书没讲明白的事实是:
①唯物主义认为,客观决定“意识”。唯物主义这个“意识”是指“人类意识”,人类意识逐步进步发展,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逐步接近终极真理的核心,但永远不能抵达。
②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客观。唯心主义这个“意识”是指“个人意识”,就具体的人而言,这有合理性。
的确,人的认知决定其客观发展,所谓“梦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③人以主观的“个人意识”为起点,以其激发的情绪为动机并付出行动,以经验的积累来不断完善认知,而进一步认识客观,所谓格物致知。
④“个人意识”往往是错误的,也正因如此,“尧舜”者少,而“庸碌”者多,但不能以此抹杀“个人意识”的客观存在。
大家都理解列宁的论断:“主观与客观的偏离,必然产生谬误”。但是,很多人忽视了,这个“谬误”本身就是客观存在!比如,错觉、幻觉都是谬误,但是,它的的确确是许许多多的人的生活之常态。
其他网友回答:历来当权者,很少有人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和评价孔子的。近年少来,我个人觉得只有毛泽东主席,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用他的“人民万岁”的“大仁大爱”去评价孔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