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宋襄公是真正的君子做派,不耍阴谋诡计,针尖对麦芒一是一,二是二好像是很愚昧,但此事留给后人深刻的记忆,社会不能实事求是,要灵活多变趁时而发,就不能重蹈复辙,要说奇葩二千多年前就想到人和人要真诚相待,不容欺诈,但没有做到,这也是人的悲哀吧!拙见。
其他网友回答:提到宋襄公,很多人会认为他迂腐,但实际上这位君主所谓的“推行仁义”,不过是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罢了。齐桓公去世以后,齐国陷入了内乱之中,宋襄公借此机会辅助齐孝公回国继位,从而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卫道者,进而组织诸侯会盟,想继续齐桓公的办法,成就自己的春秋霸业。
宋襄公不是奇葩,也不是真正的君子,因为他也是老道的政治家,只是很多人不按照规律出牌,让宋襄公吃尽了苦头。况且和齐桓公的齐国相比,宋国太过弱小了,宋襄公身边也没有管仲一样的良臣辅佐,推行“仁义”是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是宋襄公不想学齐桓公,而是实力上确实不允许呀!
宋襄公想在春秋称霸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与楚国的关系,在中原诸侯眼里的楚国强大而野蛮,是个不通情理的国家,他们崇尚武力,不遵守礼仪,连周天子也不放在眼里。楚成王在会盟时,直接安排伏兵把宋襄公抓了俘虏。宋襄公很不服气,他大声说:“你这个假王还能压我这个真公?”意思很明确,自己这个公是周天子册封的,而楚成王的王是自封的。他宋襄公只认周王,至于楚成王不过是个不懂礼数的蛮夷罢了。但是楚成王不和他讲道理,宋襄公变成了“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宋襄公遵守约定没有带兵,但楚成王可不管他这套约定,他只知道擒贼先擒王。宋襄公在楚国做了大半年囚徒,最后鲁僖公出面调停,宋襄公才被楚成王释放。
宋襄公咽不下这口气,但是他也没办法直接去和楚国较量,因为宋襄公尽管嘴上不服气,从内心里知道宋国弱小,根本没有实力和楚国抗衡。就算当年称霸诸侯的齐桓公,也仅是经济实力强悍,政治策略对头,在军事上从来没有击败过楚国,对于中原诸侯来说,楚国就像怪兽一般的存在,对于这个庞然大物,只能牵制安抚而不能正面对抗。因此宋宪功决定拿楚国的小弟郑国出气,因为在他眼里,郑国是个软柿子,还是可以欺负一下的。
郑国向楚国求救,楚国对救郑国倒是没有什么兴趣,但是对于打击不识时务的宋国却可以不遗余力。于是就发生了一次楚宋两军的正面对抗,楚强宋弱的局面下,如果正面对抗,宋军必败无疑。因此宋国大臣提出了趁着楚军渡河到一半的时候,发动突然袭击,但宋襄公拒绝了这一建议。
表面上看是因为这违背了自己推行的“仁义”,而实际上宋襄公当然知道自己打不过楚军,征伐郑国是为了出口气,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目的已经达到了,如果采纳了大臣的建议,恐怕也无法击败楚军,同时还破坏了自己的仁义形象,那样一来就更加得不偿失了。
因此,宋襄公不是君子,也不是奇葩,而是有政治抱负,但缺少实力支撑的可怜之人。没有绝对的实力,只能成为历史长河里他人的谈资和笑料罢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其他网友回答:春秋无义战,五霸之中的宋襄公是颇有争议的,以他所为不能算一个真正的盟主。因扶公子昭复齐有功就认为功莫大焉,应继齐桓公为盟主,遂昭告天下议立盟主,后被囚于楚,获释后与楚大战于泓水,诸将皆劝其待敌兵半渡而击之,襄公自诩仁义不许,待敌兵过河未及列阵诸将又劝击之,襄公又不许,其结果是大败亏输,兵败负伤,逾年身死国破,以余观之,襄公之为人志大才疏,好高骛远,不度德不量力,奢谈什么仁义古人云兵凶战危,执政者当慎之,轻启边衅,兵者诡道也,兵无常情,水无常势,战机稍纵既逝,放着霹雳手段不用,却讲什么仁义道德,去面对楚蛮夷之邦,齐桓公尚不能奈何于楚,何况区区一宋乎,贻笑大方,成为历史一段笑柄。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许多人以为宋襄公迂腐,其实这正是早期社会的淳朴,是可以称君子的。欺诈,不折手段的利益之争,是文明发展中的野蛮。现代文明必须要靠法律、条约,确定公义。而古代社会,是靠道德。典型的例子是孔子学术和先秦的《道德经》的出现是有文化历史背景的,不是头脑发热杜撰的。
上一篇:孔老夫子的儒家思想是不是过时了?
下一篇:湖南大学和兰州大学哪个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