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上述问答题中,应是穷寇“勿wu”追吧?而不是“匆cong”追!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这里"穷寇‘’的“穷”,是指败局困境达到极点。"穷寇",是指处境非常困难,没有出路的败兵。——兵家孙子(历史上对军事家孙武的尊称)以为,战争在于追求“胜利”,夺城略地,而不是过多杀伤;何况追杀至极,“穷寇”见无路可走,被追到死路,觉得只有回头以死相拼,或可有一生路。(因此《兵法》中又有“置之死地而后生”一说)所以会拼上性命,竭尽全力,以一当十,疯狂拼杀!这样,追杀之師必然也会遭到不必要的、过多死伤!正所谓“杀敌一千自伤八百”。这种结果是不可取的。再说敌人也可能在半路设下伏兵、圈套,不可不防!
而毛主席诗中有一诗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为什么要“追穷寇”呢?——战场形势瞬时变化,要审时度(duo)势应对。不能一切按《兵法》生搬硬套。当时的形势,我军已以泰山压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过长江占领敌巢南京"总统府"。这时的胜败大局已定,国民党败兵已一溃千里,将<难以再作拼命挣扎>。毛主席以敏锐战略眼光,博大英武气概,鼓励我军不给敌人喘息机会,一鼓作气解放全中国!所以写下此诗以壮之。主席熟读历史,深谙兵法;对军事指挥从不死啃书本,纸上谈兵。相对《兵法》而言并不矛盾。这就是一位伟大战略家,纵观天下,对 解 放战争审时度势做出的伟大壮举!
谙an,熟悉。
其他网友回答:不矛盾!兵法是死的,活人要活用,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叫痛打“落水狗”。还有打蛇不死,反被蛇伤。项王就是太自负了,才有了乌江自刎的惨剧。所以对于残敌必须干净、彻底地消灭!
其他网友回答:兵法是死的,人是活的,从《孙子兵法》诞生起,《孙子兵法》便成为了中原战争最高指导,交战双方的将领几乎都读一本《孙子兵法》,但战争结果却是有胜有败,难道一本《孙子兵法》帮助这一方不帮另一方吗?非也,皆因交战双方将领对《孙子兵法》的理解程度不同,所以战争有胜利一方,也有失败一方。
穷寇莫追,是指对山穷水尽的败兵,不要相逼太甚,免得穷途未路的敌方做困兽斗,以死相拚你占不了多大便宜,所以“穷寇莫追。”
但敌方若不做困兽斗呢?
比如“交枪不杀!”“优待俘虏,只要放下武器,发给路费放你回家。”敌方兵士在一系列优惠条件下,已经没有了困兽犹斗的愿望,只想赶快投降领取路费回家,那为什么不“宜将剩勇追穷寇”呢?
其他网友回答:不矛盾,这是毛主席结合当时国民党军队的态势进行的论断,也是对《孙子兵法》的极致发挥,也就是所谓的反其道而行之,一点都不矛盾!
其他网友回答:毛泽东主席,是在解放战争中,百万雄师过江战役胜利的第二天,即收复南京。
给陈毅元帅通话中,引用当即作词中一句,“宜将剩勇追穷寇″,是从战略态势上,提示陈毅,时以居逐鹿中原之势,一鼓作气,穷追猛打程丧犬之势的蒋介石,国民党集团,剩着这勇敢之师,一举夺得全国解放。
至于《孙子兵法》中所讲穷寇勿追,是从战术上说的,困獸尤斗,穷寇勿追。就是说,被围困的敌军,为求生存,战斗力格外强,求得突围。一但突出重围,兵力不足,不易追击。(据说,在淮海战役初期,蒋军一集团军被困。近二十万兵力,我方在包围过程中,由于兵力不构成优势,没有完成合围态势,让蒋军突围。当时,我军令在敌突围方向上一个师,進行堵劫,结果蒋军二十万人,造成排山倒海之势,我军一个师仅有几千人。不但难以围堵,造成重大损失。这就是(穷寇勿追的道理)。
其他网友回答:不予盾,这两个其实是从战略和战术两个角度来说的两句话。从战略的角度来讲,敌人必须消灭,从战术上讲,穷寇勿追。
其他网友回答:这就要说痛打落水狗和困兽之斗的区别了,孙子兵法中对于攻城战有围三阙一的战法,就是围住东南西北中的三个城门,留下一个城门给守军逃跑,求生是人的本能,把人逼到绝境,就会做困兽之斗,如此就会造成没有必要的伤亡,这样的才是穷寇,而溃败的军队不算,因此标题中的问题不矛盾,因为情况不一样,书是死得,人是活得.
其他网友回答:这是主席从战略上的层面一定要介放全中国。消灭一切反动派的决心,。穷寇勿追只是战术上的问题。
其他网友回答:矛盾!不能因为"追穷寇"是某人说的就奉为真理!个案中的追穷寇胜利了!不能认为追穷寇就正确!
其他网友回答:不矛盾,战略目标决定如何运用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