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中央集权,结束了因诸侯纷争而使百姓惨遭涂炭的局面;在阪泉之野,与当时的国家元首炎帝展开战斗,并取得最后的胜利,取代炎帝而成为国家元首。后来蚩尤发动变乱,不听黄帝命令,于是征调四方诸侯军队,与其在涿鹿山前决战,生擒并杀死蚩尤。①
二、开山通路,扩大疆域。东至渤海,西至空桐,南至长江,北至釜山;奠定了中华民族最初的国家疆域和版图。②
三、历史上记载的最先设置官吏,通过官吏来监督诸侯。设置左大监、右大监,监督各地诸侯,确保了各地和顺太平。而且还设置了百官,百官都用云来命名。③
四、祭祀山川鬼神,为后世在民众中确立信仰问题指明了道路;黄帝时代,登临名山祭祀山川鬼神的事情最多,比他之前的历朝历代都要多。黄帝还获得了一个宝鼎,这更坚定了黄帝对天地鬼神的敬畏和崇敬之心。④
五、推算历数,预测节气朔望变化,为后世进一步研究天文历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黄帝时,开始依靠“耆”来推算历数,预测未来节气朔望变化。⑤
六、最先开始任用官员来治理民众,提高和发展了生产力。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官员来治理民众。⑥
七、开展广泛的文化、科学研究活动。如哲学、天文、矿产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顺应天地四时纲纪,预测阴阳变化;研究生死制度,考究国家存亡道理。按季节种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蚕蛾,广泛地研究日月星辰运行和水流、土石、金玉的性能。黄帝更是带头用心思考,用力实行,用眼观察,用耳倾听。⑦
八、注重环境保护,有节制地使用山林川泽物产;⑧
九、大力加强军队建设,稳定了国家,有力地保卫了百姓的劳动成果;亲自操练士兵,以征讨不来朝贡的诸侯;整顿军旅,把士兵训练成如熊罴貅貔虎豹般勇猛善战;军队统称为云师;都邑和黄帝住所周围,都环绕驻扎着军队以自卫。⑨
十、勤于政事,忘我工作,为后世君王树立了勤政爱民的典范。史书记载黄帝继位后,披荆斩棘,开山通道,披星戴月,从没有安逸地生活过。他东到过渤海,登上丸山和泰山,西边到达空桐,登上鸡头山,南边到达长江,登上熊山、湘山;北边驱逐荤粥,在釜山召集诸侯,验证符契。在涿鹿山下平原上建立都邑,带领部下迁徙往来于各地,没有固定住所。可以说,黄帝一生都在辛勤劳作之中。⑩
注释:
①【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令。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史记正义·龙鱼河图】:“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孔安国曰:“九黎君号蚩尤”是也。林渭人云:“九黎者,今黎族之祖先也。”
②《史记·五帝本纪》:
③《史记·五帝本纪》
④《史记·五帝本纪》
⑤《史记·五帝本纪》
⑥《史记·五帝本纪》
⑦《史记·五帝本纪》
⑧《史记·五帝本纪》
⑨《史记·五帝本纪》
⑩《史记·五帝本纪》
其他网友回答: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我国上古神话传说中最著名的英雄神是黄帝。至今,我们还自称是炎、黄子孙,就因为黄帝 与炎帝都对历史的进步起过推动作用 。黄帝最初并不是某一个具体历史人物的专称,而是黄帝族的集中和简称的定名。既然原始公社时期,氏族名、部落联盟之名与大酋长之名,三者是可以统一的,那么黄帝族渐渐地变成了黄帝,黄帝又逐渐地变成了想象中的祖先英雄,并被描绘为一位神化了的人物,集远古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于一体,于是黄帝便成为由远古历史传说到神话,又还原为历史的典型。
所谓黄帝时代,实际是个很广泛的概念,至少包括了整个新石器时期。根据古史研究所得,黄帝族早期活动中心在西北,即现在的陕西省渭河以北,还包括今甘肃、宁夏的部分地区。黄帝族壮大以后,沿黄河进中原,争雄称霸,成为最强大的部落联盟集团,势力范围大体上跨今之山东、甘肃、河南、河北的地域,在征服其他部落集团的同时民族之间进行一次大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故此,黄帝便成了神话中的中心人物,诸神之上帝。
黄帝的神话传说非常多,由于出自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记载,有的甚至相互矛盾。
黄帝所在地,备说不一。有说他建的轩辕国,在穷山一带(见《山海经•海外西经》)故后人称他作轩辕黄帝,有的说黄帝是有熊氏族,在河南新郑。《史记》则说他生长于姬水之滨,以姬为姓。《左传》又说黄帝族以云为标志,官职和族名都叫云什么等等。”较普遍采用的是《史记》所说。
神话传说中的黄帝有25个儿子,一万个诸侯,诸侯中有7000个是神灵。说明黄帝确实是位势力范围很广泛的部落联盟首领。
黄帝又是人文之祖,集文化英雄之大成。传说他能种五谷,能驯化鸟兽和虫类,会种桑树,发明了布,能用石制造武器,开采了铜矿造刀,简直是位万能之神。
他的出身极不平凡,是大地之神的女儿附宝所生,婴儿时便能说语,自幼聪慧过人。传说他是黄龙体,长了四张面孔。经常有百神来朝见他,他也派这些神替他作事。天上的雷雨归他主管,他能使天空发生14种变化,使阴气和阳气相互交感,震动为雷,激荡为电,交和为雨,发怒为风,乱而为雾,凝结为霜,分散为露,聚拢为云,升腾为虹、霓。(见《太平御览》卷六引《天文录》)。
由此可知,黄帝作为神话形象,奇异荒诞。他有超自然超人的本领,这都是历来神话创作者的夸张。所谓黄帝四面,无非是表示他对四面八方的动态都很注意了解,方有每战必胜的可能。在古史传说的五帝之中,黄帝能独居中央上帝的位置,主要是他的赫赫战功。常为人传颂的有以下几次。
1、黄帝征服四方之帝
相传,黄帝统治初期,注意修身养性,很爱护老百姓,并不好发动攻伐别人的战争。可是四方的领袖却以不同的颜色称帝,即东方的青帝,南方的赤帝,西方的白帝,北方的黑帝。他们共谋攻伐黄帝,使得黄帝的边境总是处于警戒状态,士兵们连头盔都不敢摘下。黄帝感叹地说:“现在当国君的发生了危险,老百姓也不能安生,君主若失去了国家,他的臣民就该去当别人的臣民了,那祸根如同养寇贻患。现在我处万民之上,四方的盗贼敢来滋扰,才使我军连受震惊。”于是黄帝亲临战场,消灭了四方之帝。(见《太平御览》卷七九引《蒋子万机论》)这一传说加进了很多后人的观念,酷似天子平定诸侯,有奴隶社会的投影。是经后人改编过的黄帝传说。企图以此来解释“五帝”之间的统属关系。
2、炎黄之战
这是一场极复杂的、胞族之间的争夺战,延续时间长,结果虽然是黄胜、炎败,但炎帝族南下后,仍与黄帝族各有天下之半。不过,黄帝在中原的势力却大为壮大。
对于黄帝的出身有不同的传说,黄帝与炎帝的关系也众说纷纭,流传最广的是说他们是兄弟关系,都是少典氏的妻子有蟜(矫)所生。《国语·晋语四》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与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他们虽同母生,都成长于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德性,姓氏各不相同、由此而经常发生战争。
据说炎帝纵火成灾,企图侵犯各诸侯,黄帝让熊氏族,罴氏族、狼庆族、豹氏族、貙(初)氏族、虎氏族等为前锋,又命翢氏族、鹖氏族、鹰氏族、鸢氏族打起他们的旗帜,在阪泉的原野上打了三次大仗,才战胜了炎帝,将其擒获。
这一神话传说完全是站在黄帝族的立场上创造的,把炎帝降为反面形象。其实汉文古籍中还有不少歌颂炎帝的传说。比如炎帝与神农相结合,炎帝神农便是古代农耕文化的开创者;也有说炎帝是神农的后裔或分支,身兼农业神、火神与太阳神。还有的说,炎帝族发展到后期出了一位英雄蚩尤,内部发生了战争,炎帝被蚩尤打败。又有的说,黄帝为了对付蚩尤,曾经联合过炎帝。炎帝族比黄帝族进入中原早,因战争失利,一部分顺长江流域南迁,一部分留在黄河中下游与其它部落融合了。
南下的一支,在那里开辟了新天地,定居江汉一带,不但带去了先进的中原农耕文化,而且很快与当地土著相结合,成为江汉间的部落联盟首领,形成与黄帝族各管南北天下的局面。因此南方的天也就是炎帝之天。“南方曰炎天,其帝炎帝。”(《礼记·月令》)我们不能只说中华民族是黄帝的子孙,而应该自称是炎、黄的子孙,这样更有利各民族的大团结。
3、黄帝与蚩尤之战
这次战争,旷日持久,规模巨大,是史诗性的题材。
蚩尤是九黎族的战神。九即多数,黎即黎民百姓。蚩尤实际跟黄帝样,也是许多部落联盟的首领。传说他有72兄弟或81兄弟,意思是有这么多的氏族部落和他结成联盟,势力很大。他的兄弟都是铜头、铁额,吃沙子和石头。蚩尤自已有八条胳臂八条腿,几个脑袋。他是兵器的制造者,用铜制武器,用皮革缝制战衣。他通晓天道,曾作战72次。他在九黎族的心目中,善于辨别奸邪和神灵,一切害人的魔怪都不敢抵挡他。
传说他所领导的九黎族常扰乱天下。蚩尤在打黄帝之前,曾在涿鹿之野跟炎帝族的后裔榆罔氏族打过一仗,将对方赶跑。传说他在此跟炎帝作过战,实际是跟炎帝族的后裔榆罔。因蚩尤好战善战,许多地方都受到战害,被蚩尤打败的部落便去找黄帝求救。黄帝为了平定蚩尤作乱,采矿石,造武器摆成八种阵势,带领熊、罴、貔貅、貙、虎等氏族出征。双方在涿鹿之野摆开了战场。开始,黄帝打不过蚩尤,九战九败。因为蚩尤头长着两只角,常用角抵人,难以阻挡。蚩尤又作三日大雾,使黄帝的军士迷惑不清,黄帝乃命风后模仿北斗星作指南车,以辨别四方。
指南车,又叫司南车,车上有神人,即使车转,而神人之手却一直指着南方。黄帝还获得一种神兽夔,用其皮做成鼓,再用雷兽骨做鼓槌,击鼓时,声震500里。蚩尤兴风雨,黄帝则请应龙用水攻,又命干旱之神女魃拔止雨,才最后取胜。《山海经大荒北经》里说:“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命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又有的说蚩尤是黄帝派应龙杀死的。这次战争以后,女魃和应龙再也没有回到天上去。他们永远留在地上,女魃所居之处缺雨水,应龙所居之处则多雨。
蚩尤死后,民间还继续有关于他的传说:有座宋山,有赤蛇,名叫育蛇。山上生一种树,叫枫树。这种树木是蚩尤的枷锁所变。(见《山海经·大荒南经》)至今南方有的少数民族有崇拜枫树的习俗,也许跟这个传说有关。因为他们对蚩尤不但不反感而且很崇敬。还有的说有叫解州的地方,那里有座盐池,那种盐呈赤色,在阪泉之下,老百姓说,那是蚩尤血变的。说明蚩尤曾被一些地区的老百姓所同情。人们传说他死后仍对后人有益,显然是借此表达对他的怀念。
从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的立场出发,黄帝是仁义之师,必胜,其实如果抛弃传统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观点,不能不承认蚩尤在当时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首领。黄帝能战胜他,说明黄帝比蚩尤更能代表历史前进的力量,更伟大。战争的胜负固然不排除偶然的因素,但必然的因素仍起决定作用。
黄帝能转败为胜,说明以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生产力更发达,因此传说中,所述黄帝的发明创造较之蚩尤要多得多。也许黄帝战蚩尤的始作者是华夏族,因此黄帝直被华夏族所歌颂。可能因为蚩尤精明强悍,对人类曾有过贡献,人们同样把他视为英雄,不忍心他死去,故此民间也有说他未死,继续活跃在历史舞台上:
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藤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乐曲名)。(《韩非子》六《叶过篇》)
黄帝已俨然是一位帝王形象,前呼后拥,蚩尤成了他的鸣锣开道者。也有说太原的村落祭蚩尤神不用牛头。老百姓为蚩尤立祠庙,并有他的画像。
这一神话传说,规模大,虽然异说颇多,并未影响它自成系统。对它的记录,从战国初到唐宋,延续千年之久。
其他网友回答:如果没有黄帝,中原的各部族还在自相残杀。黄帝带领有熊氏部落打服了中原各部落,从此,仇人变一家人了。
如果没有黄帝,炎帝的势力就会蚩尤消灭,从此没有炎黄子孙,也没有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明,也就没有了手机电脑前打字的我和手机电脑前看字的各位。
如果没有黄帝,就没有了道家纪元,因为公元前二六九七年黄帝集合天下部落,在华夏文明史上第一次举行封禅仪式,这一年,华夏文明第一次出现统一的版图。这一年,是道历元年。
如果没有黄帝,当时的人们会把小麦、水稻和各种豆类当做杂草。
如果没有黄帝,就没有他的左史官仓颉,没有仓颉就没有文字,没有文字,各位就没法看头条。
如果没有黄帝,就没有人跟岐伯讨论养生之道,没有养生之道,就没有《黄帝内经》,没有《黄帝内经》哪来的中医。
如果没有黄帝,就没有他的元妃嫘祖,没有嫘祖就没有人发现养蚕缫丝之法,中国也就没有丝绸,丝绸之路也就真只是一条路。
如果没有黄帝,就没有统一的观念,更没有华夏文明坚如磐石的凝聚力。
如果没有黄帝,就没有河洛文化圈的发展,我们就难以寻到中国文化的根。一个国家文化没有根,就只能到处抢别国的文化,就没有自信自强的动力。
日本侵华,民族危亡之际,国共两党共同在陕西省黄陵县致祭中华民族元祖——轩辕黄帝,唤起四万万同胞保卫家园,奋起抗战。
这就是华夏文明的力量,也是我们的始祖黄帝为华夏文明所做的贡献。
谨以此文,致敬华夏祖先,愿在天之灵,佑我中华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纪时:帝使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至今农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黄帝建立古国体制:划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州,全国共分九州;设官司职,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设三公、三少、四辅、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个官位管理国家。对各级官员提出“六禁重”,“重”是过分的意思,即“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员节简朴素,反对奢靡。提出以德治国,“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义,尤其是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即担任法官、后土担任狱官,对犯罪重者判处流失,罪大罪极者判处斩首等。
数学:隶首作数,定度量衡之制。
军队: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
音乐:伶伦取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于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养蚕以丝制衣服。
医药:与岐伯讨论病理,作《黄帝内经》。
文字:仓颉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
铸鼎:在荆山(位于陕西中部)铸鼎,分华夏为九州。
水井:井的发明,古人也归功于黄帝。
其他:舟车、弓矢、房屋等之发明。
黄帝在农业生产方面有许多创造发明,其中主要有实行田亩制。黄帝以步丈亩,以防争端,将全国土地重新划分,划成“井”字,中间一块为“公亩”,归政府所有,四周八块为“私田”,由八家合种,收获缴政府,还穿土凿井。对农田实行耕作制,及时播种百谷,发明杵臼,开辟园、圃,种植果木蔬菜,种桑养蚕,饲养兽禽,进行放牧等。缝织方面,发明机杼,进行纺织,制作衣裳、鞋帽、帐幄、毡、衮衣、裘、华盖、盔甲、旗、胄。制陶方面,制造碗、碟、釜、甑、盘、盂、灶等。冶炼方面,炼铜,制造铜鼎、刀、钱币、钲、铫、铜镜、钟、铳。建筑方面,建造宫室、銮殿、庭、明堂、观、阁、城堡、楼、门、阶、蚕室、祠庙、玉房宫等。交通方面,制造舟楫。兵械方面,制造刀、长矛、弓矢、弩、六纛、旗帜、五方旗、号角、鼙、兵符、云梯、楼橹、剑、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饭、酒、肉、称尺、斗、规矩、墨砚、几案、毡、旃、印、珠、火灯、床、席、蹴踘等。
中华文明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博大精深。早在四五千年,就创造了华夏文明,他就是中华始祖之一的——黄帝。黄帝,姓公孙 ,生于轩辕之丘,故称为轩辕氏。
炎、黄部落结成联盟距今约四五千年,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活动着许多部落。炎帝和黄帝,就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东方有强大的蚩尤部落,相传他们以铜作兵器,勇猛异常。黄帝轩辕认为:蚩尤的部落兵强马壮,要打败他,必须要联合炎帝的神农部落,共同抗击。结果,黄帝说服了炎帝,两大军事同盟正式建立。随后,经过涿鹿一战,大败蚩尤。从此,炎帝、黄帝部落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民族。海外华人自古至今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华夏“人文初祖”——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民族最古老的祖先,其所创造的龙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一直被沿用至今。在神话传说中,黄帝是一位地位尊崇的神。在上古史里,黄帝又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初祖”,华夏子孙始终以“炎黄子孙”“黄帝子孙”“龙的传人”自称,是华夏民族子孙骄傲的身份标识。在数千年的历史潮流中,无论是民间还是统治阶层,或自觉自愿或大规模有组织地对黄帝进行祭拜,并一直持续到现在。那么,黄帝文化形成的历史原因是什么?黄帝文化在几千年的华夏族发展形成过程中又发挥了哪些不容忽视的历史作用?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逐步分析。
一、黄帝文化形成的历史原因
(一)儒学家、史学家的大量宣扬
在诸如《国语》《尚书》《吕氏春秋》《左传》《史记》等古代典籍中,都有关于黄帝的记载,史学大家司马迁的《史记》更是将黄帝作为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源头编纂在册。在《史记》中,司马迁将黄帝称为“远古第一帝”,确定了“史从黄帝始”的历史正统观点,并且得到了几乎所有后世史学家的一致认同。儒家等诸子百家也认定黄帝是人文始祖,各种传说、神话事迹流传。在众多史学家、文学家的记载和描述中,黄帝的形象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演变愈发清晰饱满,成了众人心目中国近乎完美的远古圣贤君王,影响各个朝代。史学家、儒学家的大量宣扬,使黄帝文化逐渐成为社会正统主流,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重要文化体系。
(二)历代王朝政治统治的需要
五千年来,华夏民族被一个个不同的姓氏王朝所取代更替,但是无论是何种姓氏、何种民族,都始终以黄帝后裔、黄帝血统自称。商朝时期祭祀三皇五帝,黄帝享有配食。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国君纷纷以黄帝血统自居,希望借此获得称王称霸的合法性。汉朝对黄帝的认同最高,司马迁一举奠定了黄帝人文初祖的形象,刘邦、汉武帝都对黄帝进行祭祀。北魏祭祀黄帝有六次之多。元代元成祖建立三皇庙供奉黄帝;清朝沿袭旧制,行跪拜礼祭祀黄帝。历朝历代统治者都有祭祀黄帝的习俗,追黄帝为始祖,除了借助仪式强化与黄帝的血缘认同之外,还表示传承和发扬黄帝的政治制度,宣扬自己取得政治统治的合法性与血缘认同性,树立自己成为统治阶层的正统性。
(三)华夏民族“寻根溯祖”的传统思想
华夏民族倡导追根溯源、慎终追远的思想。《论语》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追远、追根溯源,都强调了华夏族群对文化和根源的传承,不忘过去,不忘根源,对传统先祖思想继承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言论行为是否有违背先贤圣人思想,对身后子孙有何影响,都保持谨慎深思的态度。这种思想儒家尤其倡导,在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治国理念的推行下,华夏族人“慎终追远”“追根溯源”的意识变得更为强烈,上至君王诸侯下到黎民百姓都抱着这种态度敬奉黄帝,将黄帝视为人文初祖。久而久之,慎终追远就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黄帝文化也就成了历朝历代追寻的根本起源,黄帝文化成了有史可考的最早文化起源。
二、黄帝文化及其在华夏族形成中的历史作用
(一)完成了首次民族大融合的历史使命
从古至今,华夏民族不仅以人口众多著称,而且以民族众多而著称,华夏民族包含了多种不同的氏族部落和民族人群,一直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是众多的民族融合在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并非一日能够完成,其发展形成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复杂的过程。在其不断繁衍生息发展的过程中,众多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特色,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思想内涵和民族文化特色,但是这些不同的民族文化都自认是传承黄帝文化,并认同黄帝是他们的先祖,自称黄帝子孙。这正是因为黄帝是五千年华夏民族大融合的开始。黄帝时期,与黄帝部落并存的氏族部落有很多,如炎帝部落、蚩尤部落、太昊部落、少昊部落等众多氏族部落。黄帝通过一系列的兼并战争,对这些部落进行联盟、合并、融合,最终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氏族部落大融合,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前人的治世经验,不断创造发明,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开启了华夏文明的全新阶段。
(二)成就了华夏民族经济生活的发端
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也是生产力不断提升、经验不断积累丰富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整个华夏民族文明生产和发展的历史进程。黄帝时期是中华民族數千年经济生活和文明发展十分重要的时期。在黄帝的影响和推动下,这个时期的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与繁荣,经济生产能力达到空前水平。当时,衣食住行等诸多生产设备和工具已经开始进入华夏文明阶段。黄帝的妻子西陵氏是最早教育民众养蚕织丝的人。衣服的出现成了人类进入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准。黄帝自己则身体力行,大力发展原始农耕,对耒耜、耨等农业生产工具进行改造,并兴修水利灌溉农田,井也是黄帝时期出现的,谷粟、果蔬等原始农业种植方面的生产力已经相当发达。在食物生产能力得到提升后,黄帝时期钻木取火,发明饮食工具,脱离了茹毛饮血的恶劣生存环境。在居住方面,远古时代人类在洞穴野外居住,没有固定的房屋,死后弃尸荒野,生活方式和动物没有太大的区别。这种原始而落后的生活方式到了黄帝时代开始逐渐有了改变,黄帝部落逐渐强大,开始建造房屋,改革殡葬之礼。在出行方面,黄帝之所以称轩辕氏,正是因为发明了马车,轩辕就是古时马车的意思。后来,黄帝用制造的指南车大战蚩尤,方才大获全胜。回顾人类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经济生活创造完善历史,黄帝文化是经济生活不断创新创造的开始,为后世经济生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成了中华民族政治制度开创的起源
很多学者人士都认为,文字、城池和社会政治制度是人类文明的主要标志。黄帝时期,最早的文字出现并运用在生活中,为政治治理提供了支撑;众多氏族部落纷争,各自围城对抗,形成了最早的城池;而氏族部落一统后的黄帝王朝也成了中华第一古都。随着黄帝统一氏族部落后,逐渐形成了一个体系庞大的政权机构,生活、生产、文化艺术、宗教、学科技术都有专门的官员管理,治内狱吏执法,外用甲兵军事。可以说,在黄帝时代,政治制度分工已经很明确、细致,为黄帝常年征战其他氏族部落并最终获得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社会治理形态奠定了物质基础、组织基础和政治基础。黄帝开创的国家整体,使中华民族的社会心态从氏族部落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转型,再向封建社会转型,一步步推动国家治理制度向更高级的社会文明前进。
(四)奠定了宗教道德思想体系的形成
黄帝时期,已经开始用原始宗教思想对民众进行教化和思想统治,为当时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稳定和繁荣保障。黄帝文化中朴素的宗教思想在随后数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始终得以传承延续,并在思想方式、行为规范、道德礼仪等等方方面面对后来的华夏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文明的物质、精神和制度等方面都留下了黄帝宗教文化的深刻烙印。比如在种植、养殖等生产活动上的祭祀,在制度层面表现出的对大自然的图腾崇拜以及对祖先的崇拜,黄帝时期都留下了大量的神话传说。黄帝在氏族部落统一战争结束后,缔造了一个能够将普天下部落图腾融会贯通的图腾——龙图腾。团结、和谐、活力、奋进的龙图腾就成了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象征,数千年来成了华夏民族凝聚人心的标识,“龙的传人”也因此而来。
三、结语
黄帝作为华夏民族最远古的先祖和中华民族的象征,不仅众多古典书籍均有记载黄帝的事迹,使黄帝文化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宗教等方方面面,后被《史记》确立为至高无上的华夏始祖,被后世各民族共同认定为最早的根源,黄帝文化数千年来对华夏族的形成、发展和推动、凝聚起着至关重要,在各个朝代都有着极高的地位,并发挥了难以估量的文化价值。
其他网友回答:功绩罗列如下:
一,黄帝在位百年,北逐匈奴,征服不顺从和作乱的部族,使中国境内各氏族部落统一起来,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前身华夏族。
二,建立都邑和军队,设置左大监和右大监以监督各地官员;同时任命风后、力牧、常先、大鸿四位大臣具体管理百姓,督促百姓努力生产。
三,他开辟高山凿通道路,治理天下,发展农耕,按季节种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蚕蛾为人所用,并顺应天地四季日月星辰运行规律来预测阴阳变化,考究国家存亡的道理。
四,又“见百物,始穿井”,水井的发明,使人们摆脱对河流的依赖,从而把活动领域扩展到远离江河湖泽的地方,既扩大了疆土又提供了人们生活的方便。
五,冶铜、初步的历法、二十五弦长七尺二寸的敲击乐器也为黄帝时期发明。
……
小结一下:黄帝是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英雄,他一统华夏,奠定了中华民族形成的基础,他的种种发明创造,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他无愧于中华民族始祖的崇高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