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孔子讲中庸,老子讲无为,墨子讲非攻,庄子讲无为?我们为什么要讲拼搏?上下五千年,唯有毛泽东主席讲“为人民服务”。谁高谁低谁伟大一目了然。
其他网友回答:有哪个教育家提出过武力一统天下的思想?
其他网友回答: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如何为人处世,是如何修养素质,是如何以仁义礼智信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温良恭俭让。
孔子的中庸思想,是讲求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做事不偏不倚自有分寸。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人和事,要处理得恰如其份,恰到好处,给彼此都留点余地。尽量做到投其所好,面面俱到,致中平衡,不顾此失彼。
老子讲无为,是讲求顺意天道,按自然规律去办事。一切顺其自然,自然而然,清静无为。自己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能做到的不强加自己。
墨子的非攻,兼爱,深得民心。以德教化万民,爱护万民,不以武力而征服。他痛恨各国的诸侯征战,同情百姓的受苦遭泱。他想不惜牺牲生命阻止战争,无奈势单力薄,无力回天。
庄子讲无为来源于老子讲无为,并列老庄学派。二者讲无为,同门一派,差异不大。只是庄子更多的强调逍遥处世,不必过于追求名利,命里有来终须有,命里无来莫强求。还是那句老话,一切顺其自然吧。
我们讲拼搏,这是顺应儒家积极入世而励志向上的思想。人生能有几回搏,人生正当年不去努力拼搏,否则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唯有拼搏才有人生的尊严,才有自身的价值。唯有拼搏才能激发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创造一番事业,才能奉献社会。
我们讲拼搏,也要结合孔子的中庸思想。创造自己的事业,既要做强做大,又不能贪大求洋,操之过急,只能一步一个脚印稳定发展。根据自己的一技之长和人脉关系,量力而行,做力所能及的事业。有压力就有动力,而不是压力山大,无法承受。应该是运筹帷幄,游刃有余,稳操胜券。这才是真正的拼搏,这是饯行着儒家的大智慧。
拚搏:拼是努力干,有一种向上争取的
意思。如拼命干活,拼了老命去干一场。
搏:有打斗的成份,如搏斗,博击,博
杀,搏战等。
拼搏就是使劲争取,顽强奋斗。
现在的人讲拼搏。我们都在拼博。不管
为了什么,拼搏行的都是有为法。
若能达到无为而又无所不为的境界,那
就达到究竟了。
其他网友回答:丛林法则是王道!
孔子 、老子、墨子、庄子各自的学说,抽象的看,很有哲理,但是,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丛林法则”才是王道!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是古今中外、盘古开天地以来所崇尚的历史文化,历史一直无限的循环演译,“四子”也无力回天!
唯有毛泽东同志,创立了“为人民服务”的理论基础并付诸实施,即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为绝大多数人民谋福利、一切政策、法令、个人言行都要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才使我们的祖国长治久安,“四子”做不到的事情毛泽东同志做到了!
只要我们永远遵循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认识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的历史事实,更好的为绝大多数人民服务,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
在回答“我们为什么讲拼搏?”这个问题之前,我先来分析解释一下问题的前半部分。
中庸之道孔子讲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什么?是不偏不倚的和稀泥?还是不出头不掉队的在中间混日子?
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作者现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后来宋朝朱熹对此篇推崇备至,于是单独成书,与《大学》等合称四书。
中庸一词从字面解释即“中道及常理”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中庸所强调的是人性的修养,所追求的是“至诚”。
而后世宋代学者在《三字经》中云:“中不偏,庸不易。”从此流传后世,中庸成了明哲保身、无所作为的代名词。
无为之道老庄他们确实是讲无为之道,但他们讲的“无为”就是啥都不干吗?
无为从来就不是什么消极的处世态度,而是积极做事的态度,无为即是不妄为、无所不为。
无为指经过有为的思考,以时势、趋势的判断做出顺势而为的行为,即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而不人为做作,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被史书称道的“文景之治”就是由此而来。
最后一个,墨子也真的讲了“非攻”,但他还讲了“节俭”、“薄葬”,墨子门人一生节俭。
墨子为什么要讲“非攻”,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诸侯混战,狼烟四起,百姓流离失所。他正是见识到了战争的种种残酷,故而一微薄之身投身乱世,力挽狂澜,终身致力于终止战争,谋取和平,这是一种普济众生的大无畏精神。也许成果不太理想,也许方法尚有许多瑕疵,但这种时代的担当是不可磨灭的。
我们为什么要拼搏?
往大一点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我们赶在世界风云际会、充满机遇的年代。
往小的说,拼搏是为了自个的好日子,每天吃的健康,过的快乐,一家人不必为生计而分散各地,在外奔波,有天伦之乐。病了有好的医疗条件,不愁看病花钱。
也许你还是不明白你为什么拼搏?
那么你当然也可以不拼搏,趁着光阴正好,但是许多年以后的某一天,你会不会泪如雨下,感概着当时年少。
其他网友回答:谢谢邀请,我来尝试着回答一下。
您说中国人有安逸的文化传统,我觉得是观察到了部分的事实,但不是全部,起码我们还知道有个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是不讲安逸的,挖山不止,不光他自己这一代,而且连子子孙孙的活都给安排下了。孔子还对君子说:“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可见追求安逸不是中国文化的全部。
中国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这个是中国文化一直绵延至今的原因之一。
顺着您的话,孔子讲中庸,实际上是基于礼,礼规定的是在秩序中人的位置,中庸其实就是不做与你所处位置不相符的事----不管这个事是好事,还是坏事,因为过尤不及,过和不及都不好,就是在其位,谋其政才是好的,举个例子吧,比如你是个局长,那么你就把局长的事干好,不要去干科长的事,也不要去操心省长应该干的事。这个是孔子所说中庸的本意。
后来,到了子思哪里,他事实上是把孔子所说的中庸做了他自己的发挥,子思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太平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子思把中定为了标准,而庸呢,是“常”的意思,也通“用”,意思就是用常守中,不可须臾远离。原则和标准很重要。
不知道啥时候,中庸被说成是骑墙之道,说成是和稀泥,一团和气,难得糊涂,这其实是根本不懂什么叫“中庸”。中国文化被曲解,歪解的很多,而且就算现在,也一样经历这样的命运。
再说老子讲无为,这个更简单,因为老子的起点是道,而道就是无为的,这个无不是没有,而是不自知,不是思考之后的结果,是本来就是那样,老子讲无为,是要人法地法天,一路法下去,法到道,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要干,不光要干,而且要像道那样干。其实这是很难的事,就算拼搏也未必达到。再说老子“无为”后面还有一句“无不为”或者“无以为”
墨子讲非攻,非攻就是别打仗,墨子不喜欢打仗,其实他自己就是个组织的头目,他这个组织是帮人打仗的,但墨子说,我是用我的组织制止战争。主要内容有二:一是非攻,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二是救守,支持防守诛讨的正义之战。是一个事的俩面。
其实按您的思路,不应该是举出来非攻来和中庸,无为对应,我个人以为应该举“非命”。
儒家讲“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道家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墨子要回应这俩家,于是他说寿夭,贫富和天下的安危,治乱都不是由“命”决定的,只要通过人的积极努力,就可以达到富,贵,安,治的目标,这就是墨子的“非命”。
到了庄子,庄子除了讲无为,其实更讲养生,讲自由,讲齐物。荀子: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庄子不太关心人间的是非,因为他认为那不是终极的道,庄子轻生死,齐物归一,与天地同游。
大致捋了一遍,可以有结论了。
儒家,道家,和墨家,其实都不是提倡什么都不干,给懒人以理论依据,他们其实都是说人是要干的,区别只是怎么干而已。不管是求有为天下,还是求无为而和于道,还是非命,强调命由我定。都是要干的。
至于说我们为什么要拼搏,无非就是活着要吃饭,所以要拼搏,吃饱了,如果想吃好的,还是要拼搏,如果不止于吃了,还想求天下,完成社会责任,也得拼搏,不想求天下,但是要求自由,求道,一样也要拼搏。
最后是一句题外话,中国文化,如果要了解,不是道听途说,然后自以为是就“是”了,要读原典,要与古人同心,要能回到古人的生活年代,与古人“同情”。而这同样需要拼搏。
其他网友回答:这样的提问貌似合理,实际上说的不是一回事。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孔子只是提出了中庸的思想,主要讲如何做人,讲究做事要不偏不倚,恰如其分,不欠缺,也不能过分。孔子很聪明,很灵活,从来不轻易表态,不轻易下结论,不把话说死。其实,《中庸》一文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杰作。现实生活中,我们处理事情,常常缺乏分寸感,主观的好恶之情,激动,不冷静的情绪,往往左右着我们的判断。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被围困于陈国和蔡国之间,师生们没有粮食,已经断炊几天了。一天,颜回意外得到了一些米,就赶紧熬了些粥,煮好后,赶紧先盛一碗送给老师。这时,有人悄悄给孔子打小报告,老师,颜回也太不厚道了,趁我们不注意,偷吃了米。这可打脸了,颜回可是孔子赞口不绝的得意门生。孔子不露声色,喊来颜回说,昨晚我梦见列祖列宗了,现在想用这碗饭祭奠一下。颜回一听急了,说,老师,不能啊,饭煮好时,一大团灰尘掉在里面,我舍不得扔掉,就私自吃了下去,这饭已经不干净了。孔子终于明白了原委。这就是孔子恰当处理事情的智慧,避免了师生猜疑的尴尬场面。
老子讲无为,你认为是讲给我们凡夫俗子听的,那就大错特错了,一般人,不作为,那吃什么,去喝西北风?老子是讲给国君的。但有些观点,对我们仍有很多启发。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时,社会极其黑暗,动乱,人人朝不保夕,各个诸侯国,横征暴敛,统治残酷。老子写了《道德经》,是为诸侯国开出的治理乱世的药方。让君主遵循天道,清净无为,就是造福百姓了。
非攻,兼爱,是墨家的核心思想。墨家具有侠士之风,主张不惜牺牲生命,也要阻止不义战争的发生。崇尚吃苦耐劳,造福人民。所以孟子称,墨家摩顶放踵,以利天下。意思是头擦伤,脚磨破,也要为百姓做事。 庄子的无为,指什么呢?庄子想告诉世人,不要无止境的去追求名利,富贵。不要为名所累,为利所羁绊。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的很明白,要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人要根据自己的才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面对诱惑,要有定力,不为所动。它启发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心态平和,恬然自足。
红尘中不容易,不光要有中庸、非攻、无为而治,还需要拼搏精神,因为唯有拼搏,才可以体验不一样的人生修炼。
老子提倡“无为”,反对“有为”。但什么是“无为”与“有为”呢?首先“无为”是老子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中抽象出来的治国主张。因为道之所以能“无不为”地左右万物的成长,靠的就是其自然设置好了的“天规道纪”等常道(即天道有常,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所以道治理万物的模式,就是无为法冶的模式。正因此,老子认为人类社会只要以道无为法治的模式与民立契治天下而不主观“有为”地乱干预、乱折腾,就能够“道者同于道”地促使社会自正自化得向前发展与进步!如其“我无为而民自化”与“圣人无常以百姓心为心”以及“故有德司契(即法治),无德司彻(即人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等政治理念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老子反对一切以瞎掰乱折腾为显著标志的主观有为的政治与学说,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儒家以礼以仁治国(即“克己复礼为仁”)的主观有为的政治学说。并认为儒家这主观有为的政治必导致虚伪狡诈的盛行(即“有大伪”),及成为愚弄人民的开端(即“愚之始”),更是造成社会动乱不断的罪魁祸首(即“乱之首”)。而这些都成为了历史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