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你认为《道德经》里最有指导意义的话是哪句或者哪几句?】
我们首先来纠正一点,就是对待任何的学问和智慧,都不应该从其中找寻一些片面的观点去理解,如果只通过整篇智慧中的一句话两句话来学习和理解,容易曲解原意,对于求学论道更是一大忌讳。
所以,要养成通读全文,理解全篇的学习方式,融会贯通整个篇章,才能真正的理解智慧的核心。
而且对于《道德经》这本经典著作来说,《道德经》之中的每一句话,都有着不一样的指导意义,都是我们立身治世应该学习和秉持的根本。
既然这样,我们不如换一种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从“道为何物?”,“道的存在状态”以及“道对于人生的作用”三个方面,探讨《道德经》的核心智慧和思想内涵。
一:道为何物?《道德经》第一章就说:道可道,非常道,能用言语表示的道都不是永恒的道。
道并不是一种物体,不是一个单独的存在,它是一种精神。我们不能依靠自己的身体去触摸“道”,而是需要靠自己的心去感受。
在天地尚未形成之前,道就已经存在,道塑造了天地,生成了万物,道大到无穷大,小到无穷小,无所不在,无所不主导,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天地万物,没有任何一件事物的规律,能逃脱道的主导和作用,可以说道是一种精神,道是一种信仰,道是一种起源。
所以再结合“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话来看,我们应该用心去感受道的存在,感受道的精神以及力量,而不是停留于表象去认知道,这就是“道为何物”的答案。
二:道德存在状态《道德经》第四章说: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一篇章的意思就是说:道本身是中虚真空的,而使用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深髓啊,它如同万物的本源,去掉它的锋芒,消解它的纠纷,收敛它的光耀,混同于尘世。幽隐虚无而又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孕育生成的,在万物的法象缔结前它就存在了。
这一篇章讲述的就是道的存在状态,道是天地万物本源,收敛自己的光芒,混同于尘世之中,它主导着万物的规律,任何事物都在它的驱使之中存在,并且受它的影响,这就是道的存在状态,道与自然合二为一,也存在于自然之中。
三:道对于人生的作用《道德经》这一篇章的核心是以道为原点,阐述治身治世的智慧,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字“无为”。
“无为”就是不以自己的主观妄为,顺应万物的自然发展。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叫做:上善若水,意思就是人生最高的品德,是如水一样的智慧。
在《道德经》之中,老子把水比作了世间万物最接近道的一种物体。
道孕育万物,生成万物,但是它没有以自身为主导,而是顺应万物去成长,这就好像水的姿态一样,养育了万物,但是并没有以自身为主导,不以自己的主观去妄为去主导外物,这便是无为的精神。
“无为”也是我们应该学习和秉持的处世态度,更是一种顺其自然的精神,把这种精神运用到自己的生命之中,便是道对于人生的作用。
好了,以上就是我们从三个方面所阐述《道德经》对于人生的影响和作用,谢谢您的阅读。
其他网友回答: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自然运行的法则是阴阳平衡,人生运行的法则是资源向强者集中,强者恒强。如同《圣经》所言: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他富足;但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其他网友回答:我认为《道德经》最有指导意义的章节是第二十五章,若非要说最具指导意义的话,那就是“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全章内容: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我理解的指导意义是:作为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状态样貌?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天地万物及其关系?人应该如何与天地万物,包括不同人群相处?王,或者领导到底有什么特殊地位和意义?
而第二十五章就把这些问题全给解决了,更重要的是,老子告诉我们,“王”和地、天、道并列为“域中”“四大”,“王”虽为人间“主”,但人间只是茫茫宇宙万物中的一个族群,是“道”无穷尽成员中之有灵性却极小的一个族群,王在“四大”中处于末位,他应该法地、法天、法道自然,不可恣意妄为。否则,“万物无以生,将恐灭(第三十九章)”。
这一章从开头到“远曰反”可以算做第一层,这一层主要论述虚无但实存之“道”的体与用,“道”的运行状态和规则;余下部分可视为本章的第二层,主要论述“道”与万物之间的关系,并教人取法“道”之自然。
中国历史文化中,君王的权威是不可撼动的,周武王克商时,依然惦记着商王是顺天而生的,是代表天意的,重大决策前依然要占卜问卦。姜子牙则是一个现实主义者,看准了机会立马行动。可见包括武王在内的古代人,内心深处有一种独立于人类之外的“天帝”在主宰者人类的一切。
宋明两代,更是把“天”看做统御一切的主宰,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君权神授”,把统治者抬高到与天神一样的高度,把各级官员说成帝王的家臣,这是人性恶性膨胀带来的必然结果。而天下百姓无权无势,只能接受“天命”,逆来顺受。
老子的思想之所以不被统治者所接受,就是因为老子提出了“道”的哲学观念,而道是清静无为的,帝王作为人中最大者,也是贪欲私念的集大成者,他一朝权在手,怎么可能无为呢?他要维护权威,打击异己,他要天下独尊,政出一己,怎么可能接受老子的主张呢?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千姿百态,本原为一,即“道”,万物无不出于道,王与民一样是人群中的一份子,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职业各有不同,不管什么职业,都要尊道贵德,君王违道就要天下大乱,百姓违道就要遭受坎坷。这是君权神授的颠覆,不光将高高在上的帝王拉下马来,就连打着帝王旗号徇私舞弊的各级官员也一同拉下马来,所以,老子是封建政治伦理的颠覆者,因此不为官府所欢迎。
然而,这正是老子的伟大处,所以千百年来备受人民推崇,他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根植于民众心中,不断动摇着封建的伦理秩序,推动着社会的文明进步。
如今,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早已被世界各国所吸收和遵循,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赫伯特·曼纽什把老子庄子和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列,说他们才是这个世界的精神孕育者。美国科学家威尔杜兰认为老子的道法自然超过了世界所有哲学家的境界,他甚至说:除了《道德经》,我们将焚毁所有的书籍。
其他网友回答:哪有割裂地看待问题的?论经,就是谈全文本位价值观啊!正好才发的文,截选部分上来。
“人的本神之气圆融,能使人由内到外散发出温润的光芒——君子如玉,光而不耀,直而不肆,廉而不刿,方而不割。一个人的气机平衡,神魂稳固,会表现为行为有度:直言但不肆意伤人自尊,行为守住不盘剥别人的边界,行事以不割裂人事的整体性为规,能自控、自掌、自主思维立。众妙之门是什么?“天道无私,是以恒正,天常正,是以清明”,人常无私欲为执,神清故能观妙;见别人的私欲能推因果观人性,人性不离神魂之需、同在肝为玄、成于行为即行道,神魂立道入众妙之门。虚一已私心弱一己私欲,心生万法;实腹意成,健体,身驻万道。“纵欲必狂,狂凶必亡”,奢则不固,俭以守神。”
我认为:《道德经》与《论语》参照着看,几章《道德经》才能解一章《论语》,《论语》深多了!质真若渝,大道至简。“道”字的第一义是行,所有的体悟都在行而后悟知,《道德经》说的范围宽,《论语》重在人生之行。两本书的本位价值观没有差异,但论行《论语》具体多了。说指导意义也是从全文理解,用《论语》吧!更具体。
其他网友回答:“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受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以无欲而观其妙,以有欲而观其缴,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万物负阴而抱阳”“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之道,个人认为归纳一字既“正”!
正字为一一乾坤,一太极,一宇宙,也既自然。自然为道。
下面把正字讲讲,l就会发现易经之理老子之道,也明巜黄帝内经》《孙子兵法》了。
正!一,二,工,仁,上,下,止,正。如真知,既老子之讲“曰明”。
河图,洛书,太极,八卦图,阴阳图,皆归“”正”。
正为玄,妙在其中,正为零(O),零圆圈既道,太极,宇宙!
其他网友回答:道德经是老子写的。
回答问题之前先想谈一谈我们读的道德经。
老子是谁?
不同于孔子拘泥礼法,老子的“道”是相当的洒脱无为。
而我们现在常看的道德经里面,很多语言太“墨守成规”了,这很不“老子”。
为什么会有这个情况。
我告诉你,你看到的道德经根本不是老子写的,是后人篡改过的。
是汉武帝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按照儒家学说篡改的。
我有证据吗?
当然有,马王堆出土了先汉时的陪葬品,好巧里面也有当时已经成为经典的道德经,和传世版本很多地方大相径庭。
比如传世版:“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
而马王堆版:“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道”。
古和今这么大的差距可别说是手抄版抄错了,分明是故意曲解。
为什么有故意曲解?
历代皇权都会对古籍做删改,因为道家不讲究甚至不尊重中央集权,所以道德经也不可能幸免于难。
-----分割线-----
回答正题,道德经中的道理可以说是玄之又玄,恰如那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以现在的眼光看(当然,能以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就更好了,可是我们大多人都做不到,)最有指导意义(现实主义)的话之一是: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这个对偶句子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便于记忆和传诵。
讲着最简单却有最难做到的道理。
其他网友回答:谢邀!《道德经》的指导意义很明确:1,如何面对现实问题,2,如何解决烦恼问题,3,如何改变自己,4,如何超越自己,5,如何认识自然的结构,6,如何认识自然的性质,7,如何认识自然的规律,8,如何实现天人合一,9,如何归家(即回到原点)。
其他网友回答:给予为人给予有,给予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人之道,为而不争。
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其他网友回答:其实道德经里的精华就是老子所提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过去对道德经没有学习过,只是最近偶尔涉猎了点滴,深感其内容对点化人生,认识人世间之大道颇有深意,受益匪浅。
我对道德经里的以下几句话觉得似有少许心得。
宇宙万象,变化莫测。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合;前后相随。我的粗浅的认识是:世间万物之间都是互相依存的,都是相互相成而共生的,是矛和盾相互对立而统一的共同体关系。世间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单独独立的存在的。如人为的破坏了这些原则、规矩,大自然也必然报复于人类。
联系到今天的社会,人与大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现在大家公知:大气变暖的温室效应,破坏生态平衡等已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无数的灾难。例如由于二氧化碳无限制的排放,全球气温逐年升高,北极的冰和喜玛拉雅高山之冰正在融化,海平面继续升高,岛屿已有的消失。(民间传说:该冷不冷人受灾行,即病毒细菌得不到抑制会爆发而现瘟疫。)再者,人类乱捕杀野生动物,致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等等,它们也会同样的报复人类。
上一篇:有些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会痛苦?
下一篇:德不配位,必有殃灾有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