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简单,乾坤天地也,你没生活在之间吗?离日坎月夜,你没生活在白天黑夜之中吗?棟梁,禾果之木你没吃到用到吗?山泽之水大道长江黄河,小到山泉井水你没用过吗?因些常用而不知。
其他网友回答:这句话出自《系辞·上》“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而“百姓日用而不知”,我觉得顾炎武的一段话用来解释挺有道理的“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土,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到对古人对天文认识的过程,这从农谚的流传就可见一斑。从网上对农谚的解释看,这是“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还说“农业生产又是由人在进行的,因此农谚中还有很多内容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经营管理的经验等”,从这个解释不难看出为什么有农夫妇人甚至小孩的话了。
再对农谚起源的解释看“由于农谚的来源可以不断地追溯,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农谚的起源是与农业起源一致的。而农业的起源远早于文字记载,所以农谚的起源也一定在有文字以前了。如果说,音乐、舞蹈、歌谣都起源于劳动,那么,农谚实在是农业劳动中从歌谣分化出来的一支重要分支。”
也可以看到顾炎武所说的“七月流月”其实也就是先人在日常劳动实践中形成的歌谣,而随着时间的流传让很多人已经茫然无知了。
再看“百姓日用而不知”就可以看到,也是这样,慢慢的形成了固定的象“二十四节气歌”这样的歌谣后,也就“百姓日用而不知”了。再加上统治者对天文的掌控,有很多文人学士也是问之茫然了。
而从《系辞》这段话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可以看出,这是对自然规律的总结,就象老子《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一样。写到这我也觉得上古三代的《易经》是不是就是先民劳动智慧的集成,来帮助人们生产生活。
到孔子的时代就已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出自这段话中的“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也就是说按顾炎武说法“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而到了孔子时代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了。
从这些说,我觉得“百姓日用而不知”这句话用农谚的解释还是靠谱的。而《易经》的起源我觉得也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的,几千年的农业实践成就了我们这个农业大国!
其他网友回答:《周易》是中国本源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是中国 的哲学起源,而哲学的内容是中国人每时每刻都在使用的东西。
《周易》乾卦讲述了事情的发展规律,从一开始在萌芽状态,到最后成长阶段的过程,这种情况是我们日常中很常见的内容,但是《周易》揭示了其规律,并且告诫人们在不同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
但是由于《周易》的内容晦涩难懂,对一般读书人都不容易理解,更不用说是老百姓了。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其他网友回答:鱼在水中而不知有水,人居道中而人不知有道。鱼不可离水,离水则亡。人不可离道,离道则非人。故路称道路,德为道德,义谓道义,理为道理。如今之天下,知道者万无一人,辨论纷纷,俱是草屋珠庚,丝毫不切实际。
其他网友回答:孔子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不是指《周易》这本书,而是指周易中所蕴含的道理、经验。这两者的关系是分先后的,肯定是先有了生活经验的积累,然后才被抽象形成了周易。可以说《周易》是一本讲述生活经验的集子,并不是卜噬之书,这也符合中国古典哲学的特色,即轻理论而重经验。
《周易》占卜出的吉凶是一个过程,也是需要占卜者自己来判断的。举个例子,如果有人问明天会不会下雨,《周易》算不出来,因为下还是不下,答案很明确,以当时的科技理论水平,还不能观测大气的运动。只能靠运气去猜,这个没有什么价值,也不符合《周易》的经验总结规律。
那《周易》到底是用来预示什么的?我们就拿熟悉的乾卦来举例。从最下的第一爻到最上的第六爻,代表的是一个事物不同阶段应该如何自处的道理,就说一个人吧,刚开始告诉人“潜龙勿用”,寓指的是一个人没有好的时机,自身还没有什么力量的时候要学会蛰伏,学会隐忍,不要急于去展露头角。就好比一个刚入职场的新人,最应该做的不是急于表现自己,而是多看多学,丰富自己的经验。
而下一个阶段就是“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事物刚刚有了发展的苗头,同时也是最容易被摧毁的时候,这个阶段就是让人要十分谨慎万分小心。好比一个人在职场度过了新人阶段,对工作有了自己的理解,但相对于前辈来讲,还是有经验上的不足。这个时候自己的想法很有可能存在不成熟的成分,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因为莽撞而误事。
度过了小心谨慎阶段后,就到了“九五,飞龙在天”的时候了,事物发展达到鼎盛,应该努力进取,放手一搏。经过多年打磨,职场的新人变成了经验丰富的精英,这个时候要去奋力拼搏,该实现梦想的时候,定要当仁不让!
而梦想实现的时候,事物发展到鼎峰,所以《周易》在最上一爻告诉人“亢龙有悔”,实际上讲的就是“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事业有成,也要心怀敬畏,不可过于自大,以至多年努力一朝付诸流水。所以在“上九”,《周易》又加一句,“见群龙无首,吉”,意思是群龙相聚,谁也不争夺首位,很好。不要盛气凌人,不要骄傲自满,在巅峰的时候多听听他人的意见,与人为善,能做到这一点,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
这些道理不是《周易》创造的,而是《周易》点破的,这就是它的价值所在。在这之前,百姓也这么做,但更多地是出于一种摸索,而道理讲出来以后,人们恍然大悟,知道了就应该怎么去做,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这就是所谓的“日用而不知”。
其他网友回答:《周易》是一本很奇特的书,含盖极广,包罗万象。天文地理,疾病灾害等。
圣人读《周易》用以治国安天下,百姓用《周易》持家安身。诸如
春播夏长,秋收冬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无不用之易,无不用其极。
说百姓不知易,我不太认可。出门看黄历,嫁娶合八字,建造定乾坤,葬穴讲风水……
收种论四季,防灾看气侯。并有许多俗语、谚语广为流传。
其他网友回答:虽然人人每天生活,事业都与“易理”相合,但是大家确实不了解知道这个“易理”,就象人们常说“智者见之谓之智,仁者见之谓之仁”一样、、、、
《周易》这本书,是以考察事物源头,探求事物结局为本质的。反映的是,在一特定的时间内的事物,全貌变化的规律过程。
百姓要做的人生,计创,事业甚至婚姻,都是根据过去,现在情况,抓住事物本身发展的根本规律,才能做出决定而预知未来。其实《周易》就是根据事物本身的现象,总结其规律依《阴阳俏长之理》可知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因才有果,事情发生变化之前必有征兆。如“身在福中不知福”,悔在醒悟时,已经失掉了自己的最好时机。
“一阴一阳”的对立转化就叫道,继承“道”是美德,成就“道”是本性。仁者看见这种包含仁德的道就叫它“仁”,智者看见这种蕴含了智慧的道就叫它“智”,而百姓天天在运用这种道却不知道,所以孔子说《周易百姓日用而不知》。
其他网友回答:易是研究太阳和地球的学问,百姓依照节气从事农业生产,节气来自于太阳和地球为易,百姓天天在运用节气即易道,却不知道有周易这本书或从来不阅读周易这本书,这就是周易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意思。
其他网友回答:假如,你不明“知”字,即后世所言之“治”,孔子的这句话,你便一万年也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