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孔子如此深恶痛绝“乡愿”之人?
01-30
0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没有仁,也就没办法谈礼。所以他在《论语·八佾》篇:"人而不仁,如礼何?",意思是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那么,到底什么是"仁"呢?在《论语·颜渊》篇中,樊迟问仁,孔子说仁就是"爱人",就是要爱护人,孔子重视人的性命,也包括一切阶级、阶层的人在内。"乡愿"之人也属于人的行列,为什么孔子如此深恶痛绝"乡愿"之人呢?

一、"乡愿"的含义

"乡愿"出自《论语·阳货》篇:子曰:"乡愿,德之贼也。"意思是说孔子认为,没有真是非的好好先生是足以败坏道德的小人。文中对"乡愿"一词的解释言简意赅。但我们可以认为"乡愿"一词是指虚伪的人,即伪君子,看似忠厚老实,实则善于逢迎,没有真正的是非观念,是道德败坏的小人。

《论语集注》中说道:"乡原",乡之愿者也,盖其同流合污以媚于世,故在乡人之中独以愿称。夫子以其似德非德,而反乱乎德,故以为德之贼而深恶之。 《孟子·尽心下》中,万章问孟子什么样的人是乡愿之人?孟子对此作出了深刻的揭露:"阉然媚于世者也,是乡原也"("原"同"愿")。"阉然",即阉割。动物被阉割后,生殖机能消失,副性器官及副性特征显著异常,明显温顺驯服。此处的"阉割"应该指的是放弃人的本性。"媚于世",是谄媚、取悦讨好世俗的人。"阉然媚于世也者",就是外表上是好好先生,实际是极力讨好有权势的人,这就叫做"乡愿"。

《说文·人部》:"傆,黠也。一乡中傆黠之人"。

按现代汉语解释:"乡愿",外表忠诚谨慎,实际上是欺世盗名的人。

2、 孔子如此深恶痛绝"乡愿"之人的原因

1. 认为"乡愿"之人乱德

汉徐干《中论·考伪》:"乡愿亦无杀不人之罪,而仲尼恶之,何也?以其乱德也。"

"德"在论语中出现了48次,尽管他并没有对德做进一步的阐释,但可以看出孔子是重视德的。

《论语·季氏》篇中说道:"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意思是"说齐景公有马四千匹,死了之后,谁也不觉得他有什么好行为可以称颂。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们到现在还在称颂他们。那就是这个意思吧"。从这个章节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主张一个人要有德,具体来说是指崇高的品质、气节,而不与他地位的高低。而"乡愿"之人,这类人的存在败坏了社会道德,百姓会厌弃他们,同时他们对社会也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此外,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体现孔子的民主思想并倡导社会公平正义,"乡愿"之人没有是非观念,不敢表达看法,唯唯诺诺就是对公平原则的损害,也就是道德的敌人。

明代李贽《与耿司寇告别》:"若夫贼德之乡愿,则虽过门不欲其入室,盖拒绝之深矣,而肯遽以人类视之哉!",表明了自己对"乡愿"之人的拒绝

2、 渴望有德之人的存在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动荡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周王室已无法恢复权利和威信。《论语·八佾》中谈到: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古代舞蹈奏乐,八个人为一行,这一行叫做一佾,按照礼制,天子用八佾,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季氏应该用四佾,却用了八佾,是违背礼制的,也是不道德的。所以,孔子渴望有德之人的存在的存在,于是就对"乡愿"之人极其厌恶。

清王宜山《围炉夜话》第四章:"孔子何以恶乡愿,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孔子何以弃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尽是俗人心肠。

可见,孔子如此深恶痛绝"乡愿"之人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乡愿"之人乱德,更体现了孔子对有德之人的追求。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憎恶“乡愿”实则是对“不分是非,善恶不辨,处处讨好他人之人”的批判,因为孔子觉得这类人大抵属于“不讲诚信,没有立场,没有原则”之伪善的存在。但是,在现实生活种,这类人被人们冠上“老实、憨厚”的名头这一情况数见不鲜。其实“老实、憨厚”并非坏事,坏就坏在这“老实憨厚”之能调众口的“虚伪”。

这世间会生出许多是非和争端,有些时候,若恶得不到惩罚,善得不到褒奖,长此以往,那么世道很有可能会乱了套。但是“乡愿”的存在往往属于“老好人”,属于没有原则的人。这样的人不会因为一个人所犯之恶是不是过分去原谅一个人,但会因为众人包容恶人,去选择漠视恶、“包容”恶人。如果这样的人多了,善良的人将会寒透了心。

1、孔子讨厌的“乡愿”属不分是非的“老好人”

在《论语》这本书中,记录着这样一段文字: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乡里乡亲都觉得这个人忠厚,无一不夸耀这个人忠厚,这种人看上去是好人,实则是是非不分,善恶不辨,处处讨好,属没有原则的为害乡里之辈。

孔子这句话很短,但是含义却十分深刻。细细整理这句话的逻辑关系,大家会发现这句话道理还确实不简单。这个世间有诸多是非,有时候,是非里面确实存在善恶对立,但是有一种人,让对立双方都十分喜欢。许多人可能觉得这是情商高,但是,如果从道德上来评价的话,在遇到一些原则性问题的时候,依旧是两边不得罪的“老好人”,这种人往往十分要不得。因为这种对“恶”之漠视的态度,当属培育“恶”的养料。

同时,某种意义上说,“乡愿”之两面不得罪的态度也能免去不少纷争,属于一个坏榜样。许多人可能本来比较坚持自己的原则,但是看到“乡愿”的左右逢源,于是开始变得圆滑、流于世俗,不辩是非,如若人人都这样,“善”将无处容身。

2、孔子讨厌“乡愿”的原因

基于上述理解,我们不难总结出以下几个孔子讨厌乡愿的原因:

(1)“乡愿”是非不分,处处讨好,是为不义

孔子孟子皆认为,一个人应当有自己的做事原则,应当有自己的气节,损人利己的事情不做,为人要从“义”,即做人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违背道德仁义之不该做的事情,即便不做这件事会让自己蒙受损失,也不要做。但是“乡愿”不一样,乡愿为了迎合周围的人,颇有点“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感觉,并且为了不与他人处于对立地位,往往会做一些违背仁义的事情,孔子认为这种人是非不分,处处讨好,是为不义。

(2)“乡愿”不分善恶,伪善欺世,是为不仁

一个人想要成为“乡愿”,让周围人都喜欢他,那么这个人大抵是没有他表面上看起来这么简单老实的。毕竟众口难调,总有会处于对立面的人和事,不可能在为人处事的时候总能保持中立地位。有时候,保持中立不是什么坏事,但是,该为“正义”呐喊的时候,却不挺身而出,反而害怕自己会被牵连入纷争而去漠视“恶”,这个时候,“乡愿”身上的罪孽就大了。

要说乡愿为何可以是非不分,可以漠视“恶”,因为这“恶”没有落在自己身上,更因为乡愿没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识,这种人往往是“自私”的,是“不仁”的,也是“伪善”的。

3、总结:乡愿没有原则,不仁不义,不仅给旁人做出了一个坏的榜样,而且不分善恶行为,某种程度上也让其成为“恶”的帮凶

有些时候,“漠视”都属“恶”。试想,一个“乡愿”看到打家劫舍的匪徒欺负老弱的时候,这位“乡愿”会如何做?当一个“乡愿”明明知道真相,但是却面对足以毁人一生之流言蜚语的时候,乡愿会跳出来说明真相吗?不会。因为被欺负的不是自己,亦是因为流言蜚语要的是他人的命。

有时候,“是非不分之漠视”比杀人的刀子来的更可怕。所以,孔子对“乡愿”的憎恶,大抵就在于憎恶乡愿之无原则的不仁不义,以及欺世的伪善了。

其他网友回答:

所谓「乡愿」,是指一种没有是非!、不讲原则,习惯阿谀奉承、左右逢源的人。

孔子之所以痛恨这种人,是因为很多人误以为这种人就是行中庸之道的人。

在孔子看来,中庸之道是有原则的,这个原则就是「中」,也即度,所谓「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这与「乡愿」的不讲原则,没有是非是根本不同的。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乡,乡党,乡愿。古时行政区划分,党,乡。类似现代即农村基层行政单位。乡愿,现代词典解释,貌似忠诚老实,实际欺世盗名的人。

《论语,乡党》: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庭,便便者,唯谨尔。

大意,孔子在乡党时十分温和恭顺,好象不会说话的人。但是在庙堂,朝庭上却很随便,只是说话很谨慎。

孔子为什么在庙堂和朝庭上很健谈,在乡党却沉默寡语?看来,孔子对乡党里之人的言论,以为低俗,不以为然。所以不愿与人交谈。

这就好理解孔子对“乡愿”的态度了。现代词儿:乡下人,没见识。

其他网友回答:

在孔子看来“乡愿”对于社会风气的影响是坏的,故曾经说过“乡愿,德之贼也。”将”乡愿“判定为对德危害最严重的”贼“。但是孔子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孔子这句话理解的难点在于何为“乡愿”,朱熹夫子的注释为“乡原,乡人之愿者也”,钱穆先生的注释为“一乡皆称其谨愿,故称乡原”。意思差不多,就是一乡之人皆称其谨愿、老实,是一个善人,这种人其实就是乡愿。为什么这种人反而被称之为“德之贼”呢,《孟子.尽心篇》中记载了孟子对乡愿的解释,“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这种人你想批评他,但是也举不出他有什么做的不对的例子,哪怕是想讽刺他都找不到他的缺点。这种人同流于世间的污秽和流俗,表面看起来很忠信,行为处事也很廉洁。众人对其所作所为往往交口称赞,他本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总是自以为是,其实质却与尧舜之道相去甚远。故称其为德之贼也。之所以用贼这个字,非已所有而欲占为已有之心,何其相似。

不论是用伪君子还是好好先生解释乡愿都不能完全概括其本质,个人感觉就用乡愿两字就可以了。故本章的译文是,孔子说:“乡愿,沽名钓誉乱德之贼人也。”从历代学者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从儒家思想的角度考虑,对待事物,并不是没有原则认可就是值得赞同的,也许有些人对于身边的事物,不论正确与否,都是没有原则的称赞,这种人也许会得到所有人的赞扬,但是在孔子看来,这种人反而是社会风气败坏的最主要根源。原因就是:没有对错之判断,会最大可能的鼓励错误的延续。

在孔子看来并不是所有人都称赞的就是对的、就是好的,《论语.子路篇》中子贡曾问过类似的问题,孔子的回答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也就是说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这才是仁者应该有的情况。孔子所推崇的仁者,应该“能好人,能恶人”,有仁德的人能没有私心,能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看待问题,判定好恶,有自己明确的价值观,原则性不会随意改变,那怕仁者很难见到,退而求其次,孔子的选择则是狂狷之士,在孔子看来“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都是志向明确、并能坚守持定之士。这就是与“乡愿”最本质的区别。

其他网友回答:

乡愿,不讲原则,自然不入孔子法眼。

其他网友回答:

乡愿即是我执.血亲小农经的我执..故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作出分界才能合理侧评价孔子的学说说!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孟之道应该被铲除,而不是用他来比较真知。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他要做君子。以孝侍君。而乡人只愿自由。

其他网友回答:

俺也非常痛恶乡愿之人。而这里的乡愿绝非是瞧不起乡下人,而是那种夸夸其谈牛逼哄哄的人。读古人文章一定要理解透。

相关内容

固原孔子文化馆【甘肃旅游景...
固原孔子文化馆固原孔子文化馆是政府支持、社会捐资创办的以弘扬中华民...
05-04
最全的旧书网(孔子二手书旧...
最全的旧书网 回收旧书籍网店漫游鲸好。成立于2018年4月的漫游鲸...
03-11
道家的老子和儒家的孔子谁的...
道家的老子和儒家的孔子谁的出生更早些?:老子出生公元前571年,孔...
01-30
老子为什么被后世尊奉为“神...
老子为什么被后世尊奉为“神”,而孔子只被尊称为“圣人”?:老子作文...
01-30
孔子生前为什么不受统治者待...
孔子生前为什么不受统治者待见?:孔子五十六岁那年,由大司寇升至丞相...
01-30
孔子,本名孔丘,是中国历史...
孔子,本名孔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公知吗?:谢谢邀请!孔子应当算...
01-30

热门资讯

蒙古族的那达慕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蒙古族的那达慕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夹子妹什么梗 夹子妹什么梗
穆桂英挂帅是哪个朝代 穆桂英挂帅是哪个朝代
两弹一星是哪两弹 两弹一星是哪两弹
中旬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中旬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打狗棍大结局 打狗棍大结局
2022年10月20日最新消息... 2022年10月20日最新消息山西省晋中现有确诊数量 山西省晋中昨日新增数量
托普斯燃气壁挂炉e2故障代码 托普斯燃气壁挂炉e2故障代码含义:风压异常或风机故障。托普斯燃气壁挂炉e2故障原因及排除1、当烟道被...
欧能燃气壁挂炉e1故障代码 欧能燃气壁挂炉e1故障代码含义E1:点火失败或中途熄火欧能燃气壁挂炉e1故障原因及排除1、由于火焰检...
书法学习中,该如何进行手指的发... 书法学习中,该如何进行手指的发力练习?:谢邀。 手腕发力控制笔划空间占位和字的总体形态,手指发力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