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曾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是什么意思呢?能用具体的故事说明吗?
01-30
0

哲人说,世上找不出两片相同的叶子。从某种程度上讲任何东西都是唯一的,所有的叶子之所以叫叶子,是因为它们有共性,而所有的叶子又各具其特点,是因为各具个性。世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处理不同的问题,要有不同的处置方法,跟在别人后面邯郸学步,吃别人的残羹冷炙,是没有出息的,也是可怜的,有如东施效颦。

《道德经》第二章主要从两个方面讲了这个意思。第一,不要把标准当做教条,强调标准一成不变。这样就会僵化,就会窒息事物的发展,也会禁锢自己。第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是强调要想事物和谐发展,就必须创设事物自然发展的和谐空间,让事物自由生长。这一章是对第一章的具体补充,是全书的绪言。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里的“恶”很多研究者认为读“e”,当“丑陋”讲,但我认为应该读“wu”,当“厌恶”讲。因为既然是美,怎么会变成“丑陋”呢?大家都认为是美,都按照这种美的标准去做,只能说是“东施效颦”使人厌恶,用今天的话说是产生审美疲劳,所以。我认为理解为“厌恶”比较好一点。

天下人都以某种美为美,那么这种美就令人厌恶,都知道什么是善,那么善就是不善了。这第一句话不仅仅是讨论“美”和“善”的标准问题,它只是借“美”和“善”来说明天下万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当事物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变。任何事物都不能人为设置成功标准,只有没有标准,没有固定模式,事物才会有永远向前发展的空间。一旦有了固定的标准,固定的模式,事物就失去了发展的空间,事物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循规蹈矩。长此以往,其结局就是“物壮则老”。要想事物不断的发展,增强竞争力,就得有勇气打破条条框框,不断创新,创设事物发展的和谐空间。

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我们今天谈起科举制度,总是对之咬牙切齿,因为大家只认为科举制度摧残、扼杀人才,读了《范进中举》更是对科举制度深恶痛绝!‹《范进中举》是明朝人写的,明朝人对科举制深恶痛绝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全面了解科举制度后就会有新的结论。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它的产生是有进步意义的,其进步意义就是表现在对腐朽、落后的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上。在隋朝以前,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或地方担任高官。为了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举荐官员,这是我国科举制度的诞生。科举制度的诞生为门第不高的读书人能凭才学做官,开辟了“绿色通道”。第一次体现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优越性。

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发展 、完善,它的发展与完善对促进社会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其积极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促进提高了干部队伍素质。干部队伍是通过乡试、会试、殿试层层考试选拔出来的。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也促进了士人为官的责任心。其二,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的盛行,封建社会农耕文化的兴起、盛行,就是证明。其三,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唐诗的繁荣也得益于科举制度。

到了明代,科举考试的内容固定为“四书”、“五经“,造成死记硬背的读书风气,考试形式为“八股文”,严重扼杀了读书人的才气,应试教育出现了。由此,科举制度种种弊端开始显现,到了清朝无可救药,于1906年科举制度寿终正寝。

从隋朝科举制度的产生到唐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科举制度无标无本处于创新发展阶段,极具生命力,对社会产生过积极进步意义。到了明朝将其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固定下来,科举制就走进了死胡同。

看看温州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就会更加深信创新是事物发展、成功的至善之道。温州民营经济它是一种市场中成长起来的自发经济体,每一个经济体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它们既不忌讳姓“资”,也不羡慕姓“社”,他们是没有模式的模式,不受传统体制限制,不断创新,极具生命力,极具竞争力。

一百多年的汽车发展史就更能说明创新是事物发展的至善之道。一百多年前的第一辆汽车只是今天的人力车装上四个轮子然后配上机械动力,与今天的汽车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今天的汽车与今天上海世博会展示的概念车也是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概念车今天尽管还只是处于研发阶段,但可以断言,几十年后的汽车与今天的汽车相比肯定是两个样子,这个研发、生产的过程就是无标无本的发展过程。如果当年将汽车的标准固定下来,肯定没有今天百花齐放的汽车产业。

无标无本地创新,是事物发展、成功的至善之道!为什么这样说呢?

西方有句谚语,天天穿新衣服的人,没有新衣服过年。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一成不变地僵化地对待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是没有前途的。

其他网友回答:

这问话出自老子的巜道德经》,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为什么是美好的,这是因为有丑恶存在。

举几个具体事例:

(1)以长相为例,我们说张三比李四长得美,是因为张三身段比李四勻称,五官也比李四长的端正。

(2)以言行为例,张三言行得体,表现的很有素养,而李四好张口骂人,还经常与人打架,我们说张三言行美而李四行为丑恶。

(3)以社会现象为例,我们看到助人为乐的人,都说这个人是好人,我们听到损人利己的事,就说干这种事的人是坏人。

以上事例,这其中的美与丑,好与坏,是通过对两人的比较得出的结论 ,美与丑是在比较中产生,没有比较就沒咱美丑之分,只所以大家都能认清什么是美好的东西,就是因为有丑的东西存在。

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要注意用比较的方法辨别善恶美丑,在行动上扬善除恶,让美的东西发扬光大。

其他网友回答:

知美者,侍品过,亲近也,不侍品亲近怎知美呢?天下人比喻多人,皆亲近侍品过,乱糟蹋,恶心人。还美吗?还可以解释为天下皆知美,爱美之心人人争之,争斗起恶端,比如皆知皇帝位高至上贵为天子享受佳丽三千,享受最美好生活特权待遇。爭皇位天下大乱,民众死与争乱之中,恶矣。美不胜数,人人争美起祸端恶之源。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道德经》里第二章中老子所说的一句话。要正确理解其中的意思,需要研究整篇内容,否则容易一知半解。下面说说我个人的看法。

一、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和。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二、释义:

此言“圣人”如何面世。“美”和“善”、“恶”和“不善”等对立面的转化从纵向(即时间)角度展示“道”的运动。“道”不是走直线,而是在“美”和“恶”、“善”和“不善”的一张一弛中向前进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对立面的相互规定从横向(即空间)角度展示“道”的存在。“道”不是单一的存在,而是由“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对立要素相调和而成的。有的版本在此之后也有“恒也”二字,有的没有。我认为,即使这个版本上没有,从语气和意思看还是有的。“恒也”表明,上面的时间和空间的纵横关系是“道”的稳定不变的内容。

一般人只知道一味追求“美”、求“善”,殊不知“恶”、“不善”是追求“道”的层面的“美”、“善”所不可或缺的。同样,“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也都是追求“道”所不可缺的,不可去一取一。“圣人”之圣在于从“道”的角度顺势而动,当“美”则“美”,当“恶”则“恶”,当“善”则善,当“不善”则“不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当怎样构成就怎样构成,不为逞已欲而已能,而于大道之外另有所作为。大道运行,圣人顺之而已,不当创造者、拥有者、主宰者、居功者。


三、赏析:

美好的事物因为有了丑恶才突显它的美好,我们所认为的矛盾其实并不对立,两者相调和才能显现“道”的真谛。圣人绝不是死守美好事物的居功者,他们懂得顺道而行。

圣人对于对立面各方面无所固执,只因为顺其向高层次发展的趋势。面对符合大趋势的“不善”,宁可舍弃低层次的“善”。对于事物的构成,圣人不追求单一,二是善于利用对立要素相互调和,组合成更大的合力。

其他网友回答:

一、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到底何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意为:天下的人都能认清美好的事物,那是因为有丑恶的存在。意即,能称之为美好的东西,必定有丑恶的存在与对照,方才能称之为美好。

正所谓,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造成,长和短互相对立,音和声相互和谐,前与后互相跟从。有德之人看待万物都是顺其自然、道法天成,万物顺应而不加干涉,生发而不去占有,有所施为但不依赖,大功告成却不居功。正因不居功,所以永远不会离开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显著体现。他的思想里,宇宙间的事物都处在变化运动之中的,事物从产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终的、经常变化的,宇宙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

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都是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有”也就没有“无”,没有“长”也就没有“短”;反之亦然。所以没有”丑恶“也就无所谓”美好“了。

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谓的“相反相成”。包括“相生、相辅、相形、相倾、相和、相随”等,是指相比较而存在,相依靠而生成,只是不同的对立概念使用的不同的动词。

二、具体的故事列举如下。

一个富翁与四个妻子的故事。

一个富翁有四个妻子,他最爱他的第四位妻子,给她穿华丽的衣服,给她吃美味佳肴。他精心地呵护她,总是给她最好的东西。

他也非常爱他的第三位妻子。他颇以她为荣,总是在朋友面前炫耀她。但是,商人也总是提心吊胆,害怕她可能跟别的男人跑了。

他也爱他的第二位妻子。她非常体贴,总是很耐心,实事上是商人的知己。不管什么时候商人遇到问题,他总是找第二位妻子,而她总是帮助她走出困境,渡过难关。

商人的第一个妻子是个十分忠诚的伴侣,为照料整个家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尽管第一位妻子深深的爱着商人,他却不爱她,几乎忽略了她。

一天,商人病了。没过多久,他得知他将不久于人世。想到自己奢华的生活,他不禁自言自语:“现在我有四个妻子在我身边,但是等我死了以后,将是孤身一人。我将是何等的孤独啊!”  

于是,他问第四位妻子:“我最爱你,给你最好的待遇,给你最好的照顾。现在我快要死了,你会跟随我,和我做....”“没门儿!”第四位妻子丢下这句话扬长而去。她的回答像一把刀直插商人的心脏。

悲哀的商人于是问他的第三位妻子:“我这一生是如此的爱你,现在,我快死了,你能跟我做伴吗?”“不!”第三位妻子回答,“生活是那么美好,追求我的人多的是,你死了我会再结婚的!”商人的心一沉,变冷了。  

他再问他的第二位妻子:“我总是求助于你,你也总是帮助我走出困境。现在我又需要你的帮助了。我死后,你能跟我做伴吗?”“对不起,亲爱的,这次我帮不了你了!”第二位妻子回答,“我最多能送你到墓地。”这回答如电闪雷鸣,击垮了商人。  

这时一个声音响起:“我会随你而去。不管你是去哪里,天堂还是地狱,我都会跟着你!”商人抬头一看,是他的第一位妻子。她骨瘦如柴,看起来象是长期营养不良。商人痛苦万分,说道:“我本应该好好照顾你的。可是,....”

三、老子的辩证法对后世的影响。

老子的《道德经》在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如今也是国学的经典,对后世影响深远。

(END)

其他网友回答:

您好,非常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在《道德经》的第二篇章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意思就是说: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概念也就形成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也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

在这一篇章中,老子使用了辩证法的思想,来阐述了事物存在的不同状态:善恶、美丑、长短、难易、前后等等,这也是我们以世俗的眼光,对事物作出的判断结果

世俗之人对于世间万事都区分了好坏善恶,这本是人之常情,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产生善恶美丑这一个概念之后,问题就产生了。

我们会不由自主的过度的趋于善和美,过度的排斥恶与丑,这时候也就产生了欲望,当我们一旦没有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状态时,就会产生沮丧以及痛苦,很多人生内心的杂念和丧失底线的行为,都是因为欲望而起。

当一个人过度去排斥坏的方面,又过度去追逐好的方面时,欲望在无形之中就会超出自己的合理范围,这就是人生糟糕的起源。

所以,在朱熹的思想中提出一个概念,叫做:存天理,去人欲

“天理”就是人的正常合理情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出现的想法,但是“人欲”就是超出了合理范围之外的欲望。

在道家思想中提出的无为而治,就是抛开自己主观的妄为概念。

这一篇章提出的善恶美丑的对比概念,也是从根源处以辩证法的角度,让我们去除过度的欲望之心,让人生找到一种平和,不以美之为美,不以善之为善。

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看,世间万物同出一源,同归于一体,本质也并没有区别,也没有好与坏的区分,如果不懂得遵循事物本身的规律处世,反而会出现思维误区。

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很多人特别讨厌下雨天,喜欢万里晴空的感觉,于是就把阴天定位成坏的天气,把晴天定位成好的天气;又如同我们喜欢黄鹂鸣叫,非常悦耳非常好听,但是我们又讨厌乌鸦鸣叫,觉得是不吉利的征兆。

我们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看,阴天和雨天都只是天气变化的一个正常状态,而黄鹂和乌鸦各自的声音也都是属于生物本身的一种叫声,从生物本身去看的话,两者并没有任何区别,只是人的主观意识把这一些事情过度区别化。

这一个道理恰巧也反映了一个人性的弱点:人总因自己主观情感妄加评判,而背离了客观事物的本身。

我们在人际交往之中也出现这样的错误,以自己的主观了解就判断事物客观存在的对错,还津津乐道的拿自己的判断当成公正公平的标准。

但是实际情况未必如此,你以为的未必是对的,未必是符合客观的,你看到的美未必是美,丑也未必是丑。

所以这一篇章的深意,就是要我们抛开自己主观思维的愚昧,遵循客观的事实,不以美之为美,不以恶之为恶,以包容心去看待世间万物,这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种觉悟的提升。

其他网友回答:

《道德经》第二章之语。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是辨证论。

先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皆知善之为善。意思也就是说: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就是美好的,善良的人就是善良的。期恶已。其实这么认为是不对的。也就是说我们看到善不一定是善,我们看到的恶不一定是恶。

比如说,得道高僧普遍认为都是好人,肯定是善良的了,但他不一定美好。道理很简单,如果每一个人都出家当和尚了,人类就灭绝了。对于生物在宇宙中的发展趋势来说绝对是不利的,也可以说是病态的,不健康的存在。但对于他个人又是美好的。因为他解脱了尘世的纠葛。

再举例,一个普通人吃肉杀生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了。然而,杀戮是恶的。但是这不能就说杀鸡宰羊吃就是恶人。所以,善恶都是相对的。假设,一只鹰准备吃一条蛇,有人救了蛇,表面看他是行善,然而鹰就要挨饿,如此他又是作恶。再假如,蛇也许会咬他一口,因为蛇并不知道他是善是恶,为了生存极有可能攻击救它的人。对于人而言,蛇是恶的,而对于自然而言,蛇只是自我保护,正当防卫而已。正当防卫肯定是没错的了。

所以呢,何为善,何为恶,一切都是相对而言的。不能盲目善良。一切有道,大自然的法则是为道,顺应自然,自得天道。行善以无恶为准。这就要具备全方位思考的能力了。


其他网友回答: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出自老子《道德经》,意思是天下,都以为美就是美,这就不美了,这就有丑了。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精华,即辩证思维,正因为有美,就同时说明丑的存在,否则就无所谓美了,这是事物存在对立统一辩证关系。

“人无善恶,善恶存乎一心”,是否符合美与善,关键看心理动机,就看对舜时的“一闪念”的把控,过去讲狠斗私字一闪念,就是这个意思。如果多数人说,这是美或善的,恐怕有问题。孔子就说过“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如果都说一个人好,我得自己看看,如果都说一个人不好,我也得自己看看。

抽象的东西,只能抽象的理解或评判,只要具象化了,就一定会出问题。最典型的就是“孝”,孔子在这一点上,非常的注意,凡是抽象的东西,他绝对不会来问,他“孝”吗?得到的答案,绝不会相同,因为第每个人,理解都不一样,只有在久病床前,才能体会到他,是否在行孝。

孔夫子不接给出“孝”的定义,为什么?因为孔子很清楚,像“孝”、“仁”这些东西,都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无法进行具体化,一旦具体化了,同时也会被僵化了,凡是僵化的东西,就一定会走向它的反面。因为心灵,本质是灵活,或者说,也只有自由的心灵,才能生发出美好的情感。

这一句话,根本不在美丑或善恶上,而就在于这个“天下皆知”。 大家都说好,或者都说不好,这种情况的出现,代表了人们,认识问题的简单化和肤浅化。就像小孩认为,世界上除了好人,就是坏人一样,这种对美丑善恶的认知,反应了人们片面的,脸谱化的判断。


老子这句就是想提醒大家,要时刻保持省察,与独立判断,不要人云亦云,观察自己的心念,善者随之,恶者去之。其实修心养性,就是这么简单。

其他网友回答: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为美 ,这就是丑恶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只有放在语境中,才能正确了解。老子在上一章讲,道可道,非常道。我的道,深刻,微妙,可不是一般的道。紧接着就用下面的话来阐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强调,我讲的道,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大家都认为是对的,善的,美的,我却有不同的看法,这样偏执于一隅的社会,也是很有问题的。



看来,老子是在提醒人们,不要执着,拘泥于所谓的美的,善的标准。要学会从事物的反面看问题,事物之间是相互转化的,过于在乎美与善说不定会转向丑的,恶的一面。老子明显继承了《周易》的智慧,易书认为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面,天地万物都包含着阴阳变化的过程。古代的历法也一样,刚过去的冬至,就是一阳复生的季节,从此,大地开始逐步恢复生机。

其实,老子是给统治阶层看的,从后面的“小国,寡民,弱其志,强其骨看的清清楚楚”。老子是委婉的劝说春秋末期的君主们,不要一味杀伐,一味夺取,不要太极端化了。正如过分在意美和善,这才出现了虚伪,丑恶,和奸诈。



吕巽伪善杀兄弟。话说晋朝时,著名的竹林七贤嵇康有一位好朋友吕安,为人豪放不羁,但内心质朴,他的哥哥吕巽表明上道貌岸然,内心则极为丑恶,他与吕安的妻子私通,竟然以原告的身份,状告弟弟不孝。在那个时代,不孝可是大罪过。嵇康看不惯,给吕巽写了一封绝交书,竟然给当朝抓住把柄,判了两人死刑,这两个魏晋名士被斩首示众,人心险恶,人性之丑陋,让人不寒而栗。

干净成癖的元末大画家倪云林,简直是个大活宝。倪家有一棵梧桐树,他每天让人挑水来洗,结果把树洗死了。一天,朋友在他家留宿,晚上,咳嗽吐了一口痰,他一夜没合眼,第二天派家人找,家人只好拿一片有污渍的树叶搪塞他,他立刻捏住鼻子,让佣人扔到三里地外。他有气节,不为王侯作画。起义军首领张士诚的弟弟,派人求他作画,他当场撕毁画帛,张士诚的弟弟很恼怒,后来,在湖上相遇,痛打他一顿,他未出一声,有人说他,打的痛了,应该叫一声,他说,一出声,便俗了。倪云林太爱美好,洁净,很少接近女色,一日,忽然看中一位歌姬,便约她留宿,让她先洗澡,上床后从头到脚闻一闻,觉得有气味,便让她再去洗,如是二三次,天也亮了,只好作罢。

其次,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刻意去追求美,刻意去追求善。我们去做善事,去帮助别人,内心还想着,我这样人家会不会感激,我能得到什么回报,这样就太俗了,我没有什么目的,心无所念去做事,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一切都是出于本性,质朴的,真挚的,不要因为美去追求美,因为善去追求善。

总之,一切都不能过于绝对,过于极端,当我们都去追求经济利益的时候,我们也应冷静冷静,考虑考虑问题的另一面。

其他网友回答:

感恩邀请。这是辩证法论述。天下事物,表面上看有真善美、假恶丑,但这只是相对而言。善恶会转化的,所以美的会告成恶果。美会转化为不美,善会转化为不善,这是问题的文字解释。

这方面例子很多,比如和氏璧美不美?但导致了秦赵两国兴兵,以致死伤无数,由美引发的恶果。再比如女孩子打扮漂亮出门,遇到坏人看到她美起了歹意,把女孩子害了,这类案件太多了。

事物发展规律就是凡事都有善恶两面,好坏会转化,没有永恒不变的美,这是大道发展之必然。

相关内容

道家的老子和儒家的孔子谁的...
道家的老子和儒家的孔子谁的出生更早些?:老子出生公元前571年,孔...
01-30
老子为什么被后世尊奉为“神...
老子为什么被后世尊奉为“神”,而孔子只被尊称为“圣人”?:老子作文...
01-30
老子对孔子说:其人与骨皆已...
老子对孔子说: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那道德经过时了吗?:道...
01-30
为什么在老子之后,再也没有...
为什么在老子之后,再也没有中国人能写出超越道德经的著作?:佛教在传...
01-30
封神演义里的老子,和春秋时...
封神演义里的老子,和春秋时期的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是同一个人嘛?:很...
01-30

热门资讯

蒙古族的那达慕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蒙古族的那达慕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夹子妹什么梗 夹子妹什么梗
穆桂英挂帅是哪个朝代 穆桂英挂帅是哪个朝代
两弹一星是哪两弹 两弹一星是哪两弹
中旬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中旬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打狗棍大结局 打狗棍大结局
2022年10月20日最新消息... 2022年10月20日最新消息山西省晋中现有确诊数量 山西省晋中昨日新增数量
托普斯燃气壁挂炉e2故障代码 托普斯燃气壁挂炉e2故障代码含义:风压异常或风机故障。托普斯燃气壁挂炉e2故障原因及排除1、当烟道被...
欧能燃气壁挂炉e1故障代码 欧能燃气壁挂炉e1故障代码含义E1:点火失败或中途熄火欧能燃气壁挂炉e1故障原因及排除1、由于火焰检...
书法学习中,该如何进行手指的发... 书法学习中,该如何进行手指的发力练习?:谢邀。 手腕发力控制笔划空间占位和字的总体形态,手指发力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