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一、“大一统”并不是董仲舒提出的
大一统并不是董仲舒独有的见解,它出现的时间非常早,比如在《春秋公羊传》就有表述。
春秋公羊传
大一统的主张是春秋时期的多家主张,现在有人认为它属于法家,根据“道法同源”,那么是不是认为道家也有这种思想?荀子也是主张大一统的,孔子也有说法“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可见儒家也是坚持大一统的。而纵横家的各种道术,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大一统。说个偏门的,农家也是主张大一统的:凡是开展农业的地区都应该大一统。
可以认为,春秋大一统是春秋时期经过中华长期思想碰撞,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需要注意的是,春秋大一统是中国特色,是中国区别其他国家的显著文化特质。
二、时代选择了董仲舒董仲舒是汉代人,正巧遇到了汉武帝,推举起了他的学说。事实上,若是董仲舒不说,在当时也有“宋仲舒”“张仲舒”会说,因为汉武帝是一定需要“大一统”学说。
董仲舒
三、历史上的大一统在中国历史上,真正贯彻大一统的时代有汉朝、唐朝、明朝和清朝。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大一统”是华夏民族的主张,有很多少数民族没有这个概念,所以他们在历史进程中,并没有“大一统”概念。
1.汉朝
汉朝所谓统一天下的时候,虽然击败了项羽,实际上北方有匈奴,南方有南越。那么凭什么认为汉朝是大一统王朝呢?答案是汉朝皇帝有天子身份,这就是汉武帝要推崇董仲舒“大一统”的原因,也因此推崇了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天人感应等一系列主张。
在汉朝,匈奴首领是“单于”,是天子的意思。汉匈战争,本质上是争夺“天子”之位。战争结果是匈奴放弃了“单于”,改称“可汗”。相当于放弃天子,改称国王。自此“天子”一脉在汉人手里。
冒顿单于
南越是服从大汉王朝天子身份的,所以汉朝对于南越是“徐徐图之”。这也为后来奠定一个基础:若只称王、不称天子,在特定历史条件是不会受到惩罚的。
2.三国
三国本质是曹刘两家挣天子位,孙吴是独立。需要注意的是,孙权虽然是皇帝,但是从来没承认过自己是天子。
曹操的后代曹丕的帝位是禅让
在三国时期有个特殊的存在:高句丽。高句丽是中国少数民族,但是他们没参加春秋大一统讨论,所以没有“大一统”这个概念。所以高句丽国不支持大一统,却无时无刻不追求扩展地盘,所以经常被打败,其中有汉军,有魏军。这体现了大一统王朝的强大力量,远不是偏域小邦可以理解的。
3.五胡乱华到隋
五胡乱华,从天子身份,只有北魏和东晋是有这个地位的。所以最后北方统一与北魏,东晋宋齐梁陈是一脉。北魏到隋其实是一脉相承,只是天子人家换了而已。
隋有个特殊身份:天可汗,等于是再次有了草原天子身份。这个身份其实在北魏时期就有了,北魏时期的天子对手除了南方诸国,其实更重要的是草原柔然。只是因为柔然没有“大一统”概念,长期没有强大。在北魏和柔然争斗中,柔然败于内乱突厥。
北魏花木兰抵抗的就是柔然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北魏东晋,其他国家大部分属于独立,最后被历史淘汰。最典型的是五个燕国,武将能打没用,最终被历史淘汰。需要注意的是,羌族此时建立了凉国,也是独立。
4.唐
唐是一个典型的大一统王朝。需要注意的是,唐更多运用的是天子身份,所以辖地很多国家,但是也归大唐疆域。最典型就是渤海国,他们是高句丽的后人,因为没有春秋大一统的概念,再次独立,但是归属于唐朝。
大唐自李世民后就有天可汗的称号
5.辽宋金
辽宋时期,辽宋是兄弟之国,辽为天下正统,是天子,但是辽宋都是皇帝。宋表示不服,提出三国正统是刘备的概念。
在辽宋时期最大的问题是:很多其他民族也纷纷独立,但是因为当时没有天下一统,所以他们的独立也有法理性。有的回归一统,比如钱越国归于宋。有的就是独立,但是不称天子,比如西夏,他们是五胡时代羌人一支。
澶渊之盟表明辽宋是兄弟之国
金国的人大量是高句丽、渤海国的人,大概是千年失败吸取教训,在这个时期,金国也开始天下一统。这为后来清的一统天下做了极好基础。若是金国始终藏在北方,恐怕就算是岳飞去世,不久以后也会有汉人带兵北上推翻他们。但是因为金国有了“大一统”的概念,从此走上了和高句丽和渤海国完全不同的道路。
6.元
元统治时期不到百年,不认为是大一统王朝。成吉思汗肯定没有天子身份,成吉思汗是拥有四海的汗,只有陆地,没有天。但是忽必烈的大元帝国是有天子身份的,大哉乾元说的就是天的意思。
大哉乾元就有天的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元在明朝并没有消失,在北方一直有北元,就是因为是忽必烈的后代身份,所以一直保有天子身份。
7.明清
明的法统来自于百姓,农民扶持起来了朱元璋,属于典型的民间身份。需要注意的是,明并不追求土地一统,而是追求天下一统,所以明并没有灭了蒙古,而是希望蒙古称臣纳贡。所以有明一代,就算是打蒙古也没有灭族,而是希望称臣纳贡。
隆庆和议后明蒙关系和谐
清的土地上的人是高句丽、渤海、金的后人,但是在皇太极时代追求了大一统。所以皇太极取得北元大汗印后,继承了北元的天子身份。自此清朝开始强大,明清之争也从地方平叛变成了明清争正统。
皇太极的帝位正统源自于北元
寒言冰语在中国,大一统有几个特点:
1.最高身份。大一统的思想来源于春秋战国,那个时期没有皇帝。所以大一统时代最高身份是天子,而不是皇帝。
2.法统依据。大一统的来源一定合法。在中国法统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自上而下是儒道墨法尊崇的继承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自下而上是农家的农民,农民支持的人也有法理依据。
3.时间限制。若是只有暴力,那么他是很难实现大一统的,就算他统一天下,时间也会很短。
4.大一统的方式。在中国大一统的方式有几个:一统天下是;但是未能一统天下,也会以正统认证的方式选择正统王朝。
本质上,大一统是春秋时代天子概念的延伸,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传统。天子的概念是来源于天,是中国这片土地传承了超过6000年的概念。
西水坡大墓表明天下含义有6000年以上
一直以来,西方都有疑问:为什么欧洲没有强大帝国,而东方有。确实是,西方国家有罗马帝国,但是后来却在未出现罗马帝国,却有完整的宗教和教皇。但是无奈的是,在神的化身和天的化身竞争中,神从未取胜,但是天却取胜了。对于天,古代有句话: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今天特别明显能感觉到,西方更多认识是“不为桀亡”,中国则是“不为尧存”。
需要注意的是,伊斯兰教的信仰“真主”正好是在神和天之间的一种情况,伊斯兰教不拜偶像,非常像天。但是伊斯兰教也有安拉的称呼,又和西方宗教很像。
天下和大一统是一个时期的概念
其他网友回答:“大一统”思想是《公羊传》的发展,董仲舒从天地、阴阳等方面对《公羊传》中的“大一统”思想进行了提炼和升华,这一思想是封建王权合法性的主要依据。
历朝历代的政权在刚刚建立时,统治者都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说明政权的合法性,一般来讲,除了对历史事件进行某种价值倾向的叙事以外就是借助神话。董仲舒把儒家价值观念与“上天”结合起来形成了“君权神授”的理念,这为王权提供了合法性的理论依据。
董仲舒之所以提出这一思想理论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汉武帝时期虽然并非汉朝的建朝初期,但此时的大汉王朝也并不安稳。汉高祖刘邦在建朝以后,为了使新生政权得到长久稳定的发展,他选择依靠血缘宗亲来维护分封制,不过,长久的休养生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诸侯的势力不断壮大,经济的壮大使他们的政治野心不断膨胀。
到了汉武帝时,诸侯割据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中央集权统治。在经济上,地主阶级大肆兼并土地,使很多农民,成为了奴隶。一些不法商人为了谋取暴利 垄断了盐铁行业,这对于国家财政的收入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在军事上,北方的匈奴势力严重威胁着大汉王朝的统治,南方百越也并不安稳。
一、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的政治原因(一)分封制弊端暴露
在西汉建朝初期,为了尽快恢复战后经济,统治者采取了道家“清净无为”的执政思想。经过多朝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在这一经济背景下,汉朝统治者的统治地位已经十分稳固,但是此时产生了新的阶级矛盾。这一阶级矛盾是“黄老学说”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汉朝初年,为了维护刘氏家族的统治,汉高祖将同姓血亲封为诸侯王派他们驻守地方。但是这为之后汉景帝时期所出现的“七国之乱”埋下了祸根。封建王朝的稳定发展和统治者推行儒家思想中的封建礼教秩序有着很大的关系。东周时,这种宗教礼仪制度被破坏诸侯争霸天子的地位渐渐衰落。这种威胁统治的战争不仅发生在贵族大臣之间,还会发生在宗氏血缘之间。
“七国之乱”后,没有了能够威胁中央统治的地方诸侯,中央集权统治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但这也使统治者看出“黄老学说”是无法做到维护封建王朝的长久统治的。
(二)匈奴威胁汉王朝统治
匈奴可以说是唯一威胁到大汉王朝统治的外在威胁了,在汉武帝之前大汉的历任皇帝在处理匈奴问题时,往往会都选择和亲。这是因为在汉朝初年,中原地区经过了连年的混战,国力根本没有办法支撑大汉与匈奴进行战争。和亲除了要把公主嫁到匈奴以外,还要带去大量的陪葬品,这对大汉王朝来说是很大的支出。
更重要的是,即使已经和亲匈奴依然没有放弃对我国边境地区的烧杀抢掠。汉武帝时期,经过“文景之治”的大汉朝国力已经大大增强,足以支撑大汉王朝讨伐匈奴。历来统治者在发动战争时都会通过各种方式将出兵合法化。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恰好可以为这次战争奠定思想基础。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在政治层面代表着国家领土的统一以及国家政权的统一。
二、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的经济原因在“文景之治”后,国家经济实力十分雄厚,当时粮食连年丰收,无论是国家的国库,还是地方政府的官库都十分丰盈,很多粮食到最后都变质了。
这种经济繁荣背后也蕴含着危机,随着土地兼并的发展,很多平民百姓失去了土地,那些获得土地的富商大贾以及朝廷大臣随着经济实力的壮大日渐腐化,他们垄断了社会中盐铁的经营,这严重制约了国家财政收入。“大一统”思想的提出,强调了中央政府的价值,为之后“盐铁官营”的推行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的文化原因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形成,离不开西汉之前所形成的各种思想。这一思想继承了道家的“黄老思想”。“天人感应”最早出现在贾谊《明诚》中,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丰富发展起来的。同时这种思想是对墨家“明鬼”、“天志”的一种批判的吸纳,可以说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是汉朝初年以来所有执政思想的一种融合汇集。
在西汉初年,儒家思想是得到了上层统治者的接受,汉高祖时曾将大儒叔孙通任命为太子太傅,汉文帝又下诏将贾谊封为博士,同时又提出“改正朔,易服色”等一系列儒家思想所推崇的礼仪制度。到了汉景帝时期,虽然朝堂上有很多儒家博士官以待君主不时询问参考,但是依然没有改变“不任儒者”的政策。在这种环境下,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提出,既满足了统治者执政的需求,又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一)提高民智,教化民性
早在先秦时期,各家代表人物对“人性”都有着不同的理解。董仲舒在吸收春秋战国时期各家思想的基础上将“人性”分为了三种,分别是“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他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强调教化对人性的引导作用。于是董仲舒制定出了一套平民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守的伦理纲常和行为准则。
董仲舒的这种思想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教化使董仲舒所制定的纲常准则在社会中传播开来,对人性进行了引导,这有助于社会的安稳。将儒家思想在整个社会中进行推广,可以让平民百姓受到礼仪制度的影响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 。通过教化推行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使“大一统”观念真正的植根于平民百姓的心理,成为了真正的民族文化。
(二)推动儒学的世俗化建设
在孔子去世以后,整个儒学系统有了很大的分化,比如说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等。这种分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儒家学说的世俗化普及。董仲舒在这一基础上,将儒家思想与实际相结合,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道统和政权的统一。
董仲舒将“黄老学说”,墨家学说与儒家思想进行改造融合,提出了“天人感应”,又依据“阴阳五行”确立了“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这些思想为汉朝的通知进行了合法性的解释。董仲舒的这种做法为东周以后就被破坏的伦理思想进行了弥补修正,有助于维护正常的统治秩序。
在道统上上董仲舒吸取了秦朝严刑峻法的教训,同时也看到了法家思想的价值。于是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在吸取法家思想的同时,又强调德行的重要作用。这在营造稳定社会秩序的同时,又对统治者的行为进行了约束。这对于整个封建社会的平稳运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结:董仲舒 “大一统”思想,将儒家思想中的封建礼仪秩序上升到了“上天”的层次,这为封建王权的统治提供了合理的价值依据,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儒学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兼容精神,赋予了儒家思想体系极高的政治、思想地位。
其他网友回答:因为只有大一统,皇权才会集中,皇帝才可以真正独掌大权,董仲舒等寒门士子才有出头之日。
在汉初,汉高祖和诸侯王之间缺乏严格的君臣关系,他们实际更类似于合伙人的合作伙伴关系。汉高祖登基为帝是因为“功最高,德最厚”,被诸侯拥戴为天子。君臣尊卑的等级观念体现得并不明显。而列侯在侯国内的权力几乎可以比照天子,犹如国中之国。吕后崩逝后,绛侯周勃、曲逆侯陈平剪除诸吕之后废黜少帝,拥立新君。其权势之大甚至已经超越了天子,绝非人臣之礼。所以,从客观的角度分析,汉初的军功贵族实际上是与天子共治天下。天子治理下辖的中央地区,诸侯王、列侯管理自己的封邑。本质上是一种分权的思想,还遗存着周代分封的核心理念。而儒家则将求“三纲五常”,“君为臣纲”。君臣尊卑分明,犹如天地云泥之别,这条红线是任何人也无法逾越的。儒家尊崇君权的核心思想也是其延绵千年而不断的理论根基。君王为了得到真正的大权、实权,自然要重用白衣儒生、寒门贵子,用他们来取代军功贵族。再通过酎金失侯等一系列事件,从根本上削减贵族的势力,力求达到“朕即天下”的大国气象。
同时,当时的国家已经难以负担分权制之下的国家运转,大量的世袭王侯对于财政的压力很大,政令也无法有效的在地方诸侯国之中得到执行。因此,董仲舒等人提出大一统的理论,实际上既助长了君主的权力,也缓解了国家的财政,所以才会被汉武帝采纳。
其他网友回答:如果一个人经历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那么他会如何去看待思想的传播,或许会用多角度,或许希望用统一的方式来解决,而董仲舒选择的是后者,原因呢?
董仲舒,西汉哲学家,一生经历三朝,看过了西汉最辉煌的时期,而也正是他提出的大一统理论哲学,侧面成就了汉朝前期的辉煌。那我们来看看为啥他会提出一统的原因: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提出一统的时间,是汉武帝时期,这个时期大家都非常之熟,这时候的汉朝已经不是高祖立国初,经过前两朝的基础,这时的汉朝已经步入正轨而且飞速前进,那么作为一个朝代的精神指引,那必须是一套有效于帝国统治的思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虽好,但不利于一个统一王朝,所以需要整合一套实际的思想体系,那必须是儒学。而且这时候的汉武帝,是一个渴望名垂千古、建功立业的千古帝皇,所以他极力支持董仲舒,这是董仲舒提出一统的重要原因。
其次,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一定是儒学,而不是道家、法家、墨家等大学派。道家崇尚自然,讲求个人身心愉悦;法家讲究刑法,过于严苛;墨家讲究兼爱非攻。这些主张都不利于帝国的统治,西汉王朝需要一套确立君权又不过于严苛的理论,儒学就符合。董仲舒的儒学不等同于孔子的儒家文化,董仲舒的儒学是结合了道家、法家、儒家、阴阳家等多个学派而推出的,它强调君权神授,讲求天人感应,强调三纲五常,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都结合在一起,这使得这一套理论成为汉武帝需要的统治理论,所以它成为汉朝乃至整个封建时代的官方哲学。
所以做学问能响应社会需要,能扣住帝王心弦,这是董仲舒能提出统一思想,能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我是颜小二,我来回答。
这里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指的是“大一统”的政治理论,至于提出“大一统”的原因当属多方面的:
首先,汉朝初期采用黄老道家思想,而这一思想到了国力相对强盛的汉武帝时期,便不那么受用了,需要新的思想来巩固汉武帝的政权。
其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存在一些比较棘手的矛盾,比较突出的就是农民反地主的斗争,还有一部分是地方豪强反对中央政权的斗争。这个时候,急需实现思想的大一统,来缓和这些矛盾。
最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统一思想的举措,为何独独选择儒家,而不选择法家或者别的学派?除了上述两个原因外,他还参考了秦朝失败的经验,得出“独尊儒术”的结论。
1、提出大一统原因之一:汉初黄老之术不适合国力强盛的汉武帝时期汉朝建立初期,民生凋敝,汉朝初期的历代君王们,有很长一段时间确实在采用黄老之术,以修生养息,韬光养晦的姿态恢复民生。
毕竟经历了春秋战国的大战乱,又在秦朝的苛政下艰苦生活,直到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以后,百姓才得以稍微缓上一口气。汉朝初期面对的主要矛盾,就是解决吃饭问题,即重建被战火毁坏的家园,恢复民生。
所以,汉朝初期的统治者们,大多以清静无为的姿态,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任百姓相对自由地发展,在税收等各方面的管制上,可以说是比较松的。经过汉初各位君主的努力,到了汉武帝这一时期,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汉武帝时期的大汉王朝可以说是相对强盛了,百姓比较富足,这个时候,黄老道家的清静无为就不太合适了。
在吃不饱的时候,人们会集中精力解决吃饭问题,当吃饱肚子已经不再是问题的时候,别的需求就来了,比如说对荣誉、权利的渴求等等。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秩序和制度,朝廷依旧“清静无为”,那么便离“天下大乱”的日子不远了。
所以,不管汉武帝愿意不愿意,当国家比较强大,百姓面对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吃饱饭问题,而是类似对名利追求的精神需要时,清静无为的“黄老道家”就不能作为治国思想。而为了让大家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下适当追求并满足个人在精神上的需求,就需要通过统一思想的方式,维系一个稳定的秩序,以此确保社会稳定运行。
所以,董仲舒提出“大一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汉初的黄老之术不适合国力强盛的汉武帝时期。
2、原因之二:需要统一思想来缓和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阶级矛盾随着人们的生活渐渐富足,社会中也会出现各式各样的矛盾,汉武帝时期,掌权者们面对的社会矛盾主要有两个:首先,是农民为了利益与地主之间的斗争;其次,则是地方豪强为了名利反对中央政权。
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类斗争?其实原因并不难分析。
朝廷清静无为,对谁最有利?朝廷?百姓?相较之下,获利更大的,大抵是介于朝廷和百姓之间的大地主,或者说地方豪强。
因为朝廷管控较松,对下,他们有更大的空间压榨百姓,对上,他们也有更大余地发展自己的势力,以至于到了汉武帝时期,甚至还能反对中央政权。
所以,董仲舒审时度势,便以“大一统”来达到提高君权、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一方面以此来打压地主或者说地方豪强,另一方面也能一定程度上安抚和管制百姓,继而能很大程度上缓和当时社会中出现的主要矛盾。而事实上,董仲舒的“大一统”确实比较奏效。
3、为何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提倡独尊儒术呢?最后,我们来议论一下,为何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会提倡独尊儒术。要说在当时和儒家思想比较有竞争力的,应当是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了。
而汉朝初期,汉朝统治者们大抵采用了黄老道家思想,到了汉武帝时期,黄老道家明显不适合“烟火气十足”的民间治理。某种程度来说,董仲舒当时要解决的问题,大抵就是不合时宜的“清静无为”下引发的一些社会矛盾,道家思想比黄老之术更加贴近“自然”,“无为”意味十足,用作个人修身养性还好,作为治国思想,就稍显“消极”了。
首先,道家思想的“节奏太慢”,不太适合富裕国家高节奏发展的生活实际;其次,道家思想相对来说确实更“晦涩”,形而上的意味比较浓郁。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道家”思想不好,只是百姓学了,未必能明白其几分真意,并且还容易钻牛角尖,将“无为”内含的“适当而为”之意理解成字面含义的消极不作为,这对社会发展来说,肯定是不好的。所以,道家思想没有被董仲舒选中,也属意料之中。
我们再来看看法家思想。秦王朝强大如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壮举无人能及,最后秦王朝维系的时间并不长。它太过强大,而覆灭得又太过迅速,这样大的反差,不免惹人深思,董仲舒对于这一点自然是看在眼里的。
董仲舒反思秦王朝的覆灭,他认为类似申不害、商鞅、韩非等这些法家思想家,他们的主张太激进,刑罚苛重,并洞悉到过重的徭役和赋税会造成尖锐的阶级矛盾,在贫富差距巨大的情况下,百姓会为了生存而揭竿而起。
由此,董仲舒看出,过度重法肯定不行,并进一步提出政治当“德化为本”,要做到“任德不任刑”。而从此处董仲舒强调“德”来看,他就有强调儒家德治的意思。
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德”为主导,强调上下尊卑秩序,十分维护“礼”。而一个社会要良好发展,肯定需要“德”。同时,汉武帝时期所面对的社会矛盾,从大轮廓来看,大抵是以为下者不服从为上者“管制”为主要表现形式,而儒家强调尊卑有序的“正名”思想也正好可以经过转化后,成为维护统治者权威的工具。
于是,董仲舒一定程度上融合法家思想,提出“宽猛相济”、“威惠并施”的政策,继而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儒的温和,缓和法的锋芒,又以法的锐利,巩固君的权利,经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确实对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当然,积极作用是有的,消极作用也是有的,还请大家客观看待,篇幅有限,这里就不去具体发挥其积极和消极作用了。
4、小总结最后简单来个小总结吧,董仲舒的大一统,提倡独尊儒术,一方面是汉初的黄老之术到了汉武帝时期,已经不再适用,并且也无法解决,甚至对于农民反抗地主、地方豪强反抗朝廷这些个斗争起到了促进作用。所以,在盛世中让为下者“守规矩”就是董仲舒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了,而汉初,黄老之术主要解决的是为下者的“吃饭问题”,国情不一样了。
另一方面,要让为下者守规矩,就要想方设法抬高为上者的“权威”,儒家思想一开始就有维护尊卑秩序的鲜明特色。而且儒家更加重视“德”,要知道,后天教化对人的“约束”,可比严刑峻法更加“稳固”。所以,重“德”且维护为上者权威的儒家思想更合适作为社会主流思想。
当然,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不能直接生搬硬套作为汉武帝时期的主流思想,毕竟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更加重德,而秦朝的兴起也让董仲舒等人了解到“法”的重要性,所以董仲舒将儒家思想做了一定程度的改造,以儒的重德,缓和了法的锋芒,一方面加强了对百姓的教化作用,另一方面也实实在在地巩固了中央集权,拔高了君主的权威。
图片来自网络,喜欢请点赞关注哦。
其他网友回答:首先,大一统思想不是董仲舒提出来的,而是继承前人的大一统思想。大一统政治思想,最早是在三皇逐渐统一泰东(泰洲~亚欧大陆及附近岛屿~最东地区,对应泰洲最西的泰西)各文族而逐渐形成的天下一统政治思想传统,由此发展成为荀况、韩非师徒的天下统一理论。实际上,董仲舒最初是专研荀子学术~荀学(通学)的,自然继承了荀子的大一统思想理论。而这种思想理论正好符合汉武帝对外实行武霸以灭匈奴收南越而重新统一天下的政策(对内也是独尊儒术摆出百家),同汉武帝一拍即合。
<2>董仲舒的儒家思想,是为了迎合当时皇帝的意思,为加强皇帝的权力而创立的!
他提出来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就是为了树立皇权的威信!皇帝就是至高无上的,是老天挑选的。所以无论皇帝有什么过错,会有老天降下惩罚,而不能被其他人推翻!
“大一统”的思想也来源于此,当时刚刚发生了七国之乱,皇权统治受到了巨大的威胁,而董仲舒根据《公羊春秋》中的学说,提出了“大一统”的思想!主张无论国家的领土臣民,还是思想,都应该遵循“大一统”,继而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正是因为他的“大一统”对皇帝权威的神话和巩固!所以受到了汉武帝的青睐!
其他网友回答:首先,大一统思想不是董仲舒提出来的,而是继承前人的大一统思想。大一统政治思想,最早是在三皇逐渐统一泰东(泰洲~亚欧大陆及附近岛屿~最东地区,对应泰洲最西的泰西)各文族而逐渐形成的天下一统政治思想传统,由此成为荀况、韩非师徒的天下统一理论。实际上,董仲舒最初是专研荀子学术~荀学(通学)的,自然继承了荀子的大一统思想理论。而这种思想理论正好符合汉武帝对外实行武霸以灭匈奴瘦南越而重新统一天下的政策(对内也是独尊儒术摆出百家),同汉武帝一拍即合
其他网友回答: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把儒家思想放在至尊地位,并且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倡导建立一个疆域、文化、制度等全方位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此后,“大一统”的思想深入人心,延续两千多年,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思想,所要强调的是“统一”的理念,涉及社会、文化、制度等方方面面。
“大一统”的内涵不断演化,从一个哲学概念,引申为王朝治理的合法性,再将外延逐步扩大社会治理的操作层面,包括社会、文化、思想等方方面面,强调整体性、统一性。
“大一统”所要表达的,是自下而上的形式,向最高的“一统”看齐。
对于董仲舒多是批判他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观点,扼杀了战国以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但是他的“大一统”及限制君权理论有积极意义。为了追求国家安定、社会发展,董仲舒从促使政治进步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大一统理论。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其“大一统”理论来源于《春秋》。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在汉代以前,所有的君王都从祖先那里继承君位,而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君临天下后就需要新的理论支撑,不受命于祖,董仲舒提出君王受命于天。据此,他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学说为人处世标准确定“三纲五常”,提倡孝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标准。这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这些学说在汉代史学观念更新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为中华民族的持续统一,国土相对稳定,文化传承有序,历史文明永存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他网友回答: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是为当时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色,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建成新的思想体系。董仲舒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以“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宣称:帝王授命于天,是秉承天意统治天下的,因此成为“天子”。按照这个说法,帝王自然就具有绝对的统治权威,这是汉武帝最需要的精神武器。董仲舒从天人关系出发,又根据“阳尊阴卑”的思想,建立一套“三纲”“五常”的伦理学。董仲舒建议统一学术,统一思想,直截了当地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为维护封建统治帝王的绝对统治服务。
上一篇:为什么老子推崇无知无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