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当今世界唯一存在的象形文字”,这个说法不够准确。
现在已经识读的1500个左右甲骨文里,即包含了约32%左右的形声字。形声字,既表形又注声,是形音义的三者结合,显然不能称为是象形文字了。
关于汉字,国外有一种说法可以参考,叫“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图形符号文字系统”。
不过请注意,这种表述,只是针对汉字的直观形象,而且是与拼音文字相比较而言的。
国内,现在有一个流行定义,认为,“汉字是一种表意注音的音节文字”,即每一个汉字,代表着语言中的一个音节。
这个定义,滥觞于被称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的赵元任先生。他最初使用的,是“语素”一词。所谓“语素”,就是语言中构成一个词的词素,词素不一定就是词。
说汉语是音节文字,亦即说,每一个汉字,都对应着汉语中每一个词中的一个音节,但并不一定就是这个词。
尽管国内的这个定义,前面有“表意注音”的定语,但好像仍然并不很全面。
不妨把前面说到的国外对汉字那个说法也纳入进来,就是如下的表述——
汉字,是一种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表意注音的笔画图形符号音节文字系统。
这种表述,包含了以下含义——
第一,汉字,是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同源文字。世界上其他的“原生文字”文字也是象形文字,比如古埃及的文字,但后来都消亡了。
第二,汉字,在象形文字基础上,形成了形音义相结合的“表意注音”特点,这是由汉字的笔画图形符号结构体现的。拼音文字也具有“表意注音”的功能,比如,“book”,既表示了“书”的含义,也可拼读出读音,不过,所有拼音文字,都不是通笔画图形符号结构体现其音义的。
第三,汉字,是音节文字。而大多数拼音文字,是音位文字。这是从文字与语言的相互关系角度而言的。汉字,对应的,是语言中最小的单位——音节,或叫语素,可能不是一个“词”而只是发音单位;而拼音文字,一个“文字词”,或叫“形体词”,对应的,是语言中的次小单位——语法单位。拼音文字一个词中的一个字母,往往不能对应语素,很多是在拼读中不发音的。拼音文字中也有一些复杂情况,就不多说了。
多说几句汉字的象形问题。
东汉的许慎,是个古文经学大家,为了和今文经学,就是以汉隶抄写记录儒家经传的学派论证,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殚精竭虑研究秦以前的古文字,主要是小篆和古文、籀文——古文,是经传中的古文字;籀文是小篆之前的秦篆。他写了一本书,就是《说文解字》。
许慎也有很著名的经学著作,但基本失传了。“无心插柳柳成荫”,反而是这部《说文解字》,历久弥新、流传至今、影响深远。
《说文》,收录了一0五一六个篆体字,应该是几乎穷尽了东汉能够搜罗到的古汉字,许多还附有古文、籀文。
许慎不仅仅是编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也不仅仅是在这部字典中包含了大量的古代政治、经历、文化、天文、地理、医学等等宝贵知识,他还在《说文》里,第一次系统总结和提出了汉字发展的理论。
在这方面,许慎的《说文解字.叙》里,有一段很重要的话。他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
这段话的的大意,第一,“文”和“字”,是汉字发展的两个阶段;第二,文字,是书写记录语言的工具。
请注意,“文”,叫“依类象形”,是汉字的象形阶段——以图画符号为主;“字”,叫“形声相益”,是汉字的发展阶段——以标音符号为主。
现在,已经发现的秦代的《仓颉》《博学》《爰历》等识字课本,一共载有3300余字;但到了清代的《康熙字典》,就增加到47000多字了。
实际上,现在的常用字,一般也就3500个左右,最多不会超过7000个字——所以,《常用字表》是3500个字;《通用字表》是7000个字,这是经过反复统计总结归纳出来的。
不论是康熙字典还是现在的《通用字表》,里面“形声相益”的形声字,都超过90%。
所以,说汉字是“象形字”,这样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还要说到的是,不管是简化汉字还是不简化的繁体汉字,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分水岭”——这就是“隶变”。
所谓“隶变”,是说汉字从通常使用小篆发展到使用隶书这个过程。
隶书,秦代已有,称为“秦隶”;彻底改变,是为“汉隶”。
因此,“隶变”的完成,在汉代。
“隶变”,把小篆圆转不断的线条,便成了“点、横、竖、撇、捺”等笔画。
“隶变”,还改造了偏旁,混同了小篆中形体不同的构件,同时,也分化了小篆中形体相同的构件。
通过以上的变化,汉字有繁趋简,彻底失去了象形色彩,变成了纯粹符号性质的文字。
这个时候,即便原来是象形字,也符号化了。
这就是前面关于汉字定义中所说的“笔画图形符号音节文字”。
这样来看,现在所看到的一切现代汉字,不管是简化过的还是仍然为繁体的,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象形文字了。
其他网友回答:中文不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是形而下的是平面二维思维。
中文是范式文字。范式文字是形而上的是立体多维思维。范式之象形是象宪象之形。宪象即典范式样。所以象形只是六书之一。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书是范式的六种模板。
范式文字注重的是对于变化事物的逻辑导向。比如阴阳五行所讲述的是认识事物变化中的依凭参照。有了阴阳五行的概念犹如认识了数。自然界是不存在数这个物质的。但人类有了数的概念后就对物体有了具体的认识。阴阳五行对于变化犹数之对于物,从此有了量化的具体认识。这种思维对于平面二维思维来说犹如在讲天书。阴阳五行不是物质,怎么又对应物质。所以中医在西医眼里犹如巫术。怎么也看不懂。二维科学怎么认识得了三维科学呢?
中文是范式文字,不是象形文字。所以简体字还是象形文字吗这个所提问题不成立。
从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简体字所显示的都是范式。只要保持范式的相通。那么不论怎么变都能有一个确定的相同表达。也就可以一脉相承。从古到今都能解读。
比如“从”字甲骨文就写作双人为从。
只因反从为比。
甲骨文的从与比易搞错。所以增笔画变從字。不论或行或止人皆跟随于人是從字之范式。人跟随于人是从字之范式。两个表达是一样的。现代人很少用篆书,所以用从字根本没有问题。
再比如种、種、穜
“种”从禾、从中。阳气动跃触地而出结穗而垂者是禾字之范式。种子生根发芽上下通指向于种子外壳以内是中字之范式。禾、中两范式叠加。禾之生根发芽幼苗为“种”字之范式。
“種”从禾、从重。阳气动跃触地而出结穗而垂者是禾字之范式。阳气动而物怀妊欲萌是重字之范式。禾、重两范式叠加。禾阳气动而怀妊欲萌者是種字之范式。
穜:从禾、从童。阳气动跃触地而出结穗而垂者是禾字之范式。阳气动而物怀妊干上初萌是童之范式。禾、童两范式叠加。禾阳气动而物怀妊干上初萌是穜之范式。
种、種、穜三个范式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只是观察角度不同。
现在统一规划简化为“种”。并不妨碍我们对种的理解。
古人不用“种”这个字,是因为不是随便什么种子都能结穗有收获的。只有重的种子才能结穗有好的收获。所以特别将“种”变音读作“chóng ㄔㄨㄥˊ”以示区别。不作种子的解释,而只解释为弱苗。现在选种已经有科学的方法,根本不必以种子的轻重来选种。所以“種、穜”简化为“种”完全没有问题。不必再忌讳轻的“种”子。所以也就可以将读音恢复正常。
再比如“万”,数字“万”本身就写作“万”。
但因数字庞大,万一出错是要出人命的,这个数字如毒虫。
因为“万”字笔画太少容易被篡改,出了问题就如被毒虫咬了一样。所以在账册中皆画毒虫“萬”来替代数字“万”。在甲骨文时“万”与“萬”就同时存在。“萬”简化为“万”,这种简化是一种回归。
其他网友回答:汉字产生于易经,最早造字的是伏羲氏。汉字出现是以自然现象为根据造字,自然现象的内涵是造字的条件。除了自然现象又出现了根据事物形状造字,简体字还是象形文字,只是简化的字。中国字主要是其内涵本义,已经不在于字形。所以说,简化字的存在不会削弱中国文化内涵。
说汉字是象形文字,是中了西方所谓文字发展歪论的毒。所谓汉字是象形文字,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为什么呢?因为今天的汉字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今天的汉字是笔画文字!跟西方的字母文字一样,都是人类文字的高级阶段,从根本上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中华民族以汉字为文化基因,这是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不曾中断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西方最忌惮、最恐惧的力量,西方为了从根本上摧毁中国人的自信心,在去汉字化方面可谓用心良苦,西方去汉字化是从根本上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举措,西方去汉字化出了三大招,一,炮制汉字落后理论,二,技术误导,去声调,点捺不分,三,文化侵略。应该说,西方三大招是很成功的,因为西方抓住了中国人一个最大弱点,缺乏理性思维,缺乏追求坚持真理的勇气,随大流,人云亦云,所以,如果从理性思维角度稍作分析,就不难识破西方险恶用心,西方去汉字化三大招也可以不攻自破。
一,汉字果真如西方所言落后吗?所谓权威的西方文字发展理论告诉我们,文字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图画——象形文字——拼音文字,把西方的拼音文字定为文字发展的最高阶段,如此一来,咱们的汉字落后论就顺理成章了,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
人类文字发展有一条主线,图画——象形文字,这是客观的,但是,象形文字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重大分支,一个分支是楔形文字和闪米特文字,发展出了字母,然后字母构成了当今人类社会占主流的字母文字,另一个分支是咱们的汉字,经过甲金篆隶行草楷的演变,最后发展出了笔画,然后笔画构成了咱们今天的成熟的汉字,也就是说,咱们今天的汉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咱们今天的汉字已经不是象形文字了,而是笔画文字!如果谁说咱今天的汉字还是象形文字,是睁着眼睛说瞎话,来自美国的所谓汉字叔叔在费心地告诉我们,从象形的角度去学习汉字,不是南辕北辙吗?!
结论来了,第一,今天的汉字是笔画文字,第二,笔画文字和字母文字都是人类文字发展的高级阶段,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支,他们根本上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在人类文字发展史上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二,西方去汉字化最成功的技术手段是两个,一个是T9输入法,当年这个T9输入法可是狠狠赚了咱们一笔钱,咱们每买一台手机,要给美国人交30元的T9专利使用费,一年十多亿,一交就是十多年啊,咱们自己的文字,自己买的手机,用的人家的输入法,给人家大把银子,憋气啊,这还是表象,本质上,T9就是去汉字化的战略武器,这一点根本无人识别,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我们走进课堂的第一天,老师就告诉我们,咱们的汉字有六个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折,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回头你再去看看现在的输入法,基本笔画是几个?五个,横竖撇捺折,点到哪里去了?跟捺合并了,久而久之,咱们自己连咱们汉字是几个笔画都搞不清楚了,不能不说,今天的汉字危机,T9功不可没啊,咱们中了人家的套不打紧,还把它拿来当解药,于是有了今天的汉字笔画国家标准,居然就是照搬T9,能不说T9不牛吗?至于咱汉字的声调,微软输入法也是强行阉割掉了,为什么,因为字母文字没有声调,那你们汉字也去声调好了,只是咱们的汉字,去了声调,还是汉字吗?
结论来了,第一,咱汉字是笔画文字,有6个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折,构成了万千汉字,就跟26个字母构成英语单词一样,一个不能少,咱汉字有声调,阴阳上去轻,缺了也不行,缺了就找不着调了,第二,全球第一款汉字学习专用输入法——汉字先生,汉字先生在笔画编码上,严格将点和捺分开编码,用点横竖撇捺折六个基本笔画的名称的声母第一个字母对应表示该笔画,例如:D=点,H=横,S=竖,P=撇,N=捺,Z=折,这样做的好处,一是方便打笔画,二是更精准,三是完全符合汉字思维和汉字常识,汉字先生在声调编码上,用xvq三个字母表示声调,一调不变,轻声双写,例如:妈ma,麻max,马mav,骂maq,吗maa,从而用了三个字母,就将5个声调准确区分开来了,这样做的好处,一是方便打声调,二是更精准,姚明不会打成要命,所以,要想学好标准的汉字,只能用汉字先生,因为它是目前唯一能够打声调,点和捺完全分开编码的输入法。还有一点,不会象当年的T9,需要花钱,为了彻底打败西方去汉字化阴谋,汉字先生永久免费。
其他网友回答:肯定是。
不管简体字还是繁体字,都是汉字,只要是汉字,而不是拼音文字,就是象形字。
至于你要说“正宗”的象形字,那就只要回到甲骨文时代了。
汉字的简化从古到今,一直在进行,从未间断,你不能说简化后的汉字就不正宗了。
一、简体字并不是建国后才有的。
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
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简化字,在这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如“营”、“寿”、“尽”、“敌”、“继”、“烛”、“壮”、“齐”、“渊”、“娄”、“顾”、“献”、“变”、“灯”、“坟”、“驴”,等等。
宋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简体字由碑刻和手写转到雕版印刷的书籍上,从而扩大了简体字的流行范围,数量大大增多。根据《宋元以来俗字谱》,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的简体字多达6240个,合为繁体字共1604个,平均每个繁体字有3.9个不同的简化字,与今天使用的简体字完全相同的有:“实”、“宝”、“听”、“万”、“礼”、“旧”、“与”、“庄”、“梦”、“虽”、“医”、“阳”、“凤”、“声”、“义”、“乱”、“台”、“党”、“归”、“办”、“辞”、“断”、“罗”、“会”、“怜”、“怀”等等共达330多个。
二、为什么要简化?理由很简单,繁体字太“繁”、太“烦”了。
举些例子:
1.干:有两个繁体字:乾、幹。“干粮”“干脆”“干燥”用“乾”;“干部”“躯干”“树干”用“幹”;但是,“干涉”“大动干戈”“天干地支”却只能用“干”。你说烦不烦?
2.历:有两个繁体字:歴、暦。“经历”“历代”“历史”用“歴”,而“日历”“历法”却用“暦”。你说烦不烦?
3.台:有三个繁体字:臺、檯、颱。“讲台”“台鉴”“兄台”用“台”;“舞台”用“臺”;“写字台”用“檯”;“台风”用“颱”。你说烦不烦?你猜“台式电脑”“台湾”分别是哪个台?
4.你觉得这些好记是吧?来几个狠的,你猜猜简体字是什么字:“花壇”“罎罎罐罐”“污衊”“鹹菜”“纔下眉头”。能猜到是吧?会写吗?不费事吗?
看看建国前我们的文盲率,看看现在的文盲率,再看看印度的文盲率,我想为什么要推行简体字,是不言而喻的。
三、所以,为什么一定要恢复繁体字呢?书法上用用、特殊场所用用,足矣。
找到《兰亭序》中的简体字了吗?
其他网友回答:今天世界上,221个国家和组织,使用象形文字的仅剩中国文化系的东亚,其他各国使用的全是拼音文字。
这很容易给我们造成一个重大误解,让我们以为拼音文字才是文字的发展方向。因此,上个世纪的新文化运动,一直有不少学着强调应该放弃汉字,改用拼音文字。
事实上,人类最早出现的所有文字,都是象形文字,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都是如此,拼音文字是中世纪才出现的文字。
从1899年王懿文发现甲骨文到现在,国家共发现甲骨片多达十万片,总结甲骨文字4500多字,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文字,只是其中1200多字演化而来的,所以汉字还是属于象形文字。
为什么另外另外3200甲骨文字被废除了。是因为文字和语言是两个变种。亚里士多德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符号,文字是语言的符号。
其他网友回答:间化汉字是形象文字的根,只要根不断后人就能传承和探索!!!
其他网友回答:汉字起源至少有六书 汉字不都是来自甲骨文 还有金文 还有少数民族古体 是多种古文字的融合 汉字不是仓颉或哪个皇帝造的 文字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造的 不是文人墨客在办公室造的 而且造一个字可能需要人的一生 或者更长时间 而且造字的人开始是无意识造字的
一 、二、 三
一百万年前,
我的老祖先,
领着十兄弟打鱼在渭河边。
你一条,我一条,兄弟分鱼在河滩上划着线。
一条鱼,划条线,一、二、三,一、二、三…。
风风雨雨天天乐颠颠。
分条鱼就划条线。
日日月月,月月年年。
祖先吃了鱼,风雨抹平了线。
可叹我那老祖先,他永远不知道,
他划了一辈子一、二、三,已永留在人间。使用英文、法文的人们管他们自己英法文叫什么文字?他们称Alphabetic writing。可是在我们中国,一直将英文、法文称拼音文字。Alpha是希腊字母的第一个字母,beta 希腊第二个字母,Alpha Go的中Go是围棋,Alpha Go相当围棋机器人第一人。Alphabetic即 ABC, writing即文字。Alphabetic writing即ABC文字或字母文字。
我们和他们的区别是 字母文字学习语言 我们中华民族将开设语文 语即他们字母文字的语言 文 他们一直都没有过 字母文字几乎就是记录他们语言的声音 而我们汉字 还有文字
其他网友回答:中文书写系统里里只有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算是象形文字(pictogram),即文字表示图像。而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只有极少部分如人、日、木这些相当原始而且简单的概念还是象形,其余的或表音,或表意,或形声,或假借等等,早已不是象形文字。
本来说到这里就完了,可是考虑到现在有‘某些’同志出于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很推崇繁体字,所以有必要再这里给大家简单说一下简体字是怎么来的。
说简体字来历之前大家要明白一件事情---简化汉字由来已久, 汉字从最原始的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汉字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简繁互补是中国文字的演变规律。
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行书和草书又是隶书的简化,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东汉后期出现楷书,从此字体稳定下来,汉字形体是汉朝定型的,一直用到今天,所以我们的文字才称之为"汉字"。
为什么要有简体字?只有一个原因,要提升全民的识字率。下面这句话大家可能更难以置信---近代汉字简化运动,源于太平天国。没想到吧?
在太平天国玉玺及官方文件都书写简体。经非正式统计,太平天国总共使用一百多个简体字,其中80%为后来采用(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第38页)。太平天国最有名的简化字是「国」(王是玉的本字,国内少一点,字体左右对称,寓意太平。太平军打到哪里,国字就用到哪里),不过太平天国灭亡后,文字简化运动也停止。太平天国是东亚第一个进行系统性汉字简化的政权,甚至影响到后来的民国以及新中国的汉字简化运动。
然后就是我们都知道的五四运动了,白话文什么的。电影里面都演过了,我就不再复述了。
当然简体字的阻碍还是很大的,1936年2月5日,由于当时的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强烈反对,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训令"简体字应暂缓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被收回。
不过当时战乱不止,所以很多事情大家都懂得。
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群众曾经创造了许多简笔字,这些新造字被称为"解放字",如团、队、护、忧、极、沟、历、艺、钥、乡、宪、习、灭、吨、丛等。
1950年7月,吴玉章在全国文字改革协会干部会议上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直到此时,简体字的研究和选定工作才真正开始。
1952年,蒋介石在国民党宣传汇报会上再次提出简化汉字。他说:"我们的汉字笔画太多,士兵教育困难,学生学习难度也太大。民国二十四年,我们在政治委员会上通过了一个汉字简化方案,因戴无仇(戴季陶)的激烈反对而未施行,很遗憾。没有想到,只过十几年,他就不在了,我觉得汉字还是应做适度的简化。"
很快,台湾成立"简体字研究委员会"。时任"考试院副院长"的罗家伦盛赞"总裁此举极其英明",并公开说"中国文字必须保存,但要保存中国文字,则必须简化它,使民众便于学习和运用"。廖维藩、胡秋原等106名"立法委员"对罗家伦的言论极为不满,提交议案:"为制止毁灭中国文字,破坏中国文化,危及国家命脉,特提议设立文字制定程序法……"学者潘重规更激烈地表示,"文字是民族文化的血脉,是千万世人的公共遗产,不容一世代一部分人专横独断。"随即引发了一场汉字繁简之争。其间,《联合报》做过一次民意测验,参与者中,赞成汉字简化者7315人,反对者4807人。
可惜的是在这场争论胶着不下时,因大陆率先推行汉字简化,使这一问题政治化。如学者林安梧所说,"因政治斗争的对方推行简体,我们就倡导繁体,依哲学角度而言,我们是作为对立面的另一边,居于'客'位,沦为强势'主方'的奴隶,结果被逼得硬是要唱反调。"蒋介石不再倡言汉字简化,谁再谈论这个问题,就很可能会被扣上"沟通匪帮"或"隔海唱和"的"红帽子"。
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了。
上一篇:如何理解女婿中的‘’婿‘’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