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许广平崇拜老师,首先萌发了恋情。
1923年秋天,鲁迅应邀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讲学,尽管许广平经常坐在第一排,但鲁迅对这位女弟子并无深刻印象。可青春洋溢的许广平却对她的这位老师印象深刻。“突然,一个黑影子投进教室来了,首先惹人注意的便是他那大约有两寸长的头发,粗而且硬,笔挺的竖立著,真当得’怒发冲冠’的一个‘冲’字。”,许广平描述得细致入微了,笔触尽显赏识,鲁迅讲课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彰显了渊博学识。于是她后来都坐在了第一排,并且主动率真地提问。一来二往的,崇拜中萌发了爱恋的情愫,朦胧中滋生出超越师生之情的异样情感。
1925年3月,女师大发生了“驱杨运动”。热血女子许广平是这场学潮中的中坚,这个时候,她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鲁迅先生:现在执笔写信给你的,是一个受了你快要两年的教训,是每星期翘盼着希有的,每星期三十多点钟中一点钟小说史听讲的,是当你授课时,坐在头一排的坐位,每每忘形地直率地凭其相同的刚决的言语······”,这是内心表白,尽露爱慕之意。许广平是有勇气的,鲁迅是有才气的,这一封直言不讳的表达爱意的信,开启了鲁迅和许广平频繁的通信模式。
2.鲁迅先生认识许广平前,有过一次无性无爱的婚姻。许广平唤醒了先生沉睡的爱。
其实,1906年,鲁迅与朱安成亲了。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娶得的妻子朱安是一个没识多少字,满脑子封建三从四德,还裹着小脚的女人。这是他的母亲周老太太撮合的结果,1906年春,在日本留学的鲁迅被老太太以身患重疾为名骗了回来,到家后才知道,母亲要他与朱安结婚,孝顺的鲁迅自是无可奈何,只好满足母亲的愿望走了过场。他与朱安并没同床共枕,自己睡在书房,三天后,又东渡日本而去……
面对率真的学生表白,鲁迅慌乱中内心又重新燃起了曾经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之火,但冷静的他懂得:安分守己,伺母至孝的朱安在,是没办法给许广平名分的。因此,理智的先生不愿意耽误学生的青春。自此,是多次的拒绝,先生向学生耐心而详细地阐述了自己不能与她结合的理由,其中不乏天真:“为什么还要爱呢?”,“我自己明白各种缺点,生怕辱没了你。”。许广平反倒成了先生,开始诘问鲁迅:“先生,你会真的不懂得爱情吗?你真要为这旧世界牺牲掉全部的生命吗?”。面对勇敢的学生炽热、真诚的爱,鲁讯终于抛弃了“怕不配”,“生怕辱没了你”的想法。1925年10月,先生终于喊出:“我可以爱。”。
3.两地书信诉衷情。
1926年,鲁迅携许广平南下。鲁迅在厦门大学任职,许广平回了广州,结果不到半年,鲁迅就应中山大学之聘也来到广州。1927年10月,鲁迅与许广平一起回上海定居。二人分隔两地,书信不断。鲁迅在厦门教书时,信中告诉许广平:“听讲的学生中有女生五人,我决定目不斜视。”许广平暗笑爱人的幼稚,但心头荡漾着无比的甜蜜与幸福。鲁迅是认真的,几乎每天都去“”邮政代办所等信”,还丈量出这段路是八十步的距离。有时,为了表达爱意,经常在半夜里,翻越栅栏后将信投入的邮筒中。
许广平把亲手织的背心寄给鲁迅。他收到就穿在身上,还拍了一张照片,在信里说:“背心已穿在小衫外,很暖,我看这样就可以过冬,无需棉袍了。“。铁骨铮铮的鲁迅给了爱人昵称:“乖姑”、“小刺猬”、“小莲蓬”,尽现柔情,爱情使他年轻,书信中有无尽的爱意。“我现在只望乖姑要乖,保养自己,我也当平心和气,度过预定的时光,不使小刺猬忧虑。”。这在鲁迅后来将两人的信件整理出版的《两地书》中也可以看出。尽管生活琐事、烦事一大把,但言语之间,相爱之情溢于言表。两个人在特殊年代里患难与共、相濡以沫、肝胆相照,与对方一往情深。
4.此中甘苦两心知,爱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根本也无需回报。
1927年4月,因为营救学生失败,鲁迅辞掉了中山大学的职务,后同许广平一起回定居上海。鲁迅对同居顾虑重重,朝气蓬勃的许广平再次给了丈夫鼓励:“假使彼此间某一方面不满意,绝不需要争吵,也用不着法律解决,我自己是始终准备着独立谋生的”,掷地有声,爱是付出,不是给他增加负担!此后,许广平照顾鲁迅的衣食起居,对他无微不至。先生写作至深夜,冬季茶易凉。灵犀的她特意为先生缝制了一个保温的茶壶帽。
在许广平的悉心照顾下,先生的头发不再像以前那样凌乱了,衣服也干净整洁,不再有补丁了。他有令人哭笑不得的感叹:“现在换件衣服也不晓得向什么地方拿了。”,许广平还兼任秘书的角色,帮鲁迅整理文稿,做校对工作,查阅各种资料、典籍,编排和保管先生的文稿等。她在,就不让他为琐事操心,让鲁迅全力以赴投入创作中。致使:“后期十年的著作成绩,比较二十年前的著作生涯虽只占三分之一,而其成就,则以短短的十年而超过了20年。”。这其中自有许广平的贡献。
1929年,许广平临产时手术难产,鲁迅毫不犹豫地告诉医生“救大人”。母子平安后,许广平出院回到家中,发现丈夫把家中的家具全部清洗干净了。孩子的到来,为鲁迅注入了活力与生机。1934年,鲁迅在《芥子园画谱》上题了一首诗,来纪念两人相守的时光:“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
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弥漫之际,深情地对许广平说:“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先生是无私的,许广平是幸福的,她没跟错人。此情此景,对许广平是不思量,自难忘了。许广平是坚强人女子,先生撒手人寰后,她尽心尽力地抚养着周海婴,还收集、整理、出版了鲁迅先生的遗著,继续着她的老师加爱人~鲁迅生前未竟的事业。新中国成立后,许广平把鲁迅著作的出版权上交给了国家,还将鲁迅的书籍、手稿及其他遗物捐赠给了国家的有关部门。
其他网友回答:对于鲁迅先生和和许广平的爱情,世人充满好奇,只是感情的事外人一般外人明了,有人曾比喻婚姻如脚上的鞋,舒服不舒服只有脚知道。所以不妨从当事人的文字,如许广平所著《鲁迅回忆录》等中去一窥究竟。
鲁迅有题《芥子园画谱三集》赠许广平:
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携手十年共艰危的生活
1926年8月下旬,鲁迅和许广平由古都南下,相约共同开创新世界,于第二年10月由广州到上海,由此开始了十年携手共艰危的生活。
回想起俩人初到上海,许广平原本希望上找一份工作保持独立。几经努力经过许寿裳介绍,她终于找到了一个教职,兴冲冲地告诉了鲁迅。
谁知鲁迅却难过地说:“如果你到外面做事,我的生活又要改变了,又要恢复到以前一个人干的生活中去了。”两人沉默了好长时间,鲁迅又用哀求的语气说:“你还是在家里不出去,帮帮我让我写文章吧。”从此许广平放下自己的理想,默默负起照顾鲁迅的责任,让47岁的鲁迅彻底告别了“苦行僧”式的单身生活。
▎妻若此,夫复何求?
他们家客厅经常坐满了来访的左翼文联青年和友人,鲁迅又好客往往邀请客人吃了饭再走,许广平就平日早稍加准备,只需略添蔬菜就能待客满意。好在鲁迅能体谅和他一同生活的人,一旦觉察到许广平的疲倦,就会催促她快去休息。他对于自己因为忙于工作,俩人没有多少独处的机会觉得歉疚,每每赎罪似的在她睡前陪上几分钟。
许广平不管多困多累,每天清晨六点总要准时起来准备早点,因为通宵工作的鲁迅肚子已经饿了。待鲁迅吃完睡下之后,她便开始整理鲁迅昨夜的成果——重新校对和誊抄稿件。然后开始繁琐的家务,甚至顾不上料理自己的事情.
1928年7月,创造社成员章川岛顺便到上海看望鲁迅,他当时感到先生不仅脸上气色很好,且精神愉快,不像以前那么沉郁苍白。人也似乎胖一些,衣着也要比先前整洁得多了。他认为这全赖于许广平对先生的温情照顾。
郁达夫曾讲起许广平有一次问他喝什么酒好,郁达夫答以黄酒第一。许广平却说鲁迅爱喝酒,喝黄酒时老要喝得很多,所以给先生喝五加皮。又担心五加皮酒性太烈,她便偷偷地把瓶塞拔开消散一点酒气,使酒变得淡些。他有一次在饭间曾见许广平要喝咖啡,鲁迅也提醒她胃不好不要喝,应多吃些养胃的食物。从这些小事,细心的郁达夫看到鲁迅和许广平中间的爱情,令他感动不己。
从「城头变幻大王旗」,到「何期泪洒倾盆雨,又为斯民哭健儿」,作为左翼文坛大先生的鲁迅,不可避免地让妻子与他共同面对外部世界的腥风血雨。鲁迅时常觉有了广平和海婴的牵挂,使他做事的胆子比较小时常有更多的顾虑,他曾在日译《中国小说史略》序里说:“一妻一子也将为累了。”而每逢遇到鲁迅外出而没有按时间归来,许广平便在家中坐立不安,担心不已。
▎夫若此,妻复何求?
鲁迅由于自己比许广平大17岁,非常关心对方的未来,希望自己不在时,她能有一门独立谋生的技能。于是从1927年12月起,他们在一起两个月后,鲁迅开始教许广平日语。
一年半以后,许广平就能把日文童话集《小彼得》译成汉语,经过鲁迅校改后出版,以其幼名“霞”来署名译者许霞。这让许广平意识到鲁迅离不开她的帮助,自己同样离不开他。
鲁迅将家庭用度全部交给许广平打理,自己绝不过问。许广平冬天穿着自制的大棉鞋,平时大都穿村妇般的粗旧衣服,他觉得过意不去叫去买些新的来。许广平则回应道:要讲究,你这点钱不够我花呢。两人相视一笑不了了之。鲁迅因肺癌去世后,许广平为此很后悔,觉得廉价烟伤害了他的健康,不然应该会多活几年。
▎然以沫相濡亦可哀——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有阴霾天。
忙于写作的鲁迅,有时会对提醒他早点休息的妻子发火,怨她打断了自己的工作。“做文学家的女人真不容易呢,讲书时老早通知过了,你不相信。”这是每当惹得广平不悦时,鲁迅总要抱歉地说。
作为文学家的鲁迅脾气,也许不同于普通人。有时不知许广平什么时候说了句什么话,他听到不以为然,或者恰巧他自己有什么不痛快,在白天人多事杂,朋友来往时毫不觉得,等到夜里两人独处的时候,便一言不发沉默到要死。
然至多不过一天半天,慢慢雨散云消,阳光出来了。鲁迅会解释似的说,我这个人脾气真不好。"因为你是先生,我多少让你些,如果是年龄相仿的对手,我不会这样的。”这是许广平明白他的天真对他人可以不介意,但对身边的爱人或会更苛求。
▎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
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是简单幸福的。他们的儿子周海婴与《两地书》的诞生,便是明证。
林语堂先生称誉鲁迅为中国是难能可贵的“白象”。许广平因此在信中偷用过,叫他是“小白象”,在《两地书》中鲁迅拿来赠送海婴,叫他“小红象”,还自编成摇蓝曲来唱。
1932年下半年,他们决定将两人的通信增删修订编为《两地书》,交由上海青光书局出版。眼看着鲁迅认真地抄写原信,令许广平深受感动:先生是如此珍重俩人之间的感情呵!二人商定将抄稿和原信都留给孩子,将来可以公之于世,因为他们胸怀坦荡,没什么可避人的。
鲁迅出了书,都要在扉页上题辞送给妻子。鲁迅也在其《两地书序言》中说:
“回忆六七年来,环绕我们的风波也可谓不少了,在不断的挣扎中,相助的也有,下石的也有,笑骂诬蔑的也有,但我们紧咬了牙关,却也已经挣扎着生活了六七年。”若非真爱,许广平怎会从不记名份与先生走在一起,从师生之谊开始到甘做文学家背后的女人?许广平从内心深处挚爱着鲁迅,她在给好友常瑞麟的信中说:
“……在这新旧过渡的社会,宁可丢弃名誉、地位、家庭、财富,忍受责骂,或委屈自己,男女两方把一切对自己有利的一面,都去牺牲了,来寻找至高无上的爱的建立,这才是真爱。”她认为真爱是不带功利,不要相互丝毫勉强的,所以他们二人的结合是新式的。在到达上海之前,俩人就已商定:两个人的生活,贵在情投意合互相信任,除了当事人之外,没有任何人可以束缚。日后,如有一方不满意,决不要争吵,也用不着法律解决,如果觉得没有同居的必要了,那么马上各走各的路,反正都能独立谋生。
而他还在《而已集》扉页上题道:“给我的爱人:广平。鲁迅一九二八年,十一,二六在上海”。他最喜欢的照片:身上穿许广平给他织的毛衣,一手拿着她送他的象牙烟嘴,一手叉腰,一副文化战士的姿态。
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和和许广平无疑是真爱了。
参考书目:
【1】许广平著,周海婴主编:《鲁迅回忆录》,长江文艺出版社
【2】鲁迅、许广平著:《两地书真迹——鲁迅许广平原信》,上海古籍出版社
【3】李允经著:《鲁迅的婚姻与家庭》,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4】龙吕黄刘世洋编:《以沫相濡亦可哀——鲁迅与许广平的情爱世界》,东方出版社
其他网友回答:如果真的很好,为什么不结婚?
这关系不清不楚。感觉象养小三。
变态畸形恋,会是爱情?
蒋介石都能离婚再娶,为什么他偏偏就不可以离婚?民国时离婚再娶又不是很麻烦的事。
别双重标准。
语文老师自己有老婆的,再与自己的学生睡在一起,可以吗?这是爱情吗?
在国家如果老师睡自己的学生,可能会被起诉强奸罪。这已经不是品德问题,而是犯罪的问题了。
好好想想,细细品品。
其他网友回答:不想多说,只想说一句:他们的感情再好,也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
其他网友回答:在鲁迅看来,和许广平在一起的十年时光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在许广平看来,可能有稍微瑕疵,有时候也会对自己家庭主妇的身份感到厌烦,但是对鲁迅真挚热烈的爱,终究还是战胜了这些偶尔冒出来的厌烦。
许广平不只是鲁迅的伴侣,还是他的学生,他的战友,他生活上和工作上的好助手,如果没有许广平后十年无微不至的照顾,大烟枪加上自虐狂鲁迅很可能早就离开人世了。
夫妻
没有优裕的生活
没有花前月下
没有浪漫的歌舞
甚至没有一句激情的话语
日子平淡的如同一杯白开水
生病的时候我会端给你
两人的感情是真挚的。婚姻里的感情较之恋爱时更多了些烟火气息。看似淡了些,其实是更真实了。更具人间生活的味道。
其他网友回答:鲁迅与许广平的感情,众所周知,深厚而忠诚。“两地书”见证了鲁许俩位先生从师生、恋人到夫妻,相识相知、志同道合的感情历程。书中的称兄道弟,将情深意笃的二人世界描画得妙趣横生,令人惊叹。虽然他们共同生活只有短暂的十年,却是患难与共,灵魂相伴的十年。
鲁迅先生是反封建制度的斗士,但他并未从封建礼教的锢桎中全家解脱自己,他逆来顺利地接受了母亲送给他的“礼物”朱安,多年来,宁愿独饮包办婚姻的苦酒,既不休妻也不另寻佳人,可见其人品的高贵,同时也说明在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上,鲁迅是一个严肃而不愿将就的人。后来被许广平的深情打动,动了真心与其携手,可见他们的结合是以坚实的爱情为基础。
许广平是当时走在时代前列的新女性,本可以干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为了成就自己深爱的先生,默默地退居鲁迅身后,如果没有真爱,不可能作出这样的选择。尤其在先生离世后,她不但保留、搜藏、整理鲁迅的手稿,还要赡养朱安,许广平为鲁迅,付出了一切所有,一位真正伟大的女性。
鲁迅与许广平的感情,不惊天地动神灵,甚至还不算美满,然而他们冲突世俗偏见,相濡以沫地相伴十年,值得称赞。
鲁迅和许广平的感情如何,作为后辈我们不知道,但我们从过程和结果知道的是鲁迅对许广平是生理需要,许广平对鲁迅是爬竿需要,而且爬竿成功,且是在鲁迅死后15年,这个竿子直穿云霄了。
为什么呢?
就事论事的角度去看看这个个问题
为什么许多人呛声鲁迅先生的婚姻
鲁迅先生家中排行老大,父亲早亡,母亲给鲁迅先生包办一门亲事,那个时代包办婚姻是天经地义的,也就是元配朱安,婚后三天就到日本去了,是否同房,不详。
后来又和许广平同居生子,是同居,(米国有个霍华德打蓝球的不同女友给他生了10个娃了,但霍蓝球还没有结婚过),没有任何形式的婚礼或婚约,许广平没有资格做妻,甚至连妾也不能算,完全没名份的。
准确讲:许广平是鲁迅的学生兼女友,并为其生一子。鲁迅先生和朱安没离婚又没休书,按那个时代鲁迅先生是没办法休了朱安的,因为朱安侍候鲁迅的母亲一辈子,但是在那个时代也有采取登报声明等方法的,ⅩX和XX在某日某地举办婚礼,但这个声明也没有,事实就是在某日大家发觉许广平在老师鲁迅家过夜了,又在某日许广平生了孩子了,估计那个时代没有狗仔队,也没有学校纪W什么的。
朱安在鲁迅死后还是侍奉公婆到死,公婆死后且不再接受周家老二的钱,说周老二有义务养老娘,但现在你老娘我公婆已死了,你周家老二没有义务给我生活费。还是挺有原则的一个女人。
于是生活困难了,问上海许广平要生活费,许广平不肯给,朱安只能准备出售鲁迅在北平的遗作,许广平派人来对她说不要出售,朱安说了一句名言,“遗物遗物,我也是大先生的遗物,谁来保护我啊"
朱安才是可悲可怜可叹一个旧时代的女人。
其他网友回答:民国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民国也是一个爱恨情仇交织的时代。发生在民国年间的爱情故事,大多都与文人武将有关,比如鲁迅与许广平轰轰烈烈的师生恋,至今都拥有着极高的出镜率。然而这段感情仍然饱受争议,有人觉得他们跨越年龄,跨越身份的爱情,应该被世人所歌颂;也有人觉得,他们二人一个贪色,一个贪图名声,根本谈不上真正的爱情婚姻。既然鲁迅与许广平的感情至今都褒贬不一,那么他们二人的感情到底如何呢?
叛逆的许广平世人为何觉得他们二人并不般配,其实与许广平的年龄、出身有关。广平出生于广东的高门贵族,他的祖父在清朝末年曾担任过一品大官,父亲虽为许家庶出,但是她作为许家的千金小姐,其身份要远高于鲁迅这个文人。但是这两人之所以能够走到一起,完全是因为许广平的叛逆性格所导致的。在封建家庭中长大的她,比起那些受到封建思想禁锢的大家小姐,她的一言一行可谓是历经叛道。
许广平原名为“许崇媊”,从她认识字以后,就非常讨厌名字中的最后一个字,因为这个字以“女”字为偏旁。为此她三番五次要求父亲给她改名,拗不过许广平的许父,这才给她取名为“广平”。8岁的时候家中女孩子都要开始缠足,唯有许广平又哭又闹、极力反抗,母亲这才作罢,让她留有一双大脚。许广平最令人诧异之事,莫过于坚持让父亲解除了自幼为她定下的娃娃亲。
在这样封建家族中长大的女性,竟然表现出如此叛逆的一面,其实这与她一直坚持的一件事有关。许家一直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然而许广平从小的时候就喜欢和家里的男孩子一同去书堂念书,读的书越多,她的眼界越广,甚至引领了新时代的女性拼搏奋斗的新潮流。正是因为许广平的这种坚持,才让她获得了可以与鲁迅先生相识的契机,他们二人才能为这段不被世人所看好的爱情婚姻携手走过数10年。
二人相识,情愫渐生1922年徐广平考入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鲁迅进入这所学校,为国文系二年级学生教授《中国小说史》。在没有接触过鲁迅先生以前,许广平一直认为这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绝对是沉默寡言、不尽人情的。然而当鲁迅穿着一身朴素衣裳出现在讲台上时,他超乎常人的丰富学识,幽默有趣的讲课方法,对待学生和蔼可亲的态度,很快就赢得了大家的好感。
许广平上课的时候,总是会坐在第一排的最中间位置,这个专注听讲、大胆提问、充满朝气的女学生,同样也给鲁迅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这个时候两人之间的交流,仅限于下课时间的学术讨论。直到1925年,他们的感情才取得了质的飞跃;1924年许广平的这所学校改名为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由于老校长因故辞职,一个带着封建思想的中年女人接替了新校长的职位,自从她来到学校以后,开始将那些封建残余思想带入学校,在她的高压统治下,学生们苦不堪言。
许广平作为学生中的领袖,她在1925年的时候发动了反抗校长的学生运动,结果没过多久她就被无理由开除。面对这种处理结果,许广平郁闷至极,在这种消沉心境下,她主动给鲁迅先生写了第1封信,希望能够从他那里获得一些答案。就是这第1封信的送出,他们二人之间终于拉开了一片新鲜独特的新世界。鲁迅收到信的当天,脑海中就浮现出那个女学生的模样,他随即提笔写了回信,只可惜当时的邮政员送信速度比较慢,这封信时隔三天才到达许广平的手上。
她本以为鲁迅对自己置之不理,可是当她看到信件上的落笔日期时,终于明了鲁迅先生其实当即就给她回信了。此后他们二人开始频繁写信,徐广平与鲁迅之间的交流,不仅局限于探讨人生理想,当下时事,有时候也会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因此他们两人也在这段时间渐生情愫。就这样,许广平成为了鲁迅人生中的一束光,这个小他17岁的女孩子,总是那么生机勃勃,可爱动人。
信中真情,不言而喻鲁迅为了保护总是在外面冲锋陷阵的许广平,他甚至以教师的身份邀请许广平住入了自己的家中。他想保护这个女孩子,可是却不能以丈夫的身份。鲁迅在老家的早有妻室,那个名叫朱安的姑娘,是他的母亲为他选定的媳妇儿。但是朱安是一个典型的封建时代女性,她和鲁迅毫无共同话题可言,所以她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妻子。但是鲁迅曾经答应过母亲,这一辈子都不会休妻,从她许下那个诺言起,就注定了无法给许广平一个真实的妻子名分。
深知这一切的许广平,她决定率先踏出第一步。许广平握着鲁迅的手告诉他,她可以不顾身份、地位、年龄差距,只要这一份爱情婚姻。许广平也是通透智慧之人,她懂得近20年鲁迅心中的孤寂,她知道从此以后和鲁迅在一起,唯有爱情是难以维持生活的。所以许广平做了一个妻子真正该做的事,她是无巨细地照顾着鲁迅的生活起居,给他做好调养身体的饭菜,对外处理好,不善交际的鲁迅与学生、同僚之间的关系。鲁迅自己都曾对友人说过,自从徐广平来到他的身边,他连换取的衣物都不知道在哪里拿取,真正的爱情婚姻,大抵如此。
那么鲁迅对许广平有爱吗?毫无疑问是有的,鲁迅先生的爱意隐藏在他写给许广平的信里。谁能想到这个不苟言笑的文人巨匠,竟然会在信件中给妻子取各种各样的爱称,用的最多的便是小刺猬,他有时候甚至还会画上一幅小刺猬的画夹在信中。鲁迅先生的柔情蜜意,只有只广平一人感受得到。鲁迅临终之前曾对许广平说道·“忘记我,管自己生活。”他们二人的情感其实就藏在这句话中。
其他网友回答:鲁迅与许广平是典型的师生恋,俩人相差18岁。 许广平,出生在广东的一个普通家庭,后来,进入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大学,投身于五四运动,是个愤世嫉俗的革命青年。解放之后,许广平曾担任过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团成员。她也是一个相当受人尊敬的人。她和鲁迅之间的爱情是从师生关系,发展到完全的爱慕关系,后来相处,产生爱情的火花,再后来,结婚了。其实,实际上是鲁迅的崇高的人格,吸引了追求光明和真理的女青年,他们相识是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那个时候,鲁迅在大学里面当老师,他的学识和人品受到很多同学们的敬仰,因为处于革命时期,鲁迅和许广平在很多认识问题上产生了思想的交流,他们互动频繁。从1925年开始,他们俩就相互写信。刚开始,他们谈论共同理想和信念。后来,逐渐上升为爱情的火花。虽然,他们在信中没有悱恻缠绵的情感,而是对社会人生问题的严肃讨论。但是,两个人产生了很深厚的感情。因为他们俩相差18岁,所以他们的爱情受到了很多传统守旧人的反对和讥讽。但是,在这些流言面前,许广平表现了超凡的勇敢,她捍卫着自己的爱情,并且在《国民新报》中公开表达了对鲁迅的爱。她的这股倔强的精神也感动了鲁迅。她也曾发表文章,宣布他们的爱情誓言。那个年代,能够这样做的女性真的是极其勇敢了的。面对宗教礼仪,她一点都不害怕,她有着百折不挠的决心,最后,赢得了爱情的胜利。
1927年,他们两个人来到了上海,开始了共同的幸福生活。结婚之后,他们的感情是超越一般的夫妻之上的,他们不仅是夫妇关系,有的时候还会保持着一种师生的友谊,两个人的感情如火如荼。生活虽然平淡,但是十分美好。两个人在生活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很巧的是,他俩结婚之后,许广平又再一次当起了鲁迅的学生,这次是因为鲁迅开始教她学日语。
鲁迅亲自写了27篇课文,当作许广平学习日语的基础。之后,为许广平教授其他的日文版的课本,这种学习经历了一年半的时间,但是他们的学习不会影响正常生活。他们的教和学多半在晚上,这让他们仿佛又回到了几年前的师生时代。后来,许广平和鲁迅被国民党通缉,许广平在这艰苦的日子里面,为鲁迅的写作,查资料,找参考书,为鲁迅的文章认真校对,并且在生活上,做到无微不至的照顾鲁迅,精心打理他的饮食起居,让他的生活不受到其他无所谓的干扰。他们生活朴素,但是日子仍然十分幸福。后来,许广平为鲁迅生子。并且,在鲁迅过世以后,她继续完成鲁迅的事业。
鲁迅与许广平是师生,是朋友,还可以说是战友。两个人努力的生活,营造出美好的日子。即便相差了十八岁,但是他们越过了重重的阻力,相爱,生活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