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圭在南美洲“先天”就是内陆地区-国家(另一内陆国玻利维亚是“后天的”),其地理特征、历史经历颇有独特性——
世行数据库报该国人口695万(2018),GDP408亿美元。
一、地理上一河两分,东部丘陵平原和西部草原荒蛮之地
该国大小河流成百上千,纵横交错,以巴拉圭河与巴拉那河两条自北向南的“大动脉”最为重要,它们承担着该国进出口货物运输量的80%,成为巴拉圭贸易与交往的重要通道。
巴拉圭河纵向将该国分成东(占40%,集中90%多的人口和几乎全部经济活动)、西两部分,最东部的巴拉那河流经巴西、巴拉圭与阿根廷三国,沿途形成众多深谷、瀑布,巴西与巴拉圭充分利用水能,共建世界最大的伊泰普水电项目,巴拉圭还与阿根廷合作水电工程。
二、人文方面族群同质化,95%为印欧混血的梅斯蒂索人,他们同时拥有西班牙和土著瓜拉尼血统
文化上保留瓜拉尼语的同时逐渐被同化,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瓜拉尼语在大城市以外的地区流行,多数居民都能使用这两种语言。90%以上的居民信奉天主教。西班牙文化传统处于主导地位,并受到普遍认同与青睐。
三、历史沿革:史上耶稣会传教士起到重要作用,独立后成为巴西和阿根廷之间的“缓冲地”,特别是1864-1870年那场血腥战争之后
瓜拉尼印第安人曾长期生活在该地区,以半游牧部落生活。1537年,西班牙人在亚松森建立第一个殖民点。1556年和1588年,天主教会与耶稣会相继深入该地,直到1767年,耶稣会成为巴拉圭事实上的统治者,因为殖民者对财富不丰的该地不感兴趣。1767年西班牙当局驱逐耶稣会传教士,抢夺印第安人的土地。1811年5月,亚松森居民以武装起义推翻殖民统治,1813年成立巴拉圭共和国。
巴西的葡萄牙属性决定了它与巴拉圭历史的“疏离感”,阿根廷独立后“要求”周边地区“加入”激起巴拉圭的“警惕”和独立自决意识
巴拉圭独立后政局尚稳,半个世纪积累起一定的财富和实力,1864—1870年,巴西、阿根廷和乌拉圭结盟宣战巴拉圭,史称“三国同盟战争”,拉美历史上流血最多的一场战事,大败的巴拉圭丧失5.5万平方公里国土,经济从此一厥不振,全国人口从133万锐减至22万,亚松森英雄纪念馆里祭奠着30万牺牲战士。
彼时(19世纪20-60年代)巴西更垂涎乌拉圭,阿根廷力阻,巴拉圭不智“冒犯”巴西,“不敬 ”阿根廷,最终自饮苦酒
葡萄牙军队侵入并于1821年将乌拉圭并入葡属巴西。1825年8月,乌拉圭宣告独立,巴西意欲继承葡萄牙的“衣钵”,1825—1828年巴西与乌拉圭发生战争),“局外人”英国看到一个独立乌拉圭介于巴西、阿根廷之间缓冲地位所带来的贸易利益,它调停两国并最终促成乌拉圭的独立。
而巴拉圭自恃有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积累,总统“南美拿破仑”情结作怪,“挑战”巴西,“不敬”阿根廷,结果促成巴阿乌三国奇异联盟对付一个内陆小国——巴拉圭。
一场大战两大结果:巴西打通了至拉普拉塔地区的贸易、通讯之路;巴西和阿根廷作为胜利者也付出沉重代价,领教巴拉圭人的不屈,认可巴拉圭、乌拉圭的缓冲地位,该地区此后至今相安无事。
其他网友回答:回答这个问题既涉及到当时的政治问题,也涉及到当时的地理位及民族问题。首先,当时的巴拉圭的统治者涉及到巴西和阿根廷都是奴隶制向资本政治过渡的阶段,由于巴西的经济及政治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而当时巴拉圭处于奴隶制和封建制的边缘,对巴西的制度统治持有怀疑,统治者并不完全相信其制度;而阿根当时的政治制度也与巴西相近,基本上会向资本主义制度倾斜,所以,致于政治制度也关键的一个方面;其二、巴西和阿根廷对吞噬"巴拉圭"也互有不同的看法,各自为了相互的利益,也有不同观念,任何一方不可能去吞噬“巴拉圭"。其三、由于巴拉圭处于两个国家交界之处的三角地带,加之巴拉圭的地理位置及资源缺乏,侵占这个国家会得不偿失。其四、巴拉圭的民族、种族大多是两个国家的人种、民族混血型构成,任何一个国家侵占、吞噬巴拉圭都会丧失到民族及家族的利益。所以,基于以上原因,巴拉圭这个国家并未改巴西或阿根吞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