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说明朝的皇帝是 “奇葩”,主要是指从明武帝朱厚照开始的,相关《明史》,赵翼的《廿二史.礼记》,《武宗正德传》对武宗朱厚照、嘉庆、万历皇帝“昏庸”、“不羁”都作了记载。但这些对明武宗朱厚照的记载,还是有争议的。
这个问题未免说得太武断了吧。谁说明朝就没有一个皇帝投降的?明英宗朱祁镇不就是觍颜投降,为求活命,还充当向导,引领敌军前来进攻明朝重镇大同、宣府等地。
朱祁镇引敌叩关的行为,难道还不算是投降吗!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是明朝第六任兼第八任皇帝。第六任,还还兼着第八任,够奇葩的吧?
1449年,朱祁镇不顾朝廷文武大臣的劝阻反对,贸然亲征;一路上胡作非为,乱行其事,把几十万大军折腾得苦不堪言。最终,朱祁镇在土木堡结束了这一趟荒唐的亲征。
当瓦剌骑兵冲锋过来的时候,朱祁镇毫无血性,既不敢冲上前去,与敌人厮杀,也毫无“君王死社稷”的勇气。这个原本气势汹汹嚷着“亲征”的明朝皇帝束手就擒,当了敌军的俘虏。
随后,朱祁镇就成为引领敌军侵略中国的带路党,当上了瓦剌骑兵的向导,带领瓦剌军队进攻明朝重镇。
朱祁镇妄图以自己曾经的明朝皇帝的身份,诱使明朝边关守将投降,使瓦剌军队兵不血刃地占领大同、宣府等重镇。
可是,明朝镇守边关重镇的大将们却出乎朱祁镇的想像;郭登、杨洪等将领并不愿意像朱祁镇那样无耻地投降敌人,充当明朝的罪人;他们大义凛然,坚决拒绝了叛徒朱祁镇让他们打开关门、放敌军入关的无耻要求。
朱祁镇的这种引敌叩关的行为,就足以证明他是死心塌地投降了瓦剌,已经成为了明朝的叛徒。
由于后来于谦等人动员民众,鼓舞明军士气,在北京保卫战中挫败了瓦剌军队的进攻,而瓦剌内部也发生了严重的政治斗争,种种机缘巧合之下,朱祁镇这个投降叛国的家伙,竟然又回到了北京。
在封建社会皇帝一姓家天下的氛围里,朱祁镇没有受到任何惩罚,仅仅是由皇帝变成了太上皇。
但是,朱祁镇是一个阴险狠毒的小人,他勾结朝廷中的宵小鼠辈,伺机发动“夺门之变”,一举夺回皇帝宝座,处死了拯救大明王朝江山社稷的功臣于谦等人,还害死了自己的弟弟景泰帝朱祁钰。
当然,那些不服从朱祁镇的命令,没有打开关门、跟着朱祁镇当汉奸的边关将领们,也都被朱祁镇进行了残酷地政治清算。
结语:朱祁镇在历史上是公认的昏君。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盛行,朱祁镇被宣扬成了一代明君,倍受赞誉;可是,我就只抓住一条:带领敌人,试图叩关而入,这样的行为,不管有些人如何为他辩解,我都可以断定:朱祁镇就是一个无耻投降敌军的叛徒,是一个对国家和民族都极具威胁的民族罪人。
明英宗朱祁镇的一生,称得上是奇葩的一生;朱祁镇引敌叩关,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投降皇帝。
其他网友回答: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受一些史料和固有思维定势影响,我们很多人都认为,明朝皇帝太奇葩了,有的可以说,一无是处,这种论调的主要来源,便是清修《明史》。
时至今天,不可否认,清修《明史》的确有问题,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残暴不仁,朱棣变态杀人,朱高炽朱瞻基父子的皇位继承问题,与朱高煦的争端,朱高炽的肥胖好色,朱瞻基的斗蛐蛐,朱祁镇的荒唐与土木堡惨败,朱祁镇与朱祁钰的争斗,朱见深的姐弟恋,朱厚照的荒唐荒淫,朱厚熜炼仙丹差点儿被勒死,朱载垕的好色,朱翊钧的深宫宅男与贪婪无度,朱常洛的小红丸,朱由校的木工情怀,恐怕也就朱佑樘与朱由检还算不错,黑的比较少。
可是这里有个问题要注意,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屠杀一个比一个厉害,康熙雍正时期的争斗也很突出,嘉庆乾隆甚至是咸丰同治,哪个没有点儿黑料,还很多。
所以,这就可以明白,明朝的皇帝,不是只有他们奇葩,是历朝历代里,都有黑料,明朝的之所以突出,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后来的涂抹。
人都有两面性,有优点就一定有缺点,明朝皇室,从来不缺乏勇气与血性,太祖成祖仁宣二宗自不必说,就算是明英宗朱祁镇,也是颇具风度,敌人折服,竟然废除了那丑陋的殉葬,清人眼里,明宪宗西厂东厂还姐弟恋,可是他在任期间,明朝军事行动屡屡成功,孝宗的弘治中兴就是有他的基础。
明武宗被黑的更惨,甚至成为了清宫反面教材的素材,这个懂的人自然明白,至于万历、天启,三大征、辽东的多次大捷,西南平定战乱,东南打荷兰人,哪个不是他们的拍板?
到最后崇祯殉国,可以说,明朝皇帝,依旧是可圈可点的,他们在骨气当面受先代以及天下情怀影响,丝毫不输给任何人。
也许有人看来,他们是奇葩,但是实际上,这后来过分的涂抹,也着实害人不浅,还是应该具体的了解一下。
希望这个答案能帮到您。
其他网友回答:自古投降的皇帝几个有好下场的?真以为拓跋自成不想做皇帝?自杀好歹能留个全尸,留个皇帝的名分去死,至少还有个好名声,有个帝陵,等被抓到了,把皇帝位一废,不知道死的时候是个什么公侯名分,那才叫惨。
其他网友回答:一提到明朝,我们总是会想到一句荡气回肠的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朝皇帝做到了吗?
我们知道,明朝近300年历史中,面临最大的威胁都来自北方。前期是被明朝军队赶回漠北的残元(蒙古)势力,后期是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后金(清朝)势力。按照通常的理解,一个国家会把都城建立在稳定的后方。可是,明朝反其道而行之,将都城从江南一带的南京,迁移到直接面对外敌威胁的北京。
这就是所谓的“天子守国门”。
明朝皇帝就算与外敌作战时,打了败仗,也绝不会投降;更不会丢下满城军民,自顾自从都城逃走。
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挥师南下,直逼北京。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不幸在土木堡被瓦剌大军围困,成了一名俘虏。朱祁镇在北方生活了一年时间,期间没有与敌人签订任何协议,也没有答应敌人的任何不合理要求。
明英宗朱祁镇被敌人俘虏后,朱祁镇异母弟弟、郕王朱祁钰继位,这就是明代宗(景泰帝)。瓦剌大军围困了北京。明代宗朱祁钰在主战派代表于谦等人的支持下,奋起抵抗,打败了瓦剌大军,避免了北宋“靖康之耻”的重演,保证了明朝国运的延续。
就算到了国家即将覆灭的危险时刻,明朝皇帝也绝不会逃走。
1644年春天,李自成大军攻到北京城下。应该说,崇祯皇帝还是有机会逃出京城。那时候,明朝在南方还有大片国土,掌握着上百万的军队,南京还有一套完整的机构,只需要稍加调整、整顿,即可正常运转。南宋小朝廷能够在江南苟延残喘100多年,明朝也可以做到啊。
但是,崇祯皇帝放弃了逃走的机会,也拒绝了李自成的和议请求,最终自缢于煤山上的一棵歪脖子树上,为明朝的倾覆写下一个悲壮的注脚。
其他网友回答: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受一些史料和固有思维定势影响,我们很多人都认为,明朝皇帝太奇葩了,有的可以说,一无是处,这种论调的主要来源,便是清修《明史》。
时至今天,不可否认,清修《明史》的确有问题,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朱元璋残暴不仁,朱棣变态杀人,朱高炽朱瞻基父子的皇位继承问题,与朱高煦的争端,朱高炽的肥胖好色,朱瞻基的斗蛐蛐,朱祁镇的荒唐与土木堡惨败,朱祁镇与朱祁钰的争斗,朱见深的姐弟恋,朱厚照的荒唐荒淫,朱厚熜炼仙丹差点儿被勒死,朱载垕的好色,朱翊钧的深宫宅男与贪婪无度,朱常洛的小红丸,朱由校的木工情怀,恐怕也就朱佑樘与朱由检还算不错,黑的比较少。
可是这里有个问题要注意,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屠杀一个比一个厉害,康熙雍正时期的争斗也很突出,嘉庆乾隆甚至是咸丰同治,哪个没有点儿黑料,还很多。
所以,这就可以明白,明朝的皇帝,不是只有他们奇葩,是历朝历代里,都有黑料,明朝的之所以突出,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后来的涂抹。
人都有两面性,有优点就一定有缺点,明朝皇室,从来不缺乏勇气与血性,太祖成祖仁宣二宗自不必说,就算是明英宗朱祁镇,也是颇具风度,敌人折服,竟然废除了那丑陋的殉葬,清人眼里,明宪宗西厂东厂还姐弟恋,可是他在任期间,明朝军事行动屡屡成功,孝宗的弘治中兴就是有他的基础。
明武宗被黑的更惨,甚至成为了清宫反面教材的素材,这个懂的人自然明白,至于万历、天启,三大征、辽东的多次大捷,西南平定战乱,东南打荷兰人,哪个不是他们的拍板?
到最后崇祯殉国,可以说,明朝皇帝,依旧是可圈可点的,他们在骨气当面受先代以及天下情怀影响,丝毫不输给任何人。
也许有人看来,他们是奇葩,但是实际上,这后来过分的涂抹,也着实害人不浅,还是应该具体的了解一下
其他网友回答:明军是世界上在国家亡国后,抵抗时间最久的——他们坚持抗击清朝达38年之久。 明军能够保持这样持久的战斗力,不仅仅是因为明朝本身就不是一个民风柔弱的朝代。
无论是明朝的帝王还是百姓,都有着刚毅不屈的性格,无论是历史上著名的“嘉定三屠”还是“扬州十日”,当看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样的言语,当看到“自闰六月初嘉定人民自发起义抗清,两个月内,大小战斗十余次,民众牺牲两万余,史称‘嘉定三屠’”这样的记载,即使你对那一段历史从未过问,你也不可能不为之动容。
中国历史5000年,各个王朝的军事实力保持的时间不等,纵观所有被忽略或误读的历史,惟有被轻视的大明军队,战斗力保持了最久的近300年。大明一朝276年,确实没有对外屈膝一星半点。
大明“流行”骂皇帝,正德年间,皇帝朱厚照要搞出游,遭到了大臣的一致反对,先后杖毙了十几位大臣,但是大臣依然犯颜阻拦,最后正德帝只能妥协。
在明代,内阁是有权利驳回皇帝旨意的,这是中国历史绝无仅有的
虽然这个权利很少有动用,但是确实存在。这已经是君主立宪的萌芽。明代的士子们视媚上为仇寇,无论什么人,有明一代,没有一个媚上的获得好下场,反而是那些犯颜的大臣成为天下读书人景仰的典范。
在明代,我们记得《天工开物》,记得那约三百米长的郑和宝船,记得有密集劳动型的作坊出现,记得后膛炮已经规模应用,记得腐朽的理学开始受到重视客观实际的心学的冲击,“格物致理”第一次在理论与实际中出现并逐渐壮大……
其他网友回答:明朝因为特殊的政治格局,内阁掌权,文人操控政府,压制了皇帝的权威导致了皇帝其实对于朝政走向的无力感,也保证了明朝的昏君不能为所欲为的祸害国家,使得国家危机少于其他朝代自然没机会投降
上一篇:姓氏在地域分布上有什么特征吗?
下一篇:康熙为什么称为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