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环境下,人性恶的一面会无限占上风。
人性的善恶,应该以:善-人之灵性、恶-人的生物性,从这两方面来看。
人之灵性,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的属性,我们科学无法解释他从何而来,我们习惯将它称之为“心”,此心非生物属性的“心脏”,是我们常说的“心灵”,是佛家所说的佛性、是道家所说的“虚无”。佛家说“因无所住,而见其心-所有事不在其中停留就能见到【真心/佛性/智慧】这些善端”。
人的生物性,就是人作为生命体的特性:要活着、饿了要吃饭、为了有安全性就要占有更多……这种与动物无异的特性由一个在我们脑袋里面叫“生物脑”的东西通过神经元、多巴胺激素等控制着我们的决策……佛教把人的生物性特征归纳称之为:“贪、嗔、痴、慢、恶”五毒。
何以解毒?
佛家说:心无所住;道家说:虚无。
——心里没事,无忧无虑。
从一般人的角度,解决了生存问题、生活在自由平等的环境,能投入当下的快乐中,如此,人性的“善”才能如阳光普照。
有这么一句话:人性,是最经不起考验的!
极端环境下,切莫拿人性当赌注。
其他网友回答:谢谢相邀。极端环境下,还是需要大智慧的。人性本善,自不存;人性本恶,存亦失。智慧不是人人所有,大智慧更是万人不可求。极端环境下,普通人善恶参半已是苛求。大智慧的人选择的是不善非恶,早已跳出善恶。善非善,非常善;恶非恶,非常恶。高原流水,无为江湖;夕阳暮色,无源习俗;江河汇湖海,习俗半人情;何来环境极端。风吹日哒,苍老一去,是得酒泉浊一杯。为民思,何以绝情;浪涛敬,人为本;习礼苍生,何以愁容。俗人亦书生,草席谋生,书生亦俗人,人为人。若苍生永为俗人,方可看朝花夕拾。若忧国亦忧民,则苍生永为俗人,俗人永为苍生。恒春至。~
大多极端环境都是可以预防的,这才是关键。
其他网友回答:极端情况下,人性已不分善恶,那只是生物体的本能反应。
其他网友回答:如果在极端环境下,东方人性本善,西方人性本恶!这是由文化决定的。
其他网友回答:要看什么样子的极端环境,中国人与西方人最大区别就是在这里,中国人在极端环境下更容易激发人性本善,而西方人恰好相反。极端环境有反侵略战争引起的极端环境,有自然灾害引起的极端环境,有腐败引起的极端环境,这些都特别容易激发人性本善。而且在特定的极端环境出现由人性本善转化恶,以恶制恶守护人性本善,如反侵略战争,如腐败都会出现以恶制恶。人性善与恶之间是可以来回转换的,人要铲除世界的恶就必须以恶制恶来制衡恶来维护人性本善。世界上的战争都是善与恶之间的战争、都是无私与贪婪之间的战争。
其他网友回答:对任何事物的性质评判正确与否,首先要看评判者是站在什么样的觉悟成度,所持的观点,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有句话说,人不为己,天诸地灭。还有一句,人之初牲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仁者观点,认为是正确的,而智者则不然。
人分凡圣,故分仁智知见。凡者人自当有私本应为己,视为天性。圣者不然,称性而观,为私谓恶。
凡俗念念行私执我,圣者谓之恶。故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者恶也。人之初,轻我执,谓之善。性相近,习相远,为恶化。
称性觉行谓之善,性迷执习谓之恶。人性善恶两重性,是非皆在一念间。觉者以心易物随缘行,恒善也,迷者依物易心执我行,恒恶也。一念觉善心起,一念迷恶性生。故此环境如何,清者自清恒为善,浊者自浊恒为恶。决定人性善恶的是信仰而非环境。
其他网友回答:人性本善,在利害相权情况下,会有变化
其他网友回答:人和人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