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为什么受到司马迁的推崇?
01-30
0

我个人认为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一种虚伪的假设。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上古的奴隶制时代是根本不存在的。孔子的一生竭尽全力在为复辟奴隶制奔走呼号。他的奋斗目标就是“克己复礼”。竭尽全力周游列国的目的,就是要恢复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他的世界观很清楚。“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并且孔老二认为这是永远不可能改变的。只有西汉的董仲舒理解孔老二。所以发展了孔老二的哲学:“天不变,道亦不变 ”。而“君正臣忠、父慈子孝”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只是奴隶们、只是劳苦大众的善良愿望而已。不是孔老二的发明。孔老二时刻想梦见的人是周公,曾无限感慨道:“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去做奴隶主最高统治者的帮凶。有一丁点机会就去镇压奴隶,镇压持不同政见者。所以孔老二的这种虚伪假设在当时的战国根本不存在。开明的君主不会相信他,劳苦大众更不会相信他。太史公司马迁先生在《史记·孔子世家》中,用了绝妙的“春秋笔法”,揭露了孔子的一生。用农民之口称他为“丧家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何为夫子”,那司马迁又怎么会赞同孔子的思想呢?我可不这样看是司马迁赞同了孔老二的思想。否则太史公司马迁先生也不会在《陈涉世家》中,借陈胜吴广之口高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惊天之语。和孔老二的徒灰孙董仲舒的观点正好相反。

其他网友回答: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原话是:“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这句话的白化文大意是: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这里有两对关系,君臣、父子。先说父子关系。父子是一个生殖次序的关系。父不父,子不子是讲生殖次序混乱,造成生殖次序混乱最大因素是性混乱。父子聚麀即父子与同一个女人发生性关系就父不父,子不子了。这是关键要点。父是子的榜样。

在孔子时代许多地区男女都不穿内裤。要出轨非常容易。男人乱搞,女人便搞乱。男人如果不担当起家庭的责任,女人生的孩子是谁的还真是个问题。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不是针对儿子说的。而是针对家庭说的。在家庭中父亲要有担当要成为子的榜样。那么性事就不能混乱。必须有一定秩序规范。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就得遵守一定秩序规范。有一定秩序规范。家庭就会和睦发展。没有一定秩序规范。家庭就会分崩离析。

国家与家庭相似,要建立秩序。但国家是一个团队。主要负责人是君,次要负责人是臣。君王得有君王的担当,臣子得有臣子的担当。君臣便是主次。主次分明。一个团队必须有一名主帅。如果团队责任不清,那么这个团队就没有力量。团队没有力量,那么面对其他有力量的团队就无法生存。在一个公司里是老板下达任务,员工去完成任务。如果反过来,那么公司必然混乱最后倒闭。部队首长下达作战命令,下面的人说打仗要死人的不去。这个部队还能打胜仗吗?古代国家就如军队。君王下令如果臣子不服从这个国家还能运转吗?如果君王无道,那么臣子可以走啊。既然在位,那么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既然参军了,就应该做好赴死的准备。请各位想一下,解放军下令死守塔山时,如果士兵畏死,而不战逃命,战争的局面会怎样?再想一下,那些死守上甘岭的战士吧。遵守命令战死沙场是战士的荣耀。在君臣一条心各担责任时,君要臣死,臣怎敢不死。死是一种荣耀。畏死是可耻的。当然君臣二心。那么臣何必为君死。所以必须君君,臣臣。各自担当自己的责任。万众一心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司马迁推崇大概他也读懂了孔子的意思。

其他网友回答: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的理解是君臣父子都要各自恪守其道。君是天之骄子,不能软弱受欺,要有权威,要象个君,臣要遵守为臣之道,无条件忠于君(后世为皇帝),父要按做父亲的道理做好父亲,要有父亲的威严,儿子要绝对服从老子。这实际上是强调统治的绝对性,臣忠君,子从父,不能以下犯上,是为维护统治服务的。司马迁受了酷刑也心无二志,忠君思想甚浓,所以推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现代虽无人提倡这种思想,但有些人脑子里还是特別反对和抵制犯上做犯(造反)的,就连不同意见都不想听。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问题吗?如果觉得有问题,那咱还不如几千年前的齐景公聪慧。为什么这样说?先来看看此话的来历。

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呢?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听后,竟然拍手叫绝说,对呀,如果都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那财富再多,我能享受得到吗?用直白的话说,就是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都要尽到责任,这样对大家都有好处。

换句话说,即君正,臣才忠,父慈子才孝。可惜,后来很多人理解偏了,认为君主,父亲,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不管怎样,大臣和子女都要无条件的服从,这样的愚忠根本不是孔子的思想。实际上的孔子是很灵活的,并不死板。

孔子骂曾子,就很有名。一次,孔子听说曾子挨打时站那不动,就很生气地骂,太不像话了,我没有这样的学生。原来,曾子和父亲一起锄地,不小心把庄稼苗除掉了,他父亲便拿一根很粗的木棒打他。孔子认为,父亲的做法过火了,曾子应该逃跑才是。此时的首要责任,是保全自己的身体不受伤害。

孔子也不是一味地顺从国君,我干与不干,不是老板说了算,要看你老板像不像样。孔子五十多岁的时候,做了鲁国的大司寇,位居三公,相当于宰相。但他看到鲁君接受了齐国的美女和乐队,沉溺于声色,不理朝政,就撂挑子不干了,这才有了孔子的周游列国。

孟子继承了这一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这就给现代的管理者很大警示,你想得到大家的支持,就得诚心诚意地对大家好。

可见,这句话具有深刻的思想,陈寿在评价诸葛亮时也说到,诸葛亮能做到循名责实,物理其本,也含有这样的意思,一个国家,一个集体,只有明确好每个人的责任,抓住问题的关键,尽力做好本质工作,团队才能成长。 可见,孔子也好,司马迁也好,重视这句话,都没有问题。我们每个人不都正在做自己该做的事吗?如果不称心,那就炒老板的鱿鱼。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我们要搞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什么意思,搞懂了再产生自己的判断,有了判断再去认识、评价司马迁的推崇。这四个词为什么是双声叠韵的出现呢?是强调重点?是音律的需要?亦或是像现代人亲昵的称呼谁?还是其他的什么?我的理解是:君要有个君的样子,臣要有个臣的样子,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子女要有子女的样子,否则君不像君则臣不臣,父不像父则子不子。这里边隐含着忠、孝的道理,忠不是愚忠不是忠于某个君主,君不君则臣子可以劝谏、可以死谏、甚至可以为了社稷苍生择木而栖;孝不是愚孝,不是不分父亲的对错一味孝顺,规劝甚至纠正父亲的错误才是孝的另一层含义。为尊者讳只是一个方式,并不代表是非不分黑白颠倒。这样看来,对儒家对孔子的认识又是不同了。至于司马迁是否推崇,我不甚了解,就不置评了。

其他网友回答:

"春秋无义战",礼仪天下的周礼已经"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旧的已经千孔百疮,而新的秩序还未建立起来。一个穷教书个体户,嗐起劲,高调"君君丶臣臣丶父父丶子子",生前穷愁潦倒,死时席不裹腹。

但历史就是记住了他一一孔老二。在秦始皇统一天下时,书同文丶度同衡的改革中,教书匠孔夫子的整编诗书丶创立礼乐丶汇总天下文化等,都起到了巨大作用。穷教师匠抢先多少年为华夏的文化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秦始皇登临泰山祭孔。从此封建礼教确立,讲究"尊老爱幼丶忠君为民"的封建社会秩序。

汉承秦制。汉高祖也登临泰山祭孔。到汉武帝第一帝国,更确立了"儒家治国"。

司马迁在编写通史,当然将这一重大历史载入史册。可以说,孔夫子生前也并不会想到自己的"君臣父子"观会代替周礼,成为华夏数千年的秩序观丶社会观。

在今天看来"君臣父子"有教条丶愚忠等弊端,但在将来高度发达的大国,仍需要中华民族传统的高贵品德和尊老爱幼丶忠华为民的社会风尚。

对孔儒的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丶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有序社会,大爱天下!

其他网友回答:

司马迁是一位专注于史学研究的学者,对于社会伦理的关注度肯定是相当之高,对于人性在社会演变进程中的特殊意义一定会有自己的心得。对于孔丘某些见解表示认同或理解,是极为正常的事情。——司马迁在《屈平列传》那一段关于屈原个人的心情描述,充分流露出他个人的思想观念,反映了他个人的性情归属,尽情抒发了自己的胸中块垒,让读者感觉到了一个富有个性的拥有自我的能够独立思考的做为生命的个人所应秉承的信仰。难怪鲁迅先生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任何时代都离不开秩序的塑造功能,国家层面是法律,地方层面有条令条例,企业有规章,学校有行为手则,家庭中还有地位和权力分配。——那么从人性角度来讲就是社会伦理,它虽然是道德层面的主要起精神约束作用的,但它却能够使人们内心懂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秩序关乎着社会发展的健康与否,甚至关乎到文明的进步与否,它不仅仅是存在,更是存在的制动器。文明社会的标志就在于它带来了秩序的核心作用,诚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了秩序,社会必然会乱套,所谓发展就无从谈起,至于健康成长就会变成奢侈的要求。——在那个时代,封建社会的发轫之时代,司马迁能够领会到孔丘的见解的治理社会的价值,已经算是用心致明了,他本人并不具备独出心裁地创造一套司马迁系的社会生活思想论述。——勿论现在人如何理解儒家学说,但对于当时的司马迁来讲,他是真正用心啦!

其他网友回答:

谢悟空邀!

题主之言应有误,子长从未尚斯言。

至少小可认为,题主的结论可能是错的,太史公从未明确说过很推崇这句话。至少在原文的记裁中,我没有看到肯定,却看到了否定。原文载于《史记·孔子世家》,简单翻译如下:

齐景公问孔子为施政的办法,孔子就说了这句话,齐景公听了之后乐得屁颠屁颠,大为赞赏。隔了几天齐景公又问孔子为政之道,孔子说节约财力。齐景公再一次屁颠屁颠,仿佛看到了无限光明的未来。打算赐给孔子一块封地。这时,晏婴提出了不同意见。晏婴说“儒生这个物种,能言善辩,不愿尊守现行制度。性子高傲,自以为是,不愿做一个安份臣子。他们重视殡葬,推崇礼仪。然而这些礼仪实在太多,学一辈子也学不完。大王想用这种复杂的礼仪治理国家,这并不是实用的办法”。于是齐景公便不鸟孔子嘞。

也就是说,这一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是叙述,或者陈述观点。而且还有更多篇幅交待了反方观点。

如果孔子的观点是错误的,齐景公不可能高兴得找不到北。

如果晏婴的观点是错误的,齐景公不可能从此不理孔夫子。

也就是说,至少在当时,两个人的观点都没有错,然而齐景公选择了对自己更有利的主张。

齐景公并不是一个昏君,翻翻他的个人简历就知道了。他的理想就是当天下霸主,当春秋一哥!

面对与晋国或、卫国、以及其它诸侯的较量,他最需要的是土地,人口,粮食,金钱,兵器。

而这些可以直接影响战略的物资,孔子给不了他!不仅给不了,还有可能削弱。

不少人都有一个认识误区,认为孔子智慧通天,高瞻远瞩,站在了时代的前面。事实上可能恰好相反,能当上国君之人没有一个是傻子。

被孔子周游劝说的各个君主都同样看到了孔子所画的这张大饼。

很香,很软,很甜。

然而吃不到!

或者告诉自己,你没有命吃到!

那么,太史公司马迁对儒家的真实态度如何呢?

太史公对儒家思想的评价精准地出现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用了八个字进行评价。

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翻译过来就是,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但精华却很少。要做的事情太多,但成效不佳。

显然,这是一组贬义词。

做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中国历史上,尤其在司马迁之前的历史上,从来都没有长时间存在过。尤其是春秋以来,诸侯乱战不休,呈现在世人的是君不君(昏庸残暴之君),臣不臣(弑主篡位之臣),父不父(以仁孝之名逼子女行不义之事),子不子(争夺家产争夺权力)。

宣扬世人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适得其反。

泯灭人性的主张反而会激发人性。

连太史公都认识到了这一点,齐景公如何反应不过来?

这几天,电视剧《大秦赋》相当火,六国的君主都不是傻子,都知道秦国为何强大,然而为何不效法秦国实行变法呢?也曾有过一些变法,为何都以失败告终?

我们不难发现,所以让国家变强大的变法里,

无儒!

所有让国家变得虚弱的变法里

唯儒!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他一生都在为他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而孜孜以求!

孔子的政治理想主要体现在他为了充分实现他的政治思想所做的不懈努力之中。他的政治思想主张有“四治”包括“仁治”“德治”“礼治”“人治”而他最崇尚与致力推崇的核心关键是“仁治”!“仁”作为孔子最致力推崇的思想与主张,贯穿整个孔子思想脉络的主线。孔子对“仁”体会与理解极为深刻,已融入到他的骨子里!这是一种大爱情怀的典型体现。试想想,一个人如果没有对一个事物的有透彻的了解和深刻的体会,又怎能有入木三分地理解!在二千多年后,我们似乎仍能感受到孔子他热血的温度,感受到他强大的心音。孔子是用他整个生命的能量去热爱着人民!他才是古代最大的“慈善家”(整个中华民族历史最大“慈善家”则非毛主席莫属)。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的许多思想是有着巨大的社会价值与深远的历史影响的!

孔子的“四治”思想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政治蓝图,在中国封建社会曾是无数有着强烈的爱民之心的仁人志士始终不竭的奋斗的力量源泉。也是历代许多人民英雄与民族向死而生的精神支柱!人世间唯有最正的大爱者,才有真正的大勇,也才有真正的大智!才能真正做到“无忧、无惧、无畏”!在这里我虔诚地为老夫子深鞠一躬!“万世师表”诚不为过也!

孔子的社会理想表述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独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孔子始终深切关怀百姓的民生疾苦,一生致力于社会风气的引导与改良。我们对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的理解也应该放在他整个思想的大背景上去理解。由此我们不难领会他的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就是每个人都要非常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做好自己的本分。也就是说国君要做好国君的事,有国君的样子,明白国君的分量、职责与举足轻重的影响,为臣子做出表率;大臣要有大臣的样子,恪守大臣的本份,做好臣子的本职工作,为君分忧,替民解难,为民作主,为社会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当好孩子的表率,尽到对孩子教育培养的职责,保障孩子的正常成长,为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氛围,对孩子多关心,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思想与行为;做儿子的要尽到儿子的责任和本份,尊敬自己父母,在父母失去劳动能力后,完全承担起赡养父亲的责任,用心认真聆听父母教诲,顺从父母心意(正确的),父母生病要请医问药,让老年父母安享天年,享受人间天伦之乐。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所说这些,其实是很理性,也很客观与实际,他的根本目的不是强调顺从关系,而是强调大家共同努力,营造社会良序。司马迁由于个人成长经历及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其素怀大志,以拯救苍生为已任,故而与孔子思想一脉相承,推崇孔子主张也就顺理成章了!

其他网友回答: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里多次评价儒者的君臣父子之礼。他说,“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司马迁认为,虽然有百家学说,但君臣父子之礼是不可替代的。他还进一步解释说,“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在司马迁看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乃是礼义之本,如果不懂其宗旨,胡作非为,那就是世上最大的罪过。同时,司马迁还指出了礼义的社会价值:“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道德(礼义)能防患于未然,法律只能应对祸患发生之后。

司马迁不仅认识到儒者“君臣父子”之礼义在百家学说中的不可替代性,还分析了该学说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要倡导君臣父子之礼义的原因啊!

孔子处在春秋时期,天下出现了大混乱、大分裂之局面。春秋二百二十四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害,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大小战事发生了四百八十多次。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动乱的局面?那就是因为“礼崩乐坏”,人们丢失了道德自律,私欲极度膨胀。再这种大环境下,强国为了利益消灭弱国,臣为了一己之私杀掉了国君,甚至儿子为了篡权杀死了父亲。至于兄弟之间,叔侄之间,为了争权夺利,更是展开你死我活的拼杀。就像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家中排行老三,夺取国君地位后,威逼鲁国杀死了自己的二哥。他的五个儿子为了争权,兵戎相见。而他却被关在屋里活活饿死。做出如此伤天害理之事,就是因为人们的心中缺少了礼义,而变得无法无天。

孔子的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源自残酷的现实。刀光剑影,只为争权夺利。尸骨成山,全是黎民百姓。这种为了称王称霸,满足私利的残忍杀戮,对于江山社稷、黎民百姓来说,是一场没完没了的灾难。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孔子发出了君臣父子之礼义的呼唤!你们当国君的要有个国君的样子,不要恃强凌弱,侵犯他国,要爱护臣民,以身作则。你们为臣的要安分守己,不要犯上作乱。你们做父亲的要有个做父亲的样子,要尊老爱幼,心慈友善。你们做子女的要孝敬父母,不要见利忘义。每个人都要找对自己的位置,只有遵守秩序,尽职尽责,社会才能安定,人际关系才能和谐,百姓才能安居乐业。这就是孔子的社会理想啊!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总和。孔子的君臣父子之礼义的学说,即是秩序,也是道德。

人类社会如果没有道德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就是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里开端即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在司马迁的父亲看来,周公死了500年才出了个孔子。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吗?我觉得应该是。

相关内容

有人问孔子,怎么治理国家,...
有人问孔子,怎么治理国家,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父...
01-30
孟子是不是比孔子更有资格称...
孟子是不是比孔子更有资格称圣?总觉得孟子的“民贵、君轻、社稷重。”...
01-30
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道理吗?是不是糟粕呢?:这不是糟粕。...
01-30
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
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为什么受到司马迁的推崇?:我个...
01-30
瓠子子
中药材“瓠子子”。出处:《滇南本草》。化学成分:含油51.57%。...
11-08

热门资讯

蒙古族的那达慕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蒙古族的那达慕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夹子妹什么梗 夹子妹什么梗
穆桂英挂帅是哪个朝代 穆桂英挂帅是哪个朝代
两弹一星是哪两弹 两弹一星是哪两弹
中旬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中旬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打狗棍大结局 打狗棍大结局
2022年10月20日最新消息... 2022年10月20日最新消息山西省晋中现有确诊数量 山西省晋中昨日新增数量
托普斯燃气壁挂炉e2故障代码 托普斯燃气壁挂炉e2故障代码含义:风压异常或风机故障。托普斯燃气壁挂炉e2故障原因及排除1、当烟道被...
欧能燃气壁挂炉e1故障代码 欧能燃气壁挂炉e1故障代码含义E1:点火失败或中途熄火欧能燃气壁挂炉e1故障原因及排除1、由于火焰检...
书法学习中,该如何进行手指的发... 书法学习中,该如何进行手指的发力练习?:谢邀。 手腕发力控制笔划空间占位和字的总体形态,手指发力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