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刘裕亲自领兵驻守刚刚拿下的关中,也不可能带领晋军一统天下,因为它的对手拓跋魏和赫连夏都还没有使出全力,这两个强敌和南燕、谯蜀、后秦大不相同,他们都是保持了塞外胡人传统的强国,刘裕想拿下它们难度不小。而且,刘裕军也没有稳固的后方,不回兵就会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
刘裕时期的北方形势图,
一眼就能看出来他两次北伐大获全胜的原因了,首先南燕地盘狭小,它基本就相当于战国时代的一个中原小国,虽然统治者慕容氏是鲜卑族,但慕容超的军队显然没有五胡乱华时期的胡人战力,在公元409年的巨蔑水之战中,10万南燕军与刘裕大军对峙,竟然吃不掉依托4000辆战车列阵的晋军,反而被刘裕的一招迂回偷袭战术击败。
(灭南燕)
南燕是个小国,后秦相对较大且军队战斗力非凡,但它却是个四面楚歌的国家,不能集中全力对付刘裕,这一点从公元405年后秦被迫割让南乡、顺阳、新野、舞阴等淮北土地给东晋就能得出结论。
当时的后秦主宰姚兴还没有荡平西秦,北面的赫连勃勃也是不可小觑的威胁,因此姚兴被迫按照刘裕的要求割让土地,这让后者名声大振,也暴漏出后秦的无奈。
后秦在400年灭掉了西边的西秦,但当地战乱从未停息,公元409年西秦又复国,再加上赫连勃勃多次南下,让姚兴无力专心对付东晋,只能眼看着刘裕灭亡南燕。刘裕军队在围攻南燕首都广固时,暴漏出不善于攻坚的缺点,此时驻扎在洛阳的10万后秦军一旦参战刘裕必败,但这10万人被姚兴召回用于对付西秦和大夏,因此说刘裕第一次北伐大胜有一定幸运。
(第一次北伐时,南北都是四分五裂)
刘裕第二次北伐是在公元416年,这一年后秦皇帝姚兴病死,国家陷入内乱,给了刘裕北伐的机会。请注意,在两次北伐之间的6年里,刘裕一刻也没停止征战,他利用这个间隙消灭了卢遁、司马休之、刘毅等割据势力,还灭掉了仇池、谯蜀等地方政权,文治武功堪比当年的曹操,曹操统一北方,刘裕统一了南方。但凡后秦有一点实力给东晋制造麻烦,也就不会让刘裕一统南国之地,建立北伐的根基,没有这个稳固的后方,北伐灭后秦是不可能的。
(刘裕灭亡后秦,南朝版图达到最大)
如果刘裕坚持留在关中,它有可能失去稳固的大后方,南方地区可能再次陷入战乱。统一后的南国仍旧是门阀政治,原先的王、谢、庾、桓四大门阀势力尚存,刘裕表面上挟天子以令诸侯,但门阀们随时有可能起来反对他,比如北伐南燕时,割据岭南的卢遁起兵,轻松杀到建康城下,各地将领丝毫没有阻挡他的意愿,这种事在北伐后秦时也有可能重演。
(刘裕对战卢遁保卫建康的形势图)
为此,刘裕在第二次北伐时让他的心腹刘穆之镇守大后方,这个人的作用类似曹操的荀彧,是刘裕集团的基石,但二次北伐第二年刘穆之就死了(58岁),刘穆之的先祖是刘邦长子齐王刘肥,刘裕的先祖是刘邦的弟弟楚王刘交,他们本就是一家人,在刘裕篡位建立大宋之前没有人能取代他。
毫无疑问,没有刘穆之镇守后方,刘裕坚持留在关中的话,很快就成为孤家寡人,饱经战乱的关中、河南之地无力支持刘裕长期作战,他绝对不可能是赫连大夏和拓跋大魏的对手,也没有能力打回南国,选择班师回朝才是明智之举。
当刘裕获知他留在关中的部队团灭,派去救援的朱龄石也全军覆没后,刘裕也打算亲自北伐,但被大臣们劝阻放弃,这说明当时的南国并不稳固。
(刘裕回到建康后,北方形势迅速逆转)
为了获得北伐的稳固后方,刘裕加快篡位速度,于公元420年建立刘宋王朝,距离二次北伐仅仅过去了4年而已。
刘裕称帝后立刻着手大力整顿南国,避免自己再次北伐时后院起火。他采取削弱强藩加强集权的措施,打击地主和门阀势力,限制文武官员的权力,尤其是他们对军队的控制被剥夺。只要把南国打成一块铁,刘裕就能横扫北方胡人政权实现大一统(北魏在439年一统北方,在这之前都是有机会的),可惜他称帝后的第三年就死了(60岁),再也没有北伐的机会。
总结:刘裕当年没有坚持北伐的原因是,他的大后方只是表面上的统一,随时有可能陷入内乱,因此他必须赶回去主持大局,继续留在关中的前途不会太美好。
其他网友回答:除了朱元璋,刘裕是古代最接近北伐成功的人。不过,我认为即使刘裕亲自驻守长安,也无法统一天下,其原因有五:
1,与刘邦相比,刘裕没有自己的萧何
萧何之功,在于使刘邦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不需要刘邦担心打了败仗无路可走。
刘穆之本来堪称刘裕的萧何,所以刘穆之一死,刘裕便只能南下回朝,否则其朝中地位便会有不保之虞。
2,与刘邦相比,刘裕没有自己的韩信
当刘邦与项羽对峙荥阳,韩信则率军北上灭魏、代、赵、燕、齐,完成了对项羽的包围。
但刘裕一生征战都是亲自领兵,其手下有将才,但无真正的帅才。刘邦、朱元璋可以坐镇国都,但刘裕不能。
3,征战一生,刘裕年事已高
刘裕攻占长安的时间是公元417年,三年后刘裕称帝,公元422年病逝,历史留给刘裕的时间太少了。
4,对手太强
刘裕去世的次年,公元423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即位,这是一位结束北方乱世的雄主,假如刘裕还在世,也会成为其最强劲的对手。
刘裕死后,其子刘义隆曾北伐中原,最终败于拓跋焘之手,拓跋焘一时饮马长江。
5,刘裕志不在此
攻占长安后,南京的刘穆之病逝,刘裕便召集文武,表达了对后方的忧虑。
与刘邦朱元璋不同,刘裕一直不是一国之主,而是东晋之臣。所以,刘裕首先要保住自己的地位,才能继续北伐。
同时,东晋的数次北伐常常都只是幌子,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自身的朝中地位。刘裕也不例外,他的北伐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封王,篡位。
于是,刘裕在留下其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后返回了南京,而辅佐刘义真的王修、王镇恶、沈田子不久便发生了内讧,沈田子杀王镇恶,王修杀沈田子,刘义真复杀王修。
所有这一切,都被夏主赫连勃勃看在了眼里,于是,赫连勃勃趁机派军南断青泥,东扼潼关,率大军攻进长安,时间是418年。
至此,刘裕的努力付之流水。也就是说,刘裕在世之时,长安已经失守,北伐成功已然无望。
其他网友回答:导语:刘裕攻占长安后,如果亲自带兵驻守,是极有可能统一天下,改写中国历史的。
刘裕出身行伍之间,一步步地成为东晋精锐主力北府军的重要将领。
刘裕以自己掌控的北府军为依托,东征西讨,平定了朝廷内外的敌对势力,成为操控东晋朝廷的一代权臣,进而萌生出取代东晋,自建新朝的野心。
为了实现个人的野心,刘裕先后进行了两次北伐,意图很明显,就是要最大程度上提升自己的个人威望,以便顺利地达到代晋自立的目的。
第一次北伐是公元410年,刘裕发动的对中原南燕的战争。
此次北伐很顺利。刘裕很快就攻破了南燕的都城广固,消灭了南燕,收复了青州地区。
正当刘裕踌躇满志,准备一鼓作气恢复中原之际,孙恩五斗米道起义军的余部死灰复燃,在卢循、徐道覆的带领下,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向东晋都城建康发起进攻。
在此情况下,刘裕只得放弃北伐,回师救援建康。
第二次北伐是在公元416年。这时候东晋朝廷基本上已落入刘裕的彀中。
为了进一步扩充自己的势力,提高自己的声望,为即将开始的篡位自立扫清障碍,刘裕决定进行第二次北伐。
出发前,为了维持东晋朝廷内部的稳定,刘裕将朝政大权托付给亲信刘穆之,又派亲信将领朱龄石等人率军驻扎在建康附近,以备不测。
安排好后方的防护工作以后,刘裕率大军兵分五路,水陆并进,开始攻打后秦。
一路激战,刘裕大军节节胜利;沿途收复了许昌、洛阳等重镇。随后,刘裕又大败后秦军队,攻占潼关,直扑长安。
公元417年,后秦国主姚泓见大势已去,就打开城门,向刘裕投降了。
这次北伐,消灭了后秦,可以说是巨大的胜利。刘裕成为东晋政坛无人可以匹敌的政治巨星。
刘裕派人回建康,要求朝廷给自己加赐九锡。这是权臣谋求篡立之前通常的作法。
软弱无力的东晋朝廷虽然明知刘裕的意图,却也无可奈何,只得册封刘裕为宋公,加九锡,位在诸侯之上。
由此,刘裕看出了东晋朝廷的虚弱,同时也认识到自己力量的强大,已经可以取代东晋,建立新朝了。
正在此时,为刘裕看守建康后院的刘穆之突然病死了。这突如其来的情况使得刘裕慌了阵脚。
刘穆之一死,再无他人可以替刘裕掌控建康的形势了;而且刘裕自认为已经取得了灭秦的大功业,自己的个人威望已经达到顶峰,可以回去篡位登基当皇帝了。
于是,刘裕无心进取,决定回师建康。只留下部分军队镇守长安,匆匆班师回南方去了。
(刘裕画像)
无疑,在刘裕的心目中,建康要比中原更重要。
刘裕班师以后,没过多久,关中地区就被赫连勃勃夺去,而且,刘裕留在长安的将领们死伤殆尽,损失惨重。
那么,刘裕如果留在长安,形势会如何发展呢?
首先,刘裕的后院不会失火。
以东晋朝廷此时的孱弱,根本就不会作出危及刘裕的举动来;刘裕大可不必匆忙班师回建康的。
其次,刘裕此番进入关中,深得关中人心,关中父老都对他寄予厚望,认为他就是汉高祖刘邦那样能够统一天下的伟大帝王。
因此,刘裕应该挟大胜之威,兼以关中人力物力的支持,进一步锐意进取,收复整个汉家疆土,从而结束划江而治的南北朝局面,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刘宋王朝来。
结语:刘裕放弃了历史赋予他的大好时机。他那急欲称帝的一己私利,断送了一次统一中国的好机会,使得中国又经历了一二百年的分裂混战场景,给无数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
其他网友回答:刘裕攻下长安以后,为何不再往前走一步,继而一统天下?因为从建康传来了一个坏消息,刘穆之死了!
刘穆之何许人也?为什么刘裕听到刘穆之死的消息以后,立刻急急忙忙赶回建康?就连长安这里的大好时机,都给葬送了呢?
其实刘穆之就相当于是曹操的荀彧、刘备的诸葛亮,那是坐镇大后方的关键人物。如果有刘穆之在,刘裕想打哪里就打哪里,可是没了刘穆之,刘裕只能是寸步难行。
很多人说诸葛亮就是个坐镇成都的人,没什么本事。其实你把事情的重要程度给弄反了,前线少一百个将军,刘备都有办法凑出来,可是后方少了一个诸葛亮,那他根本就没机会去攻打汉中,只能龟缩在成都等着人家曹操来围剿他。
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荀彧镇守许都,那曹操不敢和袁绍打官渡之战,不敢南下征讨荆州和东吴,更不敢带着大军去西凉挑战马超。为什么?因为大后方是老巢,是整盘棋最重要的地方。
刘裕失去了刘穆之,也就失去了后方的保障,一旦他长期不在建康,那么东晋的那帮贵族们,势必有闹事的倾向。有刘穆之在,刘裕大可放心,但是没了刘穆之,他就只能乖乖回去。至于统一大业,似乎跟自己的半壁江山比起来,无足轻重。
刘裕当时北伐的热情很高涨,本来已经把南方的叛乱给一一扫清,成为了东晋王朝最大的权臣,相当于是东汉的曹操一样。在灭了桓楚政权以后,刘裕一人兼任二十二州的都督。
这个时候刘裕还不满足,他希望完成一统江山的大业,所以就带兵北上,先后攻占了洛阳和长安,一度大有一统江山的机会。
后秦被灭,刘裕一举平定关中地区,收复了西晋王朝的故土,这个时候如果刘裕再接再厉,一定可以平定整个大北方,毕竟没人是他的对手。
可是一旦他做了这件事,再回来的时候,东晋的皇帝还能驾驭得了他吗?立下大功的刘裕只有坐等篡位了。
所以东晋王朝的贵族们,也不希望刘裕能够一统江山,就在这个档口,刘裕最重要的后盾刘穆之去世了,东晋王朝的贵族们别提多高兴了。
只要刘裕不回来,那么他们这帮人就能够逐渐重新掌握东晋王朝的权力。到时候刘裕有家难回,再加上没有后援供给,他的大军很快就会土崩瓦解。
九月,公至长安。长安丰稔,帑藏盈积。公先收其彝器、浑仪、土圭之属,献于京师;其余珍宝珠玉,以班赐将帅。执送姚泓,斩于建康市。谒汉高帝陵,大会文武于未央殿。---《宋书》
你以为刘裕可以一统江山,其实刘裕甚至连南方的半壁江山,他都无法保全。所以刘穆之的死,直接导致了刘裕事业的衰落。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就是这个道理。
刘穆之的死讯传来以后,长安军营里发生了激烈的辩论,大多数人不支持继续北伐了,因为没了刘穆之,他们很可能就没有家了。
为此刘裕下令,将自己12岁的儿子刘义真留在了长安镇守,并且派遣王修、王镇恶、沈田子等人辅佐他,刘裕自己带着大军南归。
刘裕回到建康以后,加九锡封宋王,位极人臣,如果他再立战功,那皇帝可就没办法赏赐刘裕了。东晋朝廷彻彻底底再次被刘裕掌控,称帝登基只是时间问题了。
这个时候长安那边问题可就大发了,夏主赫连勃勃带着大军,切断峣关、潼关的归路,带兵猛攻长安。
而长安城内的内讧其实更加可怕,沈田子诛杀了王镇恶,王修又诛杀了沈田子,最后刘义真又把王修给宰了,这么一来长安城内处于乱糟糟的状态之中。
先是,安西中兵参军沈田子杀安西司马王镇恶,诸将杀安西长史王修,关中乱。十月,帝遣右将军朱龄石代安西将军桂阳公义真为雍州刺史。义真还,为赫连勃勃所追,大败,仅以身免,诸将帅及龄石并没。---《南史》
得到消息的刘裕,立刻派遣幸福朱龄石前去镇守长安,替换年幼的刘义真。结果刘义真在回来的路上再次遭到夏军的追杀,朱龄石战死,几万人马损失殆尽,刘义真单骑逃回。
大好的关中之地,就因为文武官员们的内讧,最终得而复失。这件事对刘裕的事业打击是非常大的,从此以后,刘裕再想北伐,也已经力不从心了。
刘裕北伐的时候,已经到了东晋末年,北方早就被少数民族政权霸占了长达一百年之久的时间。在南方的重要士族们,其实早就淡忘了在北方的生活。
老一辈的人早就故去,新出仕做官的这些人,其实对北方没有太多的感情。这帮人充斥在刘裕的军中,那问题可就大发了。
你让这帮人去平息南方的战乱,比如说灭桓楚政权,那他们义不容辞,这毕竟是他们家里面的事情。可是你让他北伐和西征,其实他们没有太多人有这方面想法。
光靠刘裕一个人有北伐的想法,这件事是很难办成的,从幕僚到武将,刘裕手下这一票人都不愿意北伐,你又能咋整呢?
长安虽然丢了,可是长安以东的地盘还在刘裕手里,此外重要的北方大城市洛阳,一直都是刘裕想要迁都的地方。
如萧何之镇静关中,寇恂之安辑河内,葛亮相蜀,张昭辅吴,茂宏之经理琅琊,景略之弼谐永固,刘穆之众务必举,扬遵彦百度惟贞,苏绰共济艰难,高颎同经草昧,虽功有大小,运或长短,咸推股肱之林。悉为忠烈之士。---朱敬则
当刘裕提出要迁都洛阳的时候,居然遭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反对。为什么?因为南人已经习惯了南方的生活,他们不愿意再到北方瞎折腾了。刘裕为了笼络这些人,也只好放弃了迁都的想法。
刘裕回来不久便把晋朝给灭了,称帝建立了宋王朝。毕竟岁数大了,再不称帝,可能真的要成为第二个曹操了,他才不想藏着掖着,努力了一辈子,干嘛不称帝?
不过他这个年纪已经无法一统江山了,对他来说,那次拿下长安,是最好的机会。可惜刘穆之在关键时刻去世了,否则他的事业不会止步于此。
参考资料:《宋书》
其他网友回答:东晋末年北方分裂,刘裕曾利用这一机会出师北伐,于416年和417年收复洛阳、长安。宋代词人辛弃疾曾用“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形容这一东晋军的罕见战果。在此出现华夏可能一统的机遇面前,江南士族却群起反对北迁受风霜之苦。刘裕进退两难。同年冬天,刘裕心腹刘穆之突然病死,刘裕恐国内生变,不得不返回建康,临行留下年幼的次子刘义真镇守关中,并以王修为长史行事,总管一切事务。
关中人民一向看重王猛,刘裕攻克长安,王猛孙子王镇恶又建功最多,南人皆惧其自立。沈田子又自以峣柳之捷,与镇恶争功不平。刘裕将回江南,田子及傅弘之屡次告诉刘裕说:“镇恶家在关中,不可保信。”刘裕回答:“今留卿文武将士精兵万人,彼若欲为不善,正足自灭耳。勿复多言。”刘裕私下告诉田子说:“钟会不得遂其乱者,以有卫瓘故也。又语曰:‘猛兽不如群狐’,卿等十馀人,何惧王镇恶!”
这加剧了将领之间的不和,义熙十四年(418年)正月,王镇恶被沈田子在傅弘之军营所诱杀,总管关中事务的长史王修,以擅杀之罪处死沈田子。同月,晋军傅弘之所部大破赫连璝于池阳,又破之于寡妇渡,斩获甚众,夏兵乃退。
又因为王修与刘义真左右不和,年幼的义真听信左右之言,竟然杀死王修,这使得诸将心怀恐惧、人情离散,刘义真只好把全军召回长安,放弃城外之地,结果被困死在长安孤城,粮食无法供应。十一月,刘义真与诸将东归的时候,带了太多财货子女,无法快速离开此地和尽力作战,被赫连璝击溃,关中全部失守,连派去支援的朱龄石军队,也被赫连军团消灭。
刘裕得知败绩后大怒,决定再次北伐,士族们却苦劝拦阻,使他最终只有“登高北望,慷慨流涕”。东晋之后的南朝四代,皇室士族都谈佛论道,醉生梦死,连“仓皇北顾”的心情也全无。
其他网友回答:守不住。即便刘穆之不死、即便建康无人挑战、即便东晋拼命支持,刘裕也守不住关中。
这个问题,北魏的崔浩已经帮着回答了。即:
秦地戎夷混并,虎狼之国,裕亦不能守之。风俗不同,人情难变,欲行荆扬之化于三秦之地,譬无翼而欲飞,无足而欲走,不可得也。若留众守之,必资于寇。
以崔浩之论为基础,做一个现代版本的解读。
01.输出暴力但不能输出秩序,所以好战必亡《司马法》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这不是一对矛盾吗?你到底要让我咋办,到底打不打仗?
好了,听你的。我不好战,所以不打仗;我也不能安,所以也要时刻准备打仗。那我就拼命造武器得了,但是造武器也有把自己造亡国的。这个例子就是苏联,高度发达的重工业和军工业,硬是把国民经济给拖破产了。
关键的一点,就是怎么理解:好战必亡。
统治可以换算成为一个经济问题,即投入统治成本然后收获统治收益,统治收益大于统治成本,那这个统治就是划算的。所谓统治成本,基本上就是养官和养兵的成本;所谓统治收益,基本上就是从老百姓手中收取的税收。
但是,在这之前得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得建立统治。
怎么建立统治?第一步肯定是输出暴力,就是你得把地盘打下来。第二步则是输出秩序,也就是你能治理打下来的地盘。你凭啥能治理?因为你能输出秩序,我能确保这个地方不再被抢走、我能确保老百姓不造反、我能确保老百姓能够安定生产。
你就看这三点,刘裕在关中能做到吗?
确保这个地方不再被抢走,也就是关中从此不再打仗。这个肯定不可能。第一个不允许的还不是北魏,而是赫连勃勃的大夏。大夏政权垂涎关中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赫连勃勃从宁夏出兵关中,东晋从南京支援关中,在关中这个关键局部,谁更有优势?自然是赫连勃勃的大夏。即便赫连勃勃允许,北魏也不允许。北魏不需要对关中直接输出暴力,只需要对关中到建康这条补给线输出暴力就够了。
“欲行荆扬之化于三秦之地”,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刘裕治下全是南方汉人,他没见识过胡汉杂居的关中百姓有多彪悍,所以无法保证这些人不造反。至于能不能安定生产,就是更不用提了,外敌虎视眈眈、内治胡汉对立,安心搞生产,想也别想。
输出暴力就是战争,输出秩序才能统治。所以,只输出暴力而不能输出秩序,就建立不了统治,也就产生不了统治收益,所以好战必亡。
02.刘穆之不死、东晋死命支持,刘裕能定关中吗刘裕返回建康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他要篡位。但篡位之前得有功绩,而这个功绩就是打下关中、灭了后秦。但是,刘裕急匆匆地返回建康,还有一个直接原因,那就是留后建康的刘穆之死了。
刘穆之这个人非常重要,他是刘裕的萧何。刘邦外出征战,萧何一直看家。但看家可不是就在家里好好呆着就行了。看家的萧何起码要干两件事,一个是家里的乱事得收拾;一个是搜光家底支持前线。所以,看家这活儿一点儿也不轻松。刘穆之就担当了萧何这个角色。而且,刘穆之要做的事情,比萧何还要多。
刘邦领导的是一个创业集团,就是打下地盘之后大家都能分到肉。但刘裕领导的东晋朝廷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刘裕和北府军势力,他们是从司马皇室与南方士族手中抢来的权力。所以,刘裕和北府军是既得利益者,而司马皇室和南方士族是失去利益者。而最要命的是:这个失去利益者,还非常有力量。南方的官僚系统和地方政权,仍旧把持在这帮人手中。所以,刘穆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维持一种平衡,不能杀光这伙人,因为杀光他们,东晋也就没了;但也不能让这伙人太嚣张,因为太嚣张,刘裕也就没了。
所以,这个工作真心不好做,也就刘穆之能完成。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寻,但比一将更难寻的是一个能看家的萧何。
所以,完全可以假设一下,即:刘穆之不死,东晋死命支持,刘裕能不能占定关中?答案还是不能。
根本原因就是刘裕的最终目的不是关中而是建康,不是北伐收复故土而是北伐建立威望。所以,在刘裕集团心目中,篡位永远比关中更重要。
北魏皇帝拓跋嗣要阻止刘裕北伐关中,崔浩当即就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因为崔浩看透了刘裕的目的不是关中,而是关中建功而建功篡位。所以,北魏如果拼命阻止刘裕北伐关中,那刘裕一定会北伐河北,战火就会烧到北魏身上。
既然关中不是刘裕的主要矛盾,那刘裕就不可能在这里投入主要精力,也不会投入主要资源。
03.收拢不住战士战心、收取不到统治收益,刘裕也无能为力若留众守之,必资于寇。
即便刘裕赖在关中不走,把南朝的大将和精兵全都留在关中,他也守不住。首先一个问题就是出征太远,南方的大兵会不满意。
五代十国的逻辑是皇帝听将军的、将军听士兵的。但是,这个逻辑从古至今都能讲得通,只是五代十国演绎得太极端。那就是皇帝必须重视将军的意见,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同时,将军也必须总是士兵的意见,因为众怒难犯,士兵真不想打了,就真得不能打。所以,士兵的战心很重要。
韩信井陉之战,之所以敢背水列阵,就是因为韩信读懂了陈余二十万赵兵的心理。这伙人都是土著本地人,打了胜仗就抢劫战利品,打了败仗就直接回家种地打猎。
所以,思乡情切的南方大兵,就不会有留在关中的战心,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左右刘裕的意见,以撤回建康。
但刘裕率领的是正规军啊。正因为是正规军,所以南方士兵才能跟着刘裕千里赴关中,否则刘裕都不可能把这伙人带到关中。杀入关中只是解决了输出暴力的问题。但建立统治、收取统治收益,才是主要问题。
在关中的刘裕,他能够收取统治收益吗?这是想也不用想的问题。自东汉迁都洛阳之后,关中这个地方就是胡汉杂居,别说鲜卑匈奴人,就是关中羌人刘裕都搞不定。而最要命的一点,就是刘裕解决不了胡汉矛盾这个历史大问题。而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刘裕也就无法向关中输出秩序、不能在关中建立统治,也就不能收取统治收益。
南方士兵非要回家,关中无法获得统治收益,这就是刘裕占不住关中的原因所在。所以,崔浩才敢下定论,关中一定为北魏所有,刘裕想走也得走、不想走也得走。
其他网友回答: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认为是这样的,即使流域留在了当地天下,也未必能统一。因为他在南方的政权尚且不稳,谈何守住北方呢?刘裕为什么要回到南方?就是害怕有人趁他长期离开政治中心的时候发动政变。
其他网友回答:首先说历史没有假设,不能重来否则也不会有这许多缺憾!
如果当时刘裕镇守长安,那么北方赫连勃勃会大举进攻牵扯他很大经理,同时北魏拓跋嗣也伺机而动对刘裕造成很大威胁,刘裕北方统治基础不牢固有覆灭危险。
一旦建康城发生变故,刘裕将首尾不能相顾,一败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