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满清八旗军怎么打倒数百万大军在手的大明朝的?
01-30
0

八旗军又不是赛亚人,也不是亡灵军团,他们击败明军的原因很简单——当时的明军根本就没有数百万之众。

明代军队原先以卫所为主,有500多个卫所,每个卫所的兵力是5000多人,这样总兵力是200多万人。这适应元末明初大规模战争后地广人稀的现实,随着经济和人口和社会的发展,卫所制度逐渐荒废。到了明朝中后期卫所土地大半被侵占,卫所士兵变成了军官的农奴,军官的家丁变成了战场的主力。山东的一个卫所按规定有5000多士兵,平常应该由1500多人处于战时状态,3500多人在耕种土地。但根据明朝文官查访后发现,整个卫所有战斗力的只有主将身边的100余人的家丁。明朝将领将自己的族人、战俘、搜罗到的各种高手充当自己的家丁,这些家丁待遇丰厚,工资待遇十倍于普通士兵,打胜仗时可以帮助主将抢人头,打败仗时可以保护主将撤退,家丁的多少是明朝晚期一个将领最核心的资本。

明朝末期出名的大将手下没有几百、上千家丁在身边,那简直是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晚明的家丁中也出了不少猛人,比如李如松手下的李宁,他在朝鲜战场表现十分出色;比如洪承畴手下的孙守法,他生擒了闯王高迎祥。当然了最出名的家丁当属努尔哈赤,正是努尔哈赤在李成梁手下当家丁期间,他学到了李成梁的兵法,熟悉了明军的作战特点。家丁的收入大部分靠主将的非法所得,也就是主将克扣普通士兵的饷银供养。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担任过京营指挥官,在李自成逼近是,吴老爹就对自己老板实话实话:“我们明面上兵力是八万,实际上只有三万在岗,能打的只有我家养的3000奴才。您要他们出战可以,得加钱,不多,一口价,100万两”。我们在看明末史书中看到少数明军的绝佳表现大多就是这些家丁上演的,因为他们和主将的利益真正捆绑在一起。

(洪承畴打仗猛,全靠家丁给力)

明末纸面上的200多万大军,其实九成以上都是常年领不到工资、给主将耕种土地的农奴。以辽东为例,纸面上辽东有十五万左右大军,实际上有战斗力的部队只有李成梁、祖大寿等将门的上万家丁。八旗军兴起后,尽管它的人数不占优势,但精锐部队数量面对战场上的明军其实是占优的。由于少量家丁是将领的真正依靠,所以在战局不利时,这些将领就会争相撤退,只要家丁部队不受损,他们就还能当官。吴三桂就是典型,他可以带着家丁救自己老爹,也可以在松锦之战中抢先跑路。所以在清军入关后,很多明朝将领就选择了投降,因为他们的精锐真的不占优势。以左良玉部队为例,他的部队最多时号称八十万,实际力量是多少哪?左良玉死后他的儿子左梦庚投降了清军,清军一盘点才知道他的部队总人数拖家带口是30来万,实际兵力是10万左右,能符合八旗军标准的才3万多人。清军入关后就是这样收拢了大批炮灰部队,他们采取了孤立高层,提高中层的方式彻底接手了这些部队。昔日桀骜不驯的左梦庚、刘良佐等人都失去了军队的控制权,逐渐被架空。八旗军就是这样瓦解、并击败了纸面上数百万的明朝大军,不是八旗太牛,是明军积重难返。

其他网友回答:

崇祯时期,明王朝全国正规军的数量在145万左右,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起义军兵力加在一起也有百万之众。

清军入关前后,总兵力在20多万人。

其中满洲八旗的军队大约 10万余人,还有蒙古八旗,和辽东汉人为主的汉人八旗,吴三桂带领的军队5万人左右,几方军队总共20多万人。

由于种种原因,上述数字不是绝对准确,但是总体上是没错的,那就是清军陆续吃掉了比自己多10倍的明军和义军。

为什么清军对以少胜多?原因有以下几个:

朝廷腐败

任何一个王朝的开国皇帝都希望自己的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他们都注意休养生息、减轻百姓负担,都反腐倡廉,整顿吏治。可是到了最后都难逃灭亡命运,这是历史规律,也是自然规律。

就像一碗饭,你不管是放在低温和高温环境下,总有发馊变质的时候。秦汉唐宋,哪一朝哪一代都是如此,到了末期时,腐败盛行,积重难返,沉疴难消,开国皇帝转世活过来都没有救。

朱元璋对贪官恨之入骨,反贪力度空前绝后,用了剥皮抽筋酷刑,但是不受制约的权力,决定了腐败难以根除。

朱元璋为了防止太监专权,定下宦官不得参政的铁律。结果呢,从朱棣开始,太监就开始受到重用,太监专权现象层出不穷,愈演愈烈。毫不夸张地说,是太监玩死了明朝皇帝。

除了太监,朱元璋还担心丞相专权架空皇帝,杀了胡惟庸之后,废除了丞相制,实行内阁制。

内阁制的诞生,导致党争盛行,官员正事不干,集中精力搞内斗,让皇帝晕头转向,无所适从。

内耗加剧让大明失去凝聚力,给外敌以可乘之机。

崇祯无能

明朝末期名将辈出,群英荟萃。没有哪个朝代像明末那样,有那么多能征善战的将领。

孙承宗、孙传庭、洪承畴、卢象升、吴三桂、陈奇瑜、曹文诏、左良玉、祖大寿不胜枚举。

他们很多人并非武将出身,但似乎天生就会打仗,个个满腹韬略、运筹帷幄、用兵如神。

但是崇祯不但不会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反而多疑残暴,排斥和滥杀忠臣良将。

崇祯在位十七年,不但换了五十个大学士,还撤掉了十一个刑部尚书,更换了十四个兵部尚书,诛杀总督七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

可笑的是崇祯吊死煤山之前还不知悔改,没认清自己的缺点,却留下遗言说:“文臣个个可杀”、“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这样的皇帝,能指挥军队战胜清军吗?

制度弊端、军队战斗力差

明朝初期实行卫所制度,士兵和家属入军籍,谓之军户。

士兵在朝廷分配的公田里耕作,每月领到的粮食,足够一家人生活所需。

朱元璋曾骄傲地表示,不花财政一分钱供养,大明军队完全自给自足,当时卫所制度的施行,在明朝战胜元军、全国一统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但是卫所制度也有很多弊端,随着时间推移渐渐显现出来。

一是“南人而北,北人而南”的更戍制度导致士兵逃亡军心不稳。

这个制度的核心就是南方人前往北方驻守,北方人前往南方驻守,初衷是士兵在本地的话,熟悉本地情况,容易勾结当地人造反。

但是该制度的弊端是南方人是适应不了北方寒冷的气候环境,而北方人也是适应不了南方的瘴气环境,造成所谓的“水土不服”的问题。

正如明代首辅杨士奇所言:“水土不相习,北人苦于瘴疠,南人苦于严寒,多至死亡”。

长此以往,士兵死亡和逃跑现象时有发生,军心不稳。

二是卫所制度中的京城班军制度,导致卫所空虚。

班军制度是将卫所的士兵轮流调往北京,操练军队,但时间一长就变味了。

随着时间的逝去,这些班军却逐渐变成了施工队,或修筑城哨、或建造城堡,被长期禁锢在京师,不能返回原地。

如此一来,其原地卫所军兵力空虚,无法维护稳定、守卫国门。

而且繁重的劳动,导致班军大量逃亡。

《明代的军屯》一书中所说:“役使军士当私差的,主要是镇守总兵等官,还有指挥千户、百户以及许多官豪势要。他们私下役使军士,耕种庄田,为他们樵采、治炭、开窑、烧造砖瓦、修筑私第、贩私盐等” 。

卫所军官多将卫军挪作私用,把他们当作赚钱工具,就是不让他们练兵。

长此以往,军纪废弛、战斗力下降,成为一群草包。

拖欠军饷,士兵丧失斗志

明朝中期的皇帝一个比一个差,不是被太监控制,就是让奶妈掌握,或者被党争搞得焦头烂额。

他们的治国能力差劲,国家乱作一团。

再加上北方地区连年自然灾害,不必说屯田,就是许多民间的田地,都因连年干旱,颗粒无收,灾民遍地。

在此情况下,军队开支只能从国家财政中支出。

但是国家经济不景气,财政收支难以平衡,拖欠军饷现象严重。

崇祯二年二月十二日,崇祯帝要求户部统计上交拖欠数字,数字交上来后一看,傻眼了:

万历三十八年至天启七年之间,总计拖欠九边饷银数达九百六十八万五千五百馀两。

长期领不到军饷,士兵们衣食无着,有时候不得不靠典当衣物,典当兵器弓箭来度日。

严重的时候,内地士兵的弱者外出讨饭,沿街乞讨;强悍的直接哗变叛乱,加入农民军阵营。

辽东将领投敌卖城更是屡见不鲜,“人人有疑辽之心”。

在崇祯登基初期,袁崇焕还没出关,就发生了宁远兵变。

兵变之前,辽东巡抚毕自肃就对皇帝报告说辽东军饷不够,没多久,驻宁远士兵就因四个月没有发饷而哗变,把巡抚总兵等高级官员抓起来,痛打了一顿,后来还是官方向商人借了三万两银子,才勉强化解这次危机!

崇祯四年十月,孙元化命孔有德率几千士兵携带火炮从登州出发支援辽东前线,这支队伍因为没有军饷,不得不沿途向居民索取粮食补给。

清军战斗力强、以一当十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战争之王,骑兵的素质决定战争胜负。

在中国历史上,中原军队多数时间都战不过游牧民族的军队。

游牧民族是马背上长大的,他们四海为家,能征善战,凶猛彪悍、狼性十足,总是冲锋冲锋再冲锋,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中原人属于农耕民族,有地有家产有恒业有老婆孩子,打仗有太多牵挂,缺少勇往直前、破釜沉舟的精神,所以清兵以一当十不难理解。

明朝没有养马基地,缺少优良战马

骑兵离不开好马,中原?对不起,没有好马。

游牧民族的马在天然牧场成长,天生就是良马,战斗力爆棚;

温室长不出大树,中原人造牧场养不出好马。

由于国家财政紧张,不仅没有牧场用来养马,还没有工资给牧民补贴。

种种原因,造成明朝军队战斗力低下,让清军以一当十。

其他网友回答:

上面的回答都很好,就是没有从制度角度来谈军队数量。我就来补充一下吧。

明清双方军事制度有根本上的不同,也可以理解为不是一个发展阶段上。1620年的明军很像1840年的清军,1620年的清军体制很像1400年的明军体制。我们分别来谈:

1、清军体制与清军数量

清军的八旗制度,基本是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一体,动员力很强。

长途远征基本是三丁、五丁抽一,百公里内甚至能做到倾国而征,松锦决战救动员了三分之二的丁。

这些丁基本指正军,是要披坚执锐的,战斗力非常强悍。

考虑到劫掠的作战目标,随军发财,照顾甲兵的人也很多,甚至有几倍。官方名词为“厮卒”。

1648年,八旗男丁346931人。其中包括满洲55330人、蒙古28785、汉八旗及其他262816,虽然入关作战有损失,但还有补充,所以人数并不一定减少。所以按照满蒙三丁抽一、汉军十丁抽一.。一次投入作战兵力大致在六万左右。

加上厮卒、跟班,就在10万左右。

补充:八旗男丁是体制内户口,其实许多辽东百姓是没有编入旗籍的,基本处于农奴层次。数量远远超过旗人口。

(八旗制度)

2、明军体制与明军数量

明中叶以下,明军的世兵基本是吃一点工资,做点买卖,战斗力等于无;明王朝只能在既有体制上训练选锋,或者直接募兵。

1638年,明朝军队大致有辽东军蓟辽军25万,宣大山军20万,陕西五镇军18万,京军14万,京畿四镇8万。沿边集京师周边就有85万,内地各省加起来额兵在50万以上(不算乡兵、民壮等)。是不是大明有150万军队。

但事实上,宣大山西20万部队,其中八万是杂兵,负责送信、看仓库之类;10万是守兵,看城门,守堡台,分散在各个地;只有两万部队属于战兵,有野战能力。

(松锦作战是明清双方最大动员限度,明军在17万上下。清军正军在15万上下,厮卒也不至于少)

按照统计整个大明的战兵在30万左右。能投入到一个战场的在十多万。(野战军占总兵力五分之一已经很高

到了南明就更差,四镇号称额军12万,还有各地杂牌军。加上南京驻军。多铎南下报告明军降兵23万多。按照比例最多四万野战军。

这也是有人差异,为啥刘良佐投降前号称三万,投降后只有三千。其实差别就在这。

总结

军队数量得结合军事制度、军事体制、兵种分类、作战投放能力来谈。明清战争中,双方军事作战、动员制度差别非常大。

在单个战场投放兵力:明军10-15万;清军因距离问题6-15万,还有同等数量的厮卒;而南明总计有战斗力部队不足四万。

所以一对比,明军军事上并不占据优势。所以“奴之人口,不足内地一大县”,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深挖制度,就会发现本质的区别。

所以分析历史要制度本位,经过分析后的数据才是有价值的数据。

不然150万明军;几十万南明军(至于说左良玉80万大军的忽略);10万满洲兵。驴头马嘴,不死一个维度的比较。

其他网友回答:

向敬之

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弄清楚两个史实。

一、“满清”是一个仇满的民族情感忌讳词,源于辛亥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反清情绪,回到问题,当称满洲八旗军,或者清国八旗军。崇德元年,皇太极改金为清,改女真为满洲。此时的满洲清政权,是一个自立的国家,尚未正式继承中华王朝正朔成为一个朝代。

二、清军并未达到大明朝,换句话说,清军入关时,李自成的大顺军已经推翻了明朝。大明朝的覆灭,当以崇祯帝上吊为标志,而不是清军入主中原、定鼎燕京。所以说,大明朝不是满洲八旗军打倒的。

源于此,回到问题上来。

清军入关时,摄政睿亲王多尔衮统率的兵力不止十万,满洲旗兵和壮丁十二万人左右,另有蒙古两万四千人,汉军三万三千人,总计大概是十七万多人。汉军中,有不少是毛文龙旧部,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以及祖大寿、洪承畴带着降清的前明精锐。

李自成率部六万军队东征,加速了吴三桂的四万关宁铁骑和王永吉的数万正规军(《清史列传·吴三桂传》记载是“五十万”)降清。

《清宫风云》张丰毅版多尔衮

多尔衮和吴三桂的联军击溃李自成仓皇逃出京师后,先后派出多铎、阿济格、豪格、何洛会等以及吴三桂、孔有德等多路大军进攻李自成、张献忠和南明政权。

清军满汉大将协力征战,势如破竹,而李自成、张献忠虽各有数十万义军,但要分兵迎战清军和南明军的分别进攻。李自成、张献忠死后,他们的余部虽仍有十余万之众,分别投降南明,联明抗清,但南明内部内讧,如兵部尚书史可法不能约束刘泽清等四镇,左良玉与马士英的矛盾激化导致其子左梦庚率部二十万人降清,而朱明的王爷们为争正统相互倾轧,自我削弱反清势力。像在长沙一役,南明重臣如大学士何腾蛟等抢功逐利,蔑视联明抗清的李锦所率的李自成余部,结果十多万兵力败给了只有数千兵力的清朝守军。

义军和南明军的内讧,以及君臣之间的猜忌和内斗,加剧了他们的失败进程。即便李定国有过五月内两阙名王的佳绩后,与一同降明的孙可望等矛盾加剧,最终还是败给了尚可喜、吴三桂等多路清军的夹击。

其他网友回答:

在回答问题之前,有几点意见和网友们分享一下:

第一,在诸多答案中,不要随意用一下不严谨的概念。比如,“满清”这个词是辛亥革命以来排满思潮流行时使用的,现在容易伤害民族感情。所以在正式出版物中是不允许使用的。大家可以用“清朝军队”、“满洲军队”或“八旗军队”等等。

第二,“流寇”这个概念是统治者称呼起事民众的,今天还站在统治者立场上,无论如何都是不合适的。除非是引用原始材料,那也要表明是引文。希望编辑也要注意一下。

下面分几点尝试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清军入关之初,不是10万人。当时动员了三分之二的兵力,大约17-18万人,再加上入关后降清的吴三桂关辽军队5万人,大约22-23万左右。等到攻下北京并占据华北大部地区后,有大量明朝降军加入,兵力就更大了,顺治元年十月清军兵分两路,攻打李自成和南明弘光政权,总兵力应该不少于40万,并随着前进的步伐,还在扩充之中。

其次,当时李自成、张献忠的余部的确也有不少兵力,各自都有50万以上。南明政权半壁江山在手,兵力怎么也可以调集百万之众。之所以被清军逐步击溃,是有一个过程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最根本的原因:

第一,明末汉人内部的矛盾激化,造成了他们之间的分崩离析,使得清军可以各个击破。比如在扬州前线的史可法,一直认为农民军比清军更可恨,对多尔衮存在幻想。统治集团内部党争频繁,所谓阉党和清流之间的矛盾,严重影响了大敌当前的合作。所以江北四镇根本不听史可法的调遣。

第二,清朝统治者很好地利用了汉人内部的矛盾,比如在为他们攻打南方立下汗马功劳的尚可喜、孔有德、耿精忠、李成栋等等,原来都是毛文龙东江镇的旧将,毛文龙被袁崇焕杀掉后,这些人被迫降清,精锐之师均为清朝所用。

第三,晚明以来逐利之风大盛,王阳明心学的传播,以及明朝统治者的贪婪,都使士大夫到普通人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都更注重眼前利益和身边利益,不再把对国家的效忠放在首位。清初思想界对是否对国家“忠节”有过激烈讨论,还讨论“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像顾炎武他们都认为,亡国(比如明朝灭亡)还不可怕,亡天下(道统断了)才更可怕,所以整个社会氛围都不是一个为明朝而激烈抵抗的氛围。

尽管如此,明清易代从1644年到1683年平定“三藩”,也经历了40年时间,应该说也经历了漫长的拉锯,并不像想象的那样顺利。正确认识这个问题,要从整个晚明的社会变动去寻找其深层的原因。

其他网友回答:

明朝廷腐败贪污,将帅怕死贪生,士兵缺饷少练,无人用命。这仗怎么打,兵败如溃潮。大清新兴力量,清廉钢正,人人用命,以一当十,能不胜吗?

其他网友回答:

明朝并没有败给满清,而是败给了李闯流寇。满清只是适逢其时而已。 1644年李自成率大顺军攻占明朝国都北京。一片石之战后,清军趁势入关。

明末农民起义又称明末农民战争、明末民变、李自成之乱 、张献忠之乱等,爆发于明末崇祯年间的一场农民战争。是从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王二、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部农民军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从游击流动作战到运动流动作战,最终推翻明朝的战争。

明朝末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天灾人祸不断发生。明末因为皇太极在边外的威胁,明政府被迫削去驿站,无数人家破人亡,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于陕北。这儿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所以率先引起农民起义。

明末农民战争是中国封建社会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封建腐朽势力和清军的嚣张气焰。200万农民革命大军在黄河南北、长江上下十几个省的辽阔地区,与明清地主阶级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这次战争从明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王二起义开始,经过池之战、洛阳之战、襄阳之战、成都之战和山海关之战,至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败,起义军与明军战斗17年,与清军战斗14年,是中国历史上历次农民战争的最高发和总结。

其他网友回答:

满族人进不了山海关已经是一个历史事实。

所以有人说满族人进入山海关是吴三桂的功劳。

实际上这个说法不太正确。

吴三桂投降满族人是因为没有自己的主子了,也就是明朝的皇帝已经自杀了,明朝的政权已经没有了。

当时是大顺朝的李自成是可能的新兴政权了。

吴三桂献出山海关以后,李自成的军队去抵挡过,可是没有抵挡住。满族人才进入了中原地带。

李自成的军队没有抵挡住满族人和吴三桂合兵,是因为李自成的军队已经互相发生矛盾,都想窥视国王这个位置造成的军心分散,时李自成的军队不能一心一意的攻打满清人和吴三桂造成的。

或者这样讲,李自成进入北京以后,各个军队要员就想着封侯,去当某地方的诸侯官员去了。心思不再打击满族人和吴三桂上。所以与吴三桂和满族人对打的时候就打不过了。

因为李自成的军队的根本目的就是推到明朝,战略的准备上没有满清人。因此明朝被推翻以后,就可以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了。而满清人要吞并中原,从而就造成了一个要打,一个不打了。从而胜败就可见了。

吴三桂带着满族人进北京以后,去攻打各个省的诸侯,各个省的诸侯也是这样的,没有了主子,失去了为谁打仗的目标。从而也就没有真正的太大的抵抗力,并且是各个省只顾自己而不顾其他省份的。

从而各个省的战略目的不一样,又不团结,针对吴三桂和满族人就要拿下整个中国,就抵抗不住了。

所以满族人和吴三桂打败的是李自成,而不是明朝。明朝是由李自成打败的。

满族人是趁着李自成站脚不稳,占了个便宜,才占领了整个中国,得以成立大清王朝的。

实际上就是李自成还没有真正成为一个王朝的国君,各省的原先明朝的元老们,诸侯们不承认李自成呢,使山海关以内的各个省份,不是一个统一的人群。

满清和吴三桂趁这个时机夺得了整个中国。

所以当时明朝的军队虽然多,可是各省只顾各省的。相对于满族人和吴三桂就人数就少了。

特别是意志上面满族人与吴三桂是统一一致的,战略战术也是统一一致,目标是确定的。所以他们是整体。

用整体的力量去击破各个分散的力量,那是必然要胜利的。

而李自成和各省的诸侯们各顾各,没有统一的目标,还不知道自己归属于谁呢。所以面对满族与吴三桂大军就不堪一击了。

这里起作用的还是吴三桂,他的投降和被满族人重用,瓦解了明朝的各个省份的将领反抗意识。造成了明朝原先的将军是投降满族人,还是反抗犹豫不决。从而就更加不堪一击了。

特别是李自成,已经把明朝的将领们,打的没有战斗力了。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满族人进关以后打的是李自成。李自成一路败到四川或者是广西一带,满族人也就追杀到这一代,中国也就夺完了。

这是满族人得以占领全中国的根本原因,以及历史事实。

所以把满族人推翻明朝这一概念,改变一下就符合事实了。

悟空问答看后咱也在上面留上点啥。

其他网友回答:

明朝是被李自成张献忠推翻的。满洲兵入关,主要和李自成张献忠的部队打仗!

相关内容

明朝时期的大宁是现在的什么...
洪武二十四年封。逾二年,就籓大宁。大宁在喜峰口外,古会州地,东连辽...
03-20
明朝皇帝列表(明朝16位皇...
明朝皇帝列表 1.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1368年-1398年在...
03-11
明朝历代帝王顺序表(明朝十...
明朝历代帝王顺序表 明朝历代皇帝顺序如下:1、太祖朱元璋(1328...
03-11
明朝皇帝顺序列表(明朝十六...
明朝皇帝顺序列表 1.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1368年-1398...
03-11
邵雍的梅花诗十大预言 邵雍...
邵雍梅花诗的十大预言分别准确地预言了北宋、南宋、元朝、明朝、清朝,...
03-05
明朝穿越小说排行榜(明朝评...
穿越小说排行榜前十名巅峰之作 穿越小说排行榜前十名巅峰之作如下:1...
02-25

热门资讯

蒙古族的那达慕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蒙古族的那达慕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夹子妹什么梗 夹子妹什么梗
穆桂英挂帅是哪个朝代 穆桂英挂帅是哪个朝代
两弹一星是哪两弹 两弹一星是哪两弹
中旬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中旬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打狗棍大结局 打狗棍大结局
2022年10月20日最新消息... 2022年10月20日最新消息山西省晋中现有确诊数量 山西省晋中昨日新增数量
托普斯燃气壁挂炉e2故障代码 托普斯燃气壁挂炉e2故障代码含义:风压异常或风机故障。托普斯燃气壁挂炉e2故障原因及排除1、当烟道被...
欧能燃气壁挂炉e1故障代码 欧能燃气壁挂炉e1故障代码含义E1:点火失败或中途熄火欧能燃气壁挂炉e1故障原因及排除1、由于火焰检...
书法学习中,该如何进行手指的发... 书法学习中,该如何进行手指的发力练习?:谢邀。 手腕发力控制笔划空间占位和字的总体形态,手指发力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