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郦波诗的争论是两字一音的较量,就是悟与误的较量。
郦波旅怀诗本有较高水平,没有悟性的读者或作者是评点不了,因为郦波大运在庚戍,与流年辛丑在相刑之地,遭遇小人骚扰,冒出没有悟性的作者误解进而曲改而引发争论,在争论过程中,被带葡萄酸感的个别教授背后煽风点火,导致部分异议者眨损侮辱郦波形象,争论走向丑恶动态。
现在好了,中央马上对网上秩序进行整理,净化,误入歧途的跟风者必将觉醒,背后煽风点火者将原形毕露,争论将会善终!
2021/5/10
其他网友回答:这几天我也看了双方的有些争论,我虽然文化不高,但也想说几句我的看法。首先有人质凝郦波老师口占七绝,即然是口占,七绝又从何说起?有的人拿去研究这不合律那不合律!社会在进步,新时代应该有新时代的诗。谁规定一定要照搬唐宋规矩?如果要这样标准,恐怕李白的诗都过不倒关。又像胡适评价毛主席他老家的诗一样,没有一句是通的,大家为什么都喜欢毛主席的诗?啥子是好诗,当代人喜欢的就是好诗。再说郦波老师写诗发表出来,认为写得好,就点赞,就看。写得不好也不该改别人的诗,你有本事,有水平把你自己的作品发表出来,是精品,是杰作让大家来学习。像唐诗宋诗一样留传后代!犯不着把郦波老师的几句诗大卸八块,拿去给古诗对照。这样是抄袭那样也是抄袭,中华汉字,词句只有那么多,辈辈代代都在用,难免不重复。头条每天发表好多诗词,你改得过来吗?为什么专挑郦波老师说事?有些人发表的已经对郦波老师人身攻击,什么于丹男一号,什么郦郎才尽!请问这是评诗还是评人?既是文人,就该有文人的样子,有本事你去主持个节目,看收视如何!
其他网友回答:郦波老师有2个没有想到:
1、没有想到键盘侠们什么都敢说;
2、没有想到有些民间古诗词爱好者,水平如此之高。
郦波老师一直很有名,《百家讲坛》让他被人熟知,《诗词大会》使其名扬天下。如此以来,无论他自己,还是广大的人民群众,都给“郦波”这个名字赋予了较高的地位,和相应而来的极高的期望。
郦波老师博闻强记、古文化的底蕴深厚;但,他毕竟是教育从业者、文化传播者,而非专业的诗人,在诗歌这个领域,他不一定、也更不必非要做到“才艺超群”——诗歌创作,和其他任何门类的“技能”一样——天赋和努力,缺一不可。
郦波教授
不得不说,在头条,我看到过很多的古诗词爱好者,他们写的诗水平极高!可以坦白地说,如果他们生活在唐代,未必不能和一些著名的诗人一较高下。他们喜欢古诗词,学习古诗词,切磋古诗词,模仿和创作古诗词——甚至有的人,已经走出了自己的路——在他们的作品中,已经看不到过多“搬抄”的痕迹,在古诗词的“古为今用”方面,他们已经“修炼”的成熟、练达——要文字有文字、要音韵有音韵、要内涵有内涵,要意象有意象(优秀古诗必备)... ...
所以,郦波老师的作品一出,各种批评“不绝于耳”,这种“场面”太正常不过了!面对民间这么多高手的“虎视眈眈”,郦波老师又不是专业或者半专业的诗人,如何能强求他的诗作,一定要通得过众多民间高手的严苛审评呢?
只是,郦波老师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民间高手这里,如果你拿不出极为出彩的作品,被“狂批”、连带“攻击”,几乎是注定的!专业的诗人都经常“在劫难逃”,更何况你这非专业的、又是文化领域的名人,又如何敢保证“全身而退”呢?
网络点评,分分钟踹飞你
郦波老师的遭遇,给我们两点启示:
1、网络点评,从不给你留情面,尤其是名人。
2、如果你名气很大,当你发表仿古诗这种——专业性要求很高的作品之时,要么慎之又慎,要么不要太在意别人的批评。
其他网友回答:我雖才疏好作詩,三皇五帝偶然知。
韻尾平仄能順理,悵望江天日暮時。
一一醉题(閬水漁民白溪釣)
作诗本个人爱好而已,两三好友可相互交流,听取建议是不仅件好事情,更能提高作诗的水平,何乐而不为。
其他网友回答:此题《悟空问答》在前年就讨论了。我当时也参与发文,替郦某遮丑圆话,分析其写诗是用了古人的集句法来进行“二度创作”。本是宽容看其写诗的问题。不想至今仍在遭其粉丝攻击(郦粉凶于狼)。
诗词争论是好事,可郦某恼羞成怒后写王八诗咒人,就属风雅不存败坏风气了。郦某之诗,我不论其水平高低,只择主要两点问题论述如下:
一:活剥古人,生吞名句。若写一首小诗,句句皆非“自作语”,就需注明是集句诗等。集句诗还能算二度创作,否则就会被人疑为抄袭了。正是:
用典集句虽可行,借用化用要分清。
岂敢生吞经典句,不能活剥古诗人。
洒瓶理应装新酒,新诗莫造高仿品。
若是拼凑古诗词,何用推敲苦苦吟。
二:邯郸学步,食古不化。我多次建议过,当代人不要躺在唐宋诗词的宝库里,当坐享千年遗产的富N代。写作须在继承的前提下发扬创新,要用当代人口中鲜活的语言入诗。比如,郦某生活在智能时代,过着现代化的物质生活,其写诗却是:满纸古人味,不讲现代语。试问郦某60万粉丝,在智能手机时代,用“签尺素”代称写信,究竟能有多少人能懂?可谓:
小小教授大书橱,寻章摘句作词赋。
僻字生词炫高雅,句句拼凑堆典故。
陈言务去当牢记,何必穿越去复古。
唐诗宋词留宝库,不思创新也穷哭。
以下三图,全是郦某恼羞成怒的骂人帖。
其他网友回答:毛主席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无论放与争都是为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就是肯定,挖掘,传承中华五千年文明,为中华的民族复兴,国家强盛而不悔前行!
其他网友回答:清风明月在, 何虑赏音稀
近日打开网页,一股针对郦波教授的舆情扑面。源源不断,沸沸扬扬。心中不免暗暗吃惊:这是怎么哪?细细梳理,这便产生了初步印象——正可谓“小诗莫名千夫指,教授无端陷重围”。根据风潮的推进时序和具体内容划分,约为三个层次。个人看法略述如下
一、诗歌语言的是和非。
郦波教授在头条发了两首小诗,《旅夜作书》、《春日独回故园》。网友一凡率先发难,指责其用语不通、不妥。焦点句在于“ 笺尺素”和“赏音稀”。认为“笺”和“尺素”同属性、同物名,不能用着动宾结构。这点郦教授已做回复,认为“笺”是名词活用。至于是否妥帖,大概出于礼貌,教授似未确断。在古汉语中名动同词是常见现象。打开《新华字典》就更加明白。”笺“字第一义项即“注释”,第二义项才是“信纸”。乍看即便名、动区别使用,原句仍未摆脱所谓“动宾结构”,注释书信,依然不甚妥贴,但联系上下句,就会豁然开朗。“长夜永怀难自问/欲笺尺素赏音稀”。体味诗意:这不眠的漫漫长夜,想吟咏一番此刻的情愫,但剪不断理还乱,从何说起呀?既难自问,那就不妨注释一二,写封书信,请教老友吧。可是知己零落,又在何方?由此,词组“笺尺素”的语法结构就十分明白:动词“笺”的宾语“心绪”为承前省略,“尺素”是“注释心绪”的状语后置,即“注释心绪于尺素”。或问这一解读可以成立吗?答曰君不见“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不就是“蓑笠翁钓鱼在寒江大雪之中”,且省略了宾语“鱼”?
接下来另一焦点“赏音稀”。有人只习惯于“知音”,而不接受“赏音”。不免奇怪:不可赏音,那也不可赏文、赏诗、赏画等等?更令人不解的是对“稀”也不以为然,似乎应该是“少”。“稀”、“少”本同义,陶渊明不是有“草盛豆苗稀”、白居易不是有“门前冷落车马稀”?
在语言基础知识上对汉语文学教授挑战,其风险不言而喻;除非你不避笑柄。当然,如果仅是质疑,或虚心请教,那又自当别论。
二、诗作路径的正和误。
针对教授的诗,一凡网友摘引了一些前人诗句,印证其套用乃至“抄袭”。甚至有网友断言,作为全国知名学者、教授,如此诗作将会产生不良导向和影响。
粗略浏览了一些有关“抄袭”的指责,其实多半仅是某些词语的相同或相似。作品拥有知识产权,而词语——语言的基本、基础单位属于公众,不具有知识产权。诗如其人,郦波教授长期浸润于古诗词的海洋,学养深厚,他的行为举止、出言吐语,乃至写诗作文也就自然又必然的离不开书面语言,散发浓浓的书卷气。这是常态,如果一点不沾书卷气,那倒反常。在有关的举例中,有一处似乎十分突出。那就是《旅夜作书》中“一身多少江湖事/明月清风弄我衣”,同于宋代诗人黄孝先的“江海一身多少事/清风明月我沾衣”。
对此,我认为教授把古典诗词精华早就烂记于心、融入血液,当他相逢前人似曾相同的际遇,就会不期然的从心中涌出类似的诗句来,这是长期书斋生活潜移默化地必然塑造,是信息库中潜意识地自然内驱。诗人当时未必清醒意识到这是前人诗句。否则大约就会自动屏蔽吧,况且“一身多少江湖事”已基本属于日常生活的习惯用语,熟语。
其实即便有意识借用、套用前人之句,也未必即为“抄袭”。
文学创作有继承创新,也有开拓创新。而前者或许更为切实而普遍。
深得东坡赏识、名列“苏门四学士”之首、江西诗派的领袖人物黄庭坚提出“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就是在诗学理论上突出强调了“继承创新”。继承不是照搬,而是对现有资源的合理占有与利用。比如前人有“离离若缘东坡竹”之句描绘胡须,黄庭坚写诗也在描绘胡须时,将此句脱化为“王侯须若缘坡竹/哦诗清风起空谷。”虽借用了前人之句,但又向前大大推进,从音效上、动态上,十分传神地突出胡须的艺术特征。这应该就是点铁成金、脱胎换骨了:吸收下来,为我所用;从俗中出雅,从陈中出新,化腐朽为神奇。
正如毛主席的“天若有情天也老”,同于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也老”。但具体含义却截然翻新。李诗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此句是“衰兰送客咸阳道”的情何以堪;而主席却用来印证“人间正道是沧桑”:世界的发展变化是不可回避、不可抗拒的铁律、至理。你不是天吗,你也要变化,只不过你没有情感,所以你看不出老来罢了!很显然两句的境界完全不同,主席之诗赋予原句完全不同的境界,这正是“点铁成金”的成功典范吧!
再看郦诗的“明月清风弄我衣”,也正同此。不仅如一凡所说,比之原句的“清风明月我沾衣”,化静为动,变被动为主动,同时也具有完全不同的意境。原句是清风明月之下,我的泪水和着露水沾湿了衣襟,而郦诗描述明月清风舞弄着我的衣衫。当满腹心思不能自问,也不能他问,那就将“我”交给清风明月,和天地对话吧!郦诗这一引用,不仅让明月清风霎时灵动,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完全不同于张孝先的洒脱、豁达情怀。这不也是“点铁成金”?
日常生活诗词酬唱,体现了文人的本真特色。不是纯文学诗刊,大可不必苛求每首诗都有所创新。
近两年央视的诗词大会风生水起、热火朝天,有些地方台类似节目也如火如荼,引导、推进了广大青少年对诗词文化的广收博览,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品质、人格情怀储存于心、融化于血、活化于行。就此而言,教授之作也正显示了一条从前人艺术成果的融会贯通中汲取营养,化为己有、为我所用的有效途径,印证了前贤“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宝贵经验。
三、诗篇水平的高和低
郦波教授在头条发了几首小诗,在我看来,只不过是率性随意即兴缘情的信手捉笔,借以融入大众、其乐融融。不意竟招惹出许多是非,一度“风声鹤唳、四面楚歌”。首先就有不少网友乘势跟上自己的诗作,要和教授比高低;有的连具体作品都不曾晾,直截了当宣布“我,我们群的普遍比他好”;甚至还有干脆就为教授改诗。“欲与郦公试比高”,这些网友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如果确如其言,那真可喜可贺,表明群众性的诗作水准高超。但这一想法不免简单,没有第三方的权威裁定,谁能说清诗词水平的高低?许多诗词大赛已有较权威的评委定论,还未必世人尽信,何况自说自道、自吹自擂,甚至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无规无矩的自我张扬!
这是大家畅所欲言的平台,不是赛事擂台,没有必要非见高低不可。不过既然这是许多网友的兴奋点,本人也就不揣浅陋,尝试作点品评,仅与广大网友共同探讨。
先读郦教授的《春日独回故园》。“白玉枝头探故园/从来寂寞竟无言/庭深刺柏精神在/池浅鼋孙怙恶繁/云水心闲诗自放/沧溟笔老册疏翻/眼前春色近秋色/世上风情默复喧。”
全诗写了回故园的所见所感。诗人首先与白玉兰心心相印,融为一体。我是步履匆匆疲惫落寞的“独回”,她是孤寂绽放的默默“独守”。多么无奈!但庭院深处的刺柏依然精神昂扬,只不过浑水中的鼋孙们还在胡乱搅缠。我云水般恬淡自由的诗情犹在,可疏懒又渐近老境,连旧册陈迹也不想触碰。想来眼前尽管春光繁盛,不多久,还不又是春残秋近。人世间也同此理呀,不也是盛而衰,衰而盛!从这首诗中可以明显看出,它是诗人丰富精神世界的投射,涵咏了诗人孤寂、自怜、执着、憎厌、恬淡等十分复杂的情愫,以及了悟时空和世事之后的一分无奈、三分感慨。
再读网友“还情客”同题的改诗。“梦中几度回故园/笑遇友人欲畅言/庭前玉兰花盛开/园里松柏叶已蘩/闲心有空旧诗看/忙时无暇新书翻/精神恍惚梦已醒/窗外枝头鸟自喧。”
改诗一气呵成,十分流畅,但也让人一览无余。是说梦中故园友笑、花开、叶蘩。这能见高超吗?首先教授原诗是说回故园所见所感,改诗却是“梦回故园”记述,变了原作题旨。其次梦中故园的景致就仅仅是友、花、树叶,原诗的花、树、池鼋,处处成景,且笔笔传神、物物含情。你看,那玉兰绽在枝头张望故园,还又寂寞无言。原诗开篇就精神突显。原诗内容丰富而语言上也就结构紧致;改诗内容单薄,语言结构上也就稀疏松散。比如“闲心有空”、“忙里无暇”、“精神恍惚”等,如果不是音节上的需要,都或可简,或可删。而且“闲心有空旧诗看/忙时无暇新书翻。”整句都于诗意无补。
将两诗细细比较,总的来说:1、原诗情感内涵丰富;改诗线条单薄,只是思念故园梦回故园。2、原诗笔笔有情;改诗唯景唯象。3、原诗意丰语简;改诗语松词赘。4、原诗因意丰、技术难度大而难成,改诗因单纯梦看故园而易就。5、整体结构上原诗感情层次步步推进,改诗平面取景单纯摄像。6、最重要的一点原诗结尾余音缭绕,令人面对大自然和人世的哲思而深深沉静,改诗也就是眼前之景,一览无余、直白如水。一幅层次丰富、立体分明的油画,比之一幅平面单调的水彩画,不是高下立显?
浏览网页,发现有位“汨江翁”网友,自曝因同情教授处境,才不顾手机敲字的困难,也要发帖助力。但他还是认为改诗有意境。可见此翁不做违心之论,十分诚实。尽管如此我还是坚持一己之见,或一己偏见,认为原诗远高于改诗。不知然否?
原诗有句话或确为影射,其实不可不必。有些网友只不过嬉戏文字,仅此而已,何不多一份“云水心闲”的悠然?
说来“汨江翁”的“同情”并非空穴来风。一个全国驰名的堂堂教授,只因在群众平台发了两首小诗,居然就一度变成一个无辜小媳妇,围上一大群婆婆,横挑鼻子竖挑眼,搞得这也不是,那也不对。此情此景,别人看来能不同情,教授自己能不窝火?
要相信真理愈辩愈明。是真理颠扑不破。是谬误不攻自破。由此我想到马克思的一句名言:
“最好把真理比着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
愿与教授和广大网友共勉。
13:41 2021/5/9
其他网友回答:我是农民不懂诗词,但懂种瓜。郦教授就像我们农技站技术员一样,成天教别人怎么种瓜,可是到收获的时候自己种的没有好瓜,就到老农家地里拣好的摘,东摘一个,西摘一个,硬说是自己种的。于是就引起了瓜农的质问。评论的不对,请大家吃瓜
其他网友回答:
郦波教授确实因为有些受盛名之累,盛名之下其实难负!加上郦波教授名气太大而红极一时,其作品也备受关注!而有些修练得炉火纯青的民间诗人,其作品却相对应的饱受冷遇,这种社会现象让一些人内心多少有些不平衡!有些不中听的议论也就完全可以理解,当然议论者大多从自己的角度理解还是相对客观的。如果从诗的客观水平方面而论,不能说民间诗人水平更高,但有些诗词确已足以同郦诗并驾齐驱。
我们从这些议论中不能看出,客观评价者有之、过分解读者有之、吹毛求疵者有之,专门带节奏的针对也有之,甚至有极少数为否定而否定的。此种情况其实并非坏事!因为它从某程度上不仅能提高诗词的关注热度,更能间接促成一些人对诗词自我要求标准的提高,更有利于社会整体诗词水平的提高!只是作为当事人郦波教授有时要忍受一定的过度责难!心中难免会有些不愉快!如果我是郦波教授我必欣然而往矣!
在这里我衷心希望郦教授多出真正精品,另外今时不同往日,要更进一步修练自己以期真正成为不怕烈火的“真金”,如此一来此番郦波(郦诗风波)自然慢慢消停!
其他网友回答:希望荔波教授不要跟网友互怼爆粗口,那么下做有失身份!把什么王八归孙等等,粗言烂语上上上拉什么出眼泪都说出来,不像话!
在头条写诗的人水平高的有的是!既然你的诗作品是集句的那就大方注明出处就把人家的嘴巴给堵住了!
那么快就被人指出来那就悉心接受好了,何必那么认真对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