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书院功能其实是很明显的。书院在诞生之初与修书、藏书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步发展而形成讲学、藏书、祭祀、学田四大基本规制,并扩展为六大事业。书院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不断有许多鸿儒名贤加入其建设,并在此讲学研讨,使得所包含的内涵也不断扩大,凝聚着历朝历代统治者以及文人墨客对于孔子思想及儒家学说的认同、推崇和褒扬,同时又物化的体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因而成为一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复合载体,体现了一种源远流长的人文传统。下面主要介绍三种功能:
书院与书有着一种血肉相连的关系,可以说,没有书就没有书院。唐宋以降,藏书即成为书院的一种事业追求。而经千余年的努力,也使书院藏书成就恢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图书征集、编目、保管、借阅等在内的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得以与官府藏书、私人藏书、寺观藏书一起,并称为我国古代藏书事业的四大支柱。
书院与书籍血肉相连,这是讨论书院藏书事业时一直强调的观点。同样,修书刻书也是书院与生俱来的一大功能。唐宋以来,修书、刻书成为书院的一种事业追求,通过千年的努力,使得“书院本”在中国印刷出版和版本学界地位赫然。
书院祭祀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学校祭祀,而学校祭祀又来自于社会广泛的亲族血缘祭祀,对祖宗的祭祀,反映在教育活动上,便是祭祀儒学的祖宗——孔子及其一大批圣哲与先儒,同时包括一大批本学派本书院的开山祖师与先师先贤,以及一大批地方的乡宦乡贤。
欢迎关注每天读宋词,爱诗词也爱书院文化。
其他网友回答: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独特的学术教育机构,对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中国传统书院的发展历程。
据文献记载,书院兴起于唐代时期。这一名称最早指的是一种收藏、整理、校对书籍的官方机构,在唐玄宗时期,属于编制内的官府组成部门。清朝学者袁枚在《随园随笔》中写道:“书院之名,起于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作为官方机构,书院一开始就更多承担了政府机关的管理职能。
在唐玄宗李隆基时代,朝廷在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建立了丽正书院、集贤书院。许多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都在此讲学、宴饮、赋诗。
丽正书院的设置源于一次大规模修书的行动中。当时,唐玄宗采纳大臣的建议,命令整理古旧藏书。据《旧唐书》记载:“于东都乾元殿前施架排次,大加搜写,广采天下异本”。这次书籍整理工作进展非常顺利,李隆基很是高兴。因为在乾元殿里撰写整理了经、史、集,在开元六年冬,唐玄宗把乾元殿更名丽正修书院,设置了院使及检校官,并把修书官改为丽正殿直学士。至此,丽正书院宣告成立。它作为政府直属机构,书院就正式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政府机构的书院,其职能不断拓展,教育职能日渐凸显,越来越多的士人愿意接受书院教育。同时,这一机构也逐渐在民间发展壮大起来。“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曾经写过一首《题玉真观李泌书院》的诗文:“白云斜日影深松,玉宇瑶坛知几重。把酒题诗人散后,华阳洞里有疏钟。”李泌和韩翃是同时期的人,他曾经历仕四朝,是唐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他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到唐代宗即位期间,两度隐居衡山。诗文中的“李泌书院”就是一个私人书院。
唐末五代时期,战争烽烟不断,社会日益动荡,虽然一大批读书人抱有鸿鹄之志,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无可奈何之中,他们一头扎进古字堆里,潜心读书,游走讲学。这时候,书院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地方。
于是出现了一大批私人书院,这些书院往往以地名、自己的名字或官职来命名。
朝廷设立的书院门槛高、难度大,一大批想读书的儒生被拒之门外。私人建立的书院越来越多,这为更多的读书人打开了学习通道。加上私人书院环境清幽、膳食便利、教学认真,大批学子蜂拥而至。他们在书院里读书修学,继而入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
就这样,书院也由唐代时期中央官府的藏书机构,转变成为民间学子的读书之地。时间往前走着,书院又扩展成为古代学者聚会交流的一个场所。他们在其中举行修书、校书、读书、著书、教学、祭祀、歌赋、吟诗等系列教学实践活动。
北宋时期,书院不但数量剧增,而且规模逐步扩大,书院制度也走向完善。北宋初期,社会百废待兴,教育事业的发展相较于之前得以恢复,但仍旧处于朝廷无暇顾及的局面。于是,想要实现自己抱负的士子们,选择在民间书院学习。与此同时,朝廷也对私人书院进行了资助和扶持。因此,从北宋初年开始,书院便迅速蓬勃起来。据史料记载,在北宋时,得以考证的书院就达37所。
比如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北宋张载就在陕西关中创办了绿野书院。在书院中,他竭力传承自己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理念。
到了南宋,理学逐步发展,全国的书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书院与理学的结合,让书院的实际职能变得更加饱满起来。南宋时期,理学家不仅仅是重视宣传理学思想,他们之间相互交流,学术思想不断更新,书院便成为他们交流学术的最佳场所。许多理学家创办书院进行讲学,宣传自己的思想理念。因此,书院在南宋时期极为繁盛,同时也打破了传统官学一家独大的局面,成为当时十分重要的教育机构。
宋代以后,书院作为古代教育的重要阵地,不仅教化人才,传承学术,更弘扬文化,促进思想的自由发展。
其他网友回答: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书院一般都是私人创办和管理,很多也得到朝廷和地方官府的资助和支持,书院也是中国自古重视教育的重要体现。
书院的名称始于唐朝中叶贞元年间,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其主要职责是收集、整理、校勘、修订图书,供朝廷和皇帝使用,也兼做皇帝伺读,类似皇宫内部的图书馆。在唐末五代,很多读书士子躲避战乱,退隐山林读书,后逐渐发展为收徒讲学,也以书院的名称命名读书讲学之地,后演化成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到宋朝初年,已经形成一批颇有影响力的著名书院,例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府书院,石鼓书院等。经南宋、元、明、清进一步壮大和完善,与官学互为补充,成为中国古代教育机制的重要组成。到清末,近代新式学堂诞生,古代书院才逐步改为学堂。
讲学和学术研究是书院的主要职能。通常由书院主持者主讲,讲授其研究心得和成果,学生可以边听讲边质疑,讨论式教学。书院有时也邀请不同学派名师来书院讲学和交流。例如:朱熹曾邀请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实际是不同学派的学术争鸣和研讨。当地官员、士绅、民众都可以自由来听讲,有时听讲者多达千人,对当时的文化教育、学术思想、世俗民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书院的另一项只能是祭祀活动,主要是祭祀孔孟等先圣先师,以及本学派的创始人和重要人物。另外,收藏图书也是各个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每个书院都是当地藏书丰富的场所,尤其是一些著名书院,专门建立藏书楼、藏书阁作为书库,成为书院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不少书院还自行刊刻图书,现今图书馆收藏的善本书、珍本书就有不少是“书院本”。
书院在在中国存在了一千多年,至今像岳麓书院等著名书院还在继续发挥作用,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课堂。
其他网友回答:“侯(注:指湖南安抚使刘珙,他于乾道元年(1165)修复岳麓书院)之为是举也,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亦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宋)张栻:《岳麓书院记》
最近江西南昌豫章书院因为被曝存在暴力体罚学生、绑架、禁闭、性骚扰、强制学生进行无偿重体力劳动、对学生的自残自杀行为不管不顾等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正处于公众舆论的漩涡中和多家媒体的聚光灯下。根据最新报道,当地政府已同意其停办申请,不过公众对于这样的结果显然并不满意。网上有人担心其“院停案消”,即学校最终只是关门,有关责任人却最终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南昌市青山湖区方面已承诺会依法追究书院方面的责任,有关监管人员的责任也需要同步查清、同步追责。
豫章的这一切行为都是在“书院”这个名头下进行的。而书院曾是古代中国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源起于唐代,在中华大地上存在了一千多年,为我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即使在1901年书院就被改为近代学堂,书院教育的特点和宝贵经验依然在被现代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探讨、学习。那么,真正的书院是怎么样的呢?它到底干嘛呢?
教育教学
初期的书院由于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当中,所以形态和功能多种多样,有人用书院来专心治学,有人用来教育下一代,有人用来与志同道合之人一起游玩吟诗,它的教育功能并不突出。
到了五代,具有教育教学功能的书院数量显著增加,表明教学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预示着学校性质的书院将在后世取代读书治学的书院。
书院教育在两宋迎来了黄金时代。北宋初年,天下饱经战火,疲惫无力的朝廷无法满足人民的教育需求,根本无心于文教,官方的教育制度处于基本瘫痪状态。士人们在这时担任起了培养人才、发展教育的责任,他们沿袭前人的做法,聚书山林,建院讲学,并且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书院的力量就此逐渐壮大,成为了替代官学的角色,培养了众多人才,获得了声闻天下的显赫,也强化了自身的教育教学功能。
书院和科举结合,是其强化教育功能的最大特征。书院下系于民,上通于官,既是百姓的求学之所,也是官府的人才库。以应天府书院为例,作为科举考试的准备场所,教学生如何应试就成了平时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且该院也一直以在科场飞上枝头的学生为荣。在范仲淹(他曾主管书院教学两年,后又主持庆历新政大兴官学)看来,应天府书院就是大小学校的样板工程,其所反映的教育理念有三:
一是以经义、文学为主要教学内容。
二是以培养廊庙之器作为教学目标,使学生们进而心忧天下,退則道乐古人。
三是书院与科举相互结合,赞扬科场英雄。
我们可以看到,北宋时的书院建设者已经将书院的教学功能作为主要目标。这种被强化的教学功能,同时也决定了后世书院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招生授徒,招收士子肄业成了书院主要特征,办学与否也成为了书院是否正宗的标准。
学术中心
到了南宋,书院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制度得以完全确立,书院和理学也融为一体。当时的学术大师们,背负着发展学术的时代使命,继承唐代书院整理典籍、辨章学术之绪,以书院为基地,集合大批学者,努力经营自己的学派,总和古今学说,集成学术成就,将学术与书院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并由此开创出一个书院与学术一体化的传统。这里因篇幅有限,所以只略举一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朱熹与白鹿洞书院:朱熹于淳熙七年(1180)冲破层层阻力将废弃的白鹿洞书院重新修缮并制定了相当完整的书院建设纲领性规章。他亲自主持、主讲白鹿洞书院,并聘请各名流学者到此讲学。他将理学研究的成果变成书院讲授的内容。他的毕生研究成果《四书集注》就是在白鹿洞书院一边讲课一边修订的。《中庸首章》、《大学或问》、《论孟精义》也是朱熹理学研究与书院讲堂讲义相辅相成的结晶。他除了修复白鹿洞,还自己创建了好几家书院,授徒讲学一刻不息,培养了众多门人弟子,为传播朱熹的思想学说出了大力。
陆九渊像
陆九渊与象山精舍:在朱熹的理学发展成熟之际,陆九渊自创门户,开象山学派,形成朱陆对峙之势。陆九渊一开始建了槐堂作为讲学基地,后来因为听他讲的人太多,槐堂容不下,于是建了象山精舍。他的书院制度和讲学内容与朱熹的大相径庭。象山精舍不先建斋社,不提供饮食,不立学规,全凭精神感化,强调以“明理”、“立心”、“做人”为本。他在江西讲学,因此该地弟子甚众,其中很多人随后也建书院讲学,使江西成为一个重要的陆学研究与传播中心。
搜集、收藏、刊刻图书
书院,顾名思义,没书怎么能叫书院呢?书院是当地藏书最丰富齐备的场所,许多书院会有专门建的藏书楼、藏书阁或书库。书院的藏书既为书院教学和研究提供了必须而充足的资料,又为当地百姓、乡绅查阅资料提供了方便。今天图书馆收藏的很多善本书、珍本书就是“书院本”。
不少书院还会自行刊刻图书,一般是书院主持人或主讲人的讲义和研究成果,也会刻学生们的听讲笔记、读书日记等内容。这样既能保留教学科研的成果,又能扩大社会影响,传播学说,可谓一举多得。明道书院于淳祐元年(1241)创建,坐落在建康府城(今江苏南京),设藏书阁于春风堂楼上,环列经籍,有专人管理借阅。后又于开庆元年(1259)萃取二程(程颢、程颐)先生之言行,以《大学》八条定为篇目,刊印为《程子》一书,共有书版167片,藏于御书阁。
自由交流
说起不同观点的碰撞交锋,鹅湖书院可有话说了。这个书院的创立之始就是在中国学术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鹅湖之会。淳熙二年(1175),吕祖谦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相会于信州铅山之鹅湖寺论辩,论题为“为学之道”、“论及教人”,对书院教学提倡自由学术论争有良好的影响。
张栻像
开头露了个脸的张栻在主讲岳麓书院时,创立了“会讲”的教学形式,后进一步发展成了“讲会”制度,各书院轮流主办,邀请其它书院师生共同参与,开展辩论,探讨异同,当地民众均可自由前来听讲,从而扩展为以书院为中心的地区性学术讲习活动。在鹅湖之会的八年前,乾道三年(1167),朱熹来到湖南拜会张栻,并在岳麓书院共同探讨“《中庸》之义”,这就是学术思想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这在当时可是大事情,许多人专门远道而来听他们讲课,使得岳麓书院门前车水马龙,一时间盛况空前。
朱熹在岳麓书院一呆就是两个月,越探讨越来劲,甚至到了“三日夜而不能合”的地步。二位理学大师经过广泛的讨论,发现彼此对于很多问题都有分歧,但他们都能互相尊重,虚心学习。事后两人均觉得从这次交流中获益匪浅。朱熹在之后的诗文中,曾多次提到张栻对其集理学之大成的启发之功,张栻也认为,“既见朱熹,相与博约,又大进焉”。
一点没用的话:跟当时的官学比起来,书院的课程和教学比较简约、灵活,没那么程式化,老师和学生都可以有更多的主动性和自由度。毛主席早年创办湖南自修大学时,曾借鉴古代书院的办学传统,肯定了书院的长处,认为师生可自由研究讨论,悠然自得,师生感情甚笃,有很多官学没有的优点。
可是,往圣先贤们恐怕做梦也想不到,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会有豫章书院打着“国学修身”的幌子,披着“书院”这层漂亮的皮,却行集中营一般的肮脏残酷之事,致力于360度无死角地击垮受害者的身体和心灵。杨永信尚未除,又来了个吴军豹,这不能不使人头皮发麻、怒不可遏,又倍感悲哀。
所以,笔者也只能在这里希望不幸受到豫章书院或类似机构折磨的受害者们能得到他们应得到的帮助,早日走出阴影,不再为梦魇所纠缠。
参考文献
新京报网:《豫章书院停办,法律责任仍得究》,2017年11月5日02:30:02,
http://www.bjnews.com.cn/opinion/2017/11/05/462918.html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中国出版集团,2004年。
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
王涵主编:《中国历代书院学记》,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其他网友回答:提起书院之前,我们有必要辨析两个概念,即书院与书斋。我们现在经常将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的学者称为书斋里的学者,多少带点戏谑的味道。那么,书斋到底是指什么,它和书院又是什么关系呢?
书斋先于书院而产生,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书斋是读书人个人治学的场所,往往带有私人性质。由于它的私密性,决定了它对社会具有封闭性,不是向所有人开放的。而书院则恰恰与此相反,它具有极强的社会开放性和包容性,学术独立、言论自由。它能够接纳各种信仰、不同学派的人群,如中国古代的和尚、道士、儒生皆可出入于其间,并未因为自身信仰或者价值认同的差异就党同伐异,而是各种思想相互碰撞,彼此借鉴。从这点来说无疑是具有包容性和自由性,这和现代大学追求的精神是相当一致的。
书院最初产生于唐代,由书斋和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门演变而来。由此决定了书院具有双重性,即官方性和民间性。因此它既能够接纳民间学子,具有相当大的思想自由性,又能够获得官府的认可,能够参与科举考试,可以是说是国家的一大智库。
文:甪里先生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其他网友回答:中国书院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至少有一千多年。最早的书院始于唐朝开元年间,在洛阳创办的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那时的书院只是负责收集校正图书,有点类似于皇家图书馆,并没有讲学功能。
黄巢起义之后天下大乱,饱学之士多隐居山林,慢慢发展为招收学生讲学,常以书院来命名讲学场所。
在北宋庆历新政之后,书院盛极一时,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它们分别是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河南商丘应天书院。
元明清三代有繁荣,阳明心学横空出世,心学信徒在全国各地建立书院,传播新学说,有衰落,大明朝廷害怕这股倡导个性自由的讲学之风,捣毁了很多学院。
到了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建立西式学堂,书院才彻底衰落。
在书院传承长达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前后建立了多少书院呢 ?史书上没有精确的统计。估计至少有数千,因为仅福建省就有750所,四川有394所,湖北也有243所。
两宋时期,是我国书院的巅峰时期,不仅数量剧增, 而且还创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据史料记载前后主持岳麓书院的山长共有55位,他们大多名震一方的当世大儒。如周式、张栻等。岳麓书院总共培养出了17000人,其中杰出人才多如牛毛,如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蔡锷等。
岳麓书院
那么这些书院组织架构是什么样的呢
书院在早期比较简单,一般人数较少,主持人既要负责日常管理,又要负责讲学答疑。古代的书院类似于现在的大学,而私塾相当于现在的中小学。大学的最高管理者是校长。在书院主持人历代都称呼不同,常见的有洞主,山长、堂长、院长。
其中山长用的最普遍,最长久。山长最早被使用可以追溯到五代,“五代蒋维东,隐居衡岳,受业者号为山长”《荆湘近事》。
后来规模较大的书院,除了山长,还设有副山长、副讲、助教等职位。清康熙年间所修《白鹿洞志》记录当时的书院有以下人员:
1、主洞: 聘请海内名儒,崇正学,黜异端,道高德厚,明体达用这主之,无则不妨暂缺;
2、副讲:主批阅文字,辨析讲义;聘本省通五经、笃行谊者为之;
3、堂长:主督视课业勤惰,由主洞、副讲择学徒中之优者为之,不称职则更易;
4、管干一人,副管干二人:专管洞内一切收支、出纳、米盐琐碎、修整部署诸务,即于洞中择有才而诚实者为之,不称职则更易;
5、典谒二人:专管接待宾客及四方来自学者,择洞中言貌娴雅者冲之,按季更易;
6、经长五人:经义斋五经各设一经长;
7、学长七人:治事斋七事各设一学长,七事包括礼乐御书数历律;
8、引赞二人:主谒圣引礼,择 声音洪亮,进退疾徐中节者充之;
9、火夫一人;
10、采樵二人;
11、门斗一人,司启闭、洒扫、每夜提铃巡守轮值;
全院管理人员二十余人,除去山长和副讲由当世著名学者担任外,其余各职位由学生担任。由此可见书院组织结构相对简单,管理人员很少,学生参与日常书院管理,与当今的学校治理大不相同;
书院的学生平时都学习什么内容呢?
四书五经为历代各家书院通用的基本教材。宋明理学大师的著作、讲义、语录、注疏,也是重要读物。比如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朱熹的《小学集注》、《近思录》、《朱子语录》。阳明书院的学生则重点学习阳明的《传习录》。
书院教学方式为学者讲学+学生自学。书院更注重指导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研习经典。朱熹曾提出六项读书原则:居敬持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学生如果按照朱熹的方法切实去做,学问会有大精进。
程端礼制定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为各书院制定自己课程体系时所参考。每个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学习任务。
8岁前读 性理自训;
8岁入学后,依次读 小学 大学 论语 子 中庸 孝经 易 尚书 诗经 仪礼 周礼 春秋 三传;
15岁~20岁读 大学章句 论语集注 孟子集注 中庸章句 论语或问 孟子或问 周易抄读 尚书抄读 诗抄读 礼记抄读 春秋钞读;读完晚上看 通鉴 韩文 楚辞;
20~22 岁学习科举文字。读看近经问文字九日,作一日;读看近经义文字九日,作一日;读看古赋文字九日,作一日;读看制诰章表九日,作一日;读看策九日,作一日,早饭前温习四书。
同时书院对学生的日常待人接物和言行举止都有详细规定
书院的学规受佛教禅林制度的启发和影响。朱熹制定的白鹿洞学规有如下细则:
凡学于此者,必严朔望之仪;谨晨昏之令。居处必恭,步立必正。视听必端,言语必谨。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饮食必节,出入必省、读书必专一,写字笔楷敬、几案必整齐,堂室必洁净。相呼必以齿,接见必有定。修业有余功,游艺有适性,使人庄以恕,而必传所听。从学规可以窥见书院更重视学生品德的养成。
书院最有特色的是其讲会制度,这种自由讨论的学风领先于西方现代大学数百年。
这种讲会制度起源于南宋的朱熹白鹿洞书院。当时朱熹邀请陆九渊主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开了不同学派在书院讲学先河。后来朱陆二人又在鹅湖寺进行了激烈辩论,史称鹅湖之会。
讲会有宗旨、有组织、有规定的日期和隆重的仪式。比如历史上的紫阳讲会的宗旨就是:驳斥阳明学说,倡导恢复程朱理学。
讲会一般设置有会宗、会长、会正、会赞、会通职务。按照举行日期分 月会 和大会 两种。月会在每月初八、二十三举行、巳时开讲,申时散会。大会是每年九月十五日朱熹生日举行。无论月会还是大会都是举办三天。仪式由释菜典礼、祭孔子以及宋代理学大儒。会讲内容是四书五经。理学家著述等
讲会的开讲仪式非常隆重。
开讲前由山长、副讲亲自带领全体学生到大成殿向先师神位四拜,然后到讲堂,由引赞喊“登讲席”,山长、副讲登上讲席后,引赞喊“三肃揖”。礼毕后山长、副讲喝茶。喝茶后引赞喊“鸣讲鼓”,击鼓三通,各位学生安静听山长、副讲 讲解四书五经中某一章。讲解的同时有堂长在旁记录。讲完后再次上茶,各位学生感谢山长教诲,引赞喊 “三肃揖”,山长等回房休息。
平日学生有问题,先问学长,再问堂长,次问副讲,最后问山长。
书院的运营经费从哪里来呢
书院的经费收支主要有两种:有官府拨给的,也有私人捐献的。 其运营主要靠田租。以顺治年间白鹿洞为例子 ,预算大致如下:山长每月9两,年108两;副讲每月4两5钱,年54两;学生10名,每年7两2前,共72两;还有修理房屋、复印材料等。全年约800两,大部分费用用于教学和学术活动,其他费用很少。
书院能延续千年自有其特色,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样呢?
1、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书院主持人多为一方有名的学者,讲的内容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如黄宗羲讲学于浙江山阴证人书院 ,颜元讲学于直隶肥乡漳南书院, 戴震讲学于山西寿阳学院。
2、允许不同学派互相讲学,建立讲会制度,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精神。 朱熹与陆九渊鹅湖之争; 王阳明与湛若水对心学有不同的理解。
3、听讲者不受地域和门派限制,不仅受到欢迎,还给予安排照顾 ,非常有利于学术交流。当年王阳明在江西濂溪书院讲学时,四方学者不远千里来听,多达千人,整个厅堂都容纳不下。
4、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自学能力,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老师会指导读什么书,先读什么书, 后读什么书,如何提高学习效果。 朱熹强调读书须有疑,否则学问会止步不前。
5、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陆象山讲学五年,四方学士云集,听讲者过千,死后灵柩运回家乡,弟子门生上门奔丧者近千人。
通过以上介绍,大家对曾经的辉煌书院教育有了一个初步印象吧。
胡适曾指出:“一千年以来,书院实在占教育上一个 重要位置……所可惜的,就是光绪变政,把一千年来 书院制完全推翻,而以形式一律的学堂代替教育…… 要知道我国书院的程度,足可以媲美外国大学的研究院……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 以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了。书院是真正属于我国教育的国粹,其整套办学理念超前世界研究型大学数百年。 我们必须把这块丢弃的瑰宝重新拾起来,擦洗一 新,让她在新时代再现耀眼光辉!”
其他网友回答:古代书院到底是做什么?这里仅以明清时期湖北问津书院为例来说。
问津书院(图片均来自百度百科,侵权请删)
书院的主要功能是讲学,问津书院立院讲学自宋朝开始,明清延续。其讲学具体规定如下:
“今酌定以每月十六日俱会于斯,上奉先师之灵,下资朋友之益,共出一月所学,互相咨证。盖会不欲数,数则徒资口耳,会不欲疏,疏则或至遗忘。会所供具,唯以四味八肴为率。道腴是甘,谅有同心也。”一般是由老师主讲,讲完之后师生相互讨论。可以看出,这里的讲学与当今老师讲课是不同的。讲学的老师都是名儒大师,如宋代的龙仁夫、元代的吴澄、明代的王守仁、耿定向等等。讲学也有一定章程,问津学院订立六条章程,首德行,强调“修身为第一”,次宗旨,也就是学派,会讲者要讲明自己的学术派别,三经济,“每会必将平日所斟酌兵农礼乐诸大制度一一互订”,强调经世之学,四制举,即以举业为目的,五识议,每次主讲完毕后,大家相互讨论前代人物得失等,六规劝,即师友对有过失的学员进行规劝。
除讲学外,还有会课。问津书院订有《会约四则》,实则五则。第一条要求自我反省,“凡我同人,著力猛省,务期文行兼优,以无负先王询事考言之意。”第二条是关于科举考试作文,“每科必有一二人,另番花样,愈出愈奇,无他,惟其新也,”但又前调“切勿徒事剽窃,侥幸万一”。第三条告诫学员要冷静对待会文结果,其中也涉及了会课的形式,“公请前辈到院,键门批阅,凭其去取。”第四则,讲述科举考试也开始涉及诗,指导如何以诗为文。第五则强调会课最后的结果,“会中优取前列之文,不()传共阅,彼此无益”,也就是说,不要看前几名的文章,相互之间并没有好处,并且考试优等者,还要抄送四本送到学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所谓会课,当与现在模拟考试类同。
当然,明清时期不同书院的具体功能可能不同,但核心功能讲学是不会变化的。
参考文献:
光绪《问津书院志》
其他网友回答:书院,最初是藏书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图书馆。唐宋以后,书院逐渐增加了讲学的功能,相当于现在的民间教学机构。古代的书院,很多成为现在学校的前身,根据其功能差异和当地需求,有的被改建成大学,有的成为中学,有的成为小学。
其他网友回答:<2>藏书
顾名思义啊,书院要以书为核心才称为书院。所以书院的第一大核心的功能就是藏书功能。我们都知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整个思想文化承载最核心的基础。所以书院就承担着重要典籍的储藏功能。人们可以在书院当中去学习最为重要的思想经典,这是书院的第1功能。所以书院必然以读书、藏书为核心。
书院是一个文化教育的道场,所以书院必然包含着第2项重要的职能,书也必须以讲学为要。讲学是培养人才最为重要的通道,离开了讲学,传道授业解惑,就失去了基础。所以系统传道授业解惑的场地,就在于书院。这是书院的第2个职能必须以讲学为核心。
书院不仅要去藏书、讲书,同时,它还标志着新思想,它必须刊印出版。所以古代的传统书业还包含着出书的任务,是新思想新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阵地。所以古代的传统书院,实际上还承担着出版社的职能,是一个文化整体再创造的过程。
书院还有第4个职能,它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任务,书院与书院之间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系统与文化系统之间的交流。所以它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播的空间,文化传播的载体。大家都非常熟悉宋代书院的这个大儒朱熹,他几乎游历天下书院,四处讲学,以文会友,因此形成了文化昌盛的局面。所以书院还包含着第四大的功能,它是承担的一个文化交流,学术交流的载体。
书院的第5个重要的职能,它还承担着社会的教化以及这个社会的智囊团,是一个智库。整个书院的存在,不是象牙塔,整个书院的存在恰恰是为了推进社会的发展。我们要知道中国学问有两个核心的特点,从微观层面上来讲,中华民族我们自身的学习,第一个首要解决的问题,要安身立命。那中华民族的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叫安邦治国,所以学有所成,不仅要解决自身的问题,同时还要去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所以有经邦济世,所以古代学成之大儒,学成之大人,必然要去服务于社会,发展于社会。正式形成了书院对于整个社会起到了一个思想核心,起到了一个智库,起到了一个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的思想力量。
几点自己的总结,与大家共同探讨。
其他网友回答:主要静观天下,攻读经史子集。即广学太初有道,道即是神。天道生兆物相生相克,君臣佐使,四诊八纲五脏六腑为宇宙法规,天气光磁场六合内外太学也,替天行善王道十邦十助十不欺,养众生产生存生儿女伸人类,呵护水土木金火电地球好资源,生生不息至无极!
下一篇:这个字写的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