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的笔法及笔锋不是刻意地学成的,功力达到了那种境界就是自然的事!
其实,我一直反对初入门的人学《兰亭序》,是的!很风光,初始就学天下第一,而且少数天赋的好的还能把《兰亭序》这的有模有样,挺好!夸奖也对!只是,刻意了《兰亭》的笔划,可以了起笔,收笔及牵丝,会有有多不利的一面,比如笔力,比如速度,比如自然,可以的结果是在这三个方面你可能会 进入歧途,也不是说所有人都可能调整不回来,但是,多数人都可能调整不回来。
书法是讲究阶段的,处在什么阶段就练什么最好,在笔划与结构阶段就练笔划与结构,笔划与结构达到目标了就要练细部,细部达到要求再练笔力,然后再加深章法与墨法,当然这也不是自称不变的,还是那句话天赋高的人,打破了条条框框也能成才,低的只有按照正常的道路走,需要说明的事不是有天赋就能成功,文征明的天赋似乎不如另外的三位才子,但是他的成就是最大的!
二王的起笔及笔锋是最难练的,初学的人不易学,我的建议学二王先学赵孟頫,越好赵孟頫回头再学二王,你会对二王的领悟更深!
其他网友回答:二王系列的行书,起笔处确实都会有一个“尖”,特别是王羲之的经典代表作《兰亭序》更是如此。但我个人认为,这种用笔特征不必过分追求,因为造成这种用笔特征的原因,不仅仅是毛笔的使用技巧造成的,还跟当时的毛笔的制作工艺有关。过分追求这种用笔特征,就像有些人临碑版法帖时过度追求那种刀刻效果一样,反而容易钻进死胡同。
露锋起笔是二王笔法的关键前几天与一个书法老师聊起这个起笔的问题,我向他请教的是,颜楷和柳楷是否藏锋起笔的问题。他说:笔笔藏锋这个问题,其实让很多人走入了歧途。唐楷中的起笔,很多时候其实都是直接切入起笔的,并非我们看到的一些教学书中的画圈圈的藏锋用笔。
好在现在很多中生代的书法家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很多的教学中也已经不再提倡这种笔笔藏锋的老式用笔了。
二王的用笔更是如此,细观二王的很多法帖,纤毫必现,根据笔势的不同,而起笔的锋毫有很多种的变化,如果是藏锋的话,反而不会有这么多的变化了。
例如上图中《兰亭序》中的这三个字,我们可以看到就有这么多种的起笔。这种笔法的应用不是刻意而为出来的,而是根据在书写的实际过程中随着笔势的变化,虽势而成。非常的自然、生动,没有丝毫不妥之处。
我们在学习晋人的笔法的时候,也要对晋人的精神有所了解,魏晋之风是后世中国士人一向所向往的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的核心就是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向往自然的生命趣向。这种精神反映在书法上,就是一种书写的自然状态,没有过多的装饰性用笔。
这种起笔的笔锋与当时的制笔有关当我们学习古人笔法的时候,不得不考虑的就是书写工具的不同。虽然用的都是毛笔,但毛笔的制作工艺是随着朝代的更迭在不断变化的。
晋人的制笔工艺,今已不得考,但根据现今的考古发掘,我们可以知道,晋人的用笔和我们现代的笔是不一样的。
首先我们先看看唐笔,唐笔的制作工艺与我们今天的毛笔明显差距很大。那天在跟书法老师的聊天过程中他也说到唐人的毛笔都是硬心笔,与我们今日的毛笔相比,唐人的毛笔弹性比我们现在的大,而且唐代的用纸也与我们今天的纸是不同的。唐人的纸比现代的宣纸要厚,洇水性介于生宣和熟宣之间。
唐代硬心笔
因为书写工具的不同,毛笔弹性大、纸张吸水性低,用笔也是露锋起笔,因此可以看到锋毫想显现,但是书写的过程中也经常会出现一些贼毫。另外,因为笔的弹性大,因此按下去之后很容易再弹起来,再加上古人一般都是写小字,很少写大字,例如颜真卿的《多宝塔》也就是2-3公分左右的字,跟我们现在写的小楷差不多了。《兰亭序》这样的行书作品,字也比我们想象中的小,所以调锋也不会像我们现在这么麻烦。
晚唐之后,柳公权喜欢用散卓笔,而到了宋代以后,随着高桌的普及,散卓笔的实用需求被扩大,因为散卓笔相对制笔比较容易,也便宜,一般人家也用得起,所以普及较好。到了元代的时候,唐代这种有心笔已经成了非主流笔了,再往后就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了,之后相关介绍中也很少论述了,直至民国年间在日本正仓院发现唐笔。
了解这些之后,我们再去学习二王笔法的时候,就知道如何客观看待流传下来的法帖当中的一些用笔特征,哪些是我们可以学的,哪些是不必过分在意的。
其他网友回答:没有视频演示的回答都是耍流氓!
首先要理解二王用笔动作!关于二王用笔动作本人有系统的理论研究,可在主页中看到。用这套用笔也可真实还原二王行书点画精致的特点。
然后是题主问的,起笔时的“尖”该怎么表现出来。录了一个小视频,起笔时做一个走势的动作。完整的动作本人主页也有视频示范,感兴趣可以看一下。
播放 暂停 进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请刷新试试 其他网友回答:【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第一、跟笔墨纸工具有关:一般写二王风格行草用狼毫、半生熟宣纸或毛边纸,用墨不能太渗,否则是写不出这种效果的;
第二、笔法上,王羲之论述过,这需要“凌空逆势起笔”。凌空取逆势,这样落笔入纸具有敏捷顺畅、生动活泼的特点,又使笔形优美自然。如果简单直接地顺锋入纸,易犯入笔过于尖细的毛病,而且直来直去也就没有趣味了。
看图“集”字、“流”字、“畅”字的标记处,细心体会,其实就那么一点点小技巧,明白了就会了。回家赶紧动手试试吧!
更多书法技巧与精彩内容,请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其他网友回答:这个问题提得好,问出了关于书法笔法的关键问题!
为什么?因为这个书法的起笔和笔锋如何才能写得出来,不仅是二王风格行书的笔法问题,而且是其他风格书法的笔法问题,甚至是所有书法的笔法问题。
早在宋代,米芾就关注了书法的起笔问题,因为这是事关笔法的重大问题,所以他说:又无索靖真迹观其下笔处!
下笔处,就是起笔。起笔好了,笔法就对了,就能写出笔锋。像米芾这样的大书法家,能不关注?
米芾为什么要找索靖真迹看下笔?是因为看到了王羲之《兰亭序》的下笔和笔鋒,可能想看看这种笔法是继承索靖的还是王羲之自创的。我们认为这是王羲之独创的,可以命名为兰亭笔法,以区别于之前的类似西晋《平复帖》那样的笔法,而东晋以后,书法的用笔基本上延续了兰亭笔法。图1、神龙本《兰亭序》中的此字:
图2、王珣《伯远帖》中的此字:
即如以篆籀气著称的颜真卿《祭侄稿》,也是不免有兰亭笔法:
五代杨凝式《韭花帖》中的谢字:
宋代苏轼的蛤蟆体《黄州寒食诗》中的年等字,都学的兰亭笔法:
宋黄庭坚《跋黄州寒食诗》中的兰亭笔法:
这都说明了书法名作的笔法都是以中侧锋下笔之后写出笔锋的,痛快淋漓,风神潇洒,无锋不利,无笔不精。如果书写时描头画脚,岂不完蛋?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兰亭笔法即锋利而又圆润厚实灵动的笔画?
笔者辛苦六十年,终于找到兰亭笔法的秘钥,就在一句唐诗里:(怀素)自言转腕无所拘,大笑羲之用《阵图》!答复题主并送给热爱书法的有心人。(原创)2020.10.18。
其他网友回答:二王的用笔,首先应从起笔入手,不同的起笔能给人以不同的艺术效果。
二王起笔,用笔应自然,逆入动作快,顺上笔势,轻锋入纸,笔势迅速。
一般逆入有两种方法,一是纸上作有形之逆,二是空中作无形之逆。
露锋尖笔,属侧锋范畴,露锋之起笔一般用于较短之笔画或笔画茂密交接之处。
但必须注意露锋之笔,落笔时已带偏侧之势,故露锋起笔时更不可因露而虚其笔锋。
总之,藏露之起笔都从点起,大多以逆入,只是点的方向不同、逆入有形和无形之别。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首先要学好二王的楷书,掌握笔法特点,过了点画关,注意行笔的承接转合,起笔要加强方向、力度、提按、折转、节奏的训练。
其他网友回答:二王行书起笔不外乎方、圆、藏、露。但体现最明显的是《兰亭序》“神龙本”,其书“毫芒浓纤,纤微备尽”以露锋起笔居多,是其特点。
书法用笔有藏、露锋之份。古人云:“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藏锋指笔锋锋芒内敛在点画之中,起笔逆入,收笔回锋,其笔意含蓄、凝重;露锋指笔锋外露,起笔称“顺锋”,收笔称“出锋。”这样的用笔,精神外耀,富有神采,其笔意俊秀、是巧。
王羲之起笔多露锋,收笔多出锋。如“列坐其次”四字起笔、收笔,点画呼应,皆以露锋为主。因为这种方法比藏锋更趋便捷,更富有变化,故每为写行、草书者喜用。
但应强调的是,露锋起笔也应凌空取逆势(意逆),而不能简单地顺锋搭下。取势要快,意图要明确,落笔要坚挺、饱满,不懂得这一点,就会得虚尖浮怯之弊病。收笔出锋时,其笔势应指向下一笔的起笔处,形成笔画与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呼应之势。
希望能予以帮助!
[临池管窥]关阅者谢之!
分享到:相似文章推荐
Copy right©2006-2021惠修网hfqx.com.cn版权所有 赣州名都贸易有限公司 赣ICP备2021008248号
报修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