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其实是为了给东吴解围。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冬,诸葛亮第二次出师北伐。诸葛亮这次北伐走陈仓道,出散关,包围了陈仓城。曹真率军赶来救援,和蜀军在陈仓对峙。
魏明帝曹叡得知以后,又从荆州抽调张郃率军三万前往陈仓增援曹真。不过不等张郃赶到,和曹真对峙一个多月的蜀军已经粮尽退兵。魏将王双率骑兵追击,诸葛亮率军迎战,将魏军击败,斩杀了王双。
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
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败以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发起新的北伐,确实有些出人意料。
因为第一次北伐时蜀军损失不小,休整部队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北伐还需要筹集军需物资和粮草,这么短的时间内显然有些仓促。这也可以从从蜀军只在陈仓和曹真对峙一个多月就粮草不足得到证明。
此外这次北伐诸葛亮选择走陈仓道和第一次北伐出祁山攻陇右相比,更靠近曹魏在关中的统治中心长安,魏国更容易集中部队迎击蜀军。更何况蜀汉第一次北伐以后,曹真为了防范诸葛亮再次来犯,加强了要地的防务。其中在陈仓曹真就特意命郝昭修筑了城池。
诸葛亮北伐前肯定会派人侦察地形。魏军修筑城池这么大的事情肯定瞒不过细作。因此在他出兵前,已经知道陈仓不好打。然而诸葛亮却没有任何掩饰和佯动,直接对陈仓发起了进攻,也让人感到有些疑惑。
不过我们仔细看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的话,就会发现诸葛亮仓促发起第二次北伐,其实是有目的的。在蜀汉第一次北伐之后不久,孙权决定对魏国采取军事行动。孙权假意惩罚鄱阳太守周鲂,逼他割发谢罪,制造出君臣不和的假象。然后让周鲂向魏国扬州牧曹休诈降,希望能投奔魏国,并愿意做接应,帮助魏军夺取鄱阳郡。
三国时期这类叛乱事件很多,在这之前东吴的韩综、翟丹、张婴、王崇等人就曾经叛变,逃到魏国。曹休在接到周鲂的信以后信以为真,认为是伐吴的大好时机,于是禀报了魏明帝曹叡。
曹叡也很高兴,于是命曹休、司马懿、贾逵三路魏军南下,接应周鲂起兵。而孙权也亲自率大军抵达皖口,集中陆逊、朱桓、全琮等部伏击了曹休所部。曹休大败,魏军损失万余。曹休后来因为此次战败郁闷而死。
这是曹叡继位以后魏国遭受的第一次惨败,又折损了曹休这位干将,自然也是心中不甘。于是命司马懿立刻建造战船,调集魏军在荆州集结,打算大举伐吴。张郃就是在这个时候奉命率军赶到荆州的。
司马宣王治水军於荆州,欲顺沔入江伐吴,诏郃督关中诸军往受节度。
不过不等魏军发起进攻,诸葛亮却突然二次北伐。曹叡立刻命张郃再次回军关中,以解陈仓之围,伐吴之议不得不暂时终止。
很明显,诸葛亮这次北伐是围魏救赵之计,目的就是帮东吴减轻军事压力。这也可以从此后他写信给诸葛瑾,表示这次出陈仓足以牵制魏军,不让他分兵伐吴得到证明。
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扳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
既然目的不是为了攻城略地,只是为了牵制魏军。诸葛亮在准备不充足的情况下仓促出兵也就不奇怪了,因为他本来就没有打算长期和魏军耗下去,只要魏军向关中增援就可以撤军了。
所以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其实只是一次佯攻,并实现了战略目标,可以算是一次成功的军事行动。
其他网友回答:原创 谢大师兄!我以为这是诸葛亮最大之处。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当初一句承诺,用一生用一生去践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碎,死而后已。
其他网友回答: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甴于街亭失利,导导致无功,有损失,也不是全无收获。损失惨重之说,无从谈起啊!
至于第二次北伐,为何仍然诸葛亮亲自领军。兵者,国之大事,死生存亡之道也。何况以蜀伐魏,乃以弱攻强也,岂可假手他人?当然是由诸葛亮继续亲力亲为了~
再则,蜀国伐魏,以举国之兵、精锐尽出,统军之权如果交给了別人,一生唯谨唯慎的诸葛亮,还能睡得着吗?
其他网友回答:谢邀
第一次北伐马谡在街亭输的的确惨,但从蜀军布置来看仅仅马谡方面有重大损失。而诸葛亮北伐兵力布置比较分散,总体损失没有那么惨重,但也不轻。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某种意义来说是给东吴看的。在说细点就是给东吴擦屁股。
与兄瑾言治绥阳谷书: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险,溪水纵横,难用行军。昔逻候往来,要道通入。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扳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在信里诸葛亮对自己的大哥说的很明白攻陈仓是牵制住曹魏兵力使其“不得分兵东行”
因为再次之前陆议在石亭疯狂殴打曹大司马。要知道占人便宜,岂能安生。曹睿也不是什么草包,抽调关中军队与司马懿汇合,准备报复东吴。
司马宣王治水军於荆州,欲顺沔入江伐吴,诏郃督关中诸军往受节度。至荆州,会冬水浅,大船不得行,乃还屯方城。诸葛亮复出,急攻陈仓,帝驿马召郃到京都。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郃,遣南北军士三万及分遣武卫、虎贲使卫郃,因问郃曰:“迟将军到,亮得无已得陈仓乎!”郃知亮县军无谷,不能久攻,对曰:“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郃晨夜进至南郑,亮退。曹睿叫张郃撤出荆州战场,到洛阳张郃认为自己援军到达陈仓时候,诸葛亮就已经撤退了。
但古典时期的情报准确度感人。若是张郃预测错误,关中怕是有危险,保险起见张郃还是带着三万军队去了一趟,如张郃所料,诸葛亮撤退。当诸葛亮知道张郃率军救援的消息时,就知道此战的目的已经达成。
至于陈仓,即使攻占了也没什么卵用,就蜀汉军队带来补给根本不够长期战争。
这也是对东吴展现的姿态。
诸葛亮:孙权 虽然我第一次失败了,但我还去打曹魏,你们放心,不去搞你。你来过石亭之战,我来个陈仓给你们拉仇恨。互惠互赢。
恐怕这也是后出师表的缘由吧。
毕竟要是诸葛亮主导这次行动谁会闲的选个冬天出兵。
其他网友回答:第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败在错用马谡而失街亭所至!错不在军法而在相人上!心尤不甘而已!
第二,从二伐中原的后《出师表》可见,诸葛亮很谦虚的说自己才疏学浅,不够做统帅的料,可是为了先主刘备的遗命,汉家的延续复兴只能勉强上阵杀敌,收复汉室江山以报刘备的知遇之恩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足以证明诸葛亮是决心要亲自出征了!
第三,诸葛亮充分了解魏将中能与之对敌的一定是司马懿!而遍观蜀军中能与司马懿对阵的也只有诸葛亮本人。且二伐中原之前以先联络东吴出兵,认为司马懿必定前去迎战陆逊!只是陆逊太阴坏了,只是大造声势而已!却又被司马懿看穿了陆逊的阴毒用心,专心抵御蜀军去了!若当时真成吴,蜀夹击曹魏之势!以吴军之雄厚,司马懿真就得先去迎战吴军了!诸葛亮也就一定能渡渭水取长安而下洛阳,灭掉曹睿了!所以,一生谨慎的诸葛亮,且怀报主复国之心的孔明先生怎么会安坐于高堂呢?知己知彼的他只能运筹于军前,亲自率军二出祁山以伐曹魏了!
其他网友回答:朝史暮想:
诸葛亮第一次的北伐,其实是历次北伐中态势最好的一次。不过由于马谡在街亭的失败和赵云方面的无功,最后导致了失败。诸葛亮发动第二次北伐,并且亲征,以及之后的屡次北伐,其实有以下考量:
蜀汉在荆州之战,夷陵之战的失败,损失了大批的重要将领。有人统计过,几乎刘备重要的第二梯队的将领储备,损失达到了一半以上。这有什么影响?影响就是蜀汉一批四五十岁的文官大臣,不得不接管军事,带兵作战。而他们的对手呢?曹魏此时可谓人才济济,都是当时十几岁开始参加曹军,二十几岁跟着曹魏大将,现在三十几岁已经成长到独当一面的将领,比如郭淮,郝昭等人。诸葛亮北伐的亲征,是责任,也更是无奈。
诸葛亮其实非常机智。一出祁山,走陇右,佯攻郿县。第二次出祁山,走陈仓道,出散关。并且第一次和第二次北伐,都在建兴六年,公元228年。第一次在春,第二次在冬,打的就是曹魏的麻痹心理,出其不意。
蜀地自古以来,自保有余,而进取不足。蜀地的道途艰险,一方面是蜀地的天然地理保护,但同样对出蜀作战非常不利。如果一味在蜀地偏安,其结果就是中原地区最后的强者,举全国之力攻蜀,蜀地绝难幸免。而只有打出去,不断地保持军事压力,哪怕是占据蜀地外围的战略空间,对于保证蜀汉政权安全也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什么由此一说?历来蜀地,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封闭性,适宜的农耕环境,蜀民都不太喜欢掺和蜀地之外的事情。自己的日子过得相对富足,为什么要管蜀地之外的纷争。所以从刘焉入蜀开始,蜀地的政权都是通过联合外部派系,打压蜀地的本土士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蜀地的政权。
刘焉靠的是益州派,东州派,还有前期的张鲁宗教势力。刘备靠的是荆州派和东州派打压蜀地士族。外人来掌握蜀地政权,就必须要打出去,这样才能给予这群人希望和盼头,而不是偏安一隅,混吃等死。所以,抛开匡扶汉室的那套说辞,为了蜀地政权的稳定,诸葛亮也必须打出去。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其他网友回答:诸葛亮是忠臣,他在刘备临死前曾经说过自己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在做丞相之后,凡事都亲力亲为,况且放眼当时整个蜀国诸葛亮的能力都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不管从责任还是从能力上来看,诸葛亮都要挑大梁。
即便第一次北伐失败了,在自己还能行动,有力量的时候也要亲自率军北伐,为了报答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的知遇之恩。
其他网友回答:诸葛亮平时连小偷团伙的小案子都要亲自审案,何况北伐这种国之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