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才改为常字。这是老子唯物辩证思想的精髓,古代道与天字相通,指大自然运行规律,或叫自然法则,名是事物宝器或修炼成果的名称,其中含修炼过程与方法。这样就好解释了,老子的本意是说道就是自然法则,求仙修道要遵守法则,顺其自然,但道是变化的,是因人因地因天时而变化的,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变化的实际情况来依据变化着的道法来修道,名可名,修炼的成果成名,但没有尽头也是在随着修炼在变化之中的。要想达到最高境界就要永不停止的去学习去悟道去修真。完毕!
谢邀
其他网友回答:谢邀回答: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按我自己的理解,通俗一点解释一下这两句话的意思。
按现代语法修辞方面讲,这里是排比句式,是在强调说明了一个道理。
第一句中的三个道字,第一和第三个道字,是名词,指的是天道,用现在的话说,是世界万物,大自然变化的规律。其中第二个道字,是动词,是言、讲、说的意思;非常不作很、特别,讲。应把非常一词拆开来讲,可释为不是长久的,不是永恒的,不是常态。那么此句话的意思就是“大自然的万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名可名,非常名。其三个"名"字可作形容词,其意思是指学道者,事业有成者,可以功成名就,但也不会永远成为有名望的人,在一定的环境中,一定的时空中,一定的条件下,你可能是徒有虚名,比无名鼠辈还鼠辈!
.这两句话,充满了哲理,是辨证唯物主义者对事物的认识方法,是科学的认识观。
其他网友回答: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万物都有生存和发生发展的理由。非常道,但是有些事物不是按常理能够解释。名可名,非常名。有很多事物都可以起名,但是有些名字不一定正确。太难了,是否理解合理,请高手指教。谢谢邀请。
其他网友回答:咋一看这个提问。感到诧异。刚回答完对《水浒传》中人物提出异议的问题。这又出现质疑《道德经》的问题。今天怎么了?都与名人大家、古人先贤扛上了。
但又一想。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也有利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几句话。非常符合逻辑呀。没什么不妥呀!
为了便于学习和探讨。很有必要把这一章原文重录: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章释意为:‘’道‘’,能够称说的,就不是自然长生的不变之道;‘’名‘’,能够传述的,就不是自然常在的永恒之名。‘’无名‘’,是天地的本始;‘’有名‘’,是万物的根源。所以,从常无欲处,可以认识天道的奥妙;从常有欲处,可以观察世俗的归趋。这有欲、无欲两者,同出于人心而名称不同,其理则都本于深远的自然。这极深极远的自然啊,可以说是一切微妙变化的总窍门。
本章老子名之为‘’体道‘’,意即体会、体察‘’道‘’的本源,是《老子》开宗明义的重要的第一章节。是老子的中心思想。它贯穿于整部书中。
我之所以这样做。其目的是完整理解原文原意。谨防断章取义。从而确立此章从开头到结尾的每一句。都非常合乎逻辑。不容置疑。
道,可问而不可责!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先撇开断句的题目不说,因为古时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经典里往往一字是可以多解的,也是多义的,而且这一字里的多义多解甚至乎是在互为引用的,所以,就题目简短的说话里,就已经可以作很多很多的断句和断语了,要详细地论述解释,得在学术层面慢慢的探讨才行…故暂且不表!
我们还是简单地说说大道理吧…
“道”理,开宗明义首先就告诉了我们,他是遁环不止,生生不息的!用当下时髦的说话来讲,他是一个闭环的总成,而且又具备了量子学说中的自生,即无中生有!这就是说,他是在循环且生生不息的,是活的!一个活的,不断在变化的事物,你能用一个死的论证来下定义吗?根本不可能!
为此,“道”可以说是所有理的总括,因为他在说“道”的文字本身,就是遵循着以上的道理的,你是无法去找出破绽的(除非你给他定一个点或一个对应物而格)
所以,如果“道”理被说死了,那肯定是你智慧不够的问题,而不是道理本身有问题!
故,若想论“道”,你首先必须承认他,相信他,你才能论“道”,否则,你论“道”的本身行为就不符合道理的!
这就是“道”可问不可责的理由!
看似不合逻辑,实则很合逻辑,
谢悟空邀答:
问‘’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断句似不合逻揖,你怎么看?
我的观点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四句话是老子写在道德经开篇上的文字。
老子所在的战国时期,写文章是把字刻在竹简上的,当代还未有绢帕来供书写用,更没有发明纸。
古人语言极简,写文章更简。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文字进化发展是非常的缓慢,在周和春秋时期,用文章描述事件,如歌颂功绩,民间传闻,叹景叙情,劳动战争,农耕桑猎,爱情娱乐等都是用诗经体自由体的三言,四言,五言诗句等来描述书写的。
比方说三字经,用三言诗来描述,如‘’关关睢雎,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睢》是四言体诗。
而老子的道德经是哲学,他也是按用三言(最多用),或四,五,六,七言体来书写。加上用竹简刻,基本上没有标点符号,所以这十二字四句诗体语言也不存在有断句之说,其中的哲理意思很明白,极具逻揖。
古人文章多深奥难懂,字简意精,要是现代人把他理解释荃的不具体通透,难免会使人会认识理会不了,也把其误认为断句,不合逻揖。
其实‘’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十二字四句是在汉恒帝时文史家为避恒帝讳,而重编的,把原先老子的非恒道,非恒名的恒改成恒的近意字:‘’常‘’字。而且还分了句,到近代新版的就加上标准的标点符号了。
老子的这几句话,其实也不必多解释,因为个人都有个人的不同释议,你看头条问答的这几十个回答,不是也都有不同的解答吗。
古文人多喜四句八对,舞文弄墨,文理经啰嗦,咬文嚼字等,文章多晦涩难懂。当然孔子,老子等至圣先师们的文章例外,但也是不可能被民间通认可的通俗易懂文章噢。
所以我也不便来多解释这几句话如道理意思的所在了,还是让专业专家来统一定义吧。
谢谢大家评论指正我的文章的不到之处。
老子是我国2500年前的一位大圣人,开创了道家学说,他的传世书籍《道德经》一直被大家所解读。每个人都有自己新的解读,特别在那没有断句和标点的古文里,无疑不同的断句方式都会对解读产生新的影响,同时对文物的挖掘,还会有更古老的版本的《道德经》出土,修正后世《道德经》的一些错误。例如郭店楚墓竹简出土的竹简版《道德经》,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甲乙本《道德经》等等。现在流传最广的应当是王弼本,帛书本、河上公本。
一直以来,《道德经》第一篇,历来争议最大,断句方式千差万别,解读方式也是天差地别。我们现在通读的八十一章《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都是魏晋时期的王弼本,也被我们现在当成是标准版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我是比较赞同第三个断句方式的,道”,即无极大道。“可道”二字,就是可变化之道,是道的运行与应用。“非常道”,就是非恒常之道。(马王堆出土之帛书《老子》中,开篇载“道可道,非恒道”,避汉文帝刘恒讳而改常,可以判断其意境。)同样的“名”,大道本无名,为阐述他的概念菜强行命名曰“道”。“可名”跟随“可道”而来,随着事务的存在从而有了名。“可名”代表着可生可灭的事物,随着事物的变化生灭而变化生灭,所以“可名”皆“非常名”。
其他网友回答:"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生存于天地间,又早于天地(之)始。所以有此说。
道可以说是"道",又是非常之道。"非常”之原因是"固有的,原本就存在的道。
"名可名,非常名。"同样如此,名可以起,也可以说。也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名人的话,深奥、玄妙。因笔者理解能力有限。难免有错,欢迎评论?
其他网友回答:“道可道”,很多朋友把第二个道解释成“说”,“道可道,非常道。”解释成“道”如果说出来的话,就不是原来那个永恒不变的“道”了,这样的解释就有点脱离历史背景了,我们如果了解先秦典籍的话,我们会发现在老子那个时代,“道”字是从来没有“说”这个含义的,当时都是用“曰”和“云”来代表“说”的意思,比如《论语》里就经常出现“子曰”、“诗云”的字眼,这才是“说”的意思。
“道”字有“说”的含义,最早恐怕也要到西汉时期了,我印象里好象是司马迁的《史记》里才出现把“道”字当“说”来用的情况。
那么这里第二个“道”究竟是什么意思呢?“道可道”这种语法,在先秦的经典里经常出现,比如《礼记.大同》篇里就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用法,还有《大学》里,也有“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这种同样的用法,可见这类语法在当时非常普遍。
“道可道,非常道。”的含义,我觉得可以借用《中庸》里孔子的一段话来作注解,孔子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我认为用这句话来解释“道可道,非常道。”最恰当,“道”本来就在我们这里,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已,但人类的好奇心最重,越是不知道的东西,就越想搞清楚,所以就在没有亲身求证到“道”的情况下,用自己的主观在心里为“道”画像,就如同盲人摸象一般,越画离“道”本来的样子越远,其实“道可道,非常道。”就是指这个意思。
“名可名,非常名。”这句里的“名”也不是现在我们说的“名字”的意思,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名”是指概念、逻辑的意思,比如当时百家争鸣,就有一个学派叫“名家”,“名家”擅长的学问叫“名学”,类似于现在的逻辑学,最有名的象赵国平原君手下那个善辩“白马非马”、“坚石非石”的公孙龙,他就是“名家”的典型代表,另外还有庄子、惠子等,也都是精通名学的行家。
这两句合在一起,就是说“道”是超越一切文字和想象的,即佛家讲的“不可思议”的意思,你只有实实在在的亲身求证到,亲身经历过了,才真正能知道它到底是一种什么境界,“名可名,非常名。”如果你仅仅用一些概念,或者是逻辑就想把它搞清楚的话,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所以通过上面描述,我们就可以明白,《道德经》是让我们用来践行的,而不是用来耍嘴皮当谈资的,仅靠耍嘴皮或抖机灵,永远也不可能把“道”的境界猜出来,这才是老子著《道德经》真正的要告诉我们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