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好与不好,除了客观的看功底之外,其实最重要的就要看是否有人追捧,如果追捧的这个人本身就极有影响力,那书法作品的价值就更加被强化了。
《兰亭序》被唐朝最大的BOSS李世民追捧,别说王羲之的字本身就有很硬的功底,就算是没有很硬的功底,这么一捧,估计也能上天了。
另外,人对于自己没见过的东西,反而会添加各种想象力,正因为唐朝人没有几人见过《兰亭序》,才给了民众足够的想象空间,将其描绘得神乎其技也不足为怪。
就好像我们现在看小说,一部小说把一个人描述得活灵活现,除了作者的文字功底,靠的也是读者的想象力。
总之,书法作品有多大的影响力,本身的书法功底只是很小的一个方面,其它方面的影响力要更大一些。
关注曾国华书法,有粉必回。
其他网友回答:因为战乱和传播的媒介,晋人书法本来就少,加上唐玄宗的极力推崇,兰亭序写的确实是神品,故达到极致成为天下第一行书也不为过
其他网友回答:感谢邀请,我是翰墨书香。
从正史上说,《兰亭序》被太宗李世民带入昭陵之后,再无《兰亭序》真迹可寻。不过宋代还有史载,唐末的时候有个叫温韬的人曾经帅兵盗取过昭陵。
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在自己编撰的《新五代史》卷四十《温韬传》曾记唐末温韬盗昭陵之事云:“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锺、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
关于兰亭的一系列话题,可以去看我的头条文章里,有专门写过关于《兰亭序》考的一些问题。我不再多说。
下面再说说《兰亭序》的艺术价值,为何被称为第一行书。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兰亭序》本身书法就精美绝伦,王羲之被誉为书圣,被人推崇也不仅仅是从李世民才开始的,之前就一直被世人推崇。我们现在见到的最好的版本兰亭,是唐人冯承素钩摹的神龙本。冯承素是李世民御用钩摹专家,这本兰亭摹本,丝毫毕现,绝对是仅次于原作的佳作。试想原作该有多好。
兰亭序是王羲之微醉之后所书,本身一篇草稿,当时作者的状态,心情都是最佳。以至于之后重写了几遍,都不如当时那篇。《兰亭序》是文、书俱佳的一篇杰作,所以后世很难超越。
其二,李世民对王羲之的推崇,使得后世皆以学王为榜。而后世都学二王,又得不到二王的真迹,所以很难超越。
贞观之治的唐朝皇帝李世民一代开国明君,在安排自己的后事的时候提出了一个要求把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作品作为陪葬品,一个拥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帝王,不留恋金银财宝,绝世美女,也没有带走易经等著述,而是非常留恋作为毛笔书法的代表作《兰亭序》 可见兰亭序在唐代有至高无上的书法地位
关于书法解密(一)本人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开始重新认识中国书法。
其他网友回答:
按照最大众的说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因为受到贞观皇帝李世民的珍爱,早已在他去世以后,按照他生前的遗愿随他一起葬进了昭陵,再无出头之日。
就按题主给出的设问,唐王李世民那是唐之二主,属唐早期人物。而大唐289年国祚兴衰沉浮,直到最后一个皇帝,其间漫长的历史年代里,人们怎么能够再有幸看到这幅《兰亭集序》呢?
但是,和唐王同时代的近臣知己却是见过这幅真迹的,成为了与李世民一同珍视《兰亭集序》的见证者、目击者。虽然李世民得来这幅真迹的手段并不高明,甚至还有些厚黑,但毕竟还是到了他的手里,成为了他的一生挚爱,只能随他陪葬昭陵。
那些见过真迹的人士,纷纷模仿书圣的笔体。有的是仿写,有的是钩廓,留下了几幅相类的书迹。其中不乏当时颇负盛名的大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但都没有书名并不甚高的冯承素临得真临得切,因为冯承素采用了钩廓填充的方式,几乎是按照真迹“扒”下来的,基本和真迹如出一辙不差二致,并得到了时人的一致公认。如此这般,这幅真迹就以冯摹本流传下来,被推上了神坛。
至于为什么是第一行书,首先要归功于早已埋在地下的李世民,是他力排众议,把王羲之推举到了至高无上的圣者地位。而之前被公推的王献之,反倒被其父压制住了,再也没能成功僭越上位。
王书的第一,也是因了王羲之的妙造万端,神龙妖娇,并非浪得虚名,乃是实打实的真的就是一幅巅峰之作。
且随着时间年代的逐渐久远,愈发得到了世人的公爱,被千百年的推崇备至也就自然而然了。
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一件真迹无存的书法作品竟然稳坐书坛“天下第一行书”交椅近二千年无人撼动,确有其历史的偶然与必然性。
历史的偶然:作为开创盛世大唐的杰出政治家李世民是否真拜服于王羲之书技之下姑遑不论,一些迹象表明,对他的极力褒扬,与其政治目的、治国理念是脱不了干系的。
建唐初年,断续三百余年战乱造成的百废亟须待兴。稳定时局、收拾民心摆到了首要位置。设弘文馆、授书学,便是为此服务措施之一,而选择王羲之为树立的典型,是历史的偶然。。。
历史必然:书法的繁荣发展往往还伴随着帝王喜好这一重要条件。唐太宗李世民极好书法,且推重王羲之,无疑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巨大而深远。但仅以世人“从众、从王”心理又不能完全解开经历了时间淘洗与拉开历史理性距离之后的《兰亭序》为何至今仍然闪烁着炫目光芒的答案。这也许只有历史的必然性可诠释。
这不禁让人回想起许许多多历史与当代政治、文化联姻中树立的“时代楷模”:“伟大的“书圣”,与伟大的“雷锋同志”是何其风马不相及?但仔细比较,又是如此雷同。历史选择了他们,是偶然,然而王羲之的书技与雷锋精神的长存,却是历史必然……。
于是《兰亭序》文字中所表达出作者的世俗羁绊与放浪形骸相冲突挣扎的文人风骨;文字本身所透露出的“拘法”与“释法”得到自由统一辉映,应是《兰亭》~天下第一行书,能做实、坐稳的根本理由!
[临池管窥]谢谢阅览!
其他网友回答:王羲之,他在当时对自已的书作,可能一直不满意,所以遗世的墨跡甚少。兰亭序是冯承素的摹本,为后所推崇,这是王羲之估计不到的。
其他网友回答:据说右军当时将此文写在糯米纸上的,难以长存(不可考)。
其他网友回答:据传兰亭序真迹已殉葬唐太宗李世民,如果是这样,唐末的人自然不可能再看到。兰亭序之所以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也与李世民的钟爱褒奖有很大关系。所谓"天下第一行书"的称谓,正是由李世民提出的。
其他网友回答:简言之,王羲之兰亭序,它是一篇毛笔行书书法之神作。自然,大方,流畅,有力。一气呵成,无与伦比。单字放大欣赏去,从入笔书写到收笔,结字动作千变万化,神采飞扬,光芒万丈。传说后来连他自己再也写不出来了。这是后世书家共认的。仅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