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情况是现代的主流,但当下的书法界有没有未来的书法经典之源这件事,我们还不敢下定论。
首先,绝对部分时代书法经典之流都占主导,只有极少数部分的书家和书风会成为源头。这个不只是简单的技巧或者境界决定的,背后还有大的时代背景。李斯的小篆成为经典之源是因为秦始皇统一中国,促成了书同文。张芝的草书成为经典之源,是在于人整个书法史上他是第一个正在书写这种字体,并且推向成熟的人。诸多魏碑为何能够成为源头,也在于其在一个书体演变的时代,以独一无二的风格存在,二王书风能够成为经典之源,则在于其作为一种技巧和风格,既是创立者、规范的创立者,还将其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其次,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源头,还在于它站在了一个关键性的时代路口现在创业讲风口,其实一个书法家要青史留名也要讲风口,讲那个浪头。比如在馆阁体不行的时候,祝允明、文征明站了出来,在那个路口独树一帜,建立了创新的高度,很重要的是它们被保存下来,并且为后世所看到,所推崇,所学习,所丰富这就成了源头。
最后,即使现在已经出现了书法经典之源,我们也未必看得见会认可但文化往往具有滞后性,很多超越时代的东西,也往往不会立刻被人看见,或者说庸俗之眼往往很难发现天才的创造。这个滞后性,有可能是几十年之后,有可能是几百年之后,也有可能是上千年之后。就像是魏碑早在汉代就兴起,但真正被大家所重视和广泛学习,其实是清代才出现的事情。
而今天最有希望能够成为经典之源的书家,可能不会那些只是临帖临的漂亮的人当中,而会在那些能够融通百家自成一体的人当中,在那些拥有更多的独立的人格与艺术思考的人当中,在那些敢于打破传统与时代精神融合,敢于和未来和多元的艺术表达碰撞的人。
但,无论如何墨守成规者,永远不可能成为经典之源头。
其他网友回答:作为一门文化支流,它的高峰已经过去。社会功能从政治文化几乎只剩下艺术欣赏与文化养生——我很不愿意说书法是艺术(它比艺术高)
其他网友回答:你是说的是今人学习书法,都是临摹一些名家之作的缘故吗?你说的源,大概指的是甲骨文和洪文,其实这并不奇怪,古人开启造字并不成熟,都是一点一点的摸索出来的。后人经过漫长的实践和改造,逐渐完善才形成了完美的字形,今人大都追求完美,所以说学习时,喜欢临摹经典。但是也有例外,有专门研究古典汉字。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回答這问题,先来个形态比喻:长江,六千三百公里的全长,流经十一个省,它的源头是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的一条河。不管它流经多么宏伟,奔腾咆哮,石破天惊,它也只能是沿着源头自上而下地流动,不能倒转,也许它的流经曾有過宽阔无比的大地,迴旋翻舞的恢宏之气,但还终究奔向它更广阔的大海。……华夏文化造就了世界独有的文字,既有功能化,又有欣赏性,這就是书法,這就是它的源,尽管它因人而异,各抒其妙,但终究离不开千年传承的真谛和文字的属性。也许它能有出神入化的哪一天,但那是“海”,不是“江”。离母親河远矣!
其他网友回答:非常感谢邀请。现代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为什么只是书法经典之流而不是源?这个问题,应该说书法经典的“源”究竟在哪里?是文字之源还是书写之源?说不清道不明。有人说,书圣“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是书法经典之源。那么,“二王”的书法之源又在哪里呢?所以说,此言差矣。再进一步说,篆、隶也是书法,其源又在何处?总得找到起源、发源和根源吧。“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表面上来看,书法之源既是文字之源,又是书写之源,当然也还包括“文房四宝”之源。但是,说实在话,这些都不是书法经典之源。真正的书法经典之源在哪里?古人早已经为我们给出了唯一的“答案”,那就是“书为心画”四个字,这就是书法经典之源。也就是说,真正的书法经典在我们的心中。实际上,“源流”都在自己的心中。书法的最高境界,是心性的自然流露,也就是呈现出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但是,应该说很多现代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很难令人满意,以学像古人而沾沾自喜,即使成为古人第二,又能如何?不也都变成二流、三流,乃至于可能不入流,不是流。只有徒劳岁月,却毫无意义和价值。
“书画同源”不但早已道出了其中的原理,而且作为中国“原始文化”的沉淀,个中道理犹如黄河之水……
35年前,我在日本东京生活时听了宗次郎演奏的《故乡的原风景》音乐,尽然莫明其妙的流出了眼泪……
经过寻找《故乡的原风景》音乐背景才知道,这是日本NHK电视台与中国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大型电视风光片《大黄河》。背景音乐全部有宗次郎先生独立创作完成,他也因此而榨干了自己的创作‘’灵感‘’……
通过《大黄河》电视片,我又知道了美妙的“陶笛”之音,原来是来之于母国(中国)的远古乐器……
《大黄河》片子的开场历历在目,镜头对冰雪溶化进行了大特写,寂静的冰川只有一点一滴的水珠声在空气中回荡着,一会儿小水珠会聚成为了小溪,各路小溪的会集又形成了奔流之势,浩浩荡荡的形成了奔流后,开始了向前发起了猛烈的冲击……最终形成了黄河!
‘’黄河源‘’从地理面积上来讲很小,可以说微不足道……但就是“她”开始在中国历史上,黄河沿河流域的人类文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祥地之一,所以中国人一般称其为“母亲河”……
因为,现代书家变“聪明”了,走捷径,少了功夫,因此走了一条经典之支流,不达及典之源头,恰恰因一时聪明而失缘活水之源头。
缘自“成”名,浮躁心境,魏晋之书大成,而忽视,而鸣其俗化。严谨的唐法,也视为禁固而不活泼,而寻其它。由此看出,当今书家之蕴,稍有失书之绳墨,
流与源,其区别,于厚度有别,于底蕴有别,支流法疏而性大,书家且有如此学书心境,更不言随从者了,其书风一改传统之功,追求近法,尤是清代之风,带来的趣味,愈演愈加猛,并且偏离清代书家之真趣味,开始躁动于时代创“新”,变“体”之创。乱象丛生。
话说中国古典源头,那才是真东西,且说魏晋法与意,相承之,人文情怀通过这种相间艺术形式,而创出了灿烂的蕴章。
只所不追而弃,皆因这座书峰,至高,而怯弱不敢攀登,同时为了名就而利趋,相弃祖典之源。趋就近浅之书流。
现代书法家,是当代被官方权威机构认定的。有些習字还不到半个世纪,就被定为书法家。是否是高产书法家的时代?当代的这些书法家,能否步入历史书法经典之流,也许,难免令人发问与质疑。除非截断历史,从新`成为源头,那么,被认定为现代书法,它的标准如何,可以让它从小学开始普级吗?
其他网友回答:现代书法非是传统书法的经典之流,而是一味在创新下弃本遂末,数典忘祖附奸了西方艺朮的空洞抽象。为什么呢?
书法艺朮可似如一株苹果树有根,有砧木,有嫁枝而结出果实。现今人的书法态度不刨.根,不求在砧木上嫁接,而多媚宠了二王的遒丽之果,无奈打造的所谓艺朮是纸花是假果。
根是什么呢?根是中国人思维的启蒙。是新石器时期巫风大炽的“龟裂”行为。是通过龟裂行为而启蒙了人对线条内涵即抽象的辨解能力。是通过不断地对抽象线条的审查下而拔高了人的气质,又基于实践下气质的升高认识了更含蓄的线条。其质是个人气质升高而审美加深,后奠基了书法艺朮的审美旨意。
砧木是什么呢?是文字出现后,人文社会性开始下人的社会性——仁,义,礼,智,信为基为社会性人性审美。任何艺术其都基于文化,任何文化形式岂可脱离人本而去空洞审美?书法正是人文化审美为抽象的在传统书法中以颜真卿的书法态度而充分代表着。
二王的审美代表了这种人文审美的世俗化。今人不求在砧本上嫁接而趋在二王的遒丽变为漂亮为追求上实质只能是纸花,假果为结局。今人不谙知这些一味地乞求超越古人无奈附奸了西方人空洞的三唯组合审美,无奈在妍极而媸下丑书出现。
其他网友回答:谢邀。书法之源是汉字,并不是哪个朝代,哪个人来确定。书法的根本源于社会进步,古代交流汉字除语言外,唯一的载体是汉字,从汉字的变化特征到今天流行的书法,取决于时代背景。古人的书写工具是毛笔,随着汉字的演化,出现了不同的书法形态。随着审美不同又产生了流芳百世的传世经典。自魏晋至唐宋,真草隶篆以不同角度诠释了文字之美。
为什么今天不能出现传世之作,这和书写工具有关。古代毛笔是唯一的书写工具,今天是键盘技术,给汉字书写技术和书法能力提高,带来极大冲击。不仅是毛笔字,就是钢笔,铅笔字的书写都很难规范。
在追根索源的目的是什么?恢复传承,保护汉字文化,究竟怎样去实践,很值得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