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为什么魏碑被称作是没有文化的山村野夫所写的?
这个认识是错误的。
大部分经典的魏碑字帖都是当时的名家大腕所写,只是当时不流行刻作者的姓名。所以书写者的信息就没有保留下来。
是由一部分魏碑是普通写首写的,但这不是经典的魏碑作品,就像墨迹也一样,现在留下的经典的文人墨迹有多少?大部分墨迹还不都是普通作品。
任何时候都一样,经典的只是少数,而大部分都是作为经典的陪衬存在,魏碑是这样,字帖墨迹也是这样。
但是,好在历史上还是留下了一部分带有书写者姓名的魏碑的。比如《郑文公碑》,它的作者就是著名的书法家郑道昭。
郑文公碑
郑道昭(455年—516年),字僖伯,河南人,北朝魏诗人、书法家,三国时曹魏将作大匠郑浑九世孙,自称“中岳先生”。郑道昭是魏碑的鼻祖,在当时与在南方绍兴的王羲之齐名,有“ 北郑南王”之称,也被誉为“北方书圣”。
郑文公碑亭
这不是一个最好的反例吗?碑和帖只是存在的形式不同,他们的本质都是毛笔书写,只是一个刻在了石头上,一个写在了纸上。
而刻碑的人一般都不识字,所以会有些出入,但好在那时的工匠都很认真负责,基本还是可行的。
能够刻的起碑的人要么是皇室贵族,要么是官吏富商,你不认真刻,看来也不行啊。
当然,这些人肯定也不会随便找一个人给自己写碑记的。
你觉得呢?
同意的朋友麻烦赏个赞啦。
喜欢书法的朋友麻烦关注一下啦。
更多精彩@不二斋
其他网友回答:魏碑在楷书技法、风格发展过程中,起作重要作用。南北朝时期魏碑的主体风格是恣肆雄强。有山林之气。唐朝时期的主体风格是法度森严。有庙堂之气。
书法中的"气″。是指有生命内涵、精神活力的艺术气息。
为什么说魏碑有山林之气?
山林之气息纯真自然,有直率、质朴、大巧若拙、返朴还真特征。如摩崖石刻《石门铭》,章法有天然之趣,大朴不雕的雄浑高古之美。
魏碑《中岳嵩灵庙碑》也具有山林之气,此碑粗犷奇拙,不斤斤计较点画,注重整体协调。有自然烂漫,天然去雕琢的意趣。被康有为评为神品,有奇古之气,有山林之气。
唐楷规范工整,典雅庄重,祟尚法度,有庙堂之气。
魏碑和唐楷艺术气息,总体风格不同而己,各俱特色。有它的艺术传承价值。不应贬之为山村野夫不入流,没文化。
在书法中的"气″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情感和风格表现力。如颜真卿《祭侄稿》中的悲愤之气。
颜真卿《颜家庙》碑的大丈夫气。
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中的悲凉之气。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庙堂气。
唐寅《落花诗帖》的书卷气。
弘一法师书法中的清静之气。
《石门颂》中的山林之气。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其他网友回答:谢谢提问,我是千千千里马。你提的这个问题,还真有一些学问。我们看看魏碑为什么会被称作是“山村野夫”所写的。
首先看是谁会这样说?这是唐代以后的人说的嘛!唐代和唐代以前的人根本不会说,也没有这样的概念啊!
中国的书法,唐代以前是一个什么状态?我们可以用万紫千红来形容。
因为,唐代以前写字可以任意写自己喜欢的或者擅长的。比如,篆书一般是不写。但是,隶书、草书、行书、魏碑这些书体是可以任意写的。因为当时没有统一的书写规范,汉字的发展也处于从隶书向楷书统一过度的时期。
王羲之时代大家主要是写隶书,而且,隶书也是各有各的隶书风格,但是,这些隶书也在向楷书进化发展,魏碑就是从隶书由大众集体创造出来的新说法风格。
由于魏碑是从隶书发展而来,又是从不同隶书风格中发展的,所以,魏碑的书法风格也是不必隶书的风格样式少多少。这就难免像隶书一样,优秀书法和一般书法并存的现象。
有的人只是看到一般的魏碑,就批评所有的魏碑,这是不公平。而且,魏碑也有杰出的书法作品传世。例如《瘗鹤铭》、《郑文公碑》、《爨宝子碑》、《敬史君碑》等等,书法成就非常高,这是我们今天也学习的重要书法经典。
隋代有科举,所以,书法的统一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可惜,这个朝代世界太短,唐代继承隋代的科举制度遗产,推行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字规范统一。
所以,唐代和唐代以后,书法只有楷书、行书和草书。而且,行书是最大众的书法。其他书法如篆书、隶书、魏碑基本退出日用书写。尤其是隶书,唐代以后,学习这种书法的人极少。
由于
唐代以后的书法主要是王羲之的书法体系,而且把王羲之的书法也放在一个一家独尊的地位了。而魏碑书法没有一个“名人”当家,加之不提倡学习魏碑书法,所以被污为“山野村夫”所为,这是一种偏见。
清代,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学者提出魏碑有“十美”,第一次为魏碑的书法艺术成就“平反昭雪”。今天,魏碑已经是我们学习书法艺术的重要经典了。我们应该珍惜这一部分书法遗产。同时也应该善于甄别。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其他网友回答:魏碑,大多由不知名的书法家所写,有时把它归入民间书法的范畴。
民间书法,是对非正统、非著名的书家所留下的书法资料的统称,当然这种说法未免以偏概全,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称呼。我们不能否认民间书法里面也有很多水平很高的作品,有很多古人所没有见到的碑帖并不亚于当时的书法名家,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等着我们和后人去开发、利用。而从书法学习的角度来看,对民间书风如何取舍是一个大问题。
经典碑帖是经过历史检验、流传有序的,最有权威、最能代表中国书法精髓的,所以学习经典的安全性是不言自明的;而民间书风因为其水平良莠不齐、毁誉参半,如果没有足够的判断力和免疫力,学习民间书风会有很大的风险。
清末李瑞清、曾熙,二人皆为饱学之士,崇尚北碑,然因对北碑的顶礼膜拜,导致其不辨精粗,形成习气,以致其作品名声虽大,而书品格调不高,康有为亦是一例。而于右任书作则与其三人不同,虽是同出北碑,于右任却学而能化,而其化之者,即一“雅”字也。
“雅”化,即是对民间书风之中粗野、荒率、狂陋、僵硬等不良习气的矫正,一种批判的吸收,是一种有甄别的学习。我们看很多的魏碑墓志,错字、别字现象很多,这说明书者文化程度不高;又有些笔画随意增减,前后风格不统一,这也看得出其刻工的粗率。对这些碑刻,能像临摹经典碑帖那样学吗?
当然,每个人的学养、需要不同,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也不同。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要从经典碑帖入手,熟练掌握一两种字体,打下一定基础之后再尝试换帖,学习民间书法也未尝不可,但一定要有所取舍。选择格调高一些、刻工精细的碑入手为妥,对刻写粗陋的作品要小心,看它有没有可学之处,如其刻工虽差,而结字活泼则学其结字。要先读懂所学对象,找出其优缺点,从而有所扬弃,这样就不会有大的偏差。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其他网友回答:魏碑之所以被称为山野村夫所为,它的确是当时的民间匠人所刻。刻工粗糙,字体鄙陋。古代士大夫,是不屑于魏碑的。
正统书法,是以王羲之一脉为根基的帖学。在书法中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 。魏碑之兴,是源于一个名叫康有为的人。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他。就是鼓动光绪变法的那个人。事情没弄成,把个皇帝弄得连小太监都能使性子,而他,一拍屁股,跑到了日本。就是这个家伙,鼓吹起了魏碑。大家看看这厮的字,就知道他为什么要把魏碑这种村野之作捧上天的动机。
看吧,这就是被梁启超称为康圣人的康有为鬼画的符。这厮一生连个秀才的功名都没有考上。却让梁启超如中了魔似的屈从于他。并把个不甘受慈禧太后摆弄的光绪忽悠得团团转。这就是魏碑倡导者的狗脚迹。
《在淳化阁帖》,《大观帖》,《绛帖》,《三稀堂法帖》等著名字帖中,是不会收录匠人村野之人的魏碑书法的。而历史上的著名书法家中,既使非著名文人学子,都耻于写魏碑字体的。那是纯粹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 。
其他网友回答:我觉得,说这种话的人,或持有这样观念的人,纯粹是一个书法盲、艺术盲! 不学无术、孤陋寡闻,是地地道道的“没有文化的山野村夫”! ! !
魏碑,是中国书法史上楷书领域一个巅峰! 是楷书发源地……可以说,魏碑是楷书的老祖宗。假设,祖太爷是魏碑,唐楷、今楷是曾孙……怎么能说“祖太爷”是“山野村夫"?
我劝这些人,没事儿别闲嗑瓜子,不懂不要装懂! 多看看书法简史,最好照着魏碑帖写几笔试试感觉。别一说练书法,必须学唐楷,欧楷如何如何好……难道唐楷是突然冒出来的吗?
△图为我的魏碑习作
魏碑,是一个庞大系统,字体种类、数量是唐楷的几十倍,一帖一貌,百态千姿,刚柔迥异,意趣天然,是书法史上楷书领域一大巓峰。常规笔法、特技笔法,以及各种独特的单字章法,等等,书法所需的艺术元素全在这里面。如果,想增强创作能力、提升书艺水平,必须得学,否则,永远跳不出写字的圈子……
希望喜欢书法的朋友们,一定要到魏碑里好好的逛一逛,那是一个充满神奇的世外桃源。
△图为我的魏碑习作
下面,给朋友们提供一点信息(只能发目录):
1、《北魏墓志四种》,4幅/套,整版原大式印刷品,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1987年8月,首版第一次发行。如图:
2、《北魏墓志珍稀拓片系列丛帖》,10册/套,辽宁美术出版社出品,1999年12月第一版首发。如图:
3、《墓志经典藏拓系列一一魏碑》,原拓式印刷品,21幅/套,重庆出版社出品,2009年1月第一版首发。如图:
4、《北魏精典墓志丛帖》,12册/套,中国书店出版社出品,2010年3月第一版首发。如图:
此外,还《北魏造像系列》套本,以及《张猛龙》等其它单行本数种(略)。
想了解有关魏碑书法,还可以到〈书法空间网〉、书法欣赏网〉等详细查阅。
后附几幅我的魏碑习作:
以上是我管窥之见,供参考。感兴趣的朋友请点赞,或关注我互动交流。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这种观点需要更正下哦,没有出名并不意味着就是没文化,也不等于山村野夫,有不少文人还主动去做山村野夫,例如历代很多隐士、竹林七贤等等,甚至诸葛亮也做过。
看一种书法好坏,核心看的是艺术水准和艺术价值,至于地位、名气、头衔等等都是艺术外围的东西,不能影响艺术的根本。
魏碑大多来自民间写手,成为中国书法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一朵璀璨的奇葩,奇逸、大气、典雅、俊秀、粗犷等等风格应有尽有,可以想见这些民间书写者的文化素养一定不低,至少对中国书法文化掌握得很精湛,超出了写字,甚至超过了不少文人大书法家的作品。清代重碑风气兴起,不仅在于时代的需要,更是被魏碑魅力所吸引,历代大家受魏碑影响的很多,有得甚至把主要取法对象放在魏碑上,如赵之谦、康有为、张裕钊、于右任等等。
现在讲塑造大国气象,书法要塑造大国气象,对魏碑的取法肯定绕不开的,甚至要在其中深耕。
其他网友回答:历览汉字发展,包容性和变化性是其主要特征和品格,所以才有精彩纷呈。而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书写工具的使用和变化,就是现在把软笔写好的作品,再让另一人用凿刻雕出来,能和软笔原作一样吗?有多少细节意想不到的变化会呈现出来。反之,一人手工雕刻出来的作品,另一人用软笔临下来,又会有多少变化呢?但我们的祖先就是那么开放包容,任其发展存在实用!太感恩老祖宗了!给我们留下这么辉煌的东西!
其他网友回答:这是一个非常愚蠢的问题。是谁告诉你魏碑是没文化的山村野夫所写?
魏碑百碑百味,或雄肆,或峻峭,或隽永,或妍媚,笔味刀味都是活生生的。虽然很多碑刻未有署名书者和刻制者,那也掩盖不了其大美。
甲骨、金文、隶书又几个署名书写者和刻制者呢?碑文的原意是留给后人看的,书者、刻制者能不用心吗?怎么就会成了没文化呢?简直莫名其妙。
《论书法》
“书法”?那么何谓书法呢?首先“书”有写之义故有书写之说,既用中国特有的毛笔工具书写汉字,而这个汉字就是指隶变后的真草书;“法”则是毛笔书写汉字既真草书的方法或法则,这个方法被元人赵孟頫称书法为“用笔千古不易”,故所谓书法既笔法。
中国的书法是以魏晋为正脉,后人称之为贴学。在此之前的篆、隶严格意义上讲只是“书”,还没有积累、建立起一套书写的法则既笔法(篆隶的线条笔画也不需要复杂的笔法),所以还不能称之为“书法”;如帖学同时的碑、魏碑及晚清包、康所尊崇的碑学,严格意义上讲既不是书也不是书法。因为它既不是用毛笔书写的,更不是按帖学笔法完成的,是没有笔法的所以不能称之为书法,它是刀刻斧凿完成的,准确的讲那叫“刀法或刻法或凿法”。
所以古人讲的书法就是笔法,就是二王糸统…。那么这个笔法是怎么来的呢?这要从文字的演化来说,晚清以前的人不知道殷文(甲骨文)就不多论,自篆隶而言(史籀、大、小篆及隶)其笔画基本上是线条状,而自汉隶使用过程中逐渐演化至汉末(魏)为真书(正书)而取代隶书体成为主流书体。真书与隶书在笔画上发生了质的变化,将纯线条的笔画演化为几何化,既点横撇捺钩…每一笔画都是任意三角形状,正是这个任意三角形的几何变化书者却日用而不知其因,这样的笔画要书写好就不能用篆隶的那种方法了,经过几代人的书写经验的积累终至魏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写好真书几何化了的笔画书法笔法,今天我们看到的蔡邕的《笔论》《九势》,卫铄的《笔阵图》,王羲之的《笔势》以及历代的书论(除康外)都是论述用毛笔书写真草书的方法既笔法,所以书法既笔法笔法既书法。这个笔法赵孟頫总结为千古不易,书法的高低就在于笔法,明人项穆《书法雅言》便称之为书统既正统。
所以篆隶是书而无糸统笔法,碑字是刀刻斧凿法,只有魏晋形成的二王真草书才是书法、才有笔法、才是正脉,才是正统,余皆不是书法,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都不是书法,因为它们没有笔法,如果非要讲是书法那也只是引伸意义上的少义书法。说碑字不是书法正是从它根本就不用笔,不用笔又何来笔法,无笔法就不是书法。
在此之后的这个笔法有一个传承糸统,
唐张彦远的《法书要录》记载:蔡邕受于神人,显然是神秘化了。蔡邕的《九势》,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笔法的纲领性文件。笔法神秘自蔡邕始传承脉络如下:
蔡邕传之崔瑷及女蔡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郗超、谢拙,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阮研、孔琳之,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授于欧阳询、褚遂良。其一,欧阳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外甥张旭,张旭传之李白、徐浩、颜真卿,颜真卿传之柳公权、怀素、鄔彤、韦玩。
这个传承是否真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凡书真草书必有并遵循笔法方是书法,可见凡谓书者既笔法也。所以启功先生讲他一生师笔不师刀,就是碑学中没有笔法何以师之。故学书法就是学笔法,书法审美就是审其笔法之美,书法的水平如何就在笔法的高低。
魏晋后书法正脉中断,陈隋智永八百本《真草千字文》继承终成就唐宋书法高峰,褚、虞、颜、欧、柳、张旭、怀素;及影响宋人而有苏黄米蔡。
宋后书法正脉中断,元赵孟頫继承书统正脉传承,“用笔千古不易”矣!
晚清至民国书法正脉中断毁于包、康之流尊碑贬帖,实际上他们自己就没有弄懂什么是书法?他们贬的帖学才是书法,而他们尊的碑学并不是书法,而是初识文字匠人刀法凿法刻法,因为碑学中没有笔法,不仅没有笔法因为不用墨也就没有神彩之说,更没有书法的人文精神灌注的“笔性”,这也是碑学从来不受历朝历代文人重视的原因,因为它不是书法。就是这个不是书法的碑法却突然被包、康之流奉至上位谬误至今。至于他们用毛笔书写碑书也是借用帖学的或书法的笔法而完成的碑书。这叫什么?用今天的话语叫“吃“书法(笔法)”的饭还砸书法的锅。就算是毛笔书碑字也不是书“真书”故属书统外之流,至多如沈伊墨先生讲的属善书而不是善笔法。为了书法正脉有沈伊墨先生及终生传承教育践行之功莫大焉,虽然并非绝对共识,但是其主流则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