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这个问题之前,先得知道什么叫做正史。
正史的名称,来自南朝阮孝绪的《正史削繁》,正史的起源,来自唐修《隋书·经籍志》,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列为正史,这之后,史书中的《经籍志》、《艺文志》以及各种目录书,都列有正史这一门,当然,它们所列的书名不尽相同。
【二十四史】
正史的意义有两个,一个就是记、传、表、志都有的史书,自从《史记》、《汉书》创立了纪传体之后,凡是采用纪传体的史书,都可以列为正史。
第二个就是历代朝廷规定的正史,比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正史类叙》就明确提到:
正史名称的使用,是从《隋书·经籍志》开始的;
到了宋代,定为正史的有十七种;
到了明代,加上《宋史》、《辽史》、《金史》、《元史》,一共是二十一种正史;
乾隆时期,皇帝钦定了《明史》,加上搜罗出来的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和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同列正史,一共就是二十四种正史,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二十四史”。
【乾隆钦定二十四史】
《正史类叙》中还谈到,正史尊崇,没有经过官本较录,没有经过皇帝批准的,一概不承认为正史,以将正史与稗官野史区别开来。
需要注意的是,现今通行的正史,如《三国志》、《梁书》、《陈书》、《南史》、《北齐书》、《周书》和《北史》这七种正史并没有表和志,而《史记》和《汉书》也只能算作是半纪传体,但是也一律列入了正史。可见正史是由历朝政府规定的,并不是完全依照史书的体裁和内容来区分的。
【二十四史】
那么野史又是什么呢?中国史书的类别,过去曾经分成了二十多种,其中胡乱分类有之,标准不同有之,互相包含者有之,可以说是比较凌乱。按照现在的说法,野史是所谓的与正史相对的民间编撰的历史,野史、杂史和别史我们一般认为是与正史相对的,称之为“私史”。它们对正史是有益的补充。
野史多奇闻异事、闾巷风俗、统治者的秘闻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最有史料价值的是笔记,按照史料价值的分类,我们将之称之为“文学史料”,地位还是在正史与别史之下。
杂史出自私家著述,没有顾忌,也不受体例的约束,明朝的焦竤曾说,“杂史就是野史”,杂史的好处在于不会像正是那样因为官方原因有虚美隐恶的地方,坏处就在于体制不纯,过于随心所欲,有时候甚至小说笔法,所以和野史一样,必须学会选择。先秦杂史比如《国语》、《战国策》、《世本》、《竹书纪年》等,两汉的杂史如《新序》、《说苑》、《列女传》等等,魏晋南北朝的《帝王世纪》、《弘明集》等,综上所述。杂史并不是某些人想象的花边新闻。
至于《资治通鉴》这一类,本来和正史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有体例、有系统地叙述一代或者数代整个社会现象的史书,自从阮孝绪提出“正史”的名称,经唐修《隋书·经籍志》确立了正史一门之后,只有纪传体而又经过了朝廷认证的才叫正史,于是将和正史价值相等而又不名列正史的,叫做“别史”。
别史的体裁包括纪传体(没列入正史的纪传体,如张太素的《魏书》),编年体(如《资治通鉴》)、典志体(如李林甫《唐六典》)、纪事本末体(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纲目体(如朱熹《资治通鉴纲目》)、实录体(如各朝皇帝实录)、会要体(如各朝《会要》)、边史和外国史等等,就不一一赘述了。
其他网友回答:感谢邀请,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了,正史是由官方统筹,在官方史学家的努力之下写出来的史书,有编年体何纪传体两种。一般编年体史书写的时间跨度比较大,没有受朝代的影响,直接从开始写的时间一直写到作者的生活年代。跨度大的史书不好写,一般记载重点事件。纪传体的史书,就一般由新上任的朝代的史学家编写前朝的历史,《史记》除外。分人物来记载历史。
而野史则是由非官方组织,由民间人士书写的历史书籍,这种比较杂,比较多。可以从侧面印证正史当中的一些记载,是否符合历史。
其他网友回答:中国古代的历史由正史记载,那么为什么还有野史?搞清这个问题,先要清楚正史与野史的概念。
所谓正史指以纪传体为编撰体例的史书。代表史书有纪二十四史。其他纪传体体裁的史书也可称为正史。早期我国史书如《春秋》等都为编年体史书,后司马迁在编写《史记》过程中增补了本纪、世家、列传、志、表等。此后各朝都把纪传体奉为正规体例。而以纪传体为编写体例的书也就称作正史,意味用正规体例写作的史书。
其实,正史强调的是一种正规的体例,内容上也不一定“正”,有的往往带有国家意志和民族的情绪夹杂在里面。当时或者后代往往曲笔或忌讳一些政治与秘闻,不敢如实记载,故对待正史有必要看如别史、杂史加以认证,否则难免以管窥豹,不得其真。总体而言,正史是最可信的,如《史记》,当时著作后,在国家是本历史禁书,后来才渐渐公正。
所谓野史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野史即所谓的与正史相对的民间编撰的历史,其大部分是根据传闻、神话等编写,有的具有真实性,而有的则有待考察。
野史是由私家所著,但在内容上也不一定完全不“正”。“野”的一层含义是,从与在朝人士相对立而言,是在野人士(或士大夫的下层人士)所作,未经官方审定,更不是"钦定"的,甚至被官方禁止的,不能在庙堂官厅之上,是流传之“野”。另一层含义是,从雅与俗、文与野相对立而言,是未经人工过分修饰的,是原始的史料,虽然有些粗俗,但具有原始性、真实性。野史就“正”在这个地方。野史中所写的人物和事件不少是实有其人、实有其事的。但相比较而言,正史的史料更可靠,更权威也更可信,由于封建的正统观念及其他种种原因,也删去了一些本该记入正史的事情。这些事情,便成了野史。
所以,中国古代历史虽然由正史记载,但也需要野史来补充。研究历史,探索史实真相,要坚持正史与野史相结合的原则。
其他网友回答:【正因为有正史才有野史】如果没有正史,野史就不是史,而是传说故事了。
一切历史都是由胜利者或者说是统治者撰写的,所以所有的历史都是有其主观性的,但很多历史事件还是客观存在的。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坐了天下,然后后人看到的唐史中,他的父亲李渊成了庸碌之辈,哥哥李建成李元吉都成了谋逆之徒。特别是在日后的野史中,还有类似《隋唐演义》等小说故事的流传,李世民被神话,而李建成等人几乎成为反派典型。
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离现代最近,所以野史也最多也最复杂。清野史中传说最多最传奇的,当属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在位才14年,是清朝勤奋的皇帝,为儿子乾隆日后的盛世打下坚实基础,但民间对他皇位的合法性正统性说法众多,也对他死亡原因有众多精彩的说法。说得最多的就是雍正皇帝上位是靠改了康熙的圣旨,而他的死则是被吕四娘刺杀,手法和使用的血滴子等细节都有,好像有谁在现场看见一样。
现在正在发生的一切都将会成为历史,但哪些是正的,哪些是野的,让后人自己去看吧!
其他网友回答:正史由于政治需要会过滤或更改一些东西,不一定完全照实记录,或者会以委婉或隐晦的方式记录。
野史就比较自由,道听途说皆可采纳,既无权威性,便不必字句里褒贬正邪仔细推敲,可以以故事的形式记录下来,而为了增加文学性,甚至修饰其语言优美其意境。
历代野史无数,读之可作参考或消遣,不必太当真。正史虽亦有瑕疵,但大半还是可信的!
其他网友回答:因为野史是民间的流传所导致,的那些我觉得这些都是可能实现的你自己就要好好的去看待那个一下我们应该好好的去努力,看清楚这些历史的真的面目,对于我们来说我觉得这些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事情才能够导致我们好好的辨别我们的历史。
其他网友回答:正史是官方编写的(史官)野史是当时的文人或大的私人机构(说书的,演戏的)编写的。正史一般写的都是正面的积极的面,野史一般写的夸大的一面或阴暗面。例如北宋的杨家将是民间津津乐道的故事之一。正史中天波府是一代不如一代最后连名都没了。杨业的英雄形象却如辽军之称杨无敌镇守雁门关多次御敌其之宗保.其孙文广尚可行武其后基本无名。哪儿还有桂英女挂帅,火帅之类的后辈。不过野史体现了人性的真善美,杨家将御辽军魂永驻。野史是正史的补充,正史是野史的明镜.让我们以史为鉴,品味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