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作者舒发自己情感的一个载体,本来就是出于自我的,无所谓大众小众。
但写诗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在音视频和其他交互式媒体的冲击下,文字表达的优势越来越小。就正如你用文字讲烹饪,远不如用视频教炒菜。而相对而言,文字创作的成本又较低,不写点诗歌美文还真没啥好写了。
再说情感和情怀这东西,也很难用视频去自我表达,因为我们都不是演员,我们可以写得悲痛欲绝,但我们很难拍得伤春悲秋。
于是,我们都写诗。管他意境格律,管他精练乐感,这是一个娱乐的时代,君不见,吟诗作对正成为很多人的生活乐趣?
这是一个没有诗人的时代。过几日,或许有人会悼念海子,顺便悼念一下已流亡的理想主义。
没有了理想主义情怀,诗歌也便没有灵魂。
但这一点都不能改变我们写诗的热情,这是一个全民娱乐的时代,不论是高高在上的大诗人,还是在自媒体玩得很开心的小诗人,大家需要的只是娱乐,但又有何不可呢?
诗歌是通过舒发自己情感而引起别人共鸣的,当我们讨论它的受众时,不论大众化还是小众化,诗歌便已经不再是诗歌。
其他网友回答:<2>诗歌的繁荣靠的是共存
这不过一个生态圈的两极。贫瘠的土地和荒芜的心灵是滋养不出诗歌的。下里巴人也好,阳春白雪也好,都是因为有了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稳定。就算那些千古绝唱,唱的是人生悲苦,世界动荡,但传承的土壤在,那就是国家。所以经济越发展,诗歌的共存就越重要。所谓流派的形成,也和诗人们在这个世界的现实和立境有关。让士大夫保持着小众诗歌的精华与优异,也要让大众诗歌激荡普通人的心灵和生活吧。所以国家该设的精英奖还是要有,大众自己粉的主也要健康,不能专竖一帜。
如果非要选择的话,因为我相信这个国家自然传承的力量,不被战乱摧毁,那么我就选择大众诗歌吧,大众的吟唱,将来也是《诗经》,且自有自己蓬勃的力量。
其他网友回答:随缘。
绝不能失去高雅。尽管阳春难和。
最低要保持雅俗共赏,一旦失去了雅,只剩下俗的时候,诗就死了,万劫不复了。
其他网友回答:谢谢邀请。文学属于“人学”范畴,是一个公认的看法,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管什么流派、何种风格,都需要人们,哪怕是少部分人来欣赏,去传播,否则发表出来干什么呢?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诗歌虽属于“小众”创作,但需要顾及大众感受,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诗歌原本属于“精英文化”,这一点在唐朝尤为明显,从《唐诗三百首》来看,录选诗人77人,进士出身的就有46人,写诗的是文化人,看诗评诗的也是文化人,诗歌的好与差,普通大众是没有参与权,更别说话语权了。就连此前就写出《兰亭集序》的大书法家、文学家王羲之举办的历史上大大有名的所谓“曲水流觞”诗会,姑且不论其文化价值、文学意义,说到底,不过是一群有钱有闲的文人,凑在一起无关痛痒的吟诵风花雪月、小桥流水,又自得其乐罢了。这个时候,普通大众正在为温饱发愁,他们对衣食的苛求,比对诗歌的需求要大的多的多。那个历史时期,诗歌虽然繁荣昌盛,但基本上是文人之间的交流,与大众的关系真的不大。
历史发展虽然充满波折,但向前的脚步不会停滞。“大众”的概念作为一种进步史观,从政治、经济、社会范畴,逐渐渗透到文化领域,为大众鼓与呼、为大众服务成为了有相当市场的文化届共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借民主与文明的东风,诗歌与大众之间的隔膜,到了近代,准确一点说是在清末终被被打破。通俗且不受苛刻格律限制的现代诗歌,如雨后春笋,开始茁壮成长,只要是读过一些书,认识一些字,兴致来了,谁都可以写上一首。诗歌走下了“神坛”,但良莠不齐的局面又让人开始怀念唐诗的底蕴和意境。这,我们姑且把它称为成长的烦恼吧。
于是,有人又提议,高考语文试卷应允许写诗歌。暂且不论这个提议的规范性和操作性,其为大力弘扬诗歌、促进社会接受诗歌的初衷是毋庸置疑的。话又说回来,现在的语言环境、物质生活环境,还有人们对生活的兴趣点、关注点以及期冀,已经与古代,特别是与唐代完全不同,即使这一提议能够施行,在时过境迁的前提下,也难以构建一个大众化的“诗歌时代”。如此说来,诗歌“大众化”是一种趋势,或者说是规律,没有必要一次次的讨论,有这个精力,不如想着怎么把诗歌写好更有意义。至少,不要让所谓的“乌青体”大行其道,拉低诗歌底线,也算是对诗歌继承发展的贡献吧。
其他网友回答:事物都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对于诗的写作,欣赏亦不例外。众俗化的诗歌欣赏的越多,人的欣赏水平就提升越快,高雅诗歌魅力就越突显。所以,俗是基础,雅是俗的进化提升。俗雅共存,由俗至雅,方是诗歌欣赏和写作正确方向。
其他网友回答:
诗歌是一种人们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它能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在古代,人们把不合乐的叫诗,合乐的叫歌,现在的人们都统称为诗歌了。它是按一定的韵律、音节的要求,来表达古代人民在生产社会生活中的言语情感的文学艺术表达形式。
大众化跟小众化是一直持久争论的话题的焦点,这种观点话题分为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它是具有贵族化,精英化,专业化的,是小众化的。另一种认为他是来自人的社会生活是共同人参与创作的,是服务广大群众的,是美化和提升社会生活的,是大众化的。
有人说:写诗歌应该是完全出自内心的行为,如果你在写之前,就有明确的读者的定位,考虑他人读了的感想,评论。那么写出的可是你内心吗?你的作品可能读懂的人不多,你也有可能写到大众心里面。
有人说:诗歌无疑是小众化的艺术,但你成功的艺术应该有再造的过程,如果一首诗能让不同的人读了有不同的感受或看法,那不是很成功吗?可同时这也是个大众化的过程,很纠结……
纵观人们讨论的不同意见,不管诗歌大众化还是小众化,诗歌各有其自身的美学价值,诗歌是一个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现实。它适合于不同人群的艺术,文化,品味,欣赏和倾向。只要大家喜爱,它始终是以广泛创作传播为方向的。
其他网友回答:题目很有意思。我的结论是,不管诗歌走“大众化”还是“小众化”道路,最后都会成为“小众化”以及“无众化”。
这是由当代诗歌所处的客观大环境决定的。至于大环境是什么?请翻看我之前的几个诗歌类话题回答。
现代诗歌面临着三个矛盾,这三个矛盾制约着现代诗歌的发展。
其一,人们日益提高的诗歌审美鉴赏水平与现代诗歌创作者们普遍落后的诗歌精品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其二,人们日益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娱需求和诗歌单一的阅读体验之间的矛盾。
其三,需要日益频繁更新的诗歌载体(涵盖网站、论坛、纸媒等各类)与好诗歌在时间空间上恒久不变的属性之间的矛盾。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三个矛盾,我们来比较下古代和现代。
唐代,杰出的诗人是能直接引领和拔高一个朝代的诗歌鉴赏水平,所以第一个矛盾不会出现。
唐代,社会阶层分化少,一个士农工商就能大致概括,而儒家思想为主流的条件下,读书人的地位是很高的,再加上人们的文娱活动相对单一,常见的也就曲艺、书法、绘画、围棋、象棋、弹棋、蹴鞠、打马球、踏球、投壶、六博、斗花斗草、斗鸡、斗蟋蟀这些,这些里面体育类的可以排除,因为根本难以满足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那么排除掉一半后,就剩下琴、棋、书、画外加一些各种收藏之类的精神享受了,可以看出诗歌在唐朝精神文娱领域的竞争对手有多少,市场空白有多大,这时候经过体裁革新的诗歌一出,再加上文人本身的名气地位,有谁能抗拒它的魅力?这也是诗歌在唐代很快能形成风尚的原因,上到王公将臣,下到青楼歌妓,有多少不好?也就出现李白凭诗就能沽酒的现象级案例。所以,第二个矛盾在唐朝根本是不会出现。
再看第三个矛盾,当时的人们普遍以宣纸书写的方式抄写记录,诗歌的竞争对手书法、绘画也是以这种方式创作,大家更新速度都很慢,但更新创作速度上就几十个字的诗歌是有优势的,更何况诗歌还有一个重量级武器——它能被唱出来,这在传播速度方面远远领先它的其他竞争对手啊有木有,所以诗歌在当时的唐朝一出,有谁能跟它争锋?谁能挡住它的四海流传,空间上的持久性满足了,越是好的诗歌人们唱的次数越多,所以时间上的持久性也满足了。第三个制约矛盾就根本没有了。
竞争对手少,制约因素少,传播优势大,又有可以充分生长的沃土,你说唐朝诗歌不繁荣,什么能繁荣?千古名句不冒出来什么能冒出来?
再反观现代,第一个矛盾,一个经过各朝代高水平诗词经典作品洗礼的读者,那个美学欣赏阀值早就被抬高很多了,这种情况下已经不是一首普通美的诗歌就让他觉得你写得好了,至少也得拿出个古诗美学高度的两三分吧,然而现代的诗歌创作者普遍连古人的两三分蕴味都写不出来,怎能不让人对现代诗作心生失望?不要说西方的诗作怎么就这样写得好,他们跟我们不一样的,他们的好是先被他们的文化圈子承认,再被优秀的文学功力深的翻译家按照咱们的审美标准翻译过来的,就显得他们写得确实好了,这个过程是有翻译的美学加工的,不信你请个水平一般的翻译泰戈尔、聂鲁达的诗,恐怕你该骂了,写得这么烂还好意思说世界级诗歌?咱们处在中国文化大背景下,就必然受着有中国特色的这个特殊诗歌创作矛盾的约束。所以,第一个矛盾下,想写出公认的好的作品,先达到古人美学高度的两三分吧。以这个标准看,现代大多数诗人功力是不够的。
第二个矛盾,这个时代,现代诗歌作为精神文娱的一种享受,面临的竞争对手太多太多了,小说、散文、电子书、网络文学、电影、综艺、歌剧、动漫、音乐、游戏、相声、小品……各种各样,相比之下,诗歌能带给人的情歌体验在这些面前显得太单一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大众对更丰富多样的情感体验的深度需求了,所以诗歌自然而然被挤到大众精神需求的边缘地带,被大多数群体忽视,连带着诗人这个群体也就缩成很小的一个圈子。这是制约诗歌发展的第二个矛盾。
再看第三个矛盾。日益频繁更新的诗歌载体(涵盖网站、论坛、纸媒等各类)与好诗歌在时间空间上恒久不变的属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我在其他问题中已经答过了,无论是网站论坛、还是各类诗歌媒介,要想提高用户的黏性,必须频繁大量的更新内容以吸引住读者,这跟第二个矛盾还是有点关联的。然而一首好的诗歌基本属性就是时间和空间的恒久性,越好的诗歌流传范围越广,流传时间越久。那么,如果将一首好诗歌发表在频繁大量更新的网站、论坛等媒介上会发生什么?自然是还未等这首好诗被更多人看到,被更多人认可再发酵,就被紧随其后的大量不好的诗歌给挤下去了,久而久之,好诗歌自然没人看到,而看到的大都是普通的刚更新没多久的诗歌。
所以,在以上三个矛盾制约下,不管诗歌追求大众还是小众,最后都会成为小众和无众。
以上大段内容如果看不明白,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大众化小众化都别争啦,争来争去都是瞎折腾,还不如想法子怎么提升提升内功。”
其他网友回答:感谢大圣邀请!
我个人觉得应该走小众化道路好,诗歌应该传承传统诗歌的精、气、神、韵、雅为佳。如果都大众化就不叫诗歌了,少了诗歌的韵味,给人的感觉就是与俗语差不多。大众化他要求不严,不按格律,作品就不精,人就会松散,不思进取,没有奋斗的目标,所以大众化不利于发展。只有小众化的《严》才能出精华,严师才会出高徒,作出来的作品就精,也会激起人向上,奋斗的精神,所以小众化更有利于发展。
这是我个人的观点,欢迎各位老师留言点评。
其他网友回答:俗与雅是人们欣赏的两个方面,大跃进人人热情奔放,各个学诗作词,以后的文革样板戏,家喻户晓,人人皆唱。我一直以为,毛泽东关于文学艺术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具有永远的价值。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激情,就会有诗歌。今天网络时代,更需要喜闻乐见,老幼皆宜诗歌作品。至于雅还是让少数人玩吧,我愿与大众共快乐!
其他网友回答:诗歌,曲高和寡,小众化!需要。诗歌,平实如话,通俗易懂,白居易式,也需要,大众式!小众,或许是未来的大众式!
上一篇:“科学的尽头是艺术”这句话对吗?
下一篇:为什么现代好的诗人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