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悟空邀请。
在我回答问题之前,我仔细看了看题主提供的硬笔书法图片。我用我过了无数书法作品的老眼看,得出的结论是,作者是一位学书起码在十年以上、有着较深厚功力而且对书法审美有全面理解的书家和爱好者。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一边看图片,一边听我解释:
一,点划扎实,用笔到位。全纸共147个字,每个字的点划都较过关。从起始到结束,没有怯笔,虚笔,而给人的感觉是大胆、肯定、中实。虽然用笔含蓄,不张扬,但用笔的脉络,节奏很清晰,而且笔力内含,气格饱满。
二是字势雄伟,结构多变。整体看每个字如列队武士,不怒而威,大有颜楷之神韵,而细看,或左伸而右缩,或右密而左疏;或上聳而下敦,或下开而上合,兼有魏碑用笔之特点。总之全篇字之组合变化多端,开合有度,伸缩自如,气象浑穆。从书者的学书历程看,我分析,初学以唐楷为基而颜味突出,及后对魏晋楷书及魏碑多有涉猎。我分析的对与不对,请作者在评论栏留言或私信于我也可。
三是作者不仅在书写实践上有自己的的见解,而且对书学理论及审美颇有心得。纵观整幅作品,从具象上说,不乏轻重,疏密、大小、伸缩,正欹之对比(当然还有比如浓淡、荣枯等,限于硬笔不予谈及);从流露出的气象看,不乏大唐楷书的丰伟浑穆而兼有个人之情趣,这个情趣就是作者把自己在晋楷、魏碑等其他风格的东西,也有意识地表现出来,从而形成自己审美语言和风格的作品。而这个作品,每个字已不是没有灵魂的空壳,它已成为鲜活的生命,给人以美的有内涵的艺术享受。
所以,我要告诉大家这个作者不简单!尽管是硬笔书法,但透过这个硬笔书法,他对毛笔书法的理解和表现可能更深刻,甚而更到位!而这幅硬笔作品只是其业余拾趣而已。这也是他感觉书写硬笔字,执笔不稳、缺乏力度的原因所在。因为硬笔和毛笔的书写执笔是不一样的。
那你说,这幅硬笔书法作品就一点问题都没有吗?答曰:有。只是他不是初学者,很少有一眼看出来的硬伤。问题存在于不易察觉的比如节奏、缓急、轻重等用笔的把控上。我想作者学书到现在这个程度,心中已能做到自知之明,这也是他只请教执笔而不请教作品存在问题的原因。在此,我向作者也说一句解决问题的话:
你如果要解决执笔不稳、笔划缺乏力度的问题,只有一条,开动脑筋多加练习!
友友们,我回答的如何?如有不同看法和建议,请在评论栏留言。
我是晋风。愿与大家在书法艺术,诗词楹联及人文知识等方面,同学习,互交流,一共进步!
谢邀!首先肯定的是题主所附作品写的非常不错,稍感不足的是有些不熟。
学习书法不足一年,能写到如此水平,非常了不起,结构清晰,伸缩有度,疏密得宜,作品意味浓厚。
如果题主有运笔不稳的感觉,也纯熟非常,主要原因是学书时间太短,技法认识基本到位,就是不熟。不能做到“心不宜迟”。心与手不能够做到驾轻就熟。
做到心手合一,心挥手运,一气哈成。再者就是要做到心有成竹。心有成竹,下笔则不茫然不盲目不妄动,指挥若定,沉着应对。随着技法的娴熟。问题逐渐就会消失。
落笔迟疑,心不定,运笔就会不肯定,点画线条就会缺少力度。解决办法是:加强读帖,按照心挥手运的方式勤加练习。
通过读帖,精准分析范字的点画形态位置与运笔技法;分析结构的处理布白方式技巧,如疏密轻重,开合迎让,避就斜正。点画的长短,伸缩曲直,方圆变化等做到心中有数,落笔自然不疑。
临摹练习或背临练习、集字创作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最好办法。熟能生巧,熟能生慧,熟则心定,心定自然沉着无碍,心无挂碍,运笔自然行云流水,且还益于字的精神团聚。
题主很有意思,问题提的很好,是初学者常遇到的问题。但你却配了名家何昌贵先生的一件硬笔作品。
何昌贵,曾任中国书协理事,黑龙江省书协副主席,以隶书闻名书坛,曾多次出任国家级书法展览评委,其硬笔作品也是非常不错的。
看了下大家的评论,对这件作品基本上是认可的,说明大家眼光都不错,这件作品用笔比较老到,楷书中带有一些隶书的笔意,古拙质朴。
回到题主的问题,建议你加强临帖,但要临古帖,何昌贵先生等人作品虽然也不错,但不宜初学者。
建议你选择《宣示表》《乐毅论》《黄庭经》《洛神赋十三行》等帖临习,多临多看,提高眼力,锻炼笔力。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在我回答问题之前,我仔细看了看题主提供的硬笔书法图片。我用我过了无数书法作品的老眼看,得出的结论是,作者是一位学书起码在十年以上、有着较深厚功力而且对书法审美有全面理解的书家和爱好者。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一边看图片,一边听我解释:
一,点划扎实,用笔到位。全纸共147个字,每个字的点划都较过关。从起始到结束,没有怯笔,虚笔,而给人的感觉是大胆、肯定、中实。虽然用笔含蓄,不张扬,但用笔的脉络,节奏很清晰,而且笔力内含,气格饱满。
二是字势雄伟,结构多变。整体看每个字如列队武士,不怒而威,大有颜楷之神韵,而细看,或左伸而右缩,或右密而左疏;或上聳而下敦,或下开而上合,兼有魏碑用笔之特点。总之全篇字之组合变化多端,开合有度,伸缩自如,气象浑穆。从书者的学书历程看,我分析,初学以唐楷为基而颜味突出,及后对魏晋楷书及魏碑多有涉猎。我分析的对与不对,请作者在评论栏留言或私信于我也可。
三是作者不仅在书写实践上有自己的的见解,而且对书学理论及审美颇有心得。纵观整幅作品,从具象上说,不乏轻重,疏密、大小、伸缩,正欹之对比(当然还有比如浓淡、荣枯等,限于硬笔不予谈及);从流露出的气象看,不乏大唐楷书的丰伟浑穆而兼有个人之情趣,这个情趣就是作者把自己在晋楷、魏碑等其他风格的东西,也有意识地表现出来,从而形成自己审美语言和风格的作品。而这个作品,每个字已不是没有灵魂的空壳,它已成为鲜活的生命,给人以美的有内涵的艺术享受。
所以,我要告诉大家这个作者不简单!尽管是硬笔书法,但透过这个硬笔书法,他对毛笔书法的理解和表现可能更深刻,甚而更到位!而这幅硬笔作品只是其业余拾趣而已。这也是他感觉书写硬笔字,执笔不稳、缺乏力度的原因所在。因为硬笔和毛笔的书写执笔是不一样的。
那你说,这幅硬笔书法作品就一点问题都没有吗?答曰:有。只是他不是初学者,很少有一眼看出来的硬伤。问题存在于不易察觉的比如节奏、缓急、轻重等用笔的把控上。我想作者学书到现在这个程度,心中已能做到自知之明,这也是他只请教执笔而不请教作品存在问题的原因。在此,我向作者也说一句解决问题的话:
你如果要解决执笔不稳、笔划缺乏力度的问题,只有一条,开动脑筋多加练习!
友友们,我回答的如何?如有不同看法和建议,请在评论栏留言。
我是晋风。愿与大家在书法艺术,诗词楹联及人文知识等方面,同学习,互交流,一共进步!
谢邀.从字上看.半年有此功力.证明你很有潜力。作品结构不错.笔力欠佳.练习笔力,在写每一笔画中,行笔不可过快,要有力透纸背之感,每一笔画应知道轻重之分,快慢之别。不然笔画会漂浮而无力。可临下柳么权柳体,功力是随着日复一日练习才生的,不是一年半年就有功力。
笔画不稳可练习线条,由粗到细,由细至粗,曲线,斜线.……。逐一练习,线条写的越长越好,这样可练习手控制笔能力,写出线条均与直。练好之后手也不会抖。也会表现出字笔画的运笔韵味。
练硬笔可选中性笔0、7或1、O号,无书法垫可选块块鼠标垫垫在纸下。这样会表现出字笔画的粗细轻重。
所书从笔画与结字来说,已经有一定的基础。
你所提出的问题也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有关笔势与意在笔先的问题。
所谓的笔势,指书写的意态和气势。由于书写者在书写时用笔、结体的不同,使点画在结构中处于不同的位置,由此相适应的用笔规律。
简单来说,就是你写一个字的时候,当开始下第一笔的时候剩余的笔画已经在你的意识中体现出来,接下来你的书写就很顺畅,这个也就是意在笔先。
按你所书从图片得知,你需要的就是加强这方面的加强,克服掉单个笔画的独立书写习惯。
希望以上所述能对你有一点帮助,若需后续探讨欢迎留言。
其他网友回答:首先你的字写的是不错的,必须肯定你的两年的练习是有成效的,方向正确。
关于笔不稳,缺乏力度,是你对自己高标准要求。说明眼高手低,还有成长空间。
解决办法是继续临古帖,硬笔临古人软笔的经典名帖。取软笔的骨。
笔法,控笔要追求每个笔画的力度,生命力,不需使太大劲。笔画可以有轻重对比。要追求每个笔画的挺或直。有的笔画需直,有的笔画需弧度,是很挺的弧度,像弓箭的绷紧感,像树的枝干……道法自然,道法古人经典名帖。
硬笔的笔法、结构是在方寸之间、细线条的太极,阴阳的对比。
是以横竖笔画为框架的结构上,再突出主笔,要有节奏、韵律、轻与重、曲与直、刚与柔,快与慢……等统一中的对比手法。
揭示一个秘密: 隐含在通篇里的笔画,最多的是横竖的笔画,是汉字框架,把大多的横写挺,统一,平行。把竖写挺,竖是定海神针……其它的顿笔、撇、捺、点、勾等变化则会更生动。本立而道生。你的硬笔会更上层楼……
以上建议如果能对您有帮助,我花费这些文字的时间就是值得的,期待您的佳作……
其他网友回答:谢邀!首先对你认真学习书法,刻苦钻研,不耻下问的态度点赞,难能可贵。
我非专业人士,只是凭几十年教学经验和自己的欣赏水平说话。你的字写得很不錯了,已拿出手,只要写得熟练,熟能生巧,且能突显个人特点。至于写字力度问题,不必刻意追求,能把字写出力度的人,除了天赋外,是下了深功的,功到自然成。字随其人,不同姓格的人,书写不同的笔势,同样,性格迥异,欣赏观也相差甚远,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坚持自己所爱,临模研习,择古拣今,必能成功。
其他网友回答:感谢邀请!练习半年了已经很不错了。至于笔不稳写字缺乏力度。功力还没练到家,继续苦练会慢慢变好的。书法是练出来的与悟出来的。
在学习书法中,也许会走点弯路其实很正常。就如同人生不经历失败你怎知道成功是多么不容易。所以失败也是人生宝贵经验。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害怕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书法唯有苦练,没有捷径没有速成。想把书法练绝是很不容易的。学习书法的人许多许多但能将书法写绝的人屈指可数。难度还是非常大的。你我共勉吧!
其实学书法也是要掌握方法的,方法不对是很难写的好的。方法对了进步还是快的。就如同生病了吃药不对,病怎么会好呢?要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说到方法其实每个人还是有点区别的,其实也是大同小异的。所以方法还是很容易掌握的。关键就是悟性这个就是天赋了。我想差就差在天赋上,这个只能靠自己感悟了。我们学习人家作品临摹有模有样的,但自己写很难写的出。所以书法光靠苦练是不够的,还得有过人的悟性。二者缺一不可。我是江上人感谢点赞。
不要着急,慢慢来。
锅边儿上的粥渣,是慢慢熬上去的。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颜真卿用了一生的时间创立了颜体。我等泛泛之辈需要用150年的时间,时间不等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