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兰亭》真迹藏于昭陵;但昭陵已被盗,兰亭无踪;有人又论《兰亭》当在乾陵,但现在看来,短期内无发掘可能。
因此,由考古学家发现《兰亭》可能唯一可能是发生于发掘武则天墓时。纸寿千年,永和九年是公元353年,距今天已经1666年,即使今年发掘出来,恐怕已经是一对碎末了。退一万步说,此卷仍能存世,一定是破损不堪,一定是国家倾力保护,成为永远不得出境之文物,永存博物馆,是无价之宝。
假设《兰亭》真在昭陵;有确凿记载昭陵被盗时间是公元908年,唐朝刚亡1年多,昭陵被雍州军阀温韬盗掘。《旧五代史》记载:“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可见如果《兰亭》在昭陵,流落人间已经1011年了。纸质文本放置几十年,上百年可能就化为飞灰——纸纤维性结构易变黄、变脆,最终自然分解;容易发霉,遭虫蛀,纸质文物有五忌,忌污染、忌生霉、忌虫蛀、忌光照、忌潮湿,保护难度很大。兰亭如果流落千年,有几分可能存在?几乎是十万无一。更何况,这样神品,一定是一出来就被富贵者收藏。但唐朝之后,社会极其动荡,这样富贵人家恰恰是重点劫掠烧杀对象,兰亭厄运可期。
前些天有个“量子技术测出兰亭真迹”,闹剧主演说已经证明兰亭“真迹”,估值五亿。
还是断了兰亭真迹的念想吧!
关于《兰亭序》真迹的下落,每个喜欢书法的人都清楚的如同自己的手指一样。有没有可能重现在其他地方?这种可能性为零。
太宗皇帝临终前对李治说,希望《兰亭序》作为陪葬品陪葬昭陵。现在许多学者推测李治没有按唐太宗李世民的遗嘱做。我只能对这些学者表示:呵呵!中国古代对孝道的观念,是立身之本。作为儿子的李治,岂能为了一张纸片而失却敬孝的名?作为皇帝,君无戏言,又怎么可能不执行先皇的遗愿呢?拿今天的操行去猜测古人,正应了一句话:“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兰亭序》肯定在昭陵。昭陵曾经遭温韬盗掘,温韬所盗皆为金玉,不曾盗取字画类物品。至于说《兰亭序》的价值。故宫现在存有冯承素仿品。非卖品。一件仿制的临摹之作,都是无价之宝。真品值多少钱?谁发现了,一面锦旗,一本证书,外加五百元现金,不能再多了!
上个月闹的笑话,某量子鉴定仪,发现了大量的古代名家的真迹。其中就包括王羲之的《兰亭序》。据王羲之的那个后人称,至少值五亿!其实,不过是一群想钱想疯了的白痴。连《兰亭序》值一面锦旗的价值都不知道,还虚虚的说什么五亿!五亿很多吗?怎么也不如一面锦旗值钱啊!
这个问题,说到钱了,就觉得俗了。
又是回到了书法作品的价值问题。
我觉得吧,还是一样,不以金钱衡量兰亭真迹。或者说任何一个高水平兰亭模仿,都是不能以金钱来衡量。因为越是多的人临摹,越是代表着兰亭序的价值,如果用金钱去换取万一出现的兰亭真迹,那真的是掉价了。
说真的,尽管很想一睹真迹,但是,当真的出现了,看到了,就真的此生无憾了吗?不敢绝对。
世界上最美的东西就是留有余地,留有想象空间。真迹真的面世了,说不定书法界都要唏嘘一阵,说不定会失去了追求完美的动力了。
新世纪以来,书法已经日趋低落,日趋浮躁,还有多少人一心追求艺术呢…………
要真弄出来,它的价值就是能考让流传的这么多版本到底哪个像,哪个好。还能研究下到底用的什么纸,什么墨。还可以给兰亭论辨的那些议论家一个正确答案。
用货币计算,以天下第一行书的影响力算,应该无法估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