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楷为什么不能学?
自从唐楷诞生以来,天下学唐楷的人何止亿万!亿万人能学,今天却不能学。是今天的书法水平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还是史无前例的低谷?大家有目共睹。自不必说。
历史上有一个叫康有为的人,也不知道这个康有为灌了什么迷魂药,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把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奉为“康圣人”。康有为写的一本书叫《广艺舟双楫》。在书中极力贬损唐代楷书。大力推崇魏碑。在康有为看来,唐楷的出现,都是离经叛道,不尊古法,浅薄无根之作。
他为什么会这样评论唐代书法呢?他认为,虞世南,欧阳询进入唐代,已是垂暮之人。他们的书法形成,是在南陈、隋朝。和唐代没有关系。真正能代表唐代书法的人,是褚遂良,薛稷,颜真卿,柳公权。但他们流传下来的作品,磨损伤毁,存世作品多为翻刻,早已经没有了原作的神韵。也就是说唐代的书法,真迹很少,留下来的东西是匠人翻刻的,所以说唐代书法浅薄。不是指唐代的书法家们,而是翻刻的工匠。
作为一个政治家,康有为的游说能力是非常强的。在他的鼓动下,掀起了一股魏碑学习热潮。把这种树于山野千年无人问津的碑刻吹成“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在他的影响下,帖学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其余毒波及至今。
唐楷是中国书法中最完备的书体。笔法,结构达到了绝至。唐楷不能学,还有什么可学的?别听信一些鼓吹歪理邪说的人误导。
唐楷为何不能学,何故?
不因为唐楷的技术性高就不去学习,因为登峰造极的景观,爬行这座山有困难,其实而今都是如此爬高山而后轻松休憩。然后才有其情性的散发,道理简单,就是有了技法才有武器装备才有的施展才华的可能性。所以越是艰性的难度系数,才有的备法而纯熟行草的运行,而对于艺术而言,意识形态的的复杂性,并非如此,站立稳定并不一定让你走的步子一如模特的韵步。很多的书法习练的经验告诉我们经过了唐楷后,反而受到了法性的侵淫,从理性再到散漫,需要一份定力,费劲出帖。同时1因为书法的楷则,不是轻松的把永字八法用到行书体或草书体上,因为互相连贯性却有了断层,何有如此情形,因为意性的存在。
楷则也有一种严正的情性,自然中正与中国的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在欣赏角度总感觉不能乱来几笔走飞扬与不羁之路,更不要说放荡的个性。因为欣赏的惯例皆有了楷书的正统熏陶。蹈规蹈矩是中国的儒家思想的君君臣臣的守规矩的境界。也是一种享受原地不动的儒雅性。温和而又危襟正坐的道貌,才是真正的不偏不抑。
这也是不成熟的思维表达,但是总有多少验证了我们所处的书法背景就是一个封建社会的正统背景。
艺术的思维是开放的景象,证明法性的解放,解开这层束缚。
于此很多人不崇拜楷书的过之的束性。而是由曲折蜿蜒的多样性去审视点画的变化。或许因为追求的多样性,使得书法艺术有了创变的多样性。
一般因了书艺的局限性,都是在切磋于基础――正楷,炼法器狂潮境界已经耗时间大半辈子,依然还是唐楷的臻善中继续淬炼,或是永远书写楷则的无穷性。依然芸芸基础。法性注重,忽视了个性智慧的创新。
都因为唐楷的登峰造极,感性到了极致的理性,成为了宗教性。楷书代表了封建王朝正统的象征,不是君子乎。延续到朱熹理学依然影响着书法的模式化。虽则如熙照样一系列开拓的书法景观,迎朝阳而生机无限。线条的驰峻,走出书法艺术法度的边缘,实际已经被后世成为书法的技巧,前人的创造的法外之法,到了后人又称为法度。哪一个书家不都是经历了这样的艰难的摩擦与砥砺,才从浪涛洗涮出沙中金子。
学法为用,不可窠臼,学唐之法备。也是为了寻觅自己的适宜的技巧。也不是全部吸收。故提倡一种领悟书法精神,不去形貌的逼真。哪一个成功的近代书家是在临摹有了成就而著名。古今物外之趣,无我之境,才是真正的愉悦与可爱。
谁说“唐楷不能学”?——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观点是卑唐的。康有为的字是魏碑的变种。
而事实上明清以降学习唐楷的大有人在。毛笔书法家那就不胜枚举了。
就拿硬笔书法家而言,田英章学的就是唐楷欧体。庞中华既学唐楷,也学魏碑。
所以说,学习书法这事儿,也要自己长脑子,有眼光。不要盲从人言。
谢谢你的邀请!多说无益
下一篇:你认为书法艺术书写能脱离汉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