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
赵体楷书多有行书笔意。书写快一点,也就成了行书了。赵体的风格,也是分时期的。在赵体的初期楷书,还是有些柔媚清丽的,比如赵体的秋兴八首等帖,笔画精致丰盈,用笔极细腻婉转,结字端庄雍容,珠圆玉润华美,有人说,这个帖与赵孟頫的其他名篇相比,在韵味悠长,老辣苍劲上都要逊色几分。但我非常喜欢他年轻时的这些作品。因为从他的这些写帖里,看到了他当时的心境和精神状态,那就是一种年轻人的雄姿英发,挥斥方遒的有为信心。
这个时期的赵体,是赵孟頫30岁左右时的写的,都是比较美艳的。我们看到的那是书家上升时期那种蓬勃向上,朝气温婉的新气象。跟他到中晚年时期的书风比较起来,虽然说是不够成熟,但表现出来的那种积极的精神和清新的面貌是让你看到了心里欢喜的。如果你想练习赵体的书法,可以先练练他这些早期作品,作为你练赵体的基础。但在练习中也要注意他楷体这个时间的柔媚的一面,不要在楷体中参杂过多,多了就显得楷体过软。对以后的练习是不利的。因为我们没有赵孟頫那高的天赋和书法功力,控制不住柔媚与清丽的力度,往往就会顾此失彼。
在练习赵体楷书时,给你几点建议。第一是要切实把握住赵体用笔干净利落的特点,尽量把笔画交待清楚,下笔痛快沉着,决不拖泥带水。赵体本就崇尚古法,但又有别于古法。就是人们常说的那样“削繁就简,变古为今,其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使学者易懂易循。”在这个过程中,按照赵体笔画的特点,多练习具有赵体特色的用笔方法。这就是为下一步练赵体的象打下坚实基础。因为赵体的特点,多体现在笔画上,如果笔画不象,那赵体的风格也就无从谈起了。第二是积小象成大象,循序渐进。写字不能心急,要有耐心。一开始,要认识到井不是一下子就能挖出水来的。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学任何书体,都有一个临写开始不象,慢慢的有个别笔画象,后来有些字的结构象,再后来个别字象,到了真的多数字都很象的时候,那写的字就有一些成绩了。这就是学字的普遍规律。当然这里面有心灵手巧的人学的会快一些。但总体还是天道酬勤的。第三是先求平整,然后再讲华丽。我们现在看到的赵体的字帖,每个帖都很精美,在临写时先要把结构写的方正谨严,横直和谐、撇捺舒展、重心安稳。在此基础上,再寻求点画的圆润华美,结构布白上的精心谋划。再就是照顾到字的顾盼连带,稍有行书的笔意。就如赵孟頫认为的:“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
其他网友回答:楷书学习赵体是可以的,赵体指的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的楷书,赵孟頫本身就是楷书四大家之一,和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齐名。
赵孟頫的楷书非常出众,他的大楷学习钟繇和智永的楷书,同时加入魏晋行书的笔法,去掉了欧体、颜体和柳体等唐代楷书顿挫用笔,书写非常流畅,和唐代的楷书有很大的不同,赵孟頫中年以后,又在他的楷书里加入了李北海的笔法,使他的笔力更加雄健,风格更是卓然超群,自成一家。
赵孟頫楷书
其大楷的代表作品有:《胆巴碑》、《湖州妙严寺记》、《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等等。
他的行草书初学高宗、释智永,后来又学习晋唐书法大家,对于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学习可以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宋濂说他学习书法非常用功,把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临摹了好几百遍,其书法在当时就已经“盛名充塞海内”。
赵孟頫行书《兰亭十三跋》局部
赵孟頫的在学习古人的行书基础上,也有自己对于行书的理解,他的行书可以说以“中和”二字贯穿始终,无论他学习谁的书法,到了他的笔下总能变的温润秀雅,把牙和俗的度掌握的恰到好处,文质彬彬,不激不励,温婉而平和。很多人不建议学习赵孟頫,说容易写俗,其实就是没有掌握好这个度。
赵孟頫的行书代表作品有:《兰亭十三跋》、《归去来兮辞》、《前后赤壁赋》等等。
赵孟頫行书《赤壁赋》
学了赵孟頫楷书,行书也宜学老赵,这样有承接性,更加系统。
赵孟頫,是个矛盾体。
关于其人,大多数人认为他没有骨气,作为宋朝皇室后代,却作了元朝高官,当了贰臣。但也有人认为,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这岂是一个人所能阻挡的?更何况,赵氏书法笼罩整个元代,不是表明,元人的铁蹄虽征服了中原,但赵孟頫却以中华文化征服了元人。
关于其书,有人认为他是“书法史上最接近王羲之的书法家”,但也有人认为他的字过于“甜熟”,一个字:俗。明证便是,清代的康熙与乾隆,一个喜欢董其昌,一个喜欢赵孟頫,写来写去,直接导致了馆阁体的产生。
可是,馆阁体确实与董、赵无关,写得俗、写得甜,不是老赵的错,是学的人走错了路。
但这也引出一个问题,即学赵孟頫不宜太久,由他入门行书后,应该很快向他所取法的对象王羲之学习,否则会有甜俗的可能。
回到题目,你现在已有赵体楷书基础,学习行书的正确“路线图”是,由赵孟頫行书入手,掌握基本特点后,应立即转向怀仁集《圣教序》,而后再学习王羲之尺牍和手札。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其他网友回答:楷书学了赵体,行书入门直接赵孟頫行书就很好,你成家与不成家,赵孟頫也够你吃一辈子,这不用纠结。如果还想进阶,再考虑二王。
楷书学赵体,很好的,赵体楷书在结体上比较平正,笔法上有所取舍,赵楷不像唐楷的规矩森严,也不像晋楷的精致,但总体上是继承晋人笔法,有点楷行合一的意思,属于晋楷的简化版,学赵楷要注意不要把用笔简单化,程式化,软化,否则就变成了馆阁体。
赵楷是带有一些行书笔意的,对于学习行书是有一定帮助的,学习行书愚认为不宜直接学赵孟頫的行书,应该直追晋代,从二王入手,赵孟頫就是二王一路下来的,学二王就从《怀仁集王字圣教序》入手,这基本是定论,学好圣教序,打好行书基础,建立行书思维,行书与楷书在结构和用笔上有很大不同,学行书要抛弃楷书思维的,具体的学习方法不再赘述,我前面的回答已经写的很清楚了。头条里黄惇先生、孙晓云先生、陈忠康先生几位的文章很有价值,可以仔细看看。
学行书二王是基础,但不是全部,学行书除了二王,苏、黄、米、蔡宋四家外加赵孟頫都是绕不过去的大家,可以选择学习,赵孟頫注意一下,最好是学他的尺牍信札,那个真是精彩。
作为书法爱好者,书法是怡情养性,自我修养的好爱好。但是学个东西就要有个态度,就要有点精神,不能定位太低,必须取法乎上,才能得其中。而且你越研究越有兴趣,最起码一是能看懂书法的好坏,二是不要练成了江湖体。最后,祝各位朋友写字愉快。
其他网友回答:楷书赵体,行书选择学习谁?
自然是选择赵孟頫行书了。不管是爱好,还是想将来有所成就,学习都要讲成效,讲条理。不能因为只是爱好,便不讲效率,这里学习的是赵孟頫楷书,那边又去学习和赵孟頫书风相冲突的行书。
学习唐楷,因为他们的学习资料少,想要在同一家书法体系中学习楷书、行书、草书,会有资料短缺的难题,楷书学一家,行书又学另一家,那是没有办法的无奈之举。而学习赵孟頫书法,在学习资料上,有足够多的学习范本可供学习临摹。他的笔法,用笔,和谐的贯穿在他的书法体系中。风格也不会出现差异。从他的楷书过度到行书上,是顺理成章的事。不会有用笔、风格上的冲突。对学习临摹,悟通笔法用笔十分有利。
行书王羲之、王献之、米芾、苏轼、黄庭坚的都可以啊
练的难度差不多的,书风不同罢了
具体练哪种风格的根据自己的感觉和审美,选择自己觉得好的开始练就行,到一定程度触类旁通练别的也很快的
虽然各书法家写得风格有所不同,但行书有相同的元素——使、转、简、连,这些是相通
赵楷大致有两种面貌,一种带有“魏碑”风格的,如《三门记》;一种带强烈行书意味的,如《胆巴碑》。
《三门记》这种风格比较接近唐楷,渗有李邕风格;《胆巴》则个人面目突出,形成世人称道的“赵楷”印象。
赵孟頫行书也分别有三种风貌,三十岁以前,骨秾肉丰,唐、五代风韵较浓;中年渐入晋法,浓纤飘逸;晚岁融晋唐法为一炉,瘦硬恣肆,达到人书俱老境界。
赵孟頫一生留下了大量的墨迹,且成体系,贯穿了一条完整的书法学习轨迹。因此后来者通过学习赵书,循序进入晋法堂室,是一条捷径。
打好了赵楷的基础,稍加放纵,便能无碍地入行书法,稍后参与大王《圣教》、《兰亭》及各尺牍,则更能体会行书意趣。
赵孟頫行书是他的主要成就,其变化多端,风格各异是别的书家无法比拟的,历代学赵书者,不论学其惟妙惟肖,还是通其笔法变化者,皆有不少名世者。所以学习行书,先以赵体入手是光明正途。
[临池管窥]谢谢阅览!
其他网友回答:目前,我的行楷字帖,都是在临赵孟頫的帖子,可以给提问者提供一点建议。
首先,选择临习赵孟頫,应该是对赵孟頫的行楷书法有比较高的认同。
赵孟頫善篆、隶、真、行、草书诸体,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所以有楷书四大家之赵体的美誉。他的楷书主要有《玄妙观重修三门记》《胆巴碑》《寿春堂记》,小楷《道德经》《汲黯传》《高上大洞玉经》等,行书《赤壁赋》《洛神赋》等。
建议楷书可以临《寿春堂记》,该帖是赵孟頫60岁左右的作品,融合了“二王”及唐代书法家李邕的笔意,笔力雄健劲道,笔势妍丽流畅,一洗之前的流媚之习。此帖我也正在临习之中,非常适合赵体初学者入门。
另外,行书可以从赵孟頫的《洛神赋》或《赤壁赋》进行临习。这两个帖子,都是赵体行书的精彩作品,充分展现出赵体行书妍美、流畅、遒劲、潇洒的风格。加之帖文内容本身就是精品,在临帖的过程中,也可同时享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你楷书学赵,行书如果不学赵,就缺少接续性了。回不想成名成家的学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