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益什么?损什么?为什么非要认为"益"和"损"的是欲望呢?为什么非要把为学和为道对立起来呢?
关于学习,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要"把一本书越读越薄",我倒觉得和老子这句话有相似之处。读一本书,当我们完全消化和理解,并且将其阐述的内容融化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的时候,书将不书。
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积累的过程。随着知识越学越多,我们懂得的道理也就越来越多,我们的境界也就越来越高远,我们距离悟"道"也就越来越近。这就是"益"。
没有一定的知识做基础,就没有办法接近"道"。就好比爬山,知识就是台阶,"道"就是山顶。当我们抵达山顶,台阶的作用也就成为"无"了。这就是"损"。
所以"为学"是为了"为道"。
其他网友回答:"为道日损"的含义?我的答案是在包含为学日增的前提下,包含四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学习内容上,正确处理量与质的关系。就是在知识性学习上求多;在学道上求少;因为道是天下知识的总根源,根源只有一个,与总根源无关的都应删了。才能对大道益求精进,而知识是细枝末节,应该益求广博;
二是学习方法上,正确处理益与损的关系。学习知识宜积累性地增加;修习大道宜专一精深,不可扩大范围。因为知识是分门别类的,学一得一;大道是总纲,学一得万。所谓一纲举则万目张;
三是学习效果上,正确处理短与长的关系。因为知识更新迅速,时效性差;大道与时俱进,永不过时;所以应该把精力集中在大道的修习上,就可能一通百通;
四是学习内容的消化上,正确处理量与质的关系。学习知识宜广纳多收;消化知识宜萃取精华丰盈大道。萃取就要删减外在大量无用的知识;消除内在的不符合大道的东西。
就像图中鸟食红果一样,必须聚精会神才行。你认可吗?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求学问要一天天增多,每天都有进步,就如同《大学》里讲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都要更新知识。修道则是一天天减少,每天都要减少再减少,以至于全部放下达到无为境界,正所谓“大道至简”。
“为道日损”,学道与做学问相反,是要不断的放下,就是今天丢一点,明天再丢一点,一点点把自己放空。说到这里又想起了老子说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这就是自然法则,这样才符合自然规律。
以上是个人观点,与同道共勉,勿喷!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
其他网友回答:这是道德经里面的一句话,要和前一句结合在一起,也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综合上下两句话来看,其结果就是你在学习上过度用脑力过多,你在修行上感悟会越少,特别现在很多的应试教育,读书出来,但是创新性差,这样结果其实,作用就不大。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颜小二,我来回答。
要理解“为道日损”,需要结合前面的半句话,即“为学日益”,完整版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出自《老子》,是道家经典理论之一。而“为道日损”更多展现的是一种“内化”状态,即不断“减损外在的”,将外在的(知识)完全吸收,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如果与道家“无为”思想结合起来的话,在“为道日损”的状态下,可以达到“无为”。
“无为”是“无刻意”或者“无私意”(刻意还是私意就看具体议论的语境了)的状态,而“为道日损”的最终结果,就是将“外在的”转化为“内在的”。此时,因为一举一动都是由内而外的知行合一,便无“刻意/私意”一说,继而能做到“无为”,从身心发展层面来说,这是一种身心合一而自由的理想状态。
为了更好地表明“为道日损”的内涵,这里限定一个议论范围会比较好一点,下面就以“知识学习”上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来进行议论吧。
1、理解难点---“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老子在反对“知识性学习”?以前有人将道家老子的这句话,尤其是前半句,用来作为道家老子反对“知识学习”的论据,这是错误的理解,略显浅显。
如果就学习或者说修养上来议论的话,老子的“为道日损”,某种程度上,需要建立在“为学日益”之上,而“为道日损”实则就是“内化于心”的过程。
为了进一步了解“为道日损”的内涵,这里有必要讲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大致含义,我们先联系下上下文,看看这句话的字面意思。
在《老子》的48章中记录: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字面含义是这样的:
人求学时,情欲会越来越多,人求道时,情欲会越来越少。减少之后再减少,就可以趋于无为了。无过多物欲且不妄为之下,还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呢?
乍一看,老子在反对“为学”?毕竟情欲是在“为学”后慢慢变多的。其实这种看法也有其逻辑的合理性。知识积累之下,眼界开阔,眼界开阔,知道的多了,想要的东西就多了。比如,当年我们的世界很小,只有这么一个小村庄,我们的梦想可能是成为村庄里面最富有的人;后来,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外面还有大都市,于是,我们向往成为大都市里面富有的人。这大概可以看成是老子所谓的学习之下渐长的“情欲”。(例子粗糙,重要的还是意思,能理解就好。)
但是,老子又说了“为道日损”,那么我们就得理一理逻辑。如果老子是在反对学习,那么不去学习的人,拿什么来“损”?既然“为道日损”,那么就有要“损”的东西存在。这个“损”从哪里来呢?从“为学”来。
所以,先“为学”,后“为道”,在我看来,才是老子最想表达的东西。
学习知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功利性学习,想通过学习升官发财,另一种是修身养性。而人的精神境界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在功利性的学习中,因为书中的“金玉良言”,我们渐渐吸收了这些优秀理论,不知不觉间达到了“修身养性”的效果,于是,我们将从功利性学习,上升到了“修身养性”。这个时候,我们的人生境界,便开始从“为学日益”上升到“为道日损”。
为什么这么说?
“为学日益”对应功利性学习,这个时候,学习的知识对于自己来说,是外在的“工具”,人不过是在“利用”知识罢了。这时,人和知识,属于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没有所谓知行合一说。
而“为学日损”对应的则是更高的境界,即上升到了知识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阶段,这个时候,学习不是功利新的,而是不自觉间的修身养性。知识和自己处于合一的状态,没有利用与被利用一说,二者和谐统一。或者这样说,能够彻底理解吸收“知识”,知识对于自己来说,就不属于外在的东西了。即“为道日损”就是将外在的知识,变成内在的素养,最终的理想境界,就达到类似孔子那种“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道德自觉状态。
因此,“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绝对不是老子在反对“知识性学习”,而是老子眼中修习的两个阶段,即从功利性学习,过渡到修身养性,继而上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状态。
2、“为道日损”的真正内涵,从修习知识上说,实则是在强调内化阶段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在“为道日损”之前,有个“为学日益”,这“益”和“损”之间,到底是什么在“此消彼长”?将这个“此消彼长”的存在,看成客观知识也成立,看成个人私欲也成立。
根据上述思路,为学日益阶段,属于功利性求学的阶段,这个时候,有两种东西在积累,一种是客观知识(属于知道,但是不认同的状态),一种就属于利用知识加官进爵的“功利心”了。
而“知识”自古以来,都被人称赞、歌颂,为什么?因为中国的知识,尤其是古代典籍,里面记录了许多修身养性的人文精华,学习得越深入,就越是要理解他们,就越是需要对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感同身受。而在这感同身受间,人若不“同化”去理解所学,又何来深入修习一说?走马观花之下,看得再多,也不过是博学的“无知者”罢了。
在深入修习时,潜移默化间,人就会渐渐被所学的圣贤书所“教化”,此时,知识对人来说,便不是外在客观用来牟利的“物”了,而是和自己合二为一,成为自己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之间自然而然的存在。而这种状态达到理想境界的话,就是孔子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了,这一阶段,实则就是“为道日损”阶段。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为道日损”的真正内涵,从修习知识上说,实则是在强调内化阶段。
3、总结为了思路更加清晰,下面进行一个简单总结。
我们需要知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并非是老子在反对学习知识,而是在反对功利性学习。深入理解这句话,我们会发现,“为学”和“为道”,实则对应两种学习阶段,一种是功利性学习,一种是修身养性。前者“物欲”在增加,后者则是物欲在减少。但是要达到“为道日损”,首先得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即“为学日益”,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的眼界和认知到达一定层面的时候,将会从功利性学习向修身养性过度。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为道日损”其实强调的是一个“内化”过程,内化外在的知识,从功利性学习,过度到修身养性。或者这么说,与功利性对应的外在知识少一分,个人物欲就少一分,内在素养就高一分,这其实才是老子“为道日损”的意图所指。
当然,以上属个人积累下的体悟,有不同观点也正常,给大家做个参考。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喜欢请点赞关注哦。
其他网友回答:减少对财、色、名、食、睡的欲望,使心逐渐归于清净。系心一念,复归本源。
能量消耗逐渐减少,高能聚集,层次不断提升。
私心杂念逐步减少,为国为民,不计私利,与万物同化,与兆民同体。
其他网友回答:学到的知识越是增多,修“道”的成果就越是减少。要不断地破除和减少知识,以至于根本不用知识而任其自然,任其自然才能无所不为。要想夺取天下,就应该不做出什么举动;如果举动表现了出来,就无法取得天下。
【延伸阅读】
老子认为,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最终目的,是要掌握“道”。在老子眼里,越是学习、增加知识,离“道”就越远。因此,他提出,要真正掌握“道”,就要不断地破除已有的知识,以达到无为——无知无欲的境界。
《老子》是辩证的,将“为学”和“为道”区别开来,指出这是两种认识方式;但它未免又过于极端,将学习知识和掌握“道”对立起来,宣称学习会妨碍修“道”,而认识“道”是不依赖感觉经验,也不需要理性思维的。这种神秘主义的“直观论”,《老子》表述得淋漓尽致。
那么,老子把“为学”和“为道”区别开来,有没有道理呢?各家说法不一。我认为是有道理的。为什么“有理”呢?因为有些貌似有学问的聪明人,往往被自己的聪明所误:有的只会寻章摘句,不能把握事物的整体;有的只会高谈阔论,不会进行实际的工作。更有甚者,有的用学到的知识去欺世盗名,有的用学到的知识去犯罪害人……这不分明如老子所云,知识越多,离“道”越远吗?
其他网友回答: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
学习,让我们知道更多。而知也无涯,而生也有涯。想要通过学习知识来认识世界,从而认识道,是做不到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的世界,是道分化后产生的。管中窥豹,我们永远只能看到道的一部分。而人为万物之灵,道在人身,所以,唯有人可以体道,这是生机,即是变数,也是定数。
所以往外,不如往内。佛祖说,见相非相,乃见如来。
五色令人目盲。
我们自以为见到五光十色的世界,却不知道这五光十色迷惑了我们,让我们看不到这世界真正的本来面目。
我们想见道体道,就不能受外界干扰。因为道即无极,见相非相,无有区别。所以金丹脱胎化为阳神,遗蜕而去,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即是处于无极状态,不受限于物质观念。
凡心中还有这世界的一切物质观念,即受限于这物质世界。所以为道日损,以至于无思无绪,非想非非想,究竟涅槃,证登彼岸!
其他网友回答:为道的人,要不断减少对财物、美色、名利等的欲望,减少嗔恚、傲慢、嫉妒等情绪,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清心寡欲才能成道。
其他网友回答:您说得很好!
为道日损,是说为道要日损,要做减法。减去什么?减去执著。
以太极拳为例!
注意,此处的太极拳,不是指玩花架子的拳架,而是练出太极内劲。
为道日损,损去的是僵劲,是局部力,获得的是整劲,圆力。
这需要靠站静桩为基础,才能慢慢地出功夫。
站得全身通透合一了,中上等的根性,大概需要三年。
之后再练拳架。于运动中,亦不失静桩中获得的通透合一,不失中道。
可以通过互相推手,来帮助体验找回这种无法言说的圆满通透,体验“无意之中是真意”。不以有心推,不以无心推。在离绝一切中,找回自心本具的神感与妙用。
下一篇:中国文化有多久,经历了哪些变迁?